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箷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a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父亲喜欢在房间里看书,那时候的电视是黑白的,窗帘是半截的,窗子上面镶嵌着铁质的廊花,天长日久后有点锈迹斑斑,然而已然是当时十足考究的家居布置。我坐在铺着格子床单的木制双人床上,常常能看到一整天的阳光满满地洒了一床,像是出炉的爆米花,一捧,又一捧。
  我的童年,没在幼儿园的滑梯上,没在草地上丢手绢的歌声里,也没在旋转木马起起落落的奔跑中……而是在一个半米见方的小木桌上。桌上放着一盒彩笔,还有一本封面泛黄的《卷箷》。彩笔的颜色,映衬着书的老旧,这种强烈的反差,在我的记忆中久久难以抹去。
  初次看到这本《卷箷》,还是在一次美术课上。当时为了找到一本合适大小的书来作为画画的垫板,我就从父亲的大书橱里抽出了这本薄薄的《卷箷》。上面写着1927年,北新书局。于是,它时常出现在我的画板夹子里、写生的野外和美术老师的课堂上……直到有一天,父亲看到了已经沾染了油彩的它,把我叫到了跟前。
  “能告诉爸爸,为什么拿出这本书吗?”
  “觉得它有点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名字,名字不一样……”
  父亲淡淡地笑了。让我最为吃惊的是,没有责怪,反而意想不到的是,他对我说:“那你翻开来看看……”
  翻开书的一刻,一张袖珍的油画自画像从书里掉了出来。
  那是一个正在低头写作的少年,眼镜框和钢笔尖反射出阳光照射的光芒,高高的鼻梁,浓浓的眉毛。
  “爸爸,这是谁啊?长得好像你啊!”
  “这就是我……”
  之后,父亲起身走出了房间。我捧着这本《卷箷》,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是该问为什么画自画像,还是该问为什么起身离开……我说不清。那一年,我14岁,也正是父亲下乡返城的第18个年头。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父亲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潮,和一群同为学生的稚嫩面孔,涌入了乡村。这本书便与他的其他书籍一起,始终跟随他左右。他在书的扉页处,用深蓝色的钢笔字迹写下了“卷施心独苦,抽却死还生”。
  书中共收录了淦女士一冯沅君的四篇文作,分别是《隔绝》、《隔绝之后》、《旅行》和《慈母》四篇文作。这四篇文作的主题基本相同,都是刻画女主人公刻骨铭心大胆而热烈的自由恋爱,以及作为封建婚姻制度维护者的长辈对主人公爱的“隔绝”。在这些文作中,矛盾冲突到了极其尖锐的地步,前者是刚刚站起来而尚未完全站稳的新生力量,后者则有庞大的旧制度、旧伦理道德的支撑。在被压迫者一面,是义无反顾的精神叛逆,“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不得自由我宁死”、“万一我们不能抵抗外来的阻力时,我们就同去看海去”(——《卷箷·隔绝》)。
  身命可以牺牲,意志自由不可牺牲。这样不可动摇的信念,这种来自于内心中最为高亢的呼喊声,对于当时尚未涉世的我,是绝不能完全领会的。但是,一种对于《卷箷》本身的好奇与对故事情节的沉醉,像无形的吸引,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然后的几年里,我亦如成长的小草,没有离开出生的土地,也没有放下对《卷箷》的探寻。不单单是为了书中的“爱”,更多是为了这样的一种精神——不随波逐流、不被迫屈从的一种扎根于内心的坚持。书中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被父母束缚在高墙壁垒中,为了追求心中的光明与挚爱,相爱的人宁愿选择以殒身来坚持信念。我相信,艺术来源于生活,也确实高于生活。在这样的作品中,“爱”的具体意象其实象征着一种坚强不灭的意志,而并非仅限于“爱”本身。它就像“拔心不死”的卷麓草,不会轻易死亡和灭绝。人,绝不仅仅为了坚持“爱的信念”,可以坚持自我,同样可以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始终不渝地坚持。无论作家通过何种艺术表现手法参与情节设置,决定主人公毅然殒身,还是继续生活,都能将作者对信念与希望的不渝坚守贯穿到作品的始终。然而正是因为这样一种不可动摇的坚持,更让这种人所独有的意念,具备了最具抗争信念的持续力量。我相信,淦女士写出了《卷箷》,远非仅限于表达进步青年的自由恋爱以及对封建旧礼教的坚贞反抗;这部作品的深远意义不止于此。这种精神的力量涵盖了更多内容,而远远并非只止于爱情。而这种对于自由的崇尚、对于信念的坚持,是长久不动摇的。人生虽然各有千秋,但人们的情感却是相通的。