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探讨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kui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中作者结合当前政策、生产形势,对寒地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来丰产优质栽培措施。
  為了更好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只有继续抓好水利、科技、农机、生态四个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力,同时以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农业合作社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全方位转变。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设生态高产标准农田,深入实施“三减”行动,实现水稻增值效益,要突出价值链。通过质量提升、品牌营销获得更多的增值收入。
  1寒地气候特点
  由寒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要充分认识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即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回暖晚,升温慢、夏季雨热同季,高温时间短、秋季降温快,低温冷害和灾害性天气伴随水稻的一生。水稻生产和农业气象关系十分密切,凡是水稻产量大起大落的年份都与气象条件有关。
  根据寒地气温特点生产中要选择适宜当地熟期的品种,以安全抽穗期为中心,确定生育界限时期,实行叶龄诊断栽培。叶龄诊断栽培,既要促进健壮生长,又要控制生长。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坚持常年抗低温促早熟,确保安全成熟。
  2丰产优质栽培途径
  2.1培育壮苗
  一是高台育苗。确保旱育条件,旱育的好处和低床的害处;二是暖床育苗。早扣棚,促床体早化,同时注意晾床干燥;三是精播育苗。提匀降密,定量播土,精准播种,防止播密。四是低温育苗; 调温、控水、练苗,秧苗最适温度20~22℃;五是保健育苗。重点防好四病,科学除草,取消苗床土壤封闭。
  2.2群体结构
  分蘖是水稻本能的特性,但不同品种分蘖能力各有差异,要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充分利用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确保有足够的穗数,为优质高产奠定基础。进一步解决分蘖不足的问题。一是靠培育壮苗,保证足够的穗数,二是适时插秧,促早返青分蘖,三是采取综合增温措施,加强水层管理,四是提早施返青分蘖肥,使肥料的最大效果期反映在盛蘖叶位上,即6叶期。
  2.3倒伏问题
  倒伏的五大原因:高密、高肥、深水(两高一深),其次是晒田,小球菌核病也是影响倒伏的重要因子。插后覆水护苗,分蘖末期控蘖晒田,孕穗期防止障碍性冷害,抽穗后30天不能停灌。
  2.4肥料管理
  一是合理确定施肥用量。以“3414”测土配方施肥实验结果和常规经验施肥相结合来确定施肥总量,一般田的施肥量30~35kg/亩,高产田35~40kg/亩;
  二是施肥的比例氮、磷、钾比例:N:P:K=2:1:0.8~1控氮,稳磷,增钾,调微,同时注重生物肥的施用;
  三是施肥的方法要得当。氮肥
其他文献
近日,全国都进入了“酷热模式”。那么,天气热了,无论是生鲜电商,还是“互联网+买菜”,究竟还“鲜不鲜”?在经历了几年“舍命狂奔”后,生鲜新零售玩家开店步伐放缓,还出现门
本文用实验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藉以测出了岩石的综合压磁系数。这种效应 发生的某些电磁现象。
“谁没有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谁就输掉了未来。” 2014年全球移动互联网金融大会在北京举办,在这场互联网与金融的碰撞中,在这场移动与金融的融合中,下一个颠覆性产品在哪里,如
8月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顶尖千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领导的团队研制出水能摩擦纳米发电机,
2014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已经达到3300亿美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规模约为2700亿元。与此同时,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约1万亿元,产业自给率仍不足30%。鉴于这种情
文本论述了纯氧吹炼铬铁生产中入炉高碳铬铁成分、温度、供氧制度、产品含碳量、硅质还原剂种类,动力搅拌作用及渣型等因素对铬回收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利用粘弹性蠕变本构关系的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中国大陆岩石层应力场及应变场的动力学模型,以中国大陆岩石层应力场的水平向最大主压应力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块体水平运动的方
本文论述了锰铁高炉内煤气流控制发展简况,现阶段炉喉 CO_2分布为“双峰漏斗式”的合理性以及获得“双峰漏斗式”曲线的基本条件与主要措施。简述了采用新技术后煤气流分布的
水稻一直是我国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们最重要的粮食。中国人口超过10亿,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按照相關调查数据和预估,到2020年,中国的粮食供应量将达到7亿吨之大,需求将继续增加。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种植国,出口量居世界前三位。在中国的粮食总储量中,水稻占50%以上。在我国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我国水稻的栽培方法也从纯人工移栽中慢慢机械化替代,然而这一技术在众多发达国家早已开始了萌芽。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大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