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和气,烈日秋霜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两个伟大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是两宋时期。北宋极富创造性的两位旷世大儒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就是后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理学体系的最早缔造者。其思想复经四传弟子、南宋大儒朱熹集大成为程、朱理学后,曾作为官方哲学统治了中国七个世纪。
  “二程”虽然自称直绍孔、孟,但理学已经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儒家思想,而是融入了佛教与道教的某些思想观点,经过吸收、消化,形成了儒家的新体系,故称“新儒学”。穿过千年的时间隧道,理学至今仍然滋润着人类精神,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其中,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所著《中国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自面世半个世纪以来,有多种文字版本先后在欧美与亚洲多次再版,便是明证。


  据笔者所知,为撰写“二程”的首部传记文学《程颢程颐传》,裴高才先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真可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他的足迹遍及“二程”求学的江西赣州、讲学的洛阳,程颢任职的河南开封、陕西户县、江苏南京、山西晋城、河南扶沟;程颐被流放的涪陵等地;研读了《宋史》、《中国通史》、《二程遗书》、《二程集》、《二程年谱》、《程氏族谱》、《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以及明、清的《黄陂县志》等中外典籍,对“二程”的身世与行状资料广为搜集,旁征博引,认真考订,并作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古往今来,有关“二程”的评传、学谱、论著等,在中国、韩国、日本、英国、美国等出版有多种书籍,但以传记文学的形式全面介绍“二程”的一生,还只有裴著一家。
  在这部传记里,作者从探源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视角出发,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以史家的求实精神与文学的表现手法,演绎了“二程”从双凤投怀、幼年启蒙、习文练武等轶闻趣事。通过对从政、执教、治学、传道等方面的详细叙介,解读了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同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二人卷入惊心动魄的政治漩涡之前前后后,令人唏嘘。更将脍炙人口的“鲁台望道”、“孔颜乐处”、“如坐春风”、“程门立雪”等千古佳话融入书中,给读者丰富的艺术享受。


  传记文学是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不论是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是近年间悄然勃兴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均成为绝不逊色于小说、诗歌的文学经典,都在读者生命中留下了某种印痕。而高才兄所著的《田长霖传奇》、《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等传记文学,在全球华人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二者融合的独特文体,它要求对历史的真实性、传主生平的相对完整性和个性表现的艺术性做到和谐统一。
  虽然,本书传主的一生与今天相隔千年,再现历史的原生态绝非易事,但经过作者的不懈努力,为我们走近两位历史巨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参照文本。他在记述“二程”的家世与治学史实时,不仅引经据典,还参照了方志、宗谱以及诗词名篇,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面目。通览全书,左图右史,其史料性与学术性,可圈可点处颇多,想必会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诸如后世对程氏始祖说法不一,有“程伯符”说、“乔伯”说、“程伯休父(甫)”说等,作者采用了以《诗经》、《国语》、《史记》、《帝王世纪》等典籍做依据的“程伯符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关于“二程”的籍贯,一般人多认为他们是河南洛阳人。作者在这里以史家的考据功夫,运用多种证据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二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湖北黄陂人。因为二程的祖父程遹在黄陂任县令、父亲程珦任县尉,于斯生活了四十多个春秋;“二程”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达十四五载。作者甚至援引旅美学者、程颐直系二十九世孙程德祥先生的现身说法:黄陂乃“二程第一故里”。


  《程颢程颐传》是一部情文并茂的传记文学著作。一方面,作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解读思想家们的高深理论,娓娓道来“二程”执政与治学的行状,使普通读者不感到枯燥。书中介绍程颢任晋城县令期间,将兴学、讲学与治学相结合,可窥一斑。如采取官办民助等筹资方式,在全县或大兴土木,或利用现有祠堂、庙宇改建乡村学校。三年间,全县陆续建立了乡校七十二所,社学数十所,实现了“诸乡皆有校”,使学生能就近上学,即使是“穷乡曲巷”,也“时闻弦诵声”。接着,他又推行“学田制”,给乡学提供经费来源。置学田的方式包括官拨、官买、官民合买、民买、民捐等五种,从而在全县出现了教授斥资为学置田、乡民捐钱买田赠学等多种方式助学。同时,他亲自到校讲学,形成了教育立县的新气象。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叔父黄夷仲听到传闻,专程到晋城一带实地考察,当他一睹晋城浓厚的读书风气和人才辈出的景象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叙事诗《行县诗》。其中有云:“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大家子弟弄文墨,其次也复挎弓刀。去年较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赐袍。今年两科取进士,十子钓海登灵鼇……”长使后人感奋不已。
  另一方面,精选典型事例,充分运用文学手法对“二程”兄弟之间、“二程”与同僚之间着力对比刻画,并于正史中穿插些许野史佐料(作者多年搜集的民间档案与传说),渲染、烘托,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例如:借用楹联“春风和气纯乎纯矣;烈日秋霜正者正也”,高度概括了“二程”兄弟各自独行的性格特征。在细节描写上,通过程颢讲学时弟子“如坐春风”,彰显其“和易”个性;叙议程颢在王安石变法的政潮中,不像王安石或司马光那样意气用事,而是坚持“肯定之中有否定”,表现其“忠信”秉性。而程颐的性格则十分有趣,年幼时顽皮好动,成人后其“非礼勿动”竟达极致,如“烈日秋霜”或“冷若冰霜”,书中讲述程颐与苏轼之争就是生动一例。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在苏轼看来,“道”是顺应人们自然感情的原则,不是强制性的“勉强力行”。苏轼和程颐在皇帝面前或朝臣之间的争宠斗胜,最后导致了洛、蜀门人之间的斗争,结果两败俱伤。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故事,颇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也许因为教师出身的缘故,作者不惜用三个章节,浓墨重彩地歌颂“二程”的“第一老师”——父母,尤其对母亲侯氏的描绘,可谓本书的亮点之一。无论母亲的书香门第背景,还是她注重对二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诗教特色,对“二程”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像无神论思想、“重民保民”的执政理念,以及他们独具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从侯氏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找到根源。


