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年前,我们通过打开的窗户,看到了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多彩,于是为了追上世界的脚步,我们开始加速,开始求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走过三十年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现在追求的,恰恰是多年前似曾拥有的,只是意义不同,层次不同,这是一条看似回归又有着不同意义的路,我们的脚步,更像是在跳一支圆舞曲,优雅地回转、前进,这是三十年的一个轮回,接下来,我们还将拥有更多更美好的三十年……
住房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关键词:四合院-筒子楼-多层住宅-小高层-别墅
房子,是一家人生活的栖息地。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夕,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曾直书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只为解决院内钱钟书、顾颉刚、蔡仪等国学大师全家老小,或寄寓办公室,或仅有二十几平方米蜗居地的住房难题。
三十年前的这个城市,三层以上基本就已经是高层建筑,更多的人住在杂乱的棚户区和四合院,每天柳下听泉、饮茶对弈,倒也舒坦,不过能够住上个宽敞明亮的楼房,也是当年的梦想之一。“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随后商品房逐渐进入百姓的视野,“按揭”的含义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虽然后来一度出现“房奴”等群体,但是毕竟一家人享受着越来越宽敞的家,是件幸福的事情。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一位中学老师这样说。
然而,永远在前行的时代又使人们突然厌倦了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住在空中的我们,又开始憧憬,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回到地面,于是慢慢地,一部分走在前列的先富起来的人们,重新住回了“平房”,只不过现在的名字叫“别墅”。
三十年弹指一挥,市场导向的房改推进,让中国挥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分配窘境与不堪回首的拥挤记忆。伴随百姓安居条件日益提高的“红火”进程,粗糙简陋、功能单一的木房、土房、平房、筒子楼逐渐被装修精美、拥有独立厨卫、水电气一应俱全的高楼、豪宅、公寓以及别墅所替代,中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从当年不足六平方米跃升至如今近三十平方米。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内要新增两百万套廉租房、四百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二百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饮食
绿色重新占领餐桌
关键词:粗粮-咸菜-细粮-新鲜蔬菜-满汉全席-绿色食品-素食主义
三十年前我们的餐桌,粗粮咸菜、咸菜粗粮,有一盘蔬菜却因为少油而无味,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已经是不错的面食。1983年的时候,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三餐已变成白面馒头。当时惬意地想:如果能永远一日三餐都吃白面馒头,哪怕只是就着咸菜,也心满意足了,当然,奋斗的目标还有顿顿能吃上鱼和猪肉。
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省鲁菜研究所所长孙嘉祥女士对此感触颇深,她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济南,饭店一般还都是以“招待所”的名义存在,都是为了招待来济的客人,吃的也基本都是大锅饭,老百姓还鲜有去饭店吃饭的概念。
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波及全国,慢慢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吃顿面条、包子、水饺就像是过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已经会变着花样做出名目繁多的食品。自然,去饭店吃饭也已经不是稀罕事,一时间冒出了若干新鲜的名词和新鲜的吃法,而随着交通和物流的日益发展,外地的原材料、新菜系也纷纷来到济南,川菜、粤菜,各种美馐佳肴、山珍海味占据了餐桌,人们禁锢了多年的胃,似乎一下子放开了,餐饮行业一片火爆景象,慢慢地,坐在星级饭店和豪华餐厅“应酬”的人们,已经慢慢把吃饭当成了一种“工作”。
“工作”久了,人们猛然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身体反而不如从前,各种“代谢病”、“富贵病”越来越多,加上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人们这才明白,吃得再好,不如吃得健康。面对满桌的各种珍馐,却在想何时能回到自己家里,自己动手炒点清淡的蔬菜……于是粗粮和绿色食品再一次回归,例如由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各种绿色蔬菜再一次占据了餐桌的主位,并且受到人们的青睐。
山东阳光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女士对这个过程记忆深刻,2002年3月,千佛山脚下开了一家别具一格的小酒店——阳光家常菜馆,让“家常菜”重回到人们的餐桌,开业后便深受欢迎,家常豆芽、酱闷大黄花、剔骨肉拌黄瓜、凉拌油麦菜,这些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在自家餐桌上都能见到的菜品,在这里成了食客们的必点。几个朋友围桌一坐,点上几个家常菜,热乎乎的菜品伴着几杯酒下肚,舒服极了。喝完酒,大馅儿水饺、吊炉烧饼、老济南的甜沫端上,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同时,随着餐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餐饮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改革开放前夕相比,我国餐饮业年营业额规模增加1万亿元以上,经营网点增加400多万个,从业人员增加近2000万人。同时,我国人均年餐饮支出额已经达到800元。