过去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岁月,恐怕我只能从书中去探寻,在很多很多的书中,看不同的人生,读他们几乎一样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去,不能去,留,又留在何方?对于人生、对于未来,人们能看到什么?又能抓得住什么?是不是艰难的境遇,就该随波逐流了?是不是面对人生的岔路口,就该被迫选择?很多疑问,很多取舍……然而唯一不能舍弃的,却是这心中不变的意志与信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使很多人,在黑暗中始终砥砺前行着。这群人中,有父亲。
  那时的父亲,始终坚持着千难万难必读书的信念,虽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但也常常挤出时间看书、学习……虽然时间少的可怜,环境艰苦严峻,但放羊的大树下,收工后的月光中,父亲都分秒必争。很多时候,因为长时间坐在潮湿的地上看书都没有察觉,以至于落下了风湿病。天可怜见,从国家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考试、招工、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开始,父亲慢慢相信“总有一天,愿望会实现”。那时,他偷偷地在一张袖珍的纸上,画出了自己的自画像:深蓝色的中山装的领口处,隐约露出整洁的白衬衫,一名低头写作的少年,高高的鼻梁、浓浓的眉毛、手握着一只钢笔,正在纸上书写着,眼镜框的边缘反射出阳光的光芒、温暖、耀眼……这张自画像,紧紧地夹在单薄并老旧的《卷箷》中,带在父亲身边,一带,就是好几年……终于,在1977年,父亲如愿参加了沉睡十年之久的全国高考,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金榜题名,离开了这片挥洒过汗水与泪水的田地。
  人生就此不同。
  长久压抑的愿望,不敢试想的幸福,来得太突然,一个并不冗长的故事,结束了一个阶段的历程。欣喜也好,喟叹也罢,一切悲喜都在此时相互交织、再交织,形成一种令人自己都无法言说的情愫,喜,无力言笑;苦,不能落泪……   之后的人生,就像重新慢慢铺开的纸张,平静、祥和,平平淡淡。顺利地求学、水到渠成地走上工作岗位。再后来,父亲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位令他倾慕的知识女青年,并在朝夕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就是我的母亲……
  也许这就是人生,眼前似乎没有了路,却在转角后遇到春天……从前心中抱有却不敢奢望的一切,终究成为眼前的现实,曾经以为山重水复永无止尽,现在却柳暗花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溘然远逝了,然而他的“黑眼睛”,指引着“一代人”还在理想的道路上继续寻找着光明。就是这燃烧在内心中的希望与信念的火光,能够让人冲破黑暗、奔向光明。“书籍是精神食粮”,一本好书,不仅能承载着你的思想,更能点亮前路,冲破雾霭,走近理想,更能让这种精神、这种理想,传承得更加深远。
  诚然,世上的一切,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每一寸的回报,都饱含着远超出它几倍的坎坷与付出。人生确实是一个收获幸福的过程,然而,人生绝不单单只有收获。曾经有人说过,“前进一步,你就离幸福更近一点……”向前走、不要往两边看,无论你此时,身处黑暗,还是濒临深渊……不要说自己脆弱,那是因为心无所依;因此,如果有人说自己勇敢,那一定是心有所向。有人要问,信念是什么?它又在哪里?其实,信念,它就在你的心里,在你看世界的眼中,在你手中正捧着的书籍中。这本书就像是一扇天窗,打开时,让你的心、你的眼,瞬间重回了青春的明亮。这时的世界、这里面的人,都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它(他/她),去读它(他/她),去感受存在于其中的信念。而这种信念,则会给人以坚强和勇敢的力量。让人可以在黑暗中寻到光明。“人必须生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既然能够让爱“有所附丽”,那么,“生活着”一定是要精神饱满的,而不是毫无信仰的。也就是说,活着,不仅仅是躯壳的行走,确切地说,更是灵魂的延续与精神的坚守。“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精神,能让人延续生命,精神,亦能让人止步不前。精神的力量就是如此之大。然而,这种积极的、令人坚不可摧的精神源泉又在哪里呢?很多人迷茫过,为什么看不到前路,为什么总是心无所依……于是高尔基告诉人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虽老了,但内涵却长新。人的坚强意志,对未来的希望,对人生的祈愿,和不可摧毁的意志,都在书里,在一本本不言不语、却能令人振聋发聩的文字里。
