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中学政治课教师要想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深刻认识激励和激励教育的内涵、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促进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关键词】激励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1]而教师的激励会使学生“渴求受到肯定”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激励能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主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因此,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激励和激励教育的内涵
  
  所谓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使人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激励是调动积极学习和行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励教育就是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鼓励的教育行为。它是赏识教育与成功教育的结合点。它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必须是善意的,温和的,柔性的,激励式的;而不是粗暴的,刚性的,打击式的。也要求教师教育学生的手段是亲情式的沟通,朋友般的谈心,帮助式的指导,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对待,愤怒式的训斥,偏见性的歧视。激励教育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真诚地以爱心赏识学生,多表扬鼓励,少训斥打击,促使学生思想感情转化,产生积极向上的内因动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因此,对于中学政治课来说,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推动剂,又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提高中学政治课教学质量和学生养成自觉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必要性
  
  2.1 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获得优越的生活和地位。人们片面地认为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就能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教”,过分注重知识的机械传授和学生的认真听讲、机械回答问题、认真记好课堂笔记等,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内容本身,并推崇师道尊严,倡导教师中心论,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推动“教”与“学”的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不能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而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发展,全新的教育观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教育激励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学的本质出发,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教育激励能满足学生人性发展的基本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个让学生获得知识与培养技能同步进行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使教学回归生活。在课程理念下,课堂也将改变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被动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鼓励。
  2.2 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中学德育教育的各种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学德育大纲》阐明:“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学”。[3]《大纲》还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4]可见,其德育功能在于“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5]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学校实现德育目标的主渠道。这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学科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单纯地传授社会科学知识所代替,存在着与实际相脱离,与学校日常思想教育相分割的倾向。绝大多数中学和教师都围绕考试来展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注重学科知识性,忽视了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导向作用,致使该课程成为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课。这无疑是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的淡化。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地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一些学校教师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老师不与学生平等沟通,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加之目标要求过高,不与实际联系,学生普遍认为政治书上所讲的与现实世界根本是两回事,教师是纯粹的说教者。由此,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普遍缺乏学习兴趣,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忽视了中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实际价值和功能。从而出现了有的中学生政治成绩优异,但是思想道德素质很差;有的中学生能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却每每在考试中落后,遭到老师的冷落。可见,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被教师淡化,被学生忽略,被家长轻视,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当前多种价值观并存,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向中学渗透,使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多样性,其德育功能没有很好地实现。有的中学生理想淡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认为金钱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金钱顶礼膜拜;有的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成瘾,认为虚幻的网络世界才是自己精神的寄托;有的中学生追求物质的享受,生活上相互攀比,上课听MP3、玩手机。这些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激励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从而转变中学生的德育现状,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3.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原则
  
  3.1 目标性原则
  动机是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目标指向。反过来目标的设立也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动机发生作用。因此,学校在建立教育激励机制时,只有遵循目标性原则,才能达到激励目的。激励教育实施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培养人才,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激励教育又不单纯是为了个别学生,而是为了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能不断地产生让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明确目标性原则,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及自身的价值和责任,经过努力和公平竞争后,一旦达到目标便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给学生一些如“努力学习”的抽象建议,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为学生设置一个既有一定困难,又有较大实现可能性的目标。同时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及其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到学有所获。
  3.2 公平性原则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学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学业成绩或出现失误,就应受到相应的奖励与批评。如果这种奖励与批评恰当、合理,学生就会感到心理满足;反之,如果奖励与批评不当,不但不能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往往还会起到预想不到的负作用,并易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教育激励时,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力求公正,尽管可能有主观判断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评价要做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
  3.3 分层次原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每种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判断学生的需要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这是教育激励应当遵循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不同学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找准激励教育的切入点,实行分层次激励,让不同层次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突破,达到目标,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3.4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原则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是不满意;同样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不是满意。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采取了某种激励机制的措施以后并不能一定就带来满意;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教育激励时,要坚持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原则,在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同时,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适当给予物质鼓励。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使经济紧张、生活困难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创造生活与学习的条件,圆满完成学业。
  