通信
世界变得密不透风
关键词:摇把子电话-电报-家庭电话-寻呼机-手机-幻听征-自我消失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我问一问,你最近回来不回来?”13岁的严守一骑自行车赶到镇上,从上午排到下午终于用镇上唯一的一部摇把电话打通了矿上堂哥的电话……电影《手机》中这个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但在上世纪70年代却是最平常不过了,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而最贵的时候,装一部电话要5000元钱,还要排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队,才能拥有一个5位或者6位的电话号码。
1978年,我国全国电话用户不过214万,电话普及率只有0.38%,比美国落后75年!如果介绍男朋友家庭情况时,说出三个“硬件”:父母亲是局长,家里有电话,男孩子是大学生时,那就是“金龟婿”的绝佳条件了。
当时更流行的通讯工具是电报,发一个电报每个字大约3分钱,每次发电报总要字斟句酌,而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怎样写电报是一节很重要的课程,邮电局里最忙的差使之一也是分发电报。那时,企业在宣传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会缀上:“电报挂号××××”。
后来,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话,人们感觉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这时寻呼机出现了,人们又开始为腰间“BB”响的小东西而着迷,那时候的传呼机可以与板砖相媲美,但已经是高科技产品,“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是人们最熟悉的广告词。
有了“高科技”的寻呼机,没有人呼是件很郁闷的事情,于是有时候得给自己打个传呼,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自豪地拿出来一亮——咱是大屏汉显的。
不过后来,“BB”响的小家伙慢慢地也被淘汰了,取代它的是“大哥大”,于是港台片里老板戴墨镜拿大哥大的样子一度被模仿,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
再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哥大还能缩水到掌心大小——掌中宝诞生了,慢慢地掌中宝又变成现在人们手中五花八门的炫机,MP3、手机电影、蓝牙、上网,各种功能一样不少。
30年沧海桑田,我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从0.3%上升至73.6%以上,移动电话用户数实现了由零到六亿的巨大飞跃。目前,国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于世界第一位。
但等手机基本普及了以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小得可怕,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像被一条绳子拴住,随叫随到,于是开始有人一时听不到手机响就着急,一听到手机响就头大,“手机依赖征”、“手机幻听征”纷纷出现,人们感慨,哪天一定要“自我消失”,把手机一扔,切断身边的一切通信设备,到一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享受一会儿清闲的时间……
服装
从崇洋媚外到影响世界
关键词:补丁-绿军装-的确良-喇叭裤-红裙子-蝙蝠衫-吊带装-透视装-唐装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1979年春天,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露着大腿,扭胯摆臀的外国模特让台下的中国观众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第二年的11月,一条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喇叭裤”被绝大部分国人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尽管如此,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喇叭裤在中国的冒险。蝙蝠衫、健美裤还有连衣裙……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此后的中国服装潮流,一直都被国外和港台地区引领,“洋气”成为评价服装优劣的关键词。
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着装的自信心愈发强烈,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大家开始不再只是简单、盲目地追随“洋气”,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世界服装时尚进入中国、给中国人的服装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2008年,国际一线顶级时装大腕们已不再仅限于携旗下奢侈品大举进军中国,而是将大量中国元素直接搬上了自己本土时装周的T台。侧襟、盘扣、印花、刺绣、中国结等具有东方情调的细节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异常惊艳。
同时,中国也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如张肇达、郭培、梁子、罗峥等。2006年国庆节,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备受世界瞩目。这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
从革命色到追随国际潮流,再到中国设计师登上世界舞台引领潮流,中国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设计师和品牌的作品上,很多三十年的元素展现在被各种潮流搞花眼的人们面前,一些怀旧元素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身上,只不过有了更多更加个性化的款式!
