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增长与快乐的最佳配置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20年中,东亚经济奇迹令世界瞩目,各种赞誉性的研究铺天盖地。相比而言,反思和提醒性的研究则比较匮乏,或缺乏深度。印象中比较突出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华裔经济学家刘遵义教授的研究,他发现东亚的经济增长中,效率提高的部分是零,全都是靠资源投入。而资源是有限的,投入维持不了很长时间。根据他的研究,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复归》中预言,东亚经济奇迹将会破灭。后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证明,东亚靠高投资而不是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存在重大隐忧。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中国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这是令人欣慰的。什么样的增长是真正有益于人民福祉的增长?什么样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社会转型期,如何比较好地解决贫富悬殊、失业增加、部分地区社会矛盾激化、部分群体受挫感、无力感加剧、反社会倾向、精神问题和自杀率上升等等问题?
  对上述问题,知识界一直也在探寻。著名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快乐与经济”的命题,对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增长而人民快乐不是”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称之为“快乐鸿沟”(happiness gap,也作“幸福鸿沟”)。
  他指出:“虽然东亚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为国民谋快乐——这一人类的终极追求上却毫无作为。对全球各国人们的快乐水平进行比较,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快乐指数最低。这应该能让我们稍事停顿,去反思一些基本面的问题,比如,终极目的、价值问题,经济成长的代价问题,经济成长而人们不快乐的理由何在?如何来改善?可以采取的公共对策有哪些?”
  黄教授的这些反思,对于“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无疑是有帮助的。为此,记者与黄教授进行了联系,并在5月4日通过越洋电话对其进行了专防。
  《南》:经济学家喜欢谈growth(增长),认为GDP多有助于我们过更好的生活。而您的研究中经常提到的是happiness、welfare、quality-of-life这些词,那么您认为经济增长和快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黄:happiness、welfare、quahty-of-hfe,这些词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快乐幸福。经济增长和快乐的关系,应该分几个方面:在人均GDP很少、很贫穷的时候,增长是可以带来快乐的。收入越多,快乐也比较多。对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来说,经济发展能让他们欣喜欢跃。但是,温饱问题解决了,人均GDP到了3000、5000美元之后,这个关系就递减了,不怎么存在了。第二,每个人都多赚钱,不等于大家的快乐都增加。人与人都在竞争,比着多赚钱,多消费,买更好的汽车,更大的豪宅。绝对收入是增加了,但相对收入并没有增加,于是继续攀比,拼着挣钱。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竞争和攀比的结果,是有了更大的房子却更难收拾,是要花更多时间去工作,是要减少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是要影响自己的健康。
  《南》:很多人说,现在勤力一些,趁年轻多赚些钱,是为了将来无忧。
  黄:人的基因里确实有一种动物的本能,像蚂蚁、松鼠一样为未来储存物资。在货币社会,这种本能就表现为拼命赚钱,凯恩斯把这种本能叫“兽性(Animalspirit)”。它确实有用,可以使我们降低因物资匮乏死亡的概率,也有助于我们的长期快乐。但是,在物资基本上不匮乏、在赚钱不能显著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与快乐水平时,还去牺牲亲友关系、甚至危害健康去拼命赚钱,也就是去选择那些降低自己快乐的事物,这就肯定是无理性的表现。在中国香港,在新加坡,不少人每天工作16、18小时,没有尽头,永远说是“牺牲现在,为了将来”,其实哪里有快乐,哪里值得?是在牺牲整个生命。美国前几年有一个调查,“你的家庭每年至少需要多少收入才会够用”,越有钱的人回答的数目越高。可见在物质主义、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们永远不知足。更有人冒着坐牢甚至生命的危险去走私或受贿赚钱,就更不足道了。
  人们无理性地拼命赚钱,也有很多时是由于“无知”和受商业广告鼓励人拼命消费的影响。例如,人们争着买汽车,以为买车很方便和快乐。但事实上很多人买了车,并没有增加他的快乐。像台北、曼谷等大城市,都是骑虎难下,私人汽车就是这头老虎,不但交通拥挤,停车困难,而且空气污染严重。如果更早、更好地发展公共交通,采用对汽车大量征税等控制方法,现在的情况就会不一样。
  多年前我看过报纸上的一个新闻,天津有一个青年月收入只有600余元,全部储蓄只有五六千元,却想拥有一部手提电活,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省吃俭用,再向亲友东挪西借2000元,才买下一部9000多元的“大哥大”。电话不是用来做生意或工作,这青年骑着单车,带着“大哥大”宝贝到各个朋友家中展示。由于两年多省吃,营养不够,结果半途晕倒,送人医院。像这样超出自己能力去追求高档品,绝对是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我认为,如果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不能增加人们的快乐,则它们已不重要,如何增加快乐才重要。越帮助他人越快乐
  《南》: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不是难以衡量?
