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基点——温度与温度计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较热,就说它温度高;物体较冷,就说它温度低。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温度的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计有多种,如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液体温度计是常用温度计,它们是根据煤油、酒精或汞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说明:1.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例如“20℃”不能读作“摄氏二十度”。
2.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应将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读数时要待示数稳定后且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就会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因此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水银回到玻璃泡,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玻璃泡处甩(其他温度计不能)。
二、明重点——熔化和凝固现象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此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此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因此,凝固与熔化是相逆的过程。
说明:1.物质分为两类,即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3.冰雪消融、吃冰棒解热、铝化成铝水等现象都是常见的熔化现象;水结冰、浇铸铁工件等现象属于常见的凝固现象。
4.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用冰冷藏食物、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等。
三、破难点——汽化现象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须吸热,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当液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说明:1.虽然蒸发与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须要吸收热量,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可能降低,而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生活中煮食物时,水沸腾后可改用小火加热就是这个道理。
3.汽化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很常见,如湿衣服变干、晒粮、烧开水等现象都是常见的汽化现象。
四、析错点——液化现象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会放热。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因此,汽化与液化也是相逆的过程。
说明:1.平时我们所说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雾状”的液态小水珠。水蒸气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白气”是由于温度降低而使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的现象。温度降低,水蒸气被液化成无数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看上去就像是冒“白气”。
2.常见的液化现象有雾、露、雨的形成,“出汗”、“白气”等现象。
五、看热点——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要放热。
说明:1.升华和凝华都是固体与气体直接的相互转化,均不通过液态过程。灯丝变细、樟脑球变小等现象属于常见的升华现象,霜、雾凇、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属于常见的凝华现象。
2.“人工降雨”就是将干冰撒入冷空气中后,干冰迅速升华并大量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致使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 典型例题放送 ★
例1 某体温计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解析: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而当水银变冷收缩,却不会通过缩口退回玻璃泡,水银柱仍保持原来高度,即示数不变。所以,这只体温计能正确测出39℃的体温,而测低于38℃的体温时仍然显示38℃。答案为B。
例2下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属于晶体的物质是 (选填“a”或“b”),它的熔点是 ℃,它们熔化时都需要 热量。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从图上可知,a为晶体,b为非晶体。从a的图像可以看出,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对应温度为48℃,此温度应为晶体a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须要吸收热量。
答案 :a, 48,吸收。
例3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解析:雾凇俗称树挂,是寒冷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它其实是霜的一种。雾凇是在冬天的夜晚,大气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华成小冰晶并附着在电线、树枝上形成的白色冰花。答案为B。
例4下面哪项措施可以减慢水的蒸发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
解析:A中做法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加快蒸发;B中做法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属于加快蒸发;C中做法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加快蒸发;D中做法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降低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减慢蒸发。答案为 D。
例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2)在探究结束后,4位同学分别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其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解析:(1)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偏低的原因是气压低,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2)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达到沸点温度,继续吸收热量但保持温度不变,因此沸腾图像应为一条斜向上的折线。
答案:(1)98,低于; (2)B。
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物体较热,就说它温度高;物体较冷,就说它温度低。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做1摄氏度。温度的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计有多种,如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等。液体温度计是常用温度计,它们是根据煤油、酒精或汞等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说明:1.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例如“20℃”不能读作“摄氏二十度”。
2.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观察其量程和分度值;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应将玻璃泡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且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读数时要待示数稳定后且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玻璃泡的上方有一缩口,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就会在缩口处断开,仍然指示原来的温度,因此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能表示人体的温度。要使水银回到玻璃泡,可以拿着体温计用力向玻璃泡处甩(其他温度计不能)。
二、明重点——熔化和凝固现象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此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此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因此,凝固与熔化是相逆的过程。
说明:1.物质分为两类,即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2.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液体在凝固过程中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是不相同的。
3.冰雪消融、吃冰棒解热、铝化成铝水等现象都是常见的熔化现象;水结冰、浇铸铁工件等现象属于常见的凝固现象。
4.熔化和凝固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用冰冷藏食物、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等。
三、破难点——汽化现象
汽化是指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须吸热,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当液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说明:1.虽然蒸发与沸腾都是汽化现象,都须要吸收热量,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而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液体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可能降低,而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2.各种液体在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生活中煮食物时,水沸腾后可改用小火加热就是这个道理。
3.汽化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很常见,如湿衣服变干、晒粮、烧开水等现象都是常见的汽化现象。
四、析错点——液化现象
液化是指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时会放热。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因此,汽化与液化也是相逆的过程。
说明:1.平时我们所说的“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雾状”的液态小水珠。水蒸气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白气”是由于温度降低而使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的现象。温度降低,水蒸气被液化成无数的小水珠,悬浮在空中,看上去就像是冒“白气”。
2.常见的液化现象有雾、露、雨的形成,“出汗”、“白气”等现象。
五、看热点——升华和凝华
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是指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要放热。
说明:1.升华和凝华都是固体与气体直接的相互转化,均不通过液态过程。灯丝变细、樟脑球变小等现象属于常见的升华现象,霜、雾凇、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属于常见的凝华现象。
2.“人工降雨”就是将干冰撒入冷空气中后,干冰迅速升华并大量吸收周围空气的热量,致使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降雨。
★ 典型例题放送 ★
例1 某体温计示数是38℃,若粗心的护士仅消毒后就直接用它去测量37℃和39℃的病人的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37℃和39℃
B.38℃和39℃
C.37℃和38℃
D.37℃和37℃
解析: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的玻璃管里;而当水银变冷收缩,却不会通过缩口退回玻璃泡,水银柱仍保持原来高度,即示数不变。所以,这只体温计能正确测出39℃的体温,而测低于38℃的体温时仍然显示38℃。答案为B。
例2下图是a、b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属于晶体的物质是 (选填“a”或“b”),它的熔点是 ℃,它们熔化时都需要 热量。
解析: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所以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中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从图上可知,a为晶体,b为非晶体。从a的图像可以看出,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对应温度为48℃,此温度应为晶体a的熔化温度,即熔点。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都须要吸收热量。
答案 :a, 48,吸收。
例3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天气,某些地区的树枝上甚至出现了雾凇。雾凇和霜的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 )。
A.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小水珠凝固形成的
D.小冰晶升华形成的
解析:雾凇俗称树挂,是寒冷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它其实是霜的一种。雾凇是在冬天的夜晚,大气温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华成小冰晶并附着在电线、树枝上形成的白色冰花。答案为B。
例4下面哪项措施可以减慢水的蒸发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
解析:A中做法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加快蒸发;B中做法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属于加快蒸发;C中做法加快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提高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加快蒸发;D中做法减慢了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同时降低了液体的温度,属于减慢蒸发。答案为 D。
例5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
(2)在探究结束后,4位同学分别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其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解析:(1)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偏低的原因是气压低,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2)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上升达到沸点温度,继续吸收热量但保持温度不变,因此沸腾图像应为一条斜向上的折线。
答案:(1)98,低于;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