  “真正的勇敢,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和平的年代里,饱与暖让人们没有机会看到“刘和珍君”的情感与义无反顾,然而这种深深生发自内心的执着与坚持,却更令人长久不忘。人生有所不同,时代亦在变迁,但人们建立在追求与进取道路上的主流信念,却是同一的。淦女士冯沅君在民国时创作了《卷箷》,以一种隔绝于世的孤立与叛逆相交织的矛盾冲突,延续了对精神自由的崇尚,也正是这部时代造就的文学作品,映照出了书籍本身所立足的冲突时代。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的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现代社会看到了一本同样具有自我反抗意识的著作,它就是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与《卷箷》的不同在于,它让主人公以延续生命的方式,更加注重于对希望的坚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安迪在经受了婚姻背叛、法庭错判、看似慢慢无绝期的牢狱生涯之后,获得了重生。这是一部崇尚希望与信念的经典力作,作品中极度激化的矛盾冲突让主人公安迪对希望的坚持更显出了一份勇敢与壮丽。因妻子与情人的意外死亡而被世人误认为冷血杀手、因阴差阳错的所谓物证被提起指控而无力申辩、因势单力薄而成为牢狱头目争相欺凌的对象、因屡次要求申请读书被拒而成为狱警厌恶的角色;银行家从此不再是银行家,人生再看不到光明的前路,面前只有锒铛紧锁的铁门,看似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光明看似也永远不会再来……然而安迪没有就此消沉。他仍然要求监狱管理房允许犯人读书、并依然在狱中操持起财务结算的老本行:他教会狱友中学课程,又冒着被关禁闭的危险,为全体狱友播放响彻云霄的音乐广播………威信就这样逐渐建立起来。从瑞德为他偷偷提供的第一把锤子开始,从他用这锤子为瑞德打造第一套国际象棋开始,安迪心中的希望就从未熄灭过。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下,掩盖着安迪每天都坚持挖凿的惊天秘密通道……信念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通常会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但如果没有信念,那么很多可能的事,就永远不会成为可能。多年来,我一直被这样来自于书中的情感所感染,“卷箷心独苦,抽却死还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没法在真空与虚无里谈论所谓的信念高远,因为思想也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也需要不断地精神补给,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屹立不倒。读书,读好书,是让人生路走得更长、走得更远的加油站。也许书中各有人生、也许人物千姿百态,但总有一种共鸣,能抓住你的心,吸引你的眼,照亮你的路。所以,如果心中有梦,请即刻启程,相信前进路上有荆棘、也有沟壑,有动摇、也有迷惘,这时候请记得停下脚步,翻开带在身上的那本书,看一看,自己的模样,是否还如初。当你再次踏上前路,勇气和信念会在光明到来时告诉你,成功就在这里等你。人生是一个轮回,没有无法改变的失败,也没有渡不过去的黑暗,只有乘着书籍的阶梯,才能让思想光明伟岸。书是良师、书是挚友,没有做作也没有粉饰,却有十足的力量与积淀,让追梦的人们,把梦圆。
其他文献
七月,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来说,已经不仅是记录岁月流转的时间标记,它也是中华民族当代的心灵文化符号。从1921年以来,“七月”这个文化符号中蕴涵的理想与情怀,给了我们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改变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更激励我们开创更光明的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
期刊
