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矛盾中的政治与文化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lp2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经济学,要克服“只分不合”,明确政治、文化在经济矛盾中的存在和作用。经济是人的经济,人的经济活动不可能是“纯经济”的,而是人生矛盾在这一层面的集合。由人生而构成的社会矛盾,是个体和总体的统一,它是一个系统,因研究的需要可以分成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层次,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划分,在这个系统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内在机制,文化则是对政治和经济的意识与引导。
  【关键词】 经济矛盾 政治 文化
  一、经济矛盾
  经济的主体是人。物质财富的生产、交换、分配等一系列过程都是从属于人的,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也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手段。经济的出发点、过程和归结点,都是人,都是以劳动者为主题的人的社会运动。在经济生活中,政治和文化并不是外在于经济的,而是内在的、对经济生活中人的关系及其活动的制约。
  二、经济矛盾中的政治
  政治在经济矛盾中的存在和作用,或者说它是作为经济的内在机制,主要表现在:政治的总体形态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它既是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有制约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政治以国家和政党为主要形式,参与并控制着全部经济生活,调节经济关系。
  国家是政治的集合形式。它是主要经济矛盾中占主要方面的势力维护其统治,并支配经济过程的主要手段;而次要矛盾的存在对主要方面的势力是一种制约,这种制约也要通过国家,或在国家形式上得到体现。马克思曾说“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他计划以此题做《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一篇,来概括有关资本雇佣劳动制经济关系的论述,这个提法本身就已说明国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在经济中的存在和作用,具体表现于法律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法律是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控制的基本方式,也是集中概括于国家的阶级关系、势力对比的均衡态相对固定的表现。法律是由立法而形成的。立法权是政治权利的集合,它由最高统治者,或者寡头、民选议员、人民代表等组成的立法机构行使。立法过程是各种矛盾势力的斗争与制衡,这在立法机构的讨论、争论,以及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中充分体现着。
  由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和政治权利及其展开的经济、政治权利体系,构成基本的社会制度。以所有权为基础和核心的经济权利体系,是所有制或经济制度;由专制权、参政权、民主权等为基础的政治权利体系,是政治制度。
  政党作为公民民主权中结社权的集合形式,是公民社会的必要政治组织,不论哪个阶级及其阶层、集团的政党,都有自己的纲领、章程、政策,并以此来团结群众,形成社会势力,进而作用于社会经济生活。一是政党能够参与立法,其纲领、政策中的一些内容,有可能纳入法律;二是当其能够执政或参政时,还可以将该纲领、政策变成政府的政策,直接作用于对社会经济过程的干预和控制。
  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控制、调节经济的主要方式,也是政治在经济中的存在与作用的重要手段。与法律相比,政策的作用是短期的,有时带有局部性。政策比法律更具有阶级的倾向性,但是也会体现对立阶级间的制衡。在一般情况下,政府的政策都是符合法律的,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也就是在不改变既定的权利格局和阶级关系的前提下,局部调整利益关系,并以政策为导向干预经济发展。而政党的纲领中,特别是劳动者阶级的政党纲领,则包含着改变法律,变更权利关系的内容,但这些都是长期的奋斗目标,在短期的政策中,往往还要以合法的形式出现,为劳动者争取近期利益。
  三、经济矛盾中的文化
  文化是关于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它既是个人对社会总体关系与矛盾的认识,也是社会总体矛盾的集中反映及其对个人意识的制约,并由此支配个人的行为。文化由价值观、思想、道德三个环节构成。在历史进程中,文化随社会矛盾的演化而演化,因而显现出国度性、阶段性和阶级性,但不论在哪个阶段,也不论哪个阶级的文化,其主要内容,都是对经济的意识,其作用则是对经济发展的导引。
  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文化也存在并作用于经济矛盾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意识,文化反映着经济矛盾,又支配经济矛盾中人的意识和行为。文化的变革是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反应与要求,也是经济和政治变革的前导。
  经济不仅是延续人生命的社会方式,也是人的生命发挥作用,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主要场所。文化是以经济活动中的人生及其社会关系为基本内容的。从价值观,到思想,再到道德,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针对人的经济活动和利益的,是对经济中的人格和权利的意识与维护、要求。也正是由于经济活动,人逐步形成有关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意识,并从个体意识达成共识,概括成文化或意识的形态。文化由经济所承载,经济由文化界定和导引。
  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原因,并不仅仅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是社会发展,是经济、政治的发展,是文化的发展。文化集中体现着人生内在需要,并把这种需要上升为价值观,成为促进人劳动和交往的意识。这使经济有了内在动因、经济活动则使人的需要通过交往在劳动成果的消费中得到满足,从而为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又产生新的发展变化要求。正是经济过程,使集中反映并体现人生和社会关系的文化,有了實际的基础和载体;正是在经济过程中,形成并实现着文化。与经济活动中那些物质财富相比,文化是无形的。
  文化是无形的,也是实在的。文化的实在,首先体现于人的经济意识上,经济意识是文化的基本内容。经济意识,是人对经济活动的动机、利益和权利等的意识以及对经济矛盾、经济发展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人的自我经济意识,也包括对社会总体经济过程的理论规定。
  动机,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集中体现,也是价值观的内在依据。对于个体人来说,生理需要是基本的,其中食欲又是最基本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生理或者说生存需要到心理需要,具有越来越多的心理成分,其文化性也更加突出。人的需要已非动物的本能,而是包含了生理自然属性的社会范畴。动机既受内在需要的驱使,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包括道德的制约。而动机作为主动的意识,又会促使人不断尝试突破既有限制,以满足人的需要。   文化在经济中的存在和作用,还体现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机制上,文化对个体人的作用,又汇总于社会总体经济发展中。无形的经济发展机制,从物质形态上是看不到的,但在人们的意识中是明确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形成文化,经济发展机制才是实在的,这个机制本身,又是以人为主体的。当社会总体以法律、政策、道德等来制约经济发展时,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人们在思想上对相关矛盾的认识。
  文化也是矛盾的,随着经济、政治矛盾的发展而演进变革。文化变革不僅以经济矛盾的发展为基础,还是经济、政治变革的前导,而文化变革又必须在经济、政策的变革中得以实施。
