论法益侵害精神化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xiao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愈演愈烈并对传统刑法提出了新挑战。唯有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对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方可正确处理新的疑难问题。法益侵害精神化的表征包括非“人”性、侵害法益模糊性和破坏刑法谦抑性。透彻理解风险社会与法益侵害精神化之间的关系,对正确发挥刑法机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法益;风险社会;精神化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0064-03
  [收稿日期]2015-01-04
  [作者简介]诸国忠,华侨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诉讼法学;钟祥福,华侨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一、风险理论之历史远景
  “风险理论”是社会学家贝克为描述西方后工业时代的人们生活状况而提出的。他在《自由与资本主义》中指出,风险概念具有现代意义,它指明了自然和传统的终结。换言之,自然和传统失去效力,需要依靠人类决策的时候,才称作风险。同时它表明,人类在创造一种文明时,为了预见决策将引起的无法预见的结果,对无法控制的事情进行控制,采取的预防性的行动和制度化的措施克服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1](P34-36)。“风险理论”传入我国后,引发了一场争论。有学者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不适用于我国”,“我国尚未有风险社会的基础”,其根据是,贝克的风险理论描述的是德国后工业时代的一种社会状况,我国的经济发展尚未达到像德国那样物质财富极度富有的程度。
  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第一,我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改善,所谓的“富德国”与“穷中国”的状况已经得到转变。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仍存在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我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对而言,我们的物质丰富程度能够允许我们在温饱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的防范。第二,风险社会并不当然以物质的丰盈作为后盾。难道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没有风险防范意识么?事实是,即使在远古时代,人们也懂得如何去创造条件防范自然灾害以及野兽的侵袭。也就是说,只要有正常的大脑,那么他必然懂得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以防范。其实,未雨绸缪向来是人们心中存在的一种正常心理意识。第三,贝克风险理论产生的基础虽然是发达的德国,但笔者认为,我们看一种理论能否适用于某地区,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而不是固守此理论产生时作者所处的地域环境。对于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提高对于风险的认识程度显得尤其重要。时代不断变换,我们所处的环境也时时刻刻地改变着。我们没法要求故步自封的理论能够适应变化着的实际,发展着的理论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
  “风险理论”作为戴着社会学帽子出生的“娃娃”,被德国刑法学界纳入刑法学领域进行研究后,又传入我国。起初,社会学方面的讨论比较多,而后,我国学者也将其引入刑法学领域。但是,“风险理论”常被不同程度地错用。我国学者张明楷把“风险刑法理论”归纳成三点:伴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应当扩大刑法处罚范围,如过失危险犯的增添等;结果无价值并非违法性的根据,而是行为无价值(反规范性);应当采取严格责任,而不是恪守责任主义[2]。笔者认为,张明楷对风险刑法的理论概括是比较客观的。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在风险理论指导下的异常激进的观点。有学者就认为,在规范方面,安全刑法体现在立法者向前推置刑法防卫线;在犯罪类型上,应该把以危险犯为主作为安全刑法的重中之重。刑法在遇到威胁共同体生活安全的风险时,必须在可能出现风险前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是说,一旦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具有某种风险,刑法就应当予以禁止[3]。笔者认为此种严格责任的心态值得商榷。按照其观点,在“安全刑法”框架下,应当增加大量的危险犯以遏制风险变成现实侵害,甚至那些无法益侵害危险的迷信犯似乎也应当进行处罚。笔者认为,此种无限扩大风险理论的观点会严重影响公民自由。因为一旦刑法的规制范围被无限拓展,那么,接踵而至的便是公民个人权利的萎缩,民众自由意志的限制。换言之,在风险理论的背景下,刑法理论应当保持理性和警惕,谨防风险理论破坏刑法的基本原则,谨防刑罚之手过分“伸入”民众的“私人堡垒”。
  二、法益侵害精神化之特质素描