人类命运共同体召唤全世界文明创造者,更自觉地联合起来!  ——题记  一道洪流,在人类文明史中奔流不息。  从远古到今天,地球上不同的族群从分散到聚集,从冲突到联合,从对抗到融合,终于万流归宗,汇成汪洋大海。  有史以来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与社会价值总和,不断汇聚、交织、绵延,结成彼此关联、相互依存而又生生不息的人类之网,让每一代文明创造者的使命,既沿着相承相续的历史流向,又面对或起或伏的时代浪潮
期刊
我爱明媚的春花,我爱明朗的秋月,我爱妩媚的夏荷,我爱静朗的河水,世间美好的事物我都爱并欢喜着,可是,要问我最爱什么,我要说,我爱那幻化春天的眼睛。  ——题记  静静的岁月里,踏足而行熟悉的荷塘边,远山凝眸,碧水含情,荷枝飘摇,一切刚刚发生的场景转眼间便如梦如幻般地飞逝而去。  “怎么一切都是乏味的”,这静止的美丽并未因为山村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显得多情妩媚。一边欣赏着这寂静的风光,一边独自失落着低
期刊
近几年总想起雁翎老师,有时念头是那样突然,无缘无故;有时是有意识的回忆;更多时候是一种折磨,内心强烈的内疚和不安,我不得不寻找其中的原因,好还以内心的平静。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多长时间?认识一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时间是个自然因素,关键要有新的认识,这个过程有点像思考,不断寻找那个真相。  有时想起他,是针对当下的文坛,或者说谁谁提起当下的文坛现状,使我不禁想起他和那时的文坛。有人批判现在的文坛体制,
期刊
夜阑人静  夜阑人静,我不想去睡。  翻检出一件半新的睡袍,因为领口太小,洗脸的时候总是把衣服弄湿,还是半袖,买的时间也长了,袖口偏紧,穿上不够舒服。我想学着妈妈的样子,化腐朽为神奇,把这件衣服改改。所以选这件修改,因为是睡袍,要求不高。不能要求一个新手会有细密的针脚,还有准确的裁剪。而且它价格低廉,我可以没有顾忌,练练缝纫水平。  在我还是小姑娘时,爸就说,女孩子得会做衣服,将來嫁人了,手工不会
期刊
一  “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舅父八十六岁生日这天,我和妻子走进表哥家的院子里,只见舅父端坐在院子里的高椅子上,手握大弦儿,正独自唱着河南戏剧《寇准背靴》。冬日的暖阳温润地洒满小院,早来的亲朋好友们把舅父围成了一个圈,你一言我一语不是夸赞舅父身子骨硬朗,就是称赞舅父戏唱的“正版”,舅父的唱腔虽失响亮苍劲,声音偶有气不相接,却难掩那老道醇厚的韵味。  农村大集体年代,舅父是村里的文艺宣传队队长
期刊
作为常君中篇小说新作《苟富贵》的较早过眼者,可谓收获颇多。尽管阅读很是仓促,读后却很震撼。理由是此部中篇小说作品以对乡村图景的深刻揭示,实现了对人性真实的深度追问。其沉重的思想主题,令人难以释怀;其成功的艺术呈现,让读者深思不已。  转山营子是中国大地上一个平常的村落。作为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它既是今日乡村的浓缩版本,也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里,不仅可耕种的土地少而贫瘠,村民能耕耘的精神杂而贫瘦。
期刊
2015年春季,我申报了辽宁省作家协会的作家定点深入生活,并荣幸被批准。我定点深入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这次定点深入生活,使我近距离地了解了我的故乡以及发生在这里的一些故事。三面环山的故乡多的是石头。这种石头不能成为临镇抢手的矿石,却另有用途,可以填海。一些开发商看准了商机,几乎一夜之间,二十二个轮子的钢铁之躯轰隆隆开进了寂静的山林,以往层峦叠嶂的青山被挖掘得千疮百孔,仿佛
期刊
我们这儿管不爱入味儿的菜品叫“不进盐酱”,也代指不听劝说的那号人。  说起来,她早已知天命,可在一件事上就是听不进好赖话。这倒也罢,还动辄混作一通。这天,万般无奈,男人留下一张签好字的纸走人了。  清早,她(对啦,全村人早就叫她不进盐酱了)发现时更是急了,冲到院里后,“呲呲呲”地把手上那张离婚协议撕碎,“啪叽”一声摔到院里的泥水中。然后顺手抄起一把二齿钩子,箭儿似地蹿了出去。  早已不来往的邻里,
期刊
啥法想了整不到钱,不能看着棉花叫病魔夺走,棉花是母亲心头肉。妻子把主意打在儿子身上。虎子8岁,上二年级,虎头虎脑的,学习好,老拿100分。父母爷奶,为这么个聪明孩子,骄傲的了不得。虎子吃住在爷爷家,上下学奶奶骑电三轮接送。她主动接送虎子,和虎子说了妹妹病情。妹妹要死了,没钱治,你爸整不来钱,可咋办?虎子说,我长大当医生,一定治好妹妹的病!妈妈摇摇头。虎子又说,我长大挣很多钱,给妹妹治病!妈妈又摇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