  黄:我不觉得快乐不能衡量。比如,今天我从早到晚,多数时间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没有什么感受。但是如果我牙疼,被人欺负了,孩子生病了,我的快乐就是负的。如果我欣赏了风景,有了知识上的成就,那我的快乐就是正的。长期都比较快乐的话,就是幸福。
  《南》:但有的人对快乐的需求可能没有那么强烈?
  黄.当然。不同的人,能力、智力、体力、欣赏知识的水平不同,其对快乐的理解是有差别。但是,不管他通过什么途径,最终他都是需要快乐的。在需要快乐这一点上,人与人是没有差别的。
  《南》:中国现在已经有不少富人,可是他们并不快乐,有的还自杀了。你认为这是为什么7除了受各方面的压力,没有安全感,跟他们缺乏更高层次的信仰有没有关系?
  黄.根据研究,有信仰的人是比较快乐的,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
  佛教、印度教和道教都强调知足常乐,儒家文化也有相通的地方,但更重功利。在东亚,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已日渐衰微,与之相比,佛教、印度教在印度却全民信仰,深入人心。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印度的收入远低刁: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而快乐程度却比别人要高。从政治信仰上说,我少年时在马来西亚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左派学生运动,冒着被开除和逮捕的危险,可是由于觉得做的事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就很快乐。一个人有社会责任感,就会快乐一些。那些喜欢帮助他人的人,也会快乐一些。越看重金钱越不快乐,越帮助他人越快乐。另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像朋友、家庭的关系。
  《南》:有人把为所欲为当成快乐,说快乐是他自己的事情,怎么办?
  黄:确实,有些人为所欲为,这是他的偏好,但往往是由于无知造成的。而且从生物学上解释,会存在这样的人。例如在艾滋病流行的地方,仍然跟来历不明的女性上床,可能一时享受快乐,但长期来讲肯定是在减少快乐。对这样的问题,公共政策应该介入,即使西方最自由的国家也介入了。像吗啡和海洛因,是很容易成瘾的,对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可能年轻人不小心短期吸上了,以后后悔就来不及了,这种情形就需要公共政策的介入。
  《南》:中国不少人求职,换工作,高薪是第一考虑,您怎么看?
  黄:收入太低当然是不行,但是小康之后,选工作就不要把薪水当成第一要件。我认为兴趣很重要。我现在的工作就是讲课,写文章,工作过程中就是一种快乐,而不觉得很辛苦。所以,在选择工作时,除了薪水,你还要考虑兴趣,考虑是否离家太远,工作时间是否太长。
  《南》:不少中国人说,我们地大物“薄”,人口多,压力大,所以才不是那幺,陕乐。
  黄:也不能这么说。人口密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很不确定。非洲人口最少,但也不是最快乐。英国、德国人口密度都不小,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和西欧爆发,就是因为那里人口密度大,有利于分工的形成和深化,但也没有说人多就不快乐。美国东北部的人口密度也不小。
  《南》:自由是不是快乐的前提,知识和教育是不是快乐的前提?
  黄:一般来说,是这样的。但也不完全。滥用自由就不行。知识分子在像“文革”那样的特定时期,不能讲真话,很压抑,反而会出现“知识越多越痛苦”。
  
   不需要一组脏兮兮的增长数字
  
  
   《南》:您在解释东亚快乐鸿沟的原因时,归结为高生产高消费,竞争太强,教育压力,过分强调大同、秩序等。可是如果没有这些进取的精神,高储蓄的积累,还有东亚的经济奇迹吗?
