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生态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整合与利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科学与技术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迅猛的学科之一,随着全球环境的日渐恶化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生物科学素养已经被称为当代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生活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优势,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教材内容与课外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学习,让生物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是摆脱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及效益的有效途径。笔者从事生物教学二十余年,长期以来,积极尝试和探索本地生物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整合与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宜州市生态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
  广西宜州市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等。宜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全市总面积3896平方公里;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市土地总面积519.89万亩,其中平地(包括台地)71.31万亩,丘陵305.45万亩,山地143.13万亩;土地利用现状为:耕地面积68.54万亩,宜粮荒地19万亩,有林面积124万亩,宜林荒地66万亩,应封山育林地15万亩,草场119万亩,养鱼水面积2.7万亩。宜州市是广西农业大县(市),已形成粮食、蔗糖、桑蚕、水果、畜牧水产五大生产基地,已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广西粮食自给工程县(市),随着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宜州充分发挥本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宜州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条件也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木本植物50科,200余种,草本植物约有700余种,还有数十种藤本、水生植物。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光鸟类就有上百种。常见昆虫共计有8目300余种。宜州市境内这些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孕育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生态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整合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利用宜州市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的多样性为生物教学服务
  宜州市境内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种类多。 乔林主要群落为木兰科、樟科、木棉科、金缕科、紫薇科、松科等。 森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树、香椿、牛尾、苦楝、枫香、喜树、任豆、枫杨、樟树、撑高竹、刺竹、大头竹等五十多种。人工经济林有油桐树、果木林等。 林下灌木层以黄荆、山花椒为主。野生植物中,原料类有巴芒杆、云香竹、龙须草等。药用类有金银花、千年健、土茯苓、天门冬、何首乌、山豆根等上百种。牧草类有禾本科71种,豆科5 种,其他8种。观花类有月季花、梅花、桃花、桂花等40多种。宜州市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也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陆生、水生动物1000余种,主要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麝香、穿山甲、野鸡、猫头鹰、大壁虎、蛤蚧、野鸡等。自治区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果子狸、豪猪、狐狸、金环蛇、眼镜蛇、画眉、鹩哥等25种。
  基于宜州市境内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笔者在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8章第2节“种群和生物群落”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宜州市境内一些有代表性的植物、动物种群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数量的变化情况。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身边的动植物为研究对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缩短了学生生活与生物知识之间的距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整合宜州市的特色农业资源为生物教学服务
  近年来,宜州市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注意“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促进种养多元化、农业特色化,尽量避免产业调整过程中容易形成的趋同现象,逐步培育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模式:交通便利的德胜、怀远两镇注重发展传统产业;偏远的龙头乡、福龙乡注重发展林果,矮山乡东屏村筑建千亩葡萄基地,太平乡思榄村启动秸秆养牛示范场等。以金城江——柳州高等级公路沿线为轴心,宜州市精心打造大西南出海通道百里高效农业示范带(宜州段)。沿线的德胜、怀远、洛东等乡镇,注重发展高产甘蔗、瓜菜、桑园等传统产业和种草养牛、种丰产速生桉等新兴朝阳产业。在怀远镇的杨家屯,农民们根据自身对市场的“把脉”,种植了连片的草莓、西瓜、甜玉米、辣椒、葡萄、香蕉、梨、柚子等,成功地与区内外新老客户实现了供销“联网”。在庆远镇龙塘村,村民们种植的草莓、芦笋、天绿香等果蔬新品种,产品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在稳定甘蔗、桑蚕、果蔬、畜牧等传统产业种养规模的基础上,宜州市以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农民优化种养结构,鼓励农民实施多元化种养,全市21个乡镇建有葡萄、秸秆养牛、网箱养鱼、种桑养蚕、种草养鹅、八角、蔬菜等品种各异的示范片,四季豆、双季藕、美国脐橙、酸梅、柠檬、大红星枇杷、美国黑提、瑶梨、西贡蕉等五花八门的名特新优品种,全市特色农业资源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光芒。
  在高中所有学科中,生物是与农业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宜州市高中学生中,8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地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请进来”就是邀请当地农技人员、种养能手等进学校来讲授农作物的种养知识;“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参观考察,实地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成长规律、生活习性等。如笔者在讲“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为了更好地把握住主线、联系学生实际引领学生进入这一节内容的学习。笔者把学生带到本市淡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庆远镇苏村千亩淡水鱼养殖示范片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鱼苗的繁殖过程、鱼饲料的主要成分及各种鱼类的生长周期等,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事物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照搬书上的研究内容,而是把学生带到宜州市桑杆菌种植基地宜源桑杆菌业有限公司,让学生深入桑杆菌种植大棚内部,详细了解菌种的主要成分,认真观察桑杆菌的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之间互动,架设了生物教学与特色农业生产之间的链接桥梁。使学习回归生活,让学生亲身体会生物科学知识在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宜州市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为生物教学服务
  过去几年,宜州市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由于环保意识薄弱,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在桑蚕业方面:蚕粪蚕沙没有很好地回收利用,随处乱倒,臭气熏天,污染水源;桑枝则就地焚烧,污染了空气。蔗糖业方面也是如此,蔗农的蔗叶也是以就地焚烧为主,污染空气不说,还频频引发山林火灾;糖厂的废水废渣也成了当地重要的污染源。几年来,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宜州市从地方党委政府到平民百姓都认识到,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是实现宜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实施发展生态循环经济战略以来,基本形成了桑蚕茧丝绸、甘蔗综合利用、生物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产业。在桑蚕业方面,不断从东部引进“桑—蚕—丝”产业链企业,对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再利用,既延伸种桑养蚕的产业链,又提高行业附加值。与此同时,大力打造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推广“桑—菇—肥,桑—炭—能源,桑—蚕—蚕沙—叶绿素—果胶—残渣—肥,桑—桑枝—纤维板”等循环经济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在蔗糖业方面,宜州市也在积极延长产业链,在加强蔗糖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充分利用蔗渣造纸浆、甘蔗叶生物发电、甘蔗生产酒精等。
  
  笔者在“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的危害”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内容的教学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学校周边的村屯开展调查研究,主要以这个村屯在“蚕沙”无害化处理前和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环境状况的对比为调查研究的重点。通过实地的调查与研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内容的教学中,笔者邀请了宜州市相关部门的领导给学生讲解宜州市打造生态循环经济的规划布局和具体构想,并结合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到宜州市工业园区,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实际运用及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态循环系统中的相关要素极其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有助于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的提高。
