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处理学生问题,教师要有教育和转变学生的信心,不要事事惊动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口头说教落实在行动上,要把啰唆的口头教育转变为教育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怕就怕发现了问题,处理了问题,但没有借机发挥教育意义,那就可惜了。
就从前不久我班上的一件事说起吧。
课间活动时间,一个学生匆忙赶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班有同学在教室里打起来了,打得很厉害!”我迅速冲进教室,赶紧招呼几个学生将他们拉开,很快整顿好班级秩序。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班主任可以作出及时的训诫;但我意识到单纯处罚是不行的,如果“各打五十大板”批评教育一番,两位当事人可能不会心服口服,一旦离开我的监控范围,还会有另一条“导火索”要点燃。
此时,我的脑海里涌现出心理学家的“身体接触可以增加亲密感”的研究结论,我决定运用这个理论让学生“自我调整”,实现“情绪转变”。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让两位当事人面对面站在讲台,冷静对视一分钟,让下面的同学看着。他俩都低下头看着地面,样子很窘迫。
进而我要求这两人握手两分钟,全班同学一起计时。可是他们两个只是“蠢蠢欲动”。可以想象,他俩此时内心还怀着对对方的“仇恨”,怎么肯握对方的手呢?我走过去,把他俩的手拉起来并命令不能放开,两个小男生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尴尬地握着对方的手,并抬起眼睛看对方了,全班同学都觉得很新鲜,却都不敢大声说话。
我又进一步要求两人拥抱两分钟。此言一出,大家都傻眼了,静静地看着他俩。这两个同学也盯着我,不知道怎么办。我走上前去,抬起张同学的两只胳膊搭在李同学的肩上,让李同学的两只手臂抱住张同学的腰。刚刚抱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小脸红红的,其他同学则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有人开始大笑起来,全班都盯着这两位同学,想看看他俩到底如何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被大家这样盯着看,他俩也忍不住想笑,刚才张同学还在哭,脸上还留着擦眼泪的痕迹,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样子让大家更加兴奋,教室里开始游荡着笑声,两个当事人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五分钟,两个人的紧张关系已经缓和了。
到此,學生打架事件还没有结束。为了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我让两人站到班规的展板下,静静地浏览大家共同制定的班级管理规范细则,反思自己的错误和给班级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我向全班提问,“谁能说出打架事件带来的危害呢?”学生们十分积极踊跃,纷纷举手发言,“不利于班级团结”,“动手是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不是正确的选择”,“会让家长伤心,让老师失望”,“会给班级丢脸,给自己抹黑”……一时间,热闹异常。
接下来,我让两个当事人分析自己的行为。这时,两个人已经冷静了许多,经过反思都找到了自己的毛病,都承认是自己的错,表示以后要控制情绪,遇事不再以打架的方式解决,并诚恳向对方道歉。
这次学生打架事件处理已经结束,我没有通知两个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观察了几日,两个孩子也已经不再纠缠,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教育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都认错和表示和好了,老师也觉得成功了。然而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反思:面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老师如何处理才是真正的教育?
首先,要理性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法律上属于不完全行为能力人,在心智发展方面还不成熟,处于成长中的人,对自己行为无法作出完全客观的分析和清醒准确的认识,他们身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老师过分生气、一味批评是不理智的,作为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出现问题是教育的绝佳机会,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教育意义。处理得当,我们对学生问题的处理就由简单的管理上升到了教育和教化的高度。
其次,面对突发状况,教师应当智慧把握教育的方式。由于老师的身份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而学生又会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排斥,尤其在自己犯错面临即将到来的指责时,这种情绪愈加明显。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是扮演评判学生行为的裁判,面对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时,不批评不代表不作为,应当创新方法首先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之后放低身段进入他们的思维和心理,根据学生表达的原因和行为,让他们自己分析哪里做得不好,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行为进行二次认识和思考,实现心灵的成长。