交通
自行车环保出行
关键词: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的士-地铁-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
30年前,结婚的“三大件”里,自行车是不能缺的,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姑娘坐在爱人自行车后座上的幸福表情,是当时影视剧里不能缺少的镜头,除了公交车之外,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即便是想坐公交车,也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那时候很多人照相,都会倚着自家的摩托车,道理跟后来倚着自家轿车照相一样。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这也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的序曲。
这个时候,马路上“老上海”、“桑塔纳”也逐渐多了,这两个名字也一度成为小轿车的代名词,城市的公路逐渐宽敞和忙碌起来。慢慢地,“出租车”出现了,从夏利面的到现在的大众红旗,老百姓出门“打个的”已成家常便饭。而庞大的地铁、公交网络也日益完善,人们在城市里可以自由地往来。
随着人们口袋渐渐鼓了起来,马路上私家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也就在这时,人们突然发现,城市道路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汽车增多的脚步,城市交通开始变得拥堵,汽车尾气加剧环境恶化,再加上石油等能源的紧缺,油价飞涨,当我们挤在地铁和公交车上,当我们驾驶着私家车堵在下午5点的主干道上,心里想:明天开始骑自行车上班,快捷且环保……
于是,自行车又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自行车总产量已达8500万辆,出口5600万辆,占世界贸易量的70%,国内自行车年消费量稳定在2200万辆左右,预计到2015年会达到2300万辆。当我们东方“自行车王国”的汽车文化方兴未艾之时,我们又看到了自行车这种环保、实用、节约能源而又有益于锻炼骑行者身体的交通工具的回归,现代汽车社会污染和对能源的消耗,使人们又重新把脚踏车请了出来,开始回归单车,从“驾驶小车”变为“驾驶自行车”;既避免了道路拥堵,又缓解了停车难,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两个轮子将在城市交通中重新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健康与环保意义上,自行车的回归将会成为新的时尚。
住房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关键词:四合院-筒子楼-多层住宅-小高层-别墅
房子,是一家人生活的栖息地。30年来,关于房子有太多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夕,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曾直书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只为解决院内钱钟书、顾颉刚、蔡仪等国学大师全家老小,或寄寓办公室,或仅有二十几平方米蜗居地的住房难题。
三十年前的这个城市,三层以上基本就已经是高层建筑,更多的人住在杂乱的棚户区和四合院,每天柳下听泉、饮茶对弈,倒也舒坦,不过能够住上个宽敞明亮的楼房,也是当年的梦想之一。“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曾经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1980年,邓小平同志指出:“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住宅出售后,房租恐怕要调整。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
随后商品房逐渐进入百姓的视野,“按揭”的含义也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虽然后来一度出现“房奴”等群体,但是毕竟一家人享受着越来越宽敞的家,是件幸福的事情。
“房子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夜之间无数栋高楼拔地而起,看到这些像是在做梦一样。”一位中学老师这样说。
然而,永远在前行的时代又使人们突然厌倦了钢筋水泥和高楼大厦,住在空中的我们,又开始憧憬,什么时候能够重新回到地面,于是慢慢地,一部分走在前列的先富起来的人们,重新住回了“平房”,只不过现在的名字叫“别墅”。
三十年弹指一挥,市场导向的房改推进,让中国挥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分配窘境与不堪回首的拥挤记忆。伴随百姓安居条件日益提高的“红火”进程,粗糙简陋、功能单一的木房、土房、平房、筒子楼逐渐被装修精美、拥有独立厨卫、水电气一应俱全的高楼、豪宅、公寓以及别墅所替代,中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从当年不足六平方米跃升至如今近三十平方米。2008年11月,中国政府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内要新增两百万套廉租房、四百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二百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饮食
绿色重新占领餐桌
关键词:粗粮-咸菜-细粮-新鲜蔬菜-满汉全席-绿色食品-素食主义
三十年前我们的餐桌,粗粮咸菜、咸菜粗粮,有一盘蔬菜却因为少油而无味,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已经是不错的面食。1983年的时候,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三餐已变成白面馒头。当时惬意地想:如果能永远一日三餐都吃白面馒头,哪怕只是就着咸菜,也心满意足了,当然,奋斗的目标还有顿顿能吃上鱼和猪肉。