  4.激励教育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4.1 兴趣激励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6]我国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而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可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驱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激励法就是针对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的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由于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所以必须加强课堂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各种兴趣激励法,如设疑法、故事法、情景法、幽默法等。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置疑,课堂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就一些疑难问题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帮助学生分析、运用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对于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在课堂上不明白之处,促进其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探求知识。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此时教师的释疑,最终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看似简单的问答形式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引发问题,进行“故事式”教学。融问题于故事中,故事与问题的有机结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的途径之一。人类的文明就是一个不断言说、亘古言传的故事。而学生是喜欢讲故事的,更倾向于听故事。通过讲神话、传说、寓言、成语、历史、民俗、俗语等方面的扣人心弦故事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再引发耐人寻味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世界万事万物和仅此一次的人生,因为世界万事万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以及仅此一次的人生才是永恒的人生。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索、对人生的不懈追问是哲学的两大永恒主题,即“世界是什么?”和“人是什么?”(斯芬克斯之谜)。它们能够解答中学生心中的疑惑:世界从哪儿来?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而且,中外的神话、传说、寓言、成语、历史、民俗、俗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举而三役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一切死的就是不死的,一切不死的是有死的:后者死则前者生,前者死则后者生。”[8]“一切产生于一,而一产生于一切。”[9]“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10]“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11]“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新的水不断地流过你的身旁。”[12]等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里加入这些,不仅能够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而且这里面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巨大的助益。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兴趣激励方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学习的效果。当然,教师不管采用何种兴趣激励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其主动地、活泼地发展自己。
  4.2 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情感激励是指通过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构建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以心交心、以诚换诚,从而使教育转化工作顺利开展。中学生的情感具有两面性,既有对现实否定情绪,产生消极伤感之情;也有对现实的积极肯定,激昂向上的进取情感。苏霍姆林斯基“‘教师情绪渲染是讲授的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脑力活动的价值’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倦。’”[13]
  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恰当应用情感激励法,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以情育情,以情感人。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善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又敢说,并让学生有“思”的空间和“说”的机会。二是采取辩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辩”中明理,提高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三是有宽容的态度,允许学生“插嘴”、钻“牛角尖”,允许逆向思维。四是教师要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关心、爱护、体贴学生,师生感情很融合,学生就会带着满意、快乐和喜悦的情感接受知识,而且对学习的情感稳定而深厚。这就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良好学风的形成,也使学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如果能以满腔热忱,创造良好的情感去激起学生强烈情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开启学生的心扉,呼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气氛定会活跃,教学效果也定会不错。反之,若无情感的创造,教学过程简单生硬,干巴巴讲一通大道理,学生无情绪体验,哪怕动机再好,也无济于事,其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3 競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是教师通过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激励方法。苏联学者B·A·斯拉斯捷宁说:“竞赛被采用为教育方法。是从这样一个无可怀疑的社会心理事实出发的。这就是:企盼参加健康的竞争、取得优胜的地位的领先地位、渴求自我肯定,是儿童、少年和青年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在吸引学生为取得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最好成绩而奋斗时,竞赛可以将落后的学生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上,促进创造积极性、首创精神、革新倡议、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发展。”[14]在知识经济时代,处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让中学生懂得这个现实和“优胜劣汰”的原则,培养竞争意识,激励他们学好本领。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设一些竞争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去竞争,使他们的思维开阔、多向、灵活、有创造性。教师可以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结合班内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学生进行辩论。适当地将竞争引入课堂,使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竞争,并且分层次设置问题,让同一层次的学生之间进行竞争等等,并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理性思考,诱导他们积极地参与竞争。当然,教师在运用此方法时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加均等的竞争。通过运用竞争激励法,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一种定向催化作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上进心。竞争激励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的大竞争打好坚定的基础。
  4.4 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榜样就是一面旗帜,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权威性、可信性。”[15]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大都有偶像崇拜心理,如许多影星、歌星、球星等,往往成为少男少女的崇拜对象。他们模仿明星的发型、穿着、打扮等。但这种模仿仅是自发的、表面的、肤浅的,必须加以正确地引导和教育。榜样激励法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激励,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或者终身的楷模。
  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榜样激励法,要做到:—是利用名人名言激励。革命导师、科学巨匠、社会名人和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箴言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就选用了一些名人名言,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习。二是运用身边的榜样进行激励。可以利用本地本校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和学习经验进行现身说法。三是教师自身的榜样“言传身教”。教师不但要博学多才,还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待人诚恳,言行举止文明。四是选择的榜样应该“可亲、可信、可学”。可亲就是要注意在同学身边树立一些先进典型,这样的榜样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更贴近,效果也更明显。可信,就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榜样,不能对榜样求全责备,也不能任意粉饰,要体现榜样的真实性。可学是指榜样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跻身榜样的行列,而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可以成为激励别人的榜样。五是要注意实践,要使榜样的品格转化为中学生的品格,学习榜样,不能只停留在“言”上,更要体现在“行”上,在实践中磨练,才能真正使先进思想、优秀品德入心导行。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其埋怨、批评学生不争气,还不如乐观待生,善待后进学生,给他们宣传先进人物、感人事迹,为他们树立学习典范,为其指明前进的航向。
  4.5 语言激励法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16]这告诉我们,教师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重视对教学语言艺术的探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修养。语言激励法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达到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语言激励法,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表情,适当的手势。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幽默性,要求教师对教学语言的设计应做到生动有趣、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17]根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幽默的教师,教师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可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劳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应做到“以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18]第二,表扬性语言,表扬法就是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对人们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积极努力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之感到自己的努力取得了社会的承认,从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地巩固和发挥。第三,激将性语言,激将法就是用巧妙的语言,点燃人们自尊心的火花,激发人们的精神潜能,使之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困难,取得成绩。总之,“说话”是一门很大的艺术,明明是同样的内容,可是却可能由于表达的方式不同,给予对方的感受也有些不同。即使学生的缺点不能按照原样说成是优点,也有与其缺点相应的并可以予以表扬的长处。语言要有激情,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抑扬顿挫的节奏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语言的催化作用,达到激励的目的。
  总之,正如孟子所说:“教亦多术矣。”总之,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唯一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树立起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并自觉落实到以后的行动中。但有了好的激励方式,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还需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同时把握住最佳激励时机,这样才能取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郑琼.赏识扬起学生成功的风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11).
  [2]黄新宇.课堂教学的激励原则[J].湘西教育科研,2000,(11):41.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学德育大纲[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6]黄胜奎.浅谈初一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2008,(14).
  [7]杨年昌.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艺术[J].教育艺术年,1997,(01),21.
  [8][9][10][11][12]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69-74.
  [1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14]杨年昌.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艺术[J].教育艺术年,1997,(01),22.
  [15]刁荣琦.榜样的教育激励[J].黑龙江教育,1996,20.
  [16]李剛.政治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06),14.
  [17]石顺宽.幽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天津教育,2004,(11).
  [18]袁孝保.幽默语言在政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12).
  
