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它也被称做天车,车高10 m多,由一根长5 m、口径0.5 m的车轴支撑着24根木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约10 t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满了河水后被逐级提升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中国人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 m左右,小的也在10 m以上,可提水高达15 m~18 m。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400 hm2~500 hm2,小的也可灌溉70 hm2~120 hm2。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水车的发展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还有一种说法称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做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加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的多至三组,兼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自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上。至元始,利用水力和兽力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另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自古就是以农立国,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水利作为农业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各朝政府虽致力于兴修水利工程,不论是灌溉渠道或是运河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营建。但这些渠道大都分布在各大农业区,至于高地或是离灌溉渠道及水源较远之地,显然是无法顾及,于是中国人善用其智慧,发明了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
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20 m左右,小的也在10 m以上,可提水高达15 m~18 m。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400 hm2~500 hm2,小的也可灌溉70 hm2~120 hm2。水车省工、省力、省资金,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水车的发展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还有一种说法称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水车的发展到了唐宋时代,在轮轴应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能利用水力为动力,做出了“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南宋张孝祥《题能仁院壁诗》中大赞其曰:“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可见水车对农事帮助之大。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第三阶段
到了元明时代,轮轴的发展更加进步。一架水车不仅有一组齿轮,有的多至三组,兼有“水转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可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翻车自东汉三国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停滞在人力的运转上。至元始,利用水力和兽力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同时,也因转轴、竖轮、卧轮等的发展,使原先只用水力驱动的筒车,即使在水量较不丰沛的地方,也能利用兽力,而有所贡献。另外则有“高转筒车”的出现,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另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