山东省烹饪协会副会长、省鲁菜研究所所长孙嘉祥女士对此感触颇深,她回忆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济南,饭店一般还都是以“招待所”的名义存在,都是为了招待来济的客人,吃的也基本都是大锅饭,老百姓还鲜有去饭店吃饭的概念。
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波及全国,慢慢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吃顿面条、包子、水饺就像是过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已经会变着花样做出名目繁多的食品。自然,去饭店吃饭也已经不是稀罕事,一时间冒出了若干新鲜的名词和新鲜的吃法,而随着交通和物流的日益发展,外地的原材料、新菜系也纷纷来到济南,川菜、粤菜,各种美馐佳肴、山珍海味占据了餐桌,人们禁锢了多年的胃,似乎一下子放开了,餐饮行业一片火爆景象,慢慢地,坐在星级饭店和豪华餐厅“应酬”的人们,已经慢慢把吃饭当成了一种“工作”。
“工作”久了,人们猛然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身体反而不如从前,各种“代谢病”、“富贵病”越来越多,加上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人们这才明白,吃得再好,不如吃得健康。面对满桌的各种珍馐,却在想何时能回到自己家里,自己动手炒点清淡的蔬菜……于是粗粮和绿色食品再一次回归,例如由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各种绿色蔬菜再一次占据了餐桌的主位,并且受到人们的青睐。
山东阳光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敏女士对这个过程记忆深刻,2002年3月,千佛山脚下开了一家别具一格的小酒店——阳光家常菜馆,让“家常菜”重回到人们的餐桌,开业后便深受欢迎,家常豆芽、酱闷大黄花、剔骨肉拌黄瓜、凉拌油麦菜,这些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在自家餐桌上都能见到的菜品,在这里成了食客们的必点。几个朋友围桌一坐,点上几个家常菜,热乎乎的菜品伴着几杯酒下肚,舒服极了。喝完酒,大馅儿水饺、吊炉烧饼、老济南的甜沫端上,在这寒冷的季节里,让人们重新感受到家的温暖。
同时,随着餐饮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们餐饮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与改革开放前夕相比,我国餐饮业年营业额规模增加1万亿元以上,经营网点增加400多万个,从业人员增加近2000万人。同时,我国人均年餐饮支出额已经达到800元。
通信
世界变得密不透风
关键词:摇把子电话-电报-家庭电话-寻呼机-手机-幻听征-自我消失
“牛三斤牛三斤,你的媳妇叫吕桂花,吕桂花让我问一问,你最近回来不回来?”13岁的严守一骑自行车赶到镇上,从上午排到下午终于用镇上唯一的一部摇把电话打通了矿上堂哥的电话……电影《手机》中这个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但在上世纪70年代却是最平常不过了,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信基本靠吼”的年代。而最贵的时候,装一部电话要5000元钱,还要排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队,才能拥有一个5位或者6位的电话号码。
1978年,我国全国电话用户不过214万,电话普及率只有0.38%,比美国落后75年!如果介绍男朋友家庭情况时,说出三个“硬件”:父母亲是局长,家里有电话,男孩子是大学生时,那就是“金龟婿”的绝佳条件了。
当时更流行的通讯工具是电报,发一个电报每个字大约3分钱,每次发电报总要字斟句酌,而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怎样写电报是一节很重要的课程,邮电局里最忙的差使之一也是分发电报。那时,企业在宣传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会缀上:“电报挂号××××”。
后来,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话,人们感觉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这时寻呼机出现了,人们又开始为腰间“BB”响的小东西而着迷,那时候的传呼机可以与板砖相媲美,但已经是高科技产品,“摩托罗拉寻呼机,随时随地传信息”是人们最熟悉的广告词。
有了“高科技”的寻呼机,没有人呼是件很郁闷的事情,于是有时候得给自己打个传呼,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自豪地拿出来一亮——咱是大屏汉显的。
不过后来,“BB”响的小家伙慢慢地也被淘汰了,取代它的是“大哥大”,于是港台片里老板戴墨镜拿大哥大的样子一度被模仿,成为成功人士的标志。
再后来,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哥大还能缩水到掌心大小——掌中宝诞生了,慢慢地掌中宝又变成现在人们手中五花八门的炫机,MP3、手机电影、蓝牙、上网,各种功能一样不少。
30年沧海桑田,我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从0.3%上升至73.6%以上,移动电话用户数实现了由零到六亿的巨大飞跃。目前,国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以及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于世界第一位。
但等手机基本普及了以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小得可怕,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像被一条绳子拴住,随叫随到,于是开始有人一时听不到手机响就着急,一听到手机响就头大,“手机依赖征”、“手机幻听征”纷纷出现,人们感慨,哪天一定要“自我消失”,把手机一扔,切断身边的一切通信设备,到一个别人找不到的地方,享受一会儿清闲的时间……