  在笔者看来,法益侵害精神化是将法益视为某种精神或者内心价值的现象。不可否认,法益概念的确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产生了精神化的趋势。而法益侵害精神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法益”概念本身难以准确阐释。
  回顾“法益”的核心阐释,我们知道,法益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财”到“利益”的发展过程。虽然如今通说认为“法益”指的是刑法所保护的利益,我们还需要对这个“利益”的外延进行阐释。是否一切“利益”都是刑法保护的对象?答案是否定的。这实际上是用一个概念去解释另外一个概念。当另外一个概念的外延仍然模糊时,这个解释就没有意义。正如罗克辛本人所论述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依旧没有成功且明确的说明法益的定义,所以不能提供法律上作为基础和内容令人满意的区分界限[4](P56-58)。当一个概念外延模糊时,人们对于这个概念理解的多样化是正常的。笔者认为,概念内涵的多样化是导致法益侵害精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如果人们对作为刑法重要基石的“法益”存在较稳定理解,那么,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将有所改观。法益侵害精神化趋势表现多种多样,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非“人”性之凸显
  世界各国制定刑法的落脚点一般都在“人”身上,换言之,大部分国家都承认刑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关于“人”的事物,如人的财产、身体健康等。例如,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此条规定刑法的目的是保护具体的“人”。很多学者因此认为这是刑法的伦理性的重要体现,其他和人无关的东西不应该成为刑法的保护对象。
  但是,在近几年我们发现,德、日很多刑法学者主张将环境、生态等作为刑法法益加以保护。从日本学者的解释来看,他们避免法益精神后的努力并不成功。法益侵害说把法益保护作为刑法的任务,如果严格贯彻该学说,那么只能对形成法益侵害的结果或者危险的行为进行处罚。然而在现今社会,特别是某些“风险社会”,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造成了重大的损害,但损害并不是一个人的行为直接造成的,出现的危害结果常常是多人行为叠加的后果。[5]。德国学者冈特·施特拉腾韦特对生态环境作为独立法益保护对象的倡导,在刑法学界引起了相当的重视和讨论,也逐渐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例如,德国学者艾瑟尔指出,环境保护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短浅、自私的想法,它把服务人类或保障自然资源作为唯一目的。从德、日的刑法法益观来看,非人“性”的法益加入到了刑法的保护范围中。也就是,说德、日的刑法学者们认为,环境、生态、同性恋等虽然为非“人”性法益,但出于新局势的考量,应将其纳入到刑法保护的范围内。   (二)侵害法益模糊性
  新的法益观对传统刑法提出了挑战,许多新增的犯罪让本身不明确的法益概念越发地模糊。例如,在日本,许多新增的刑法条文都出现此种情况,如《有关器官移植的法律》《有关规制克隆人技术的法律》等。这些法律在制定出来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论,比如对于器官移植这种行为是否适合用刑法进行规制?对其规制是为了保护何种法益?如果说对其进行刑法规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体的不可转让性或者无价性”,那么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此等法益是没有具体受害人的,相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来说,其所指的法益变得模糊不清。换言之,我们无法在客观性上对其界定。
  (三)破坏刑法谦抑性
  刑法的谦抑性原则即必要性原则,要求只有在除了刑法以外的其他手段无法达到规制效果的时候才可以采用刑罚手段进行规制。这是刑法谦抑性的精髓所在。在风险社会,人们想要排除各种潜在的风险,想要防止“风险”被现实化,于是常有人想过早介入危险行为,防患未然。
  一方面,我们承认多个环境破坏行为叠加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后果,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谁却无从得知。能否把这一严重后果归结于所有实施此行为的人?笔者认为,以法益理论为指导,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所有人的危害行为相加,而后将其责任归咎于这个整体,因为他们每个人的行为没有达到侵犯法益的程度,不是犯罪行为。对于个别破坏环境的行为,可以通过行政处罚来规制,而无须动用严厉的刑罚手段。倘若一个行政违法行为甚至只是违反道德的行为都被认定为犯罪,那么,刑法规制的边界又何在呢?
  另一方面,对于类似于克隆这种牵涉伦理道德的行为是否适合运用刑罚规制也值得思考。克隆技术在培养优种、保护濒危动物、治疗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克隆技术也被认为可能威胁纲常伦理,它在治疗时也有导致流产、出现畸形儿等危险。但是无论如何,对其运用刑法规制都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越界。
  三、关系辨析
  法益侵害精神化是以风险社会为背景的。在风险社会中,法益侵害精神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情况的出现也越来越多。那么,法益侵害精神化这种现象与风险社会这一背景之间是何种关系?