  三、生物教学中整合、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在人类生态系统中,一切被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所利用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和空间,都可以视为生物和人类的生态资源。由此可见,生态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整合、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的目的在于丰富生物教学内容,培养高中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整合、利用本地资源应该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导实现目标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学以致用的实用性原则
  本地生态资源丰富多样。在教学中, 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将大量的生态资源都用上, 这就涉及一个取舍的问题。选择本地生态资源用于生物教学的内容必须和教材紧密结合, 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具体情况, 选择恰当的本地资源。此外,高中生物教学承担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育情感等三大教学目标, 因而本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应当做到适度,不宜过多、过深, 不应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注意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原则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本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要讲究循序渐进,并
  有一定的阶段性。尽管高中学生生理成熟时间普遍提早, 但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因而更应该根据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 有选择地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教师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阶段性原则。
  3.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性原则
  生物科学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生物学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学科,某个知识点、某一问题的处置办法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上往往也是不一样的。生物教学中学生对某些已成定论的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 但要让学生在纷繁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生物世界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采用生物日记、小组讨论、社会调查、问题探究等方法, 尽可能地多创设运用生物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完成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使学生的生物知识与科学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步增长。
  四、结语
  高中生的内在潜力是巨大的,可塑性极强。高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应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阶段。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发挥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拓展教学空间的做法,可以使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搞活生物学教学、提高高中生物教育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当地生态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当前高中生物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参考文献
  [1]于浩然.高中生物教学中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以长白山地区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杨林、王绍勇.乡土生物资源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整合[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
  [3]邢慧娜.当地生物资源在农村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4]罗茹.广西宜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资源优势和对策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覃勇荣,何江绘.宜州生态农业开发与建设的初步探讨[J].河池师专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4).
  [6]莫明荣.宜州市循环农业模式探讨——以桑蚕甘蔗产业为例[J].当代广西,2007(13).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赣州城区开展高中化学教研活动,听了一节高一化学新教材新授课《离子反应》,评课时大家感触颇多。首先,教师应与时俱进,自我充电,以适应现代化课堂教学。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使用了最前卫的电子白板,发挥了现代化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化学作为自然科学,既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本节课,讲溶液的导电性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早就知道不能用湿手去碰电器,但为什么?学生就不清楚了
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生物教学中,一个恰当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气氛,增添课堂活力,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俗语导入法日常生活俗语,既贴近生活,又通俗易懂。因而在生物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导入新课,可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
人类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思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表现出多面性.但符合逻辑的、精密的、深刻的、聪慧的思维是每个人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之一.数学与数学教育如此受重视,不完全是因为其广泛的用途,也不能完全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待数学.数学除能提供观察世界的一般观念和方法外,实际上数学对人的其他发展,尤其是对人的思维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数学是为人的更完美发展提供了良好训练.人们常把数学形容为思维的体操.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应像一块石头,一入水,就要能激起学生们串串思维的浪花,唤醒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反思。这样的“浪千层”的物理课堂,就不再是让人窒息的死水,而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波浪,一浪接一浪,精彩纷呈,这样的课堂才会抓住学生的目光,使其大胆投入其中,并乐在其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老师这块“石头”,如何激起物理课堂的“浪花”。一、转个向——让学生从结果经历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轻负优质”的大背景下,倡导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是一个热门话题。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值得推崇,但方法、过程并不受现代人欢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营造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进行乐学教育,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学生会迷上游戏等娱乐活动,不外乎它们本身的趣味性。要使学生乐于学,也得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
摘 要:“预学示学验学”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教学模式、预习、展示、测试、教学效果《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近年来我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大
我经常有这样的体会,上完一节课后,总感觉有的地方没有处理好:如重难点不够突出,引导不到点子上,学生给出了预设之外的结果,甚至有时感觉缺乏条理性等等.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如何让课堂教学高效呢?一、精心备课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2010年10月份,我们学校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了“高效课堂”大赛.我们数学组的参赛课题是苏科
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在于转变教学观念,本文结合中考情况作些分析探讨。    一、抓基础,抓广度,创新教育思想  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极大,致使有的教师“穿新鞋,走旧路。”用应试教育的眼光审视现行教材,影响升学率。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改革,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物理教学应该狠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增加物理教学内容的广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降低物理教学的深度。在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精心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洋思中学提高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效结合,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种先进的教学策略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专家的认同和肯定。一、建构背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目前已经顺利实施了四年,是我省新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数、外科目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既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可以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测。学业水平测试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合格水平,虽然只记等级,分数不计入高考,但是普通考生需要全部达C(及格),才能参加高考。特别是在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薄弱,能否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