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来了,“老大”怎么办

来源 :早期教育(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rr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出台,许多三口之家有了生育“二胎”的想法和行动。但是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多的并不是一个孩子的“养”,而是两个孩子的“育”,随着“老二”的到来,家中的“老大”突然发现妈妈晚上陪弟弟睡而不是陪我睡;奶奶吃饭的时候喂妹妹却让我自己吃;叔叔阿姨来家里看的是小弟弟而不是我……这一切让原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大”开始焦虑、恐惧、担忧、无措。“二孩”家庭中“老大”健康心理的塑造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观点滴,察表现
  案例一 嫉妒
  含含是大班的孩子,活泼开朗、热情大方。但随着妈妈的怀孕、弟弟的出生,含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说起弟弟,她稚嫩的小脸上就写满了嫉妒:“弟弟特别烦,每天哭每天哭,吵死了;弟弟吃东西还要喂,笨死了。”每每谈起弟弟,含含总会这样对我说。含含妈妈告诉我,含含在家會当面指责爷爷奶奶偏心;会在妈妈喂奶的时候跑过去挤进妈妈怀里不让妈妈喂;甚至会在别人夸奖弟弟漂亮可爱的时候气冲冲地跑过去打人。在幼儿园,我们也发现含含出现了跟其他孩子争抢玩具、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案例二 哭泣
  欣欣是中班的孩子,刚入小班时她就表现出了异于普通幼儿的适应能力与交往能力,完全没有哭哭啼啼的情况,还会帮助老师去安慰那些因为想念父母而哭啼的孩子,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好榜样”。在妈妈怀孕的时候,欣欣表现得非常高兴,很自豪地宣布自己要成为“大姐姐”了,还向我们表态:会成为一个好姐姐,会照顾弟弟,会把玩具给弟弟玩。可是等弟弟出生后,一切似乎都变了。欣欣变成了一个“爱哭鬼”,动不动就掉眼泪,动不动就说想妈妈,小朋友没有选她当小组长,她就哭鼻子;早上不是妈妈送她来上幼儿园,她就闷闷不乐一整天,曾经的“好榜样”变成了敏感脆弱的“爱哭鬼”。
  案例三 沉默
  施永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在小朋友中有着很好的人缘。可是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他变得不爱笑、不爱说话,每天都愣愣的、呆呆的。曾经积极举手的他也开始在课堂上表示沉默、走神;曾经在户外活动中跟同伴追逐打闹的他开始一个人坐在阶梯的角落,独自看着别人玩耍;曾经在早上来园时会热情向老师问好的他现在只会直愣愣地看着老师或是默默地走过,一声不吭。这一切的变化,都从施永妈妈生了小弟弟开始。据施永妈妈反映,原来施永经常会跟她聊幼儿园发生的事,现在问他总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什么都不肯说,他从没表现出讨厌弟弟的行为,但也没有喜欢,让人感觉很冷漠的样子。
  二、读内心,解行为
  1.内心失衡,行为反常。
  由于第二个孩子小,所以父母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小的身上,这时“老大”可能会产生“爸爸妈妈不公平、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的错觉。比如案例一中的欣欣,认为弟弟妹妹在跟自己争夺父母的爱。当“老大”意识到要与弟弟妹妹分享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时,本能会让他们将对方当成竞争对手,嫉妒心理由此产生,从而导致了攻击性行为或是退化的行为。
  2.内心恐惧,焦虑无措。
  由于妈妈一直给欣欣正面的鼓励,因此在欣欣的想象中,当姐姐意味着自己很棒,可以照顾弟弟……可是欣欣在迎来弟弟后才发现原来弟弟的出生给自己带来的只是麻烦或是被忽略。这时候“老大”往往会觉得恐惧,怕父母只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害怕自己拥有的被“老二”抢走,因此出现了焦虑的心理,不知道该怎么办。当他们发现弟弟妹妹能用哭闹来吸引父母的注意,换取父母的爱时,他们会下意识地学习他们的行为,哭泣、喊叫、咬手指、牙牙学语等。
  3.内心困惑,无所适从。
  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本来是自己一个人的爸爸妈妈,一夜之间变成了另外一个宝贝的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生了第二个宝宝,是不是就不喜欢我了?为什么他们要生第二个孩子,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我到底是不是他们亲生的?……这些问题都源于孩子内心的困惑,他们需要确认“老二”的到来会不会改变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怎么做才能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因此变得沉默、无所适从。
  三、重细节,塑健康
  1.化被动引导为主动出击。
  父母在计划要第二个孩子之前,可以先询问下孩子的意愿:“你想要一个弟弟或者妹妹吗?如果有了弟弟妹妹,你就可以当大哥哥(大姐姐)了,你们可以一起做游戏,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也有人陪你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里很重要的一员,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
  在小宝宝还没有降生之前,爸爸妈妈可以向“老大”解释小宝宝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情,以便他们不会对小宝宝感到失望。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关于小宝宝的书,通过照片和纪念物分享当他们还是小宝宝时发生的事情,同时认真地告诉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一样爱你。
  2.化厚此薄彼为平等关爱。
  孩子的心中有一杆无形的秤,他们会通过观察不断评价父母是否公平,一旦他们觉得“爸爸妈妈更爱小宝宝”后,情绪和行为都会产生变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关注细节,给予两个孩子平等的爱。比如在喂奶期间,妈妈把精力放在小宝宝身上,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陪着“老大”说说话或者玩游戏;比如在小宝宝睡着的时候,妈妈可以把“老大”叫过来抱一抱,问问他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让他感受到妈妈的关心和疼爱;比如当亲戚朋友来家中看望小宝宝时,可以让“老大”带着大家去看小宝宝,介绍小宝宝最近的变化,同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朋友表扬“老大”,避免让“老大”受到冷落。通过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老大”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弟弟妹妹当作同伴而非“掠夺者”。
  三口之家变成四口之家,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给家庭格局、幼儿心理带来巨大的变化,并且“老大”的心理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因此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双管齐下,关注细节,及时发现“老大”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用积极的方式引导,相信小宝贝的出生会给寂寞的“老大”带来幸福而非烦恼,也会让整个家庭更加和睦欢乐!