  黄:是的,如果东亚不是这样的发展,GDP增长是会降低一些。但是还是会有相当的增长。而现在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经济与社会、人民幸福之间的最佳水平,过犹不及,是一种不协调、不快乐的增长。
  我认为,东亚的经济应该朝着更适当的方向来发展。首先,环境质量的保护应该摆在第一优先考虑的位置。我们需要一个洁净的增长环境,不需要一组脏兮兮的增长数字;第二,我们希望增长能真正地带来更多快乐。这不仅需要大力节制私人的攀比消费,更应在那些能切实改善福利的领域,如公众健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提高公共投入。此外,还需要提高公共研究经费以用于更多新领域的探索,例如人们不快乐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疾病,那就应该在药物的研究上投入;等等。
  东亚一些地方鼓励人民消费,而我的观念是鼓励投资,节制消费。即使你要鼓励消费,也应该鼓励有外部利益、或至少外部成本较低的消费方式,例如教育、保健、住房等,绝对不应该鼓励私人汽车消费。汽车消费有四大“外部成本”(炫耀性消费、拥挤、空气污染、对他人的意外伤亡),又有钻石性物品的性质(贵重,显示经济地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展示,在社会上相互抵消,没有作用,纯粹是浪费,但这种相互竞争却会给人很大的压力。
  如果中国能拿今后二三十年将会浪费在私人汽车上的资源的一半,来发展公共交通,中国大城市将会有全世界所羡慕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相反,中国大城市可能变成交通可怕的曼谷。
  《南》:您对环境为何如此看重?
  黄:因为只有增长而没有环保,地球一定完蛋。所以,环境比增长重要得多。很多时候,对环境的破坏是不可补救的,或者将来必须用许多倍的资源才能补救。破坏环境不但影响人们今后的福祉,也影响经济生产本身。
  环保不一定要有大量的政府投资,可以通过对破坏环境的活动加以课税(或收费)或限制来实现,政府对污染环境的工厂多抽税,可视其对现实和未来污染的程度而抽取。这样的话,鱼和熊掌或可兼得,否则就来不及了。
  《南》:公共开支的增多会不会带来“大政府”和低效率?
  黄:政府的职能本来就是要解决公共问题,这方面是不能缺位的。不错,公共开支一多,高浪费低效率问题就会出现。但是,我们对私人消费膨胀的危害性则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私人消费过度,也会导致总体低效。更重要的是,如果个人消费不再能给社会增加快乐,那么提高公共投入,即使在金钱上会有损失,但却不会付出快乐代价。
  
  快乐经济学的借鉴意义
  
  《南》: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快乐经济学”的公共政策涵义是什么?
  黄:我主张加强公共投资,不主张私人消费膨胀。在任何一个国家中,经济是否增长和收入的多少都不是影响生活质量最主要的因素,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多地取决于其所在国家的科学、技术及其它科研成就的水平是否够先进、够领先。这就需要增加公共投入,而不是提高私人消费。
  消费不是不重要,从根本上说,投资最终是为了消费。但在中国当前的情形,不应该鼓励消费,而应该把储蓄转化成投资。
  第一,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政府更需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科技与教育;私人需要增加积蓄,准备购买房子,准备将来孩子的教育费、自己的退休养老等,投资比消费更能够提高综合国力与人们的福祉。
  第二,基础设施的贡献,很可能比许多人所想象的还要大。同时,我要强调,法治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基础设施。
  第三,消费已经过分,不需要鼓励。茅于轼教授说,现在许多有钱人是“用违反道德的方式赚钱,用违反健康的方式花钱”,暴饮暴食,破坏环境。鼓励消费虽然也可能有助于维持经济增长,但却会减低人们的福祉,减低国力。
  《南》:您的“快乐经济学”对个人来讲,有什么借鉴意义?