  (一)风险社会之发酵
  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风险社会这一背景下所做出的合理的反应。我国学者劳东燕认为,“风险刑法理论”是风险社会下公共政策侵入传统刑法领域,通过对传统刑法的制度技术性改造的结果,并做了七个方面归纳:法定量刑情节的设置;行为范畴的拓展;责任形式的多样化;犯罪构成要素的增减;因果关系准则的创新;定罪标准的前移;拟制和推定的扩张;责任范围的扩张[6]。应该承认,法益侵害精神化仅仅是风险刑法的一部分。可以肯定,如果没有风险社会的产生,那么,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也就不会出现。因为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需要人们以风险意识为思维路径,需要人们未雨绸缪。而风险社会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们在德、日对风险社会理论大讨论之后,将此理论引入我国的刑法领域,从而促成了我们对法益侵害精神化的认知,这对我们的刑法理论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精神化现象之回应
  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风险社会作为背景在发酵法益侵害精神化的同时,法益侵害精神化也在促进着风险社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的法益概念极速膨胀。人们将刑法作为解决克隆、同性恋等问题的良方。而法益精神化现象所表现的法益概念膨胀也确实比较妥当地处理了因为科技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换言之,法益侵害精神化虽然让法益概念变得模糊,但是它促进了风险社会的发展,使风险社会得以应对新科技所带来的一些困扰,即使它对传统刑法带来了一些挑战。
  就像陈兴良教授认为的,刑法把规制人的行为作为其内容。只有建立在科学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刑法规范,其存在和适用才体现出本质上的合理性[7](P61-62)。我们在关注精神化现象所带来的一些好处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刑法的内在良性发展。风险理论是在对人性思考的基础上诞生的,而法益侵害精神化则发展了风险社会理论,促进了风险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结语
  笔者认为,对于法益侵害的精神化现象宜持包容的态度。它是我们社会化的产物,此种法益侵害的精神化又表现于科学技术密切的结合(与以往风险社会对法益影响相区别)。我们既要看到法益侵害精神化规制某些问题的作用,又要理性考量法益精神化所存在的问题。
  日本学者甲斐克则认为,近年来的刑事立法强调保护法益原则,但过度强调法益保护,有瓦解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原则、行为原则的危险,因而不能忽视法益保护原则与其他原则之间的协调。法益论和法益概念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它不是万能的。在刑法值得保护的存在之中,重塑法益论和防止法益概念的精神化或者扩大解释的途径和使命是寻求实体存在的法益,赋予其刑法法益的地位[8]。法益侵害精神化现象的确对传统刑法提出了较大挑战,我们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时,也应当确保此种现象不违背刑法的基本原则。在慎重考量后将其引入核能、克隆等领域不失为一种良方,但是我们应避免刑罚手段严厉的刑法以预防之名肆意入侵这些领域,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张明楷.“风险社会”若干刑法问题的反思[J].法商研究,2011(5)
  [3]赵书鸿.风险社会的刑法保护[J].人民检察,2008(1).
  [4][德]克劳斯·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犯罪原理的基础构造[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陈家林.论我国刑法学中的几对基础性概念[J].中南大学学报,2008(2).
  [6]劳东燕.公共政策与风险社会的刑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7(3).
  [7]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日]甲斐克则.刑事立法和法益概念的机能[J].法律时报,2003(75).
