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必然带来乡村社会的变迁。其中的一个变迁,就是乡村劳动力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由于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比从事农业劳动有更高的生产率和更高的收入,乡村劳动力人口往往会向城市转移,从而承接现代化过程的红利,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这一劳动力人口的外移,造成乡村人口的空心化,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生态,进而导致乡村的衰落。重振乡村必须面对乡村人口日益减少的現状。
当然,要振兴乡村,并不是要逆转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大趋势,而是要重振乡村经济,通过引入效率更高的产业,从而重构乡村的人口形态。就振兴乡村经济来说,除了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率外,还要发展具有更高效率、更高收益,同时也符合乡村资源条件的非农经济,其中,包括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如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就重构乡村的人口形态来说,就是要在乡村通过发展更高效率的产业来吸引一部分已经流出的乡村劳动力回流,以改善乡村的人口结构。
就那些具有优质的舒适物资源的乡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农业之外的一种效率更高、收益更高的领域。保继刚团队的阿者科项目证明,只要乡村有了更高效率和带来更高收益的产业,一些迁移出去的乡村劳动力就会选择回流到乡村。但是,要让村民自己发展乡村旅游业,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而难以实现。在乡村因缺乏必要的内生资源(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而无力发展非农产业的情况下,乡村的振兴就不得不依赖外生资源,其中的一个外生资源,就是人力资本。
依据笔者2019年8月在甘肃南部的调查,在以往的乡村扶贫工作中,我们也有过许多借助外生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成功案例。但是,这些外生资源,主要是政府所主导的外生资源,包括对口扶贫单位向乡村的经济“输血”(投入资源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等),以及对口扶贫单位所派遣的扶贫工作人员。这些人才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依靠财政或城市各单位的资源投入的乡村发展模式,面临财政资源的投入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财政资源之外的、在市场和社会中自发形成的、有助于乡村发展的外生资源。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外生资源:舒适物移民1或生活风格移民2,尤其是创业型舒适物移民3或创业型生活风格移民4。这一类移民现象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经历了这一过程。随着中国全面实现了小康,陆续也出现了不少从城市到乡村的舒适物移民和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这一过程,可以叫作逆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居民因不满城市环境的拥挤、嘈杂、喧闹等负面体验,为了亲近自然舒适物,追求宁静、单纯和本真的生活方式,而向乡村迁移5。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类舒适物移民将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舒适物移民则带有创业的动机。他们可以叫作创业型舒适物移民③。
就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来说,他们不但为具有丰富的舒适物资源的乡村提供了发展旅游业所需的人力资本,而且为乡村带来了经济资本。前面说过,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是一种出现已久的移民现象。它分为两类:创业型和消费型。消费型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往往是那些退休后或积攒了足够消费资金的人,因为偏好乡村的舒适物或乡村自然资源所能支撑的生活风格,而选择从城市迁移到这些目的地居住。他们迁移到乡村以后,要在乡村消费,这些消费支出也算是提供给乡村的外生资源。但是,除了消费因素外,他们与乡村的经济整合度有限。
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也是偏好乡村的舒适物或乡村自然资源所能支撑的生活风格,但他们迁移到乡村以后,不只是以消费者身份出现,而且也是创业者。他们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知识和投资资金,并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如酒店、民宿、餐饮业、休闲农业等),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他们的投资以及他们所吸引来的游客,构成乡村的外生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外来舒适物移民不能与村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业型舒适物移民与村民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冲突(如村民企图提早终止房屋租赁合同)6。要避免社会冲突的结果,就必须探讨舒适物移民与村民进行融合的社会整合机制⑤。