  黄:首先,大家要意识到快乐的重要性,知道健康、亲友和精神满足远比金钱重要得多。
  要意识到,不理性的敛财本性带来的是种种错觉,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为漫天的商业广告所动。若非必要,不买、不用汽车,不浪费能源,不乱丢废物等;
  要有进取心,但不要追求超过自己能力的东西,别老想着去与人争,更不要损人地去争。把这种争强好胜的本能压一压,多去想一想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不要太重视金钱,要重视真正能增加快乐的东西,例如多运动,重视与家人亲友的关系等;
  不要在私人消费上竞争,而要在对社会有利的方面竞争,例如捐助慈善、教育、义务工作、研究事业等。
  如果能做到这些,东亚的快乐指数不仅会提高,而且若能缓解并重新纠正目前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对改善全球环境也是一个福音。
  《南》:听说您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您是不是因为成功才快乐?您的经验是
  黄:是因为快乐而成功,还是因为成功而快乐,我想都有一些吧。
  我为什么比较快乐?一是天生的性格比较开朗;二是父母的教育,父母亲对我的功课大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妈妈常说,孩子得等他们自己愿意读书才有办法。她的理论至少对我来说是刘的,我这个留级两次的孩子也还能读到博士毕业(东方的教育方法,往往失之太过严格、呆板与填鸭;但当今许多独生“小皇帝”的家庭教育,又失之太宠爱,使孩子长大后,不能与人好好相处);三是看得开,不开心的事从来不想很久;四是不过分工作,我每周工作就是40个小时;五是尽量去做一些利社会的事,我在英国,在香港、台北地区都长时间没有汽车,走路、坐公车,必要时才坐计程车,而并没有很大的不便。若非太暗,办公室不开灯,虽然这电费是由大学负责的。我用纸张,段落之间都不空行,因为节约用纸就是节约资源。在餐馆吃剩食物,我都打包带回。这些习惯对社会就是一种节约。
  
  
  
  东亚快乐鸿沟的五个成因
  
  
  
  1、高生户高消费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更拥堵,污染更严重,还有更多其它形式的环境公害,尤其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和工业区这些问题就更为严重。而传统的GDP计量方式恰恰严重地忽略了这些问题。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台湾地区的河流及湖泊的原产鱼并不适合食用。“在东亚的一些主要城市中,空气和水污染造成了20万未成年人的夭折,并带来了65万个支气管炎病例和每年20亿个治疗带有呼吸病症的工作日”(Walton 1997)。 , 2、一般都认为东亚的竞争很强。这也是其所以能取得经济成功的原因之一。然而,过于求竞争,不仅对个人,对整个社会也许都意味要对快乐做出一种牺牲。 ,
  ,
  3、东亚人的教育方式以及整个文化的影响。他们一心想着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尤其在正式应考制度中),但这却无益于真正地提高创新能力,也妨碍了他们追求个人快乐和全民幸福。李远哲认为,“多数台湾学生都擅于考试,他们高中阶段的科学和数学成绩都表现不错。但是,高中二毕业,他们就精疲力竭了,等着要告老还乡了……台湾的教育体系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好奇心。造成了对学生创新的阻遏。”这种情况在东业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它不仅遏制创新,也不利于人们追求快乐。
  4、东亚文化(尤其是它的教育体制)过分强调大同、秩序以及集体的利益,相应地也会造成对个人主义、自由、因而还有对快乐的漠视。当然,不能过分讲究个人自由,而东亚国家似乎又误入了一条方向相反的征途。
   研究人员认为,儒家文化中存在一种禁欲倾向。比如“在儒家文化中……禁欲是一个重要元素”,还有…“一味追求享乐是低级的,甚至是可耻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在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长大,你让他/她如何能快乐起来。
  禁欲倾向还体现在,东亚地区人们第一次性经历的年纪普遍都偏大(在中国大陆21.9岁、台湾地区21.4地区19岁。在日本18.9岁),就全球而言,一般平均年龄是18.1岁,其中美国人年龄最低为16.4岁,巴西16.5岁。
  5、东亚文化过分强调面子问题。面子重于真情实感,保住面子要紧。外表重于实际,这一点从东亚的建筑风格就可窥一斑。北京的天坛从外表看上去极为壮观,可是再“看里面,却稀松平常。大多数西方教堂外表平淡无奇,可是内涵丰富,装潢极尽工巧。在东亚,很多公寓楼都是浴室和厨房小,而客厅很大,在西方杜会,人们管客厅叫起居室或休息室。同样的房间在东西方杜会具有不同的命名,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二者文化上的差别,前者重外在观感,而后者更在乎内在舒适度。
  再比如,在考虑孩子的女婚姻问题上,多数西方父母都将婚姻是否给孩子带来幸福放在首位;而东亚父母首先考虑的是两个家庭是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的客观条件问题。
其他文献
今年1月1日,胡锦涛在政协新春茶话会上致辞时,一句“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带给人們融融暖意。人们注意到:胡锦涛、温家宝等新一代中央高层领导,无论是即席演讲,还是发表重要讲话及出国访问,常常情不自禁地引用诗词、成语典故,巧妙地表达政治理念,其文化底蕴和学识才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胡锦涛引警世名言告诫全党    胡锦涛就任总书记之初,2002年12月 6日带领中央书记处同志赴西柏坡参