  [责任编辑 冒洁生]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传统子空间线性分析方法无法准确地描述样本具有的流形结构的问题,依据典型相关分析算法和局部保持投影算法的理论,将两种算法结合起来,提出了限制类别的典型相关分析的局部保持投影算法,该算法通过引入类信息,在区分了样本类信息的基础上,又保持样本类内的局部信息结构,而且还使两组样本间达到最大相关化以及各个特征投影之间具有不相关性,极大地提高了算法的识别率.该算法分别在YALE人脸库和AR人脸库上进
期刊
摘要:为了精准地产生用于标定煤油传感器的煤油蒸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本文依据煤油特性,进行了标准物质选择,解决了饱和蒸汽压发生技术、精密温度、流量控制等技术难点问题,完成了煤油蒸汽发生器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浓度值偏差修正算法和温度跟踪补偿方法,完成了煤油蒸汽发生器的测试及误差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完成的煤油蒸汽发生器的浓度范围和精确度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关键词:煤油蒸汽;标准物质;发生器;控制系
期刊
[摘 要]塑造良好的舆论形象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战略目标、增強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考察中印主流媒体关于2017年和2019年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评论的整体呈现,从报道数量和报道议题分布两个方面,分析中国主流媒体的“自塑”形象和印度主流媒体的“他塑”形象;从印度大国战略、中印“瑜亮”情结、印度文化圈话语体系等方面探讨形成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形象构建偏
期刊
摘要:针对ZigBee网络中的簇树路由算法存在网络节点能量消耗不均衡造成网络过早瘫痪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能量均衡簇树路由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单个节点生存周期和整个网络能量消耗,定义了节点能量水平以及节点权值,根据节点父子关系和权值建立了一种分簇机制,避免单个节点的不必要能量消耗和死亡,并优化AODVjr算法缩短路由距离,降低簇间通信延迟和路由开销.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较于簇树路由算法减小了3.
期刊
[摘要]《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思考成果,针对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可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具有指导意义的阐释。1956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动荡与变革、苏联国内政局的剧烈变化引起了毛泽东及中共高层领导人的思考。中国国内社会主义建设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涌现出许多从未出现过的新问题,同样引发毛泽东的深思。《论十大关系》的
期刊
[摘要]文章据国外文献追溯感染理论的来源及该理论在国外的发展,据国内文献梳理词义感染理论的引入和该理论在国内的发展;针对某些学者据紧缩理论批评感染理论这种情况,提出词义感染理论与紧缩理论不仅不对立反而相辅相成的观点,主张词义感染理论吸收紧缩说作为感染发生的机制,完成理论的最后建构。  [关键词]词义感染;组合同化;词义沾染;紧缩  [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
期刊
[摘 要]情态词“可以”主要有“条件”“许可”“建议”等三个基本义项,分别对应动力情态、道义情态与认识情态。这三个义项在立法语言中均有体现,其中,“许可”义项可以从句义上分为“赋权许可”与“一般许可”。在立法语言中,除了“条件”义项以外, “可以”的其他义项均能够表示授权性法律规范。在目前的立法语言中,“可以”的使用仍存在意义多元、功能复杂的情况;授权性法律规范的立法技术规范也不统一。从形式上对“
期刊
[摘 要]1940年代,心理分析小说的繁盛是重要的文学现象,路翎、无名氏是其中突出的代表。路翎以理性细密的心理剖析、社会关系透视,关注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心灵困境与精神创伤,汇聚成一部厚重的国民社会精神史。迥异于路翎的社会精神史书写,无名氏在自我向度深度掘进,以诗体小说的形式,进行浪漫的感性抒唱,展现心灵的痛苦撕扯、意义的自我确认以及深刻的哲理深思,谱写了一部深邃玄远的个人心灵史诗。社会精神史与个
期刊
[摘 要]北美殖民地作家围绕地域性和群体性两个方面,用历史书写了自己的“迦南社区”。在《普利茅斯开拓史》中,历史书写服务于殖民地建设,记载了社区意识发轫、发展和成型的过程。《普利茅斯开拓史》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学性,在建构文化认同的棱镜下折射出更多虚构的色彩。从文学视角看来,历史书写是最适合美洲殖民地的文学形式,其中的幽默书写更是达到了强化“社区意识”的现实目的。  [关键词]社区意识;北美殖民地;
期刊
[摘 要]斯特劳森视概念图式为殊相识别的基础,即组织经验知识的先验框架,其哲学目标在于探究思想的概念图式的一般特征。斯特劳森的概念图式源于康德“图型”思想,他对概念图式的诠释具有显著的反相对主义特征,概念图式思想蕴含着斯特劳森描述的形而上学中先验建构的基础主义立场。  [关键词]概念图式;先验框架;基础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5)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