  作者简介:
  易继明(1959—),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省恩施市红土民族中学教师。
  冉勇(1975—),男,重庆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政法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其他文献
——4月新游戏推荐  对于每一个系列化的游戏来说,相对套路固定的游戏方式,随机能进化的画面表现,时不时更新的新颖玩法和高人气的主人公都是维系系列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玩家和时代不会永远一成不变,为了顺应潮流而求新求变也是很多系列游戏必须面对的或得或失的选择。而对于一些从一开始就打算成为系列化的游戏来说,能不能第一时间获得玩家的认可也是至关重要的。4月份就有三款这样的游戏,《超级机器人大战UX》和《古
任务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与运用方面,传统教学方法重讲轻练,课堂上老师独讲,学生被动地听,表
胞外酸性环境已被报道能够通过质子感知的G蛋白偶联受体或质子感知的离子通道诱导成纤维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胞内Ca2+浓度的增加.就胞内增加的Ca2+从何
本文就对荆轲剌秦王一事的记载与作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点,分析情节安排对人物形象的影响,探讨叙事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目的 评价子宫输卵管造影在诊断女性不孕症的价值.方法 选择47例临床诊断不孕症中的患者,先后行HSG和宫腹腔镜联合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SG对于输卵管通畅性检查的灵
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话语霸权进行重新解构和建构.解构:从了解话语霸权的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权力关系这个社会学本质入手,探明其表现(显性话语霸权和隐性话语霸权),其危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各行业都逐渐开始将互联网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广泛的将其运用到本行业中.对互联网的运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具有方便高效的特点.随着时代进步,传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学习曲式课程奏鸣曲式章节中不可或缺的分析谱例,无疑是十分优秀的.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贝多芬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Op.90)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及和声调性,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当前时期,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到档案管理,也没有充分的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普遍存在档案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并且在事业单位中,档案管理方式和管理设备也比较落后,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问题分析  一、前言  现阶段,事业单位尚没有充分利用好档案管理,绝大多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