期刊
“人世”谈了15年,“人市”还要谈那么久吗?这种急切之情,表明中同人迫切需要以过程沦的积极心态,而非口标论的静态心理,来看待中国正在进行的这场人类历史卜前所未有的伟大转型。    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人项庄舞剑    “听说你们眼睛手术很成功,我—卜分高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亲切问候陕西三原的李凡、李豪小哥俩儿。他开心地逗逗李凡,搂搂李豪,提醒记者闪光灯不要影响小哥俩的眼睛
期刊
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报纸和电视上:美国女兵像牵狗一样牵着一个裸体而且瘫躺在地上的伊拉克男战俘;美国男兵向裸体的战俘撒尿;女兵以戏弄手势指着伊拉克战俘裸露的生殖器;大兵逼迫战俘裸体“叠罗汉”,戴着三角帽的战俘在电刑之中。这些照片震动美国,震动世界。虽然,照片主要摄自于巴格达的阿布·格莱比(Abu Ghraib)监狱,但《洛杉矶时报》认为“发生在全伊拉克”。现任伊拉克临时政府管治委员会委员的
期刊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用到官场也颇为恰当:好官有其共性,坏官各有坏法。  坏官有四种,一日庸,二日贪,三日昏,四日昏且贪。其危害依次递增。长期以来,贪官成为过街老鼠,而昏官似乎还逍遥于口诛笔伐之外。其实,从各方面看,昏官比贪官更可怕。    “GDP牛皮”下的“大手笔”    昏官之为“昏”,利令智昏是也。这里的“利”,包括“利益”和“功名”,而追求功名的背后,则是向
期刊
许多野生动物生命的最后驿站是动物交易市场,它们在此渡完送屠之前的生涯。记者在广州西郊一处“肉冻市场”见到的,大致展示了这种情景——  普通垃圾中,部分是动物的尸体。走进其中一条过道,越往里越暗,有动物的粪便、毛发、血浆、碎肢碾成的软浆,垫起你麻酥的脚。  一只野山猪躺在笼子里,前蹄的锁链深陷肉中,已皮开肉绽。几只刚出生的小猫犹在蠕动,突然,不知谁家一只狗跑出来,将一只小猫狠狠咀嚼起来。  古人说,
期刊
历史的画卷和纸上的画卷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底蕴在细节之中。  1950年10月8日,在与诸将齐饮出征酒之际,彭德怀说道:“说咱们是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我也不会志愿的。”  此前一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了“三八线”。早在3个月前的7月2口,周恩来在与苏联驻华大使罗中的谈话中表赤:中国出兵朝鲜的客观条件就是美军越过“三八线”。显然,中国领导人把“联合国军”
期刊
去年8月,我坐在离白宫只有数十米之远的一个咖啡厅里,看着整天响个不停的消防车匆匆经过,突然间问了美国国务院派来的陪同—·个问题:对于媒体连篇累牍关于伊拉克战争情报问题的追究,美国民众到底怎么看?  那个年轻的女士稍微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不知道大多数人怎么看,但我觉得,现在不断地在追究到底是谁犯了错,有什么意义?关键是怎么处理眼前的问题。  那个时候,伊拉克的凯歌刚刚奏响没有多久,萨德尔的反叛还是一
期刊
11月10日,日本第43届大选结果全部揭晓后,许多媒体都称这是日本政治的一个转折点:随着一个强大的在野党的脱颖而出,日本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基础开始动摇,日本有可能要进入一个美英式的两党制时代——从而也标志“日本式民主”的终结。事实是否就是这样呢?我们知道,自从1993年自民党独大的“五五体制”解体以来,日本政坛在近10年里一直热热闹闹,不断上演着改革改组与分化合并的大戏。不过,从这次大选前后的政党活
期刊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深发展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名字。作为在深交所上市的第000001号公司,深发展的起起伏伏,令投资者万众瞩目。  2003年9月18日,一向低调的浦东发展银行公告称,公司接股东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通知,国务院国资委已同意这两家公司与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股权转让后,花旗银行海外投资公司将持有浦发银行股份1 807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62%,成
期刊
多少年前,笔者在持续关注1997年前后的香港局势,曾对香港是否能够顺利回归,以及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付诸实践,有过若干属于书生之见的忡忡忧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这种杞人之忧似乎还有一点情有可原。理由是:  由中央政府收回被外国列强割占的殖民地,并对其实行与母体不尽相同或者迥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有过三次机会:一是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结束50年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祖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