  我是在武汉市第五届长篇小说笔会期间认识高才兄的。当时,他携带三部长篇入住双峰山度假村修改,并请我审阅。他的勤奋、执著、谦逊,尤其不遗余力地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可贵精神,深入开掘和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随后十年间,我们用电邮往来飞鸿,友情与日俱增。我浏览了他创办的文学网站与个人博客“文心一点”,感觉甚佳。从双峰山相识,到木兰湖重逢,深感他的人品文品优秀,于是,承约写了以上的话,权充序言。
  最后,为了表达我对“二程”的景仰之情,特引清代文人屠达的七言律诗《游理趣林》作为结语:
  孔颜乐处复何寻,淡淡春光理趣林。
  望鲁苍茫连海岱,前川浩渺接三浔。
  孤亭耸立留残碣,双凤长归断好音。
  为仰先生遗范在,肃然瞻目整衣襟。
  (裴高才:《程颢程颐传》,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其他文献
《史记·贾谊传》称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汉书》本传作“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颜师古注云:“属为缀辑之也,言其能为文也。”又:赏识他的河南守吴公也称“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汉书》本传作“颇通诸家之书”。读这些史传记载,自然会认为贾谊学识渊博,有博通诸家之书的知识积累,下笔为文必是自出胸臆,独抒机杼,不存在蹈袭前人或既有己作的情况。其实并非如此,针对以上史料也可以作逆向的
(一)    按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相配,并以“十二生肖”与之对应的纪年方式,从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起,便进入了己丑年,也即“牛”年。牛年之“牛”,数千年来,不仅与人类亲和、亲切、亲密,而且具备相当丰富的人文、历史、语境内涵,话题宽泛,值得一“说”。  据《说文》:“牛,大牲也。”又据《现代汉语词典》“牛”条释义:哺乳动物,反刍类,体大,趾端有蹄,头上长有一对角,尾尖有长毛。力气大,供役使,乳、
《抗倭名将俞大猷》是著名作家曾纪鑫先生的又一部力作。该书以明代倭患作为历史背景,以一代名将俞大猷跌宕起伏的一生作为主线,将厚重的历史叙述与细腻的文学笔法巧妙而生动地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刻画了一位充满浩然正气却又命运多舛的英雄人物。  在此前的历史叙述之中,关于俞大猷的一生存在着种种非议和误读。曾纪鑫先生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作为基础,对俞大猷生前身后所遭遇的不公正评价进行了辩诬与正名。在作者看来,俞大猷
广辉先生的大作《新经学讲演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终于问世了,这对我们这些尚在门墙之外的学生来说,是一件盛事。如若记忆不误,先生在文字或是演讲不同的场合中,都曾提到“新经学”这一尖新的观念,强调中华文化的“根”在“六经”,“魂”在“六经”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可谓三复斯言。《汉书·薛宣传》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经学本身是经世致用之学,如何在獭祭般的文献中勾稽、抽绎出一套成型
(一)  每当朝代鼎革之时,忠诚笃厚之家往往遭遇惨痛的摧折。顾炎武,生母因固守受刀创而臂折,养母激气节绝食而自亡。兄弟五人,两个小的守城战死,长兄正当盛年却罹病身亡,幸存的一位弟弟也因惨痛的家难悲伤过度而目盲。多年后,顾亭林在《寄弟纾及友人江南》中写道:“自昔遭难初,城邑遭屠割。几同赵卒坑,独自一人活。”在此“亡天下”之时,作为自认为匹夫有责的士大夫,怎会退避苟存呢?在常人看来,顾亭林的身世决定其
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个人的认知升级,社会的繁荣进步,不是因为掌握了某种技能,而是汲取了优秀的思想。  ——叔本华一  1943年7月,纳粹占领下的立陶宛的维尔纳。  离开了维尔纳大学图书馆,施默克·卡其金斯基向家中快步走去。自从纳粹德国占领波兰后,这个城市中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集中到由纳粹党卫军和当地警察看守的聚居区。  按照德国占领军的禁令,犹太人每天必须按时回到自己居住的聚居区,而且晚上八点之后不
本文写得很透彻和大气,作者从匠人与大师的区别,论述到民族生机和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大课题,很有启发,值得一读。    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
论及人生的“余裕”,则可联系到周作人在东方兴趣中领略的“茶酒之道”,如其言:“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周作人《喝茶》)好一个“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读书与品茶自有相通的妙处,在读书的时候,若偶遇精辟言辞,则会在旁标注,因深读于书的才思气力,并非呼之即有,若有幸获得,需悉心、需铭记。精致的生活同样也需富有仪式感,若可得一
中国有学者把西方粉丝研究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要吸收并完善了伯明翰学派和德赛杜的理论成果,突出了粉丝在消费过程中的能动性,以及粉丝将消费转化为生产的能力;第二阶段开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粉丝研究从布尔迪厄的消费社会学中汲取了灵感,更多地关注粉丝消费的选择,粉丝社群内部如何复制主流社会的等级制度。当前处于粉丝文化研究的第三阶段。这种粉丝研究阶段的划分与文化研究三种范
2015年,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热播,引发了人们对于秦国历史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为了揭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宣太后的神秘面纱,针对学者和观众就电视剧创作中的评议与问题,该剧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出版了专著《卸妆“芈月”:宣太后世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这部仅六万八千字的著作,堪称一部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家小书”,作者以流畅、平实、凝练的语言,详尽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