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天爱简介
笔名:知沙。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学生。这是一个不拘形迹的年轻人,喜欢音乐剧,一种听起来跟歌剧很像,但是比歌剧通俗到不知道哪去的艺术。书读得少,但还是在读。画画、作文、演戏,什么都有两把不太专业的刷子。为初中同学凭一腔“鸡血”写过五十来句嵌名诗,在高中的黑板报上涂过喜欢的动漫人物,设计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舞台,也甩开老脸演过贾母,混在校报编辑部一群“官”衔加身的同学中间,以草民之身死皮赖脸地写小说。总的来说,小学的时候对初中生活跃跃欲试,初中的时候制造了不少恃“才”傲物的黑历史,上了高中也时不时暴露出内心深处的莽气还保持在初中的高水平。
喜欢写作的周天爱有个愿望:自己可以沉潜下来,体悟大地上发生的事。
这是一个怀抱着文学梦想的少女的心声,让我们聆听——
老编(胡荣锦编辑,下同):你是如何迈开写作的步伐?
周天爱:对于我个人来说,写作首先是由内而外的。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抒发自我、描绘世界的方式,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中,我以为与自己最契合的是文字,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在我身上大概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写作最吸引我的,是它用自身类似一维的属性和人的思想相结合,造出二维甚至三维的观感效果,我一直被这当中体现的人类的创造力所深深吸引着。
我这么说,看似弱化了后天引导的作用,其实不然。质地再好的金刚石也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熠熠生辉的钻石,何况我也不惮承认自己并未被上好的天赋所垂青。我在小学时期有幸遇到的黄泽云、夏金桃老师,他们在我写作启蒙的阶段给予了我宽容和指引:那时我往往喜欢用作业中的作文题进行创意写作,两位老师并未用应试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我,而是鼓励我保持自己的特色,甚至在黑板报上开辟专区让我连载创作的稚嫩的小说。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周成先生,用不拘一格的“班级史册”给同学们提供了日常练笔的机会;周老师亦数次将“班史”中专题报道的任务交付于我,给予我启发和提点。我高中所就读的武汉外国语学校拥有重视阅读的优良传统,在繁忙的课业之余给学生开辟了阅读课,鼓励我们进行摘抄、写下读书笔记与感悟,我由此得到宝贵的自我充实。我对这一路上伴我前行的恩师们心怀感激,是他們推动并见证了我在写作之路上的成长。我自小学四年级起就多次在“楚才作文大赛”中获奖,近年来在“语文报杯作文竞赛”和“冰心文学大赛”等比赛中也有所收获。
此外,文学创作最重要的还是扎根于生活。我可以从书本中、音乐中获得灵感,但如果只有这些,写出的文字还只能是空中楼阁。譬如现阶段的我喜好西方文学,在尝试模仿的时候深切感受到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归根究底还是自己看见得太少、学习得太少、切身体会得太少。我曾经有过一段去俄罗斯旅游的经历,归家后写作了有关这个北方大国的内容,长达一个月自由行的体悟就都在字里行间了。眼下我的路还长,日子还长,我唯愿自己能逐渐增长的人生阅历,都锻造成我的文字城堡中坚实的砖瓦。
老编:你的文学情怀倾向哪一位作家呢?
周天爱:雨果。毫无疑问就是雨果了。实话说,雨果先生的书我并未全部看完,不过我想,在这里斗胆表达一下拙见想来无伤大雅。我太爱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了。他所写下的,不仅是一个教人向善的故事(像我们众多的“青少版”、教辅资料所简要介绍的那样),而是一整幅立体的18世纪初法国的画卷。个体的命运和家国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史诗般的震撼。除了雨果所爱好的、夹在情节中间的对于地方风物的事无巨细的记载——这其中已体现他的一种“写史”的责任感,我所要强调的是,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度挖掘的可能。不仅是一般人叫得上名字的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卞福汝主教,还有旅店老板的女儿爱潘妮、野孩子加弗洛什、信仰共和制的革命学生领袖安灼拉和他的伙伴们……这所有不同的、或可爱或可悯或发人深省的人物又共同构成当时社会的无数个不同侧面,让我在不同的时间打开《悲惨世界》,都会有焕然一新的感受。《悲惨世界》和它后世的艺术改编作品,不仅开启了我通往音乐剧这种将我前面所说的“画面、音乐、舞蹈、文字”等要素都集于一身的艺术形式的大门,也促使我增长了深入了解法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以上这些,都带给了我丰富的写作灵感。雨果先生和他的作品给予我的引领,在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都是不可忽视的。
老编:今后的文学路将走向何方?
