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可行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nhod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在中国思想文化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改以往温和的方式,表现出深刻的革命性。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便遇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结果,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而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化。前两种结果是我们希望和努力实现的,后者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其丰富营养,获得民族形式,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进行研究发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中西文化之优长的创造综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才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得到阐扬,获得新的生命和活力,推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和更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邓小平说:“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就要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否则势必削弱甚至失去其科学性。辩证转化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转化和更新的又一原则。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清理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原则,从传统文化本身的辩证特点出发,深入具体地进行研究发掘,进行批判与继承、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辩证的转化,才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已经将中国文化改造成了一种批判性的、革命的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21世纪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当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陷入困境而难以发展之时,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之走出了困境。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也可以合二为一,即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化。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是在改造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又是在同中国固有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过程中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和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来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首先是在近代中国积重难返、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关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解决文化危机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因此,在改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有些方面还不够彻底。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改造,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形成改造中国的新内容。
  首先,必须进一步凸现和弘扬人的主体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存在着从人身依附到经济依附到政治依附,依附于至高无上的皇权及其代表皇帝。个人没有一个回归自我的历程,总是把自己归于那些不属于个人的价值,为君主、祖宗、子孙而活,为。道德。而活,独不知自己为何物。马克思曾将人的生成和發展划分为三大历史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人的独立性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但由于在传统文化改造过程中的匆忙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分析和梳理,也由于建国以来有些不恰当的政治运动,使原本就缺乏个体自觉的国人缺失个性觉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创新已是急不可待,而创新的哲学基础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凸现和弘扬。
  其次,必须还文化发展以独立人格。“随着个体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作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的文化的发展也应有其相对独立性。虽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植根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并且受到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但文化一经形成便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而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里,文化实际上成为政治的附庸,作为传统一直影响到此后的文化发展,即使是建国后的一些新传统也受此影响。封建设计知识分子的境遇及扭曲的心理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这一点。因此,在当前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之间必须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经济纽带关系,使文化及其发展更具自主性,从而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44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707—708页
  [3] 泰勒.文化之定义[A].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99页
  作者简介:
  杨燕红(1978~ ),女,汉族,江西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研究。
其他文献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客体关系尤为重要。什么是客体?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心理发展过程的是出生早期(0~3岁)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期刊
摘 要:雪莱的诗学思想体现在他对诗的性质、功用和诗人的地位以及诗的语言等方面的看法上。在诗的创作发生论上,雪莱继承了柏拉图的“灵感”说,认为诗是不受心灵的主动能力支配的,诗的灵感来无影去无踪。雪莱认为“诗本来是一种摹仿的艺术”,诗之创造是依靠融会与再现。同时,诗又是“想象的表现”。诗的社会功能在于促人向善,陶冶情操,扩大胸襟,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雪莱;诗学思想;想象;灵感  雪莱是
期刊
摘 要:拜伦的诗歌对异国或东方情有独钟。他的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的东方宗教与希腊典故,也塑造了许多的东方形象的人物。文章主要是对拜伦作品中的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同时分析了拜伦情调的心理动因。指出拜伦对“东方”的钟情跟他的性格天性和生活遭际有很大关系,作为作者的精神寄托点存在于他的诗作中。  关键词:拜伦;诗歌;文化;审美  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短小精悍,富于音乐节奏,传达着听觉的享受;它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一、概述  产生于十九世纪初的现代语言学(linguistics)是以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理论为标志。在索绪尔的理论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与洪堡特的普通语言学等两种现代语言学思潮,其中历史比较语言学为占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是如何构建理想的母语系统。索绪尔语言学研究的着力点是其本质和系统,他洞察了其时占据语言学主流影响的比较语言学具有静止性缺陷,提出了与比较语言学相对立的联系观点
期刊
期刊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in treating malignant spinal tumors and malignant vertebral comp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