其他文献
冬天即将到来,可怜的小鼹鼠还没有找到一床可以抵御寒冷的被子。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想来帮助他。  大象拿着他的被子对小鼹鼠说:“亲爱的小鼹鼠,我的被子是用柔软的青草做成的,青草的味道好闻极了,盖上我的青草被子,一定能让你过一个香香的、暖暖的冬天。”  小鼹鼠看着大象的被子,对大象说:“谢谢你象大哥,你的青草被子很好,可是我的洞穴太小了,放不下这么大的青草被子。”  小蚂蚁拿着他的被子对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生活是习作的基础,离开了生活,习作就变成了枯燥乏味且没有意义的文字。教师应将习作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生活能力、思考能力,才能让习作教学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让他们乐于动笔,愿意表达,写出真正富有童趣、童真的习作。  
对于一篇课文来说,从字词到结构有很多知识点,也可以延伸出很多教学内容。因此,教学除了要结合相应的年段与学期目标外,还应结合相应的文体进行。笔者以《唯一的听众》一课教学片段为例,浅析依据文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策略。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重点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你们认真思考一下,这篇课文除了故事内容外,在构思上有什么技巧呢?  (生仔细阅读课文)  生:老师,这个故事的结尾有点出乎意料,最后点明这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即有效性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问题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更是激发学生思考的催化剂,那么怎样才能使提出的问题更有效,让问题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呢?笔者以为,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该从整篇课文的角度
  
“我爱你,正如我深深爱着我自己。”这是我的学生为自己的“采蜜集”——日记本写的开场白。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他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就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欣慰。小学生在人生舞台上刚迈步,他们心灵纯洁、渴求知识,对广阔天地充满了向往,他们会遇到风雨,会遭遇挫折……然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去引导?怎么去领路?  受益于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每接任一届学生,我首先会让他们学着写日记。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会留下一些让人浮想联翩的空白。中国的语言文字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到底应该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真的是不可“言传(文字传)”,而只能“意会”吗?王船山在《诗绎》中也说:“无字处皆其意也。”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准确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抓住课文中的一个个空白点激发想象,巧妙填补,课堂一定会妙趣横生,张弛有度,精彩纷呈。  一、添白:标点入手  标点是有
森林里谁都知道熊奶奶,因为她的年纪是最大最大的;大家还知道熊奶奶最喜欢的是美丽的鲜花和快乐的歌声,最害怕的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  当枝头的第一朵迎春花开的时候,小兔子、小狐狸和小松鼠悄悄地来到熊奶奶家的窗下,在那儿悄悄地挖呀挖,他们要埋下一个会让熊奶奶惊喜的礼物。什么礼物呢?三个小伙伴拉拉勾,谁也不准说,这是个秘密。  当他们三个悄悄地离开时,熊奶奶才从冬眠的梦中醒来:“啊,我梦到春天,春天真的来
我院举办的“科技艺术节”,打破了以往幼儿园较单一的“科技节”或“艺术节”模式,尝试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交融,使活动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师幼、家园的互动平台也更加宽广。  科技大巡游—小班孩子年龄小,对科技、艺术更多地是注重体验。穿着自己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的奇思妙想的“服装”去巡游,是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巡游的主题有:风、飞船、我会飞、车……瞧,孩子们异想天开地把自己和设计的汽车连成一体,这“人车合
古诗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语言的宝库。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很大的很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意象,值得我们去记忆、传诵。教材中蕴藏着很多古诗文的影子,需要我们进行整理,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一、古诗文教学资源开发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学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古诗文材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1.课前开发  《三顾茅庐》主要写了刘备等人第三次拜请诸葛亮的故事,学生对“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