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提升学生成长获得感的三重逻辑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lw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成长获得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效果的重要标准.解决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成为趋势与现有评价制度不匹配之间的矛盾、学生成长发展要求提升与教育培养训练不足之间的矛盾、学生对校园生活幸福感的追求与保障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是提升学生成长获得感的现实逻辑;厘清学生成长获得感的内涵、生成机制、评价维度和评价主体是提升学生成长获得感的理论逻辑;通过资源整合、人员整合、体系同构等方式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体系是提升学生成长获得感的实践逻辑.
其他文献
“智慧党建”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理念,旨在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到党建工作之中,实现党建工作的智能化和现代化.这是新时代全面提升党执政能力的新理念,也是党在互联网时代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的创新发展需求.高校应积极破解当下智慧党建工作管理不规范、顶层设计不科学、考核标准不统一、数据管理不及时等问题,全力推进党建工作走向智慧化,切实提升党组织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巡察是巡视向基层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党委在新时代开展政治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学校落实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了巡察对高校院系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可通过巡察发现院系领导班子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提出把握巡察契机,从做好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加强院系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院系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渠道.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共进,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含着“以劳树德”“以育载劳”的逻辑机理.在具体实践中,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衔接,实现有机融入;丰富融合途径,注重参与过程,实现有效融入;完善育人评估体系,实现长效融入.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研究,是在新发展阶段下生态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与实践层次上交互融合并走向一体互嵌的过程.生态学及其相关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一体互嵌何以可能?如何建构理想的理论模型?其又有着怎样的运行模式?文章通过揭示社会生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所具有的适切性,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辩证复归的合理性;进而在回归人类生态本质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进行真实、精准的建构与评估,以形成真实完整的凸显人类生态性文明生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品质.因此,启动和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开展劳动教育,积极探索构建以“一周家务体验、校园公益劳动、学科专业竞赛、社会志愿服务、企业生产劳动、红色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的立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是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发展所选择的思维、路径、方式的概括表述.要充分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密码,就必须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构成,从指导理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文化蕴含等多个维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方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形象,呈现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向试图走向现代化或正在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传递科学理论的指引和中国实践的启示,帮助它们找寻到适合自身现代化发展的思维方式和有效路径,为世界的多样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人才的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承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培养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劳动者的育人任务.两者育人内在目标统一、内容相融合、方式互相融通,协同育人逻辑清晰.文章在分析两者协同育人共识、共享、共治不足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两者通过课程、师资、平台、评价协同,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实效.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形成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坚持战略思维、明确制度价值导向、坚持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新时代背景下,要增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内在动力,完善评价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
大学生创新精神是一种积极思维模式和精神状态,其生成机理和过程遵循人类精神活动规律.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受多重因素影响,可以从优化环境、健全机制和激发活力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良性的培育体系.
红色资源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我国红色资源承载着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历史使命.文章基于红色资源和红色研学的内涵探讨,在对武汉地区部分大学生红色研学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分析红色研学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并从加强顶层设计、依托红色资源、加强过程管理、注重资源整合、建设网络载体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