周天爱:所谓成为作家这样的梦想,我也是曾经有过的。并非是要说“梦想会随着时间被磨损”这样世俗气的言论。许是因为见识到的有才华的作者更多了,眼界不似幼稚之时那般狭窄、意识到自己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磨炼的地方了;许是因为高三了,人也勉强快成年了,开始跌跌撞撞地面对更宽广的世界,对未来的考量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添上了更多现实的因素,我不再把文学作为唯一的追求。不过,话虽至此,我仍然不会抛弃伴我多年的同伴。我衷心希望在现实生活的洪流中,我始终能与我的文字相拥,偶尔写上一点既可充盈身心、又能触动他人的东西,足矣。
笔名:知沙。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三年级学生。这是一个不拘形迹的年轻人,喜欢音乐剧,一种听起来跟歌剧很像,但是比歌剧通俗到不知道哪去的艺术。书读得少,但还是在读。画画、作文、演戏,什么都有两把不太专业的刷子。为初中同学凭一腔“鸡血”写过五十来句嵌名诗,在高中的黑板报上涂过喜欢的动漫人物,设计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舞台,也甩开老脸演过贾母,混在校报编辑部一群“官”衔加身的同学中间,以草民之身死皮赖脸地写小说。总的来说,小学的时候对初中生活跃跃欲试,初中的时候制造了不少恃“才”傲物的黑历史,上了高中也时不时暴露出内心深处的莽气还保持在初中的高水平。
喜欢写作的周天爱有个愿望:自己可以沉潜下来,体悟大地上发生的事。
这是一个怀抱着文学梦想的少女的心声,让我们聆听——
老编(胡荣锦编辑,下同):你是如何迈开写作的步伐?
周天爱:对于我个人来说,写作首先是由内而外的。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种抒发自我、描绘世界的方式,比如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中,我以为与自己最契合的是文字,自然而然地产生想要表达的欲望,在我身上大概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写作最吸引我的,是它用自身类似一维的属性和人的思想相结合,造出二维甚至三维的观感效果,我一直被这当中体现的人类的创造力所深深吸引着。
我这么说,看似弱化了后天引导的作用,其实不然。质地再好的金刚石也要经过打磨才能成为熠熠生辉的钻石,何况我也不惮承认自己并未被上好的天赋所垂青。我在小学时期有幸遇到的黄泽云、夏金桃老师,他们在我写作启蒙的阶段给予了我宽容和指引:那时我往往喜欢用作业中的作文题进行创意写作,两位老师并未用应试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我,而是鼓励我保持自己的特色,甚至在黑板报上开辟专区让我连载创作的稚嫩的小说。初中时的语文老师周成先生,用不拘一格的“班级史册”给同学们提供了日常练笔的机会;周老师亦数次将“班史”中专题报道的任务交付于我,给予我启发和提点。我高中所就读的武汉外国语学校拥有重视阅读的优良传统,在繁忙的课业之余给学生开辟了阅读课,鼓励我们进行摘抄、写下读书笔记与感悟,我由此得到宝贵的自我充实。我对这一路上伴我前行的恩师们心怀感激,是他們推动并见证了我在写作之路上的成长。我自小学四年级起就多次在“楚才作文大赛”中获奖,近年来在“语文报杯作文竞赛”和“冰心文学大赛”等比赛中也有所收获。
此外,文学创作最重要的还是扎根于生活。我可以从书本中、音乐中获得灵感,但如果只有这些,写出的文字还只能是空中楼阁。譬如现阶段的我喜好西方文学,在尝试模仿的时候深切感受到难以逾越的距离感。归根究底还是自己看见得太少、学习得太少、切身体会得太少。我曾经有过一段去俄罗斯旅游的经历,归家后写作了有关这个北方大国的内容,长达一个月自由行的体悟就都在字里行间了。眼下我的路还长,日子还长,我唯愿自己能逐渐增长的人生阅历,都锻造成我的文字城堡中坚实的砖瓦。
老编:你的文学情怀倾向哪一位作家呢?
周天爱:雨果。毫无疑问就是雨果了。实话说,雨果先生的书我并未全部看完,不过我想,在这里斗胆表达一下拙见想来无伤大雅。我太爱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了。他所写下的,不仅是一个教人向善的故事(像我们众多的“青少版”、教辅资料所简要介绍的那样),而是一整幅立体的18世纪初法国的画卷。个体的命运和家国社会的发展走向联系在一起,扑面而来的是史诗般的震撼。除了雨果所爱好的、夹在情节中间的对于地方风物的事无巨细的记载——这其中已体现他的一种“写史”的责任感,我所要强调的是,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度挖掘的可能。不仅是一般人叫得上名字的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卞福汝主教,还有旅店老板的女儿爱潘妮、野孩子加弗洛什、信仰共和制的革命学生领袖安灼拉和他的伙伴们……这所有不同的、或可爱或可悯或发人深省的人物又共同构成当时社会的无数个不同侧面,让我在不同的时间打开《悲惨世界》,都会有焕然一新的感受。《悲惨世界》和它后世的艺术改编作品,不仅开启了我通往音乐剧这种将我前面所说的“画面、音乐、舞蹈、文字”等要素都集于一身的艺术形式的大门,也促使我增长了深入了解法国历史的浓厚兴趣。以上这些,都带给了我丰富的写作灵感。雨果先生和他的作品给予我的引领,在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都是不可忽视的。
老编:今后的文学路将走向何方?
周天爱:所谓成为作家这样的梦想,我也是曾经有过的。并非是要说“梦想会随着时间被磨损”这样世俗气的言论。许是因为见识到的有才华的作者更多了,眼界不似幼稚之时那般狭窄、意识到自己也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磨炼的地方了;许是因为高三了,人也勉强快成年了,开始跌跌撞撞地面对更宽广的世界,对未来的考量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添上了更多现实的因素,我不再把文学作为唯一的追求。不过,话虽至此,我仍然不会抛弃伴我多年的同伴。我衷心希望在现实生活的洪流中,我始终能与我的文字相拥,偶尔写上一点既可充盈身心、又能触动他人的东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