第三,发挥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打架”是错的,按照一般规律,让学生认错、道歉、和好,是顺理成章的步骤。有时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但教育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对于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学生来说,同伴的看法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利于班级团结”“让家长伤心”“让老师失望”这些都是纯真的孩子所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出自于朝夕相处的同伴之口,那对学生会形成一种来自于环境的压力,促使学生反思、纠偏。◆(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
就从前不久我班上的一件事说起吧。
课间活动时间,一个学生匆忙赶过来对我说:“老师,我们班有同学在教室里打起来了,打得很厉害!”我迅速冲进教室,赶紧招呼几个学生将他们拉开,很快整顿好班级秩序。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班主任可以作出及时的训诫;但我意识到单纯处罚是不行的,如果“各打五十大板”批评教育一番,两位当事人可能不会心服口服,一旦离开我的监控范围,还会有另一条“导火索”要点燃。
此时,我的脑海里涌现出心理学家的“身体接触可以增加亲密感”的研究结论,我决定运用这个理论让学生“自我调整”,实现“情绪转变”。
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让两位当事人面对面站在讲台,冷静对视一分钟,让下面的同学看着。他俩都低下头看着地面,样子很窘迫。
进而我要求这两人握手两分钟,全班同学一起计时。可是他们两个只是“蠢蠢欲动”。可以想象,他俩此时内心还怀着对对方的“仇恨”,怎么肯握对方的手呢?我走过去,把他俩的手拉起来并命令不能放开,两个小男生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尴尬地握着对方的手,并抬起眼睛看对方了,全班同学都觉得很新鲜,却都不敢大声说话。
我又进一步要求两人拥抱两分钟。此言一出,大家都傻眼了,静静地看着他俩。这两个同学也盯着我,不知道怎么办。我走上前去,抬起张同学的两只胳膊搭在李同学的肩上,让李同学的两只手臂抱住张同学的腰。刚刚抱在一起的时候,两个人小脸红红的,其他同学则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有人开始大笑起来,全班都盯着这两位同学,想看看他俩到底如何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被大家这样盯着看,他俩也忍不住想笑,刚才张同学还在哭,脸上还留着擦眼泪的痕迹,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样子让大家更加兴奋,教室里开始游荡着笑声,两个当事人也忍不住破涕为笑了。
五分钟,两个人的紧张关系已经缓和了。
到此,學生打架事件还没有结束。为了从思想上教育学生,我让两人站到班规的展板下,静静地浏览大家共同制定的班级管理规范细则,反思自己的错误和给班级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我向全班提问,“谁能说出打架事件带来的危害呢?”学生们十分积极踊跃,纷纷举手发言,“不利于班级团结”,“动手是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不是正确的选择”,“会让家长伤心,让老师失望”,“会给班级丢脸,给自己抹黑”……一时间,热闹异常。
接下来,我让两个当事人分析自己的行为。这时,两个人已经冷静了许多,经过反思都找到了自己的毛病,都承认是自己的错,表示以后要控制情绪,遇事不再以打架的方式解决,并诚恳向对方道歉。
这次学生打架事件处理已经结束,我没有通知两个学生的家长来学校。观察了几日,两个孩子也已经不再纠缠,可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教育过程就这样结束了,孩子们都认错和表示和好了,老师也觉得成功了。然而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反思:面对诸如此类的突发事件,老师如何处理才是真正的教育?
首先,要理性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法律上属于不完全行为能力人,在心智发展方面还不成熟,处于成长中的人,对自己行为无法作出完全客观的分析和清醒准确的认识,他们身上出现问题是正常的。面对情绪失控的孩子,老师过分生气、一味批评是不理智的,作为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出现问题是教育的绝佳机会,可以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教育意义。处理得当,我们对学生问题的处理就由简单的管理上升到了教育和教化的高度。
其次,面对突发状况,教师应当智慧把握教育的方式。由于老师的身份具有天然的权威性,而学生又会有一种本能的抵抗和排斥,尤其在自己犯错面临即将到来的指责时,这种情绪愈加明显。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是扮演评判学生行为的裁判,面对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时,不批评不代表不作为,应当创新方法首先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之后放低身段进入他们的思维和心理,根据学生表达的原因和行为,让他们自己分析哪里做得不好,面对自己的问题和行为进行二次认识和思考,实现心灵的成长。
第三,发挥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告诉他们“打架”是错的,按照一般规律,让学生认错、道歉、和好,是顺理成章的步骤。有时表面上看问题解决了,但教育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对于自我意识逐步觉醒的学生来说,同伴的看法对于孩子的心理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利于班级团结”“让家长伤心”“让老师失望”这些都是纯真的孩子所不愿意看到的,尤其是出自于朝夕相处的同伴之口,那对学生会形成一种来自于环境的压力,促使学生反思、纠偏。◆(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临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