外来舒适物移民与村民的整合的关键,在于这些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是否对乡村居民具有红利外溢。依据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济活动是否成功以及是否惠及村民,可以把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分成如下几类(表1):第一,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经营活动亏损,没有惠及村民。虽然他们从村民那里租赁房屋,但估价过低,村民受益程度过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活动失败,无法在后续惠及村民。第二,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经营活动亏损或略有亏损,却产生了惠及村民的效果。例如,他们以合理的估价租赁了本地村民的住房,并严格履行合同。他们也雇用了少量本地村民。第三,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创业活动获得成功,但没有惠及村民。他们自己盖房,没有从村民那里租赁房屋(盖房所用的土地租金只是间接地惠及村民),或者租赁了村民的房屋,但估价过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模式采取了排斥模式(排斥村民参与),自己独占了收益。例如,他们所雇用的员工是从外面聘来的。他们所使用的原材料(如食材)也是从外购买的。第四,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获得成功,产生了惠及村民的效果。他们以合理的估价从村民那里租赁了房屋,让村民获得了租金收益。他们雇佣村民,让村民获得打工收入。他们还从村民那里购买食材等原材料,让他们获得农产品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向村民传播和扩散经营理念和知识,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外来的舒适物移民与本地村民的整合程度,会因上述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来说,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不成功,还不至于引发他们与本地村民的冲突(这或许是源于村民的同情心)。一旦他们的经营活动成功了,但其经营活动没有惠及村民,反而存在与村民发生冲突的风险。但是,舒适物移民的利益独占模式只具有潜在的引发社会冲突的风险。从潜在风险到现实风险的转变,还取决于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是否具有负外部性。 如果把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惠及本地村民看作是他们的正外部性,那么,他们的经营活动给本地村民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他们的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例子包括环境污染、游客的到来给本地带来骚扰、改变或破坏村民所看重的原有的生活方式或生计模式、村民被排除在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之外,并彰显收入分配的差距、旅游业发展挤占了村民原有的更有利可图的经济模式所依仗的资源,等等。在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没有惠及村民的情况下,这些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就会引起村民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易于引发村民与外来舒适物移民的冲突。
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有必要建立一种舒适物移民与本地村民的社会整合机制。舒适物移民是外来者。对于本地人来说,外来者的到来,使得乡村从同质性社区变成异质性社区1,而异质性社区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聚合的力量遭到削弱,这可能会对本地社区的秩序构成一定的冲击。要让外来者融入本地社区,可以分别从功能整合和情感融合入手。这种基于对自身旅游经营活动的后果的意识来调节自身旅游经营活动的过程,可以叫作反身性旅游发展模式。
从功能整合来说,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要为村民带来积极功能。为此,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就必须强化自己的经营活动的正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一方面,他們要尽量避免和减少自己的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他们要从经营活动中为村民创造更多的正外部性。这种一减(负外部性)一增(正外部性)的模式,就是外来舒适物移民驱动的、以旅游经营的外部性为导向的外来移民与本地村民的功能整合方式。事实上,外来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已经享受到村民的某些传统生活方式(如传统性、独特性、淳朴性)的正外部性,因为这些生活方式被来自城里的游客看作是文化本真性。它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或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对于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来说,他们无偿利用了村民生活方式的外部性。因此,他们在乡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也理应给村民以某种回报。而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正外部性,就是提供回报的一种方式。这种为村民提供正外部性的旅游经营活动,被学者们称为包容性旅游发展2。