  文化对经济的引导作用,集中表现于文化变革对经济变革的导引。当人的素质技能逐步提高,其经济动机也随之变化,经济利益上的新要求在受旧经济关系的制约不能实现时,就会对经济关系及其制度产生不满和怀疑,进而形成改变经济关系,以实现其经济利益的观念。这些初级的、个体人的观念,集合起来,由代表要求变革的社会群体的思想家进行概括,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聚合为变革势力的意识形态,即新的阶级意识。在这个新的文化体系导引下,变革势力中的个体人,对自己的利益有了统一的认知,并对旧的经济关系及其制度有了总体性批判,进而将新文化体系中有关变革后的经济制度、经济关系的设想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以新文化主义为核心,逐步形成并壮大变革的社会势力与运动。文化变革实际上是新旧两种经济社会关系矛盾的反映和要求,它表现于文化层面,根植于经济矛盾。文化变革是新的经济关系及其制度诞生的前奏,而新经济关系和制度对旧关系旧制度的变革,又是文化变革的载体。这个过程不但从总体上改变社会的文化矛盾,即新的文化体系将居主要矛盾方面,而且将具体改变人的价值观、思想和道德。这种变革又会体现于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人类的经济,因文化的导引而形成和发展,文化的作用,也贯注于整个经济矛盾体系中。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内在机制,文化则是对政治和经济的意识与引导。人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主体,这三者中的任何一方面,既不能脱离主体,也不能单独分裂开来研究,要把握主体,研究整体中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刘永佶.劳动哲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 刘永佶.承继马克思原则,探索中国政治经济学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消费模式呈现新趋势和新特点,同时消费模式的转型迫切需求适应新的消费增长点和提供消费供给,深入地发掘新常态下消费模式孕育的新趋势,发挥消费多元化、信息化和个性化等新趋势,培育健康消费、共享消费、安全消费、生态消费、服务消费等新消费热点。着重发挥消费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实施制度创新改善国民收入,加强国民消费信心,从消费内需上挖掘经济增长;采取供给侧创新,扩大消费的有
期刊
【摘 要】 农村物流随着新农村的快速发展步伐成为物流业的又一进军市场。本文基于农村物流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结合农村物流特色、体系构建原则及管理学等基础理论,从三方面提出了健全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 农村物流 系统 资源整合  一、农村物流运作体系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发展已初具成效。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期刊
【摘 要】 从1994年中国正式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不断升值,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了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变化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管理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伴随着浮动汇率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人民币汇率逐渐走上一个不断升值的上行轨道。在此背景下,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投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促进我国出口投资,缓解我国进口投资,对我国国内外贸易不同行业有不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证券公司的规模也不断地扩大,结构也不断地丰富、多元、复杂,因此证券市场对资金流入的控制与拓展,对资金流出的制度的完善要更加的注意,要从这些方面尽可能的改进,以确保我国证券市场在当下这个经济金融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证券市场 资金流入 资金流出 市场监管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到现在的繁荣场面,已经有
期刊
【摘 要】 跨国公司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实现公司内部的国际分工的构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和科技全球化极其重要的驱动力量,正在超越国家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体。谈及到跨国公司,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现状及一些存在问题,加快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总结。  【关键词】 企业 跨国公司 趋势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当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大环
期刊
【摘 要】 普遍并且复杂的关系存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之间,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是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必要工具。然而,不能因为要使用数学的方法,政治经济学就变成其的一个分支。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要坚持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独特性,处理好数学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 數学  一、史上各政治经济学派对数学的应用  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已经开始把数量关系作为一个必需的
期刊
【摘 要】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有9亿多人口生活于农村地区。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中国可耕土地数量是相当有限的,而人口的数量却还在持续增加。因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农业技术不断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切实解放了诸多农民群众。劳动力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各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增加自身收入,我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均被转移至城市。尽管劳动力资源的批量转移能够解决其收
期刊
【摘 要】 贸易的便利化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海自贸区的试点作为一项创新举措,能够成为我国建立完全自贸区的一个窗口。本文将主要阐释贸易便利化的含义,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贸易便利化。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 贸易便利化  一、引言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试验区总面积接近30平方千米,涵盖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
期刊
【摘 要】 发展绿色信贷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未来信贷业务发展的重点。本文从绿色信贷的概念出发,从国家和银行角度分别分析了我国推行绿色信贷的必要性,然后结合目前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绿色信贷发展的對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信贷 商业银行 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信贷的概念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是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
期刊
【摘 要】 PPP是一种创新的政府投融资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在公共服务领域建设和运行。深化对PPP项目融资的理解,使得私募股权基金应用到PPP项目中,实现PPP项目运作的低成本、低风险和更专业。  【关键词】 PPP模式 社会资本 私募股权基金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公共私营合作”的融资机制,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