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阅读教学而言,提问是启发思维、引领阅读、引发对话的主要手段。在阅读课堂揭示课题、初读感知、深读感悟、总结拓展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展开阅读实践的质疑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课程价值及深远意义。
一、揭示课题,在情境中及时运用发散性提问
在学生初步阅读思考的预习基础上,课堂导入揭题这一环节的提问,就是发散性提问。《李广射虎》一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及自信沉勇。教学伊始,教师可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水浒”人物——“小李广”花荣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读题。学生提出了“李广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射虎”“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射虎的”“他是怎样射虎的”“李广射虎的结果怎么样”等与叙事性课题相关联的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关心并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二、初读感知,就整体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梳理性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就能随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产生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为此,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梳理性提问教学。
例如,教学《李广射虎》一文,在初读感知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就李广身份、射虎时间、射虎地点、射虎原因、射虎结果作出一般性理答。在此基础上,教者可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1)卢纶是什么人?(2)卢纶写的诗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3)诗中、文中写李广是怎样射虎的?(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还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走入文章重点,走向李广的人格世界。
三、深读感悟,针对重难点精心组织探究性提问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发现的过程。当阅读教学进行到“深读感悟”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品析、感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李广射虎》一文,在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要素,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相机展开多维度的阅读对话。
(1)抓住关键词句,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神勇无比”。当学生读到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抓住关键词“飞将军”和“神勇无比”,启发学生在直觉理解的基础上提问:李广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飞将军”?他是个怎样“神勇无比”的“飞将军”?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惊呆了”“深深地扎进”“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等关键词句进行读、说、演,感受李广“神勇无比”的飞将军形象。
(2)抓住故事悬念,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自信沉勇”。让学生在多媒体所营造的月光幽暗、风吹草响的深林情境中和在体验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心理体验和李广此时的表现,引发出“李广为什么不怕,为什么射虎”的探究性提问;通过故事中“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悬念,引发“李广为什么等到‘平明’才去‘寻白羽’”的探究性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李广的资料,充分感悟这位“飞将军”自信沉勇”的形象。
(3)抓住文中标点,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引号妙用。在学生进行诗文对照,领略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引号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引号,有什么作用”的探究性提问。通过讨论,学生对“文包诗”的表达方式,对以描写声音来渲染故事情境的语法功能,对以特殊称谓突出李广神勇无比的特定意义等有了一定的感悟。
四、总结延伸,让拓展性提问引领学生走向更广泛的阅读实践
在“总结拓展”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联想,联系文本背景和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就本节课学习畅叙体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与实践。
例如,在《李广射虎》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李广这位“飞将军”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在其他古诗中,还会有哪些名人的故事?卢纶为什么要写《塞下曲》?他还写了哪些诗?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搜索、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所在,而且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引导和激发,培养其对历史、古诗里的英雄人物的探究兴趣,引发更广泛持久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更多的语言滋养和人文陶冶,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因问而读,可以让每个学生张开探究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责编侯艳星)
一、揭示课题,在情境中及时运用发散性提问
在学生初步阅读思考的预习基础上,课堂导入揭题这一环节的提问,就是发散性提问。《李广射虎》一课采用“文包诗”的形式,通过讲述李广将军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拈弓搭箭,把白羽箭深深射入石头的故事,表现了李广将军的神勇无比及自信沉勇。教学伊始,教师可根据学生喜闻乐见的“水浒”人物——“小李广”花荣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读题。学生提出了“李广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射虎”“他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射虎的”“他是怎样射虎的”“李广射虎的结果怎么样”等与叙事性课题相关联的发散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关心并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二、初读感知,就整体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梳理性提问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提问习惯,就能随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产生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目的的探究活动,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为此,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梳理性提问教学。
例如,教学《李广射虎》一文,在初读感知课文时,可要求学生就李广身份、射虎时间、射虎地点、射虎原因、射虎结果作出一般性理答。在此基础上,教者可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1)卢纶是什么人?(2)卢纶写的诗是什么内容?什么意思?(3)诗中、文中写李广是怎样射虎的?(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还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走入文章重点,走向李广的人格世界。
三、深读感悟,针对重难点精心组织探究性提问
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发现的过程。当阅读教学进行到“深读感悟”这一环节的时候,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课文所表现的人物形象进行品析、感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李广射虎》一文,在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要素,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相机展开多维度的阅读对话。
(1)抓住关键词句,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神勇无比”。当学生读到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可抓住关键词“飞将军”和“神勇无比”,启发学生在直觉理解的基础上提问:李广为什么被人们称为“飞将军”?他是个怎样“神勇无比”的“飞将军”?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惊呆了”“深深地扎进”“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等关键词句进行读、说、演,感受李广“神勇无比”的飞将军形象。
(2)抓住故事悬念,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自信沉勇”。让学生在多媒体所营造的月光幽暗、风吹草响的深林情境中和在体验朗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心理体验和李广此时的表现,引发出“李广为什么不怕,为什么射虎”的探究性提问;通过故事中“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悬念,引发“李广为什么等到‘平明’才去‘寻白羽’”的探究性提问。在此基础上,师生交流查阅到的有关李广的资料,充分感悟这位“飞将军”自信沉勇”的形象。
(3)抓住文中标点,引发探究性提问,感悟引号妙用。在学生进行诗文对照,领略了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引号的作用,引导学生提出“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引号,有什么作用”的探究性提问。通过讨论,学生对“文包诗”的表达方式,对以描写声音来渲染故事情境的语法功能,对以特殊称谓突出李广神勇无比的特定意义等有了一定的感悟。
四、总结延伸,让拓展性提问引领学生走向更广泛的阅读实践
在“总结拓展”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联想,联系文本背景和生活实际拓展思维,就本节课学习畅叙体会,鼓励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与实践。
例如,在《李广射虎》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学到这儿,你还有哪些想知道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李广这位“飞将军”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在其他古诗中,还会有哪些名人的故事?卢纶为什么要写《塞下曲》?他还写了哪些诗?以此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搜索、关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价值所在,而且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引导和激发,培养其对历史、古诗里的英雄人物的探究兴趣,引发更广泛持久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受到更多的语言滋养和人文陶冶,同时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因问而读,可以让每个学生张开探究的翅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