从情感融合来说,外来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要理解和尊重本地村民,了解村民的文化和习惯,平等对待村民,与村民交朋友,让村民在情感和心理上接受他们①,从而达成与村民的“情感团结”3。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学家关于“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关系的研究成果4,值得借鉴。舒适物移民作为局外人,在一定的阶段,难免让局内人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或不安,因为局内人有一套共享的做事方式和缄默规则。而局外人不了解这套规则,难免对局内人的缄默秩序构成挑战。因此,局外人要融入局内人中去,往往会遇到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舒适物移民作为局外人,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更主动有为的姿态。其中的一个作为,就是主动、积极地了解局内人的文化规则和情感密码,在异质性社会关系中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建构新的乡村社会资本。
(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08-22)
当然,要振兴乡村,并不是要逆转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大趋势,而是要重振乡村经济,通过引入效率更高的产业,从而重构乡村的人口形态。就振兴乡村经济来说,除了继续提高农业生产率外,还要发展具有更高效率、更高收益,同时也符合乡村资源条件的非农经济,其中,包括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如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就重构乡村的人口形态来说,就是要在乡村通过发展更高效率的产业来吸引一部分已经流出的乡村劳动力回流,以改善乡村的人口结构。
就那些具有优质的舒适物资源的乡村来说,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农业之外的一种效率更高、收益更高的领域。保继刚团队的阿者科项目证明,只要乡村有了更高效率和带来更高收益的产业,一些迁移出去的乡村劳动力就会选择回流到乡村。但是,要让村民自己发展乡村旅游业,往往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而难以实现。在乡村因缺乏必要的内生资源(人力资本和经济资本)而无力发展非农产业的情况下,乡村的振兴就不得不依赖外生资源,其中的一个外生资源,就是人力资本。
依据笔者2019年8月在甘肃南部的调查,在以往的乡村扶贫工作中,我们也有过许多借助外生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成功案例。但是,这些外生资源,主要是政府所主导的外生资源,包括对口扶贫单位向乡村的经济“输血”(投入资源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等),以及对口扶贫单位所派遣的扶贫工作人员。这些人才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依靠财政或城市各单位的资源投入的乡村发展模式,面临财政资源的投入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财政资源之外的、在市场和社会中自发形成的、有助于乡村发展的外生资源。
正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发现了一个有助于乡村振兴的外生资源:舒适物移民1或生活风格移民2,尤其是创业型舒适物移民3或创业型生活风格移民4。这一类移民现象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先后经历了这一过程。随着中国全面实现了小康,陆续也出现了不少从城市到乡村的舒适物移民和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这一过程,可以叫作逆城市化过程,即:城市居民因不满城市环境的拥挤、嘈杂、喧闹等负面体验,为了亲近自然舒适物,追求宁静、单纯和本真的生活方式,而向乡村迁移5。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类舒适物移民将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舒适物移民则带有创业的动机。他们可以叫作创业型舒适物移民③。
就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来说,他们不但为具有丰富的舒适物资源的乡村提供了发展旅游业所需的人力资本,而且为乡村带来了经济资本。前面说过,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是一种出现已久的移民现象。它分为两类:创业型和消费型。消费型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往往是那些退休后或积攒了足够消费资金的人,因为偏好乡村的舒适物或乡村自然资源所能支撑的生活风格,而选择从城市迁移到这些目的地居住。他们迁移到乡村以后,要在乡村消费,这些消费支出也算是提供给乡村的外生资源。但是,除了消费因素外,他们与乡村的经济整合度有限。
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或生活风格移民也是偏好乡村的舒适物或乡村自然资源所能支撑的生活风格,但他们迁移到乡村以后,不只是以消费者身份出现,而且也是创业者。他们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知识和投资资金,并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如酒店、民宿、餐饮业、休闲农业等),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他们的投资以及他们所吸引来的游客,构成乡村的外生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乡村发展,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如果外来舒适物移民不能与村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业型舒适物移民与村民就有可能发生社会冲突(如村民企图提早终止房屋租赁合同)6。要避免社会冲突的结果,就必须探讨舒适物移民与村民进行融合的社会整合机制⑤。
