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 IL-17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在1993年被首次报道,它的原型是一种T淋巴细胞抗原8(CTLA-8)的cDNA序列,由Rouvier等[1]从啮齿类T细胞杂交瘤中克隆,并证实与一种T细胞疱疹病毒的第13个开放阅读(HSV13, vIL-17)具有57%的同源性。1995年,Yao等[2]研究发现该种T淋巴细胞抗原8蛋白可以分泌到细胞外基质中,激活NF-κB途径,诱导IL-6的活化,并协同刺激T细胞活化,具有与细胞因子类似的性质,遂将其改名为白介素-17(IL-17)。随着对IL-17研究的深入,根据结构的相似性和发现的先后顺序,IL-17家族包括6个成员,又将白介素-17(IL-17)更名为IL-17A,另外5个成员依次命名为IL-17B、IL-17C、IL-17D、IL-17E、IL-17F[3]。最早被发现的IL-17A是IL-17家族的原型,属于同源二聚体结构的糖蛋白,定位于染色体6p12。 IL-17的家族成员间较为典型的特征是在氨基酸组成上具有同源性,IL-17F与IL-17A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约50%[4],染色体定位相近;其次为IL-17B、IL-17C,分别定位于染色体5q32-34、16q24;IL-17E与IL-17A同源性最低,仅为17%,定位于染色体14q11.2。虽然IL-17家族成员在一级结构上有一定的同源性,但在二级结构上很保守,主要表现在羧基末端区域的4个β折叠。 IL-17家族成员中较具特征的结构是半胱氨酸结节,该结构与二聚体的形成有关。除了IL-17B,IL-17家族成员都形成二聚体。IL-17A与IL-17F主要是由TH17细胞产生。能以同源二聚体IL-17A/A、IL-17F/F形式存在;也能以异源二聚体IL-17A/F的形式存在。其中以IL-17A/A同源二聚体的活性最强,异源二聚体IL-17A/F发挥功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