服装
从崇洋媚外到影响世界
关键词:补丁-绿军装-的确良-喇叭裤-红裙子-蝙蝠衫-吊带装-透视装-唐装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1979年春天,皮尔•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露着大腿,扭胯摆臀的外国模特让台下的中国观众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第二年的11月,一条细下宽、把臀部绷得圆滚滚的、拉链不分男女一律开在正前方的“喇叭裤”被绝大部分国人视为“不男不女,颠倒乾坤的恶物”。尽管如此,却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喇叭裤在中国的冒险。蝙蝠衫、健美裤还有连衣裙……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此后的中国服装潮流,一直都被国外和港台地区引领,“洋气”成为评价服装优劣的关键词。
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着装的自信心愈发强烈,中国人对着装的追求已经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大家开始不再只是简单、盲目地追随“洋气”,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型。“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当今中国人着装的中心意识。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世界服装时尚进入中国、给中国人的服装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旗袍热遍世界,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注目和尊重。
2008年,国际一线顶级时装大腕们已不再仅限于携旗下奢侈品大举进军中国,而是将大量中国元素直接搬上了自己本土时装周的T台。侧襟、盘扣、印花、刺绣、中国结等具有东方情调的细节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异常惊艳。
同时,中国也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如张肇达、郭培、梁子、罗峥等。2006年国庆节,中国设计师谢锋带着他的吉芬(Jefen)品牌,作为第一个成功登陆巴黎时装周开幕秀的中国服装品牌而备受世界瞩目。这被认为是中国设计师进军国际时装界的一个标志。
从革命色到追随国际潮流,再到中国设计师登上世界舞台引领潮流,中国元素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设计师和品牌的作品上,很多三十年的元素展现在被各种潮流搞花眼的人们面前,一些怀旧元素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身上,只不过有了更多更加个性化的款式!
交通
自行车环保出行
关键词: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的士-地铁-私家车-电动车-自行车
30年前,结婚的“三大件”里,自行车是不能缺的,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最多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那时,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辆轿车的感觉,尤其是骑“永久”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而一辆“凤凰”就像现在有一辆皇冠一样。姑娘坐在爱人自行车后座上的幸福表情,是当时影视剧里不能缺少的镜头,除了公交车之外,一般人对汽车是没有概念的,即便是想坐公交车,也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成为家庭富裕的象征,那时候很多人照相,都会倚着自家的摩托车,道理跟后来倚着自家轿车照相一样。骑着一台摩托车游走于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从摩托车开始,中国人的出行方式被大大改变了,这也是私家车走进百姓的序曲。
这个时候,马路上“老上海”、“桑塔纳”也逐渐多了,这两个名字也一度成为小轿车的代名词,城市的公路逐渐宽敞和忙碌起来。慢慢地,“出租车”出现了,从夏利面的到现在的大众红旗,老百姓出门“打个的”已成家常便饭。而庞大的地铁、公交网络也日益完善,人们在城市里可以自由地往来。
随着人们口袋渐渐鼓了起来,马路上私家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也就在这时,人们突然发现,城市道路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汽车增多的脚步,城市交通开始变得拥堵,汽车尾气加剧环境恶化,再加上石油等能源的紧缺,油价飞涨,当我们挤在地铁和公交车上,当我们驾驶着私家车堵在下午5点的主干道上,心里想:明天开始骑自行车上班,快捷且环保……
于是,自行车又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有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自行车总产量已达8500万辆,出口5600万辆,占世界贸易量的70%,国内自行车年消费量稳定在2200万辆左右,预计到2015年会达到2300万辆。当我们东方“自行车王国”的汽车文化方兴未艾之时,我们又看到了自行车这种环保、实用、节约能源而又有益于锻炼骑行者身体的交通工具的回归,现代汽车社会污染和对能源的消耗,使人们又重新把脚踏车请了出来,开始回归单车,从“驾驶小车”变为“驾驶自行车”;既避免了道路拥堵,又缓解了停车难,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境意识和节能意识的增强,两个轮子将在城市交通中重新占有重要的席位,在健康与环保意义上,自行车的回归将会成为新的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