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作理解的初中体育运动技术教学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yg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基本的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的本义所在,而准确的动作理解则是运动技术提升的基础。日常体育教学中,关于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示范基础上的学生模仿,忽视了在示范与模仿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学生对动作理解的过程。如果忽视了动作理解,那学生的模仿常常是机械的,也难以真正基于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运动特点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运动技术。本文试以足球停球技术教学为例,谈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动作理解是基于动作的思维形式
  笔者所在的地区,足球绕杆射门是体育中考项目,当然也是日常体育课教学与训练的基本项目。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掌握踢球技术的时候,常常是兴致较高且掌握速度较快,而停球技术则不太受学生的欢迎。绕杆射门过程中,踢球是主要动作,而停球水平则影响着学生的比赛心理与危情处置结果。理论上学生只要在踢球时力度与方向掌握得好,就不需要停球技术的参与,但事实不会这么理想。经验表明,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会将球踢偏,因此停球技术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足球停球有这样几个关键:一是停球部位的控制,绕杆过程中停球部位主要是脚内侧(偶尔有外侧、脚底等);二是推、压、切、挡等基本动作是否准确,尤其是压、切、挡是绕杆过程中的主要动作,需要准确掌握;三是踢球力度、方向与停球技术的配合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基于上面三个关键技术,通过自身示范、投影仪的动作分解,来促进学生的动作理解,努力在学生的思维中将停球动作有效形象化,进而使其变成学生真正掌握的技术。
  二、动作理解关键在于师生有效互动
  实践表明,要想让学生对停球技术有真正的理解,关键在于师生基于同一教学内容的有效互动。
  1.要将教师的示范动作变成学生思维中的有效表象。表象就是形象思维加工的对象。相关的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动作训练,更需要依靠形象思维,而运动技术的有效掌握,就看学生能不能将这些动作转换成表象。绕竿过程中用脚的内侧停球,与足球训练或比赛时大不相同,需要学生出脚速度快于球的速度,以在短时间内将偏离轨道的球停住,然后并踢向正确方向。这就需要学生在思维中建立一个动作思维,即脚赶上球并用内侧挡住球的动作,在此基础上再训练挡的力度与方向。
  2.要引导学生基于分解动作形成连续动作。待表象建立之后,再训练连续动作,也就是说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意外动作训练,以确保有停球技术来“救场”。笔者在训练过程中,不断强调两点:一是运动之前先回顾建立起来的表象,想象自己在绕杆过程中球“跑”了,然后用停球技術去救;二是实际训练过程中,要以略大于正常踢球时的力度将球踢“跑”,然后让球停下来。这样的训练实际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此过程中往往可以生成一种切身体验。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停球技术,也让学生在实际比赛中有更安全的心理。
  3.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符合自身需要的运动技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运动特征,因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特别强调不要机械模仿教师或者同学,一定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技术。如绕杆过程中的停球,个子高矮不同会使学生的步幅不同、踢脚速度、脚踝的灵活程度不同,因此即使同一个脚内侧停球,对于不同学生而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训练频次也是不同的,需要教师仔细观察不同学生的特征,因材施教。
  三、通过动作理解提高技术教学水平
  虽然本文是以笔者所在地区中考项目中的一个技术教学为例的,但实际上对于整个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技术训练来说,动作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如果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动作理解,那学生在体育运动与训练的过程中,就会多一种自省意识。他们会思考什么样的动作更符合自己的特点,有时候还会主动向教师提出要求。笔者以为这就是一种很好的体育学习状态。毕竟,体育学习不是纯粹的体力付出,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而是体力与脑力双重付出的学习过程。
  总之,初中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不能忽视动作理解,只有在运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动作理解,学生的体育水平才会有切合自身需要的提升。
  编辑 聂蕾
其他文献
一、对教育的理解  从事一线教育近十年,有时候自言自语“什么是教育?”从备课、上课到批改作业,这样的工作是不是真正的教育,能不能达到教育真正的目的。有时候自己躺在床上静静地想,假如将来自己退休了,清闲的生活可能让自己感觉到不适,还不如回到学校上几节课、批改几本作业。等到某一天,死神降临到自己头上,我们再来回顾一生,可能会感慨“这一辈子自己干了个啥?”难道只是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这样的工作重复一生
期刊
“草虫的村落”是虫儿们生活的乐园,周老师的课堂是学生们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学生就是那可爱的“虫儿”,老师就是“虫儿”们的大朋友,带着同学们到“草虫的村落”神奇地游历了一番。听完周老师的课,耐人寻味,周老师对教材的把握无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整体感知,把握主要内容  周老师一开始打破常规讲法,让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说,任务
期刊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渐入人心,语文教学研究界硕果累累。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无痕语文”便是其中的一个。  首次听到江苏南通李凤老师的“无痕语文”,我感觉很新奇。我仔细回味李老师的讲座,并结合她的教学案例《七颗钻石》认真思考。所谓“无痕”就是孔子的不言之教。“无痕语文”教学是尽可能隐藏教学意图和目的,淡化教学痕迹,在伙伴关系、生态化情境中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语文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说 “无痕语文”
期刊
一次名师之路培训听取了韩兴娥老师的讲座——让海量阅读伴随孩子成长。听着她讲述自己的教学模式、喜人的教育教学成果,我内心澎湃,暗下决心,要向名师学习。随后我又参加了山东淄博中国第一届“课内海量阅读”年会。零距离感受草根老师们怎样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开展新的教学路径,同时也感受海量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变化,经过实际的参观学习更加深了我将海量阅读引入课堂的决心,返校后就自己琢磨着、试验着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着。这
期刊
概念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探究概念意义并以之为教学起点,可以更好地利用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本文试以“认识分数”为例,谈谈对此的思考。  一、基于“份数”的“分数”概念的意义  “认识分数”教学的基本含义是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其中,认识是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的重要体现与目标;分数是学习对象,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建构出来的新的概念。显然,当研究的目标指向学生时,需要
期刊
近年来,各级各类的示范课、观摩课令人目不暇接,因其直观的指导、引领作用,以及便于操作、可模仿、接地气的特点,而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但是这类公开课对于上课的学生来说,一般都是“旧课”。 “旧课”怎样上才能不是浪费时间的表演,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一次知识升华、精神大餐呢?综合观课研课活动,以及个人的执教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要有深度  为未知而教,为未
期刊
小学美术教学要带给孩子一双聪慧的眼睛,以发现生活中的美;要给学生带来一双灵巧的手,以表现生活中的美。美术给学生提供的是以图形、造型等方式呈现的艺术对象,而美术教学的过程则是通过欣赏美来学会表现美的过程。本文试以卡通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欣赏造型的过程中学会表现美。  一、情境激趣,引导学生认识卡通  卡通是一种艺术造型,在学生的生活中,卡通形象總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常常是表象性的,与对美术
期刊
在采访杨筱冰老师之前,我们的内心是忐忑的。搜遍了网络,有关杨老师的信息实在太少,我们只能从那些消息的只言片语里拼凑出一个教师的模糊形象来。这样一个在陕西省乃至全国中学英语教学界都威名远播的特级教师、教学专家,竟然如此低调,对我们而言有些匪夷所思。那见了面,该问什么?  我们跑到主任办公室开始诉苦,主任听完话,微微一笑:“这说明这位老师是一位很纯净的人啊!外部的这些名利对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踏踏实
期刊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
期刊
“核心素养”是2016年的一个教育热点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解读为三句话: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数学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由此看来,数学课必须要充满浓厚的数学味。不仅要教知识,更要形成技能;不仅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更要锤炼数学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孩子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我们更应该作些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