外来舒适物移民与村民的整合的关键,在于这些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是否对乡村居民具有红利外溢。依据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济活动是否成功以及是否惠及村民,可以把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分成如下几类(表1):第一,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经营活动亏损,没有惠及村民。虽然他们从村民那里租赁房屋,但估价过低,村民受益程度过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活动失败,无法在后续惠及村民。第二,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经营活动亏损或略有亏损,却产生了惠及村民的效果。例如,他们以合理的估价租赁了本地村民的住房,并严格履行合同。他们也雇用了少量本地村民。第三,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的创业活动获得成功,但没有惠及村民。他们自己盖房,没有从村民那里租赁房屋(盖房所用的土地租金只是间接地惠及村民),或者租赁了村民的房屋,但估价过低。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经营模式采取了排斥模式(排斥村民参与),自己独占了收益。例如,他们所雇用的员工是从外面聘来的。他们所使用的原材料(如食材)也是从外购买的。第四,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获得成功,产生了惠及村民的效果。他们以合理的估价从村民那里租赁了房屋,让村民获得了租金收益。他们雇佣村民,让村民获得打工收入。他们还从村民那里购买食材等原材料,让他们获得农产品的收益。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向村民传播和扩散经营理念和知识,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外来的舒适物移民与本地村民的整合程度,会因上述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通常来说,创业型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不成功,还不至于引发他们与本地村民的冲突(这或许是源于村民的同情心)。一旦他们的经营活动成功了,但其经营活动没有惠及村民,反而存在与村民发生冲突的风险。但是,舒适物移民的利益独占模式只具有潜在的引发社会冲突的风险。从潜在风险到现实风险的转变,还取决于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是否具有负外部性。 如果把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惠及本地村民看作是他们的正外部性,那么,他们的经营活动给本地村民带来的负面效应,则是他们的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例子包括环境污染、游客的到来给本地带来骚扰、改变或破坏村民所看重的原有的生活方式或生计模式、村民被排除在旅游业带来的收益之外,并彰显收入分配的差距、旅游业发展挤占了村民原有的更有利可图的经济模式所依仗的资源,等等。在舒适物移民的经营活动没有惠及村民的情况下,这些经营活动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就会引起村民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易于引发村民与外来舒适物移民的冲突。
为了避免这种冲突,有必要建立一种舒适物移民与本地村民的社会整合机制。舒适物移民是外来者。对于本地人来说,外来者的到来,使得乡村从同质性社区变成异质性社区1,而异质性社区意味着原有的社会聚合的力量遭到削弱,这可能会对本地社区的秩序构成一定的冲击。要让外来者融入本地社区,可以分别从功能整合和情感融合入手。这种基于对自身旅游经营活动的后果的意识来调节自身旅游经营活动的过程,可以叫作反身性旅游发展模式。
从功能整合来说,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要为村民带来积极功能。为此,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就必须强化自己的经营活动的正外部性,避免负外部性。一方面,他們要尽量避免和减少自己的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他们要从经营活动中为村民创造更多的正外部性。这种一减(负外部性)一增(正外部性)的模式,就是外来舒适物移民驱动的、以旅游经营的外部性为导向的外来移民与本地村民的功能整合方式。事实上,外来创业型舒适物移民在乡村发展旅游业,已经享受到村民的某些传统生活方式(如传统性、独特性、淳朴性)的正外部性,因为这些生活方式被来自城里的游客看作是文化本真性。它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乡村旅游吸引物,或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对于创业型舒适物移民来说,他们无偿利用了村民生活方式的外部性。因此,他们在乡村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也理应给村民以某种回报。而他们在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正外部性,就是提供回报的一种方式。这种为村民提供正外部性的旅游经营活动,被学者们称为包容性旅游发展2。
从情感融合来说,外来创业型舒适物移民要理解和尊重本地村民,了解村民的文化和习惯,平等对待村民,与村民交朋友,让村民在情感和心理上接受他们①,从而达成与村民的“情感团结”3。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学家关于“局外人”与“局内人”的关系的研究成果4,值得借鉴。舒适物移民作为局外人,在一定的阶段,难免让局内人感到某种程度的不适或不安,因为局内人有一套共享的做事方式和缄默规则。而局外人不了解这套规则,难免对局内人的缄默秩序构成挑战。因此,局外人要融入局内人中去,往往会遇到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舒适物移民作为局外人,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更主动有为的姿态。其中的一个作为,就是主动、积极地了解局内人的文化规则和情感密码,在异质性社会关系中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建构新的乡村社会资本。
(作者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