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中厂”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既承载了校企合作教育合作原则、合作理念、合作目标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教学规律与企业对外服务步调不一致,合作具有一定风险性,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差异性,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的差异性,给校企合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建立理解和信任,充分沟通是实现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校中厂” 校企合作 双赢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余组光认为:“校企合作是指职教机构和产业界,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的各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活动。其中强调两点,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社会服务”。“校中厂”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既承载了校企合作教育合作原则、合作理念、合作目标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校中厂”是在学校搭建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得教育教学职场化,专业群更好地对接产业群,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课程由课堂知识讲授,转变为在真实的对外服务过程中的学习,这样知识才能被激活,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建设要注重实战实操。宫相荣教授说:“我们的教学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强化的是操作技术,提高的是职业能力”,2013年6月我院与启蕊康复中心合作,建立启蕊康复中心分校,课堂的开展将由教室搬到机构服务现场,在对外务中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共同受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目标。“校中厂”校企合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规律与企业对外服务步调不一致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要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校中厂合作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在企业也要按照计划实施并完成教学和技能训练。但是企业对外服务有其自身规律,以启蕊康复中心为例,对外服务计划特要按照特殊需要儿童教学计划进行,特殊需要儿童身患疾病的特点对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都会对学生的教学有所限制。因此,合作双方充分的沟通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对双方尊重,寻找合理的时间结合点,既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能不妨碍启蕊康复中心正常对外服务的开展。
2. 合作具有一定风险性
教学过程由课堂转移到企业服务现场,由于学生缺乏经验,缺乏安全保护知识,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受到伤害。也可能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而导致服务质量较低,影响企业形象等,使合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3. 成功的“校中厂”能够惠及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
校企合作是多方受益的,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都是受益者。学生在合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能力;学校通过合作可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提升在行业及企业的影响力,从而拉动学校招生与就业;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各种应用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对社会及政府来说,校企合作的好,能够促进就业。
4. 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差异
学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良好品质、人格健全的公民,学校文化以育人为主,强调一定的行为规范建立和素质养成的过程,允许学生犯一定的错误,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而企业则按照社会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希望员工将犯错率降到最低。学校文化以培养学生为核心,企业文化则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收益为目的。因此,“校中厂”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在合作双方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在校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同时要在企业中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5.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存在差异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员工对于工作的完成程度,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在道德上给予合理的引导。在“校中厂”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需要重新制定,既要考虑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
综上,“校中厂”运行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从合作形式到合作内容,都要求校企双方对于彼此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运行规律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搭建、教材开发等方面还需展开深入合作和探讨。同时,推进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施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注重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生产实际来进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4.
【关键词】“校中厂” 校企合作 双赢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余组光认为:“校企合作是指职教机构和产业界,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的各种平等互利的合作活动。其中强调两点,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社会服务”。“校中厂”作为校企合作模式之一既承载了校企合作教育合作原则、合作理念、合作目标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
“校中厂”是在学校搭建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得教育教学职场化,专业群更好地对接产业群,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课程由课堂知识讲授,转变为在真实的对外服务过程中的学习,这样知识才能被激活,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的专业发展与建设要注重实战实操。宫相荣教授说:“我们的教学遵循的是能力本位,强化的是操作技术,提高的是职业能力”,2013年6月我院与启蕊康复中心合作,建立启蕊康复中心分校,课堂的开展将由教室搬到机构服务现场,在对外务中开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共同受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目标。“校中厂”校企合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教学规律与企业对外服务步调不一致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要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校中厂合作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在企业也要按照计划实施并完成教学和技能训练。但是企业对外服务有其自身规律,以启蕊康复中心为例,对外服务计划特要按照特殊需要儿童教学计划进行,特殊需要儿童身患疾病的特点对教育和生活环境的特殊要求都会对学生的教学有所限制。因此,合作双方充分的沟通协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对双方尊重,寻找合理的时间结合点,既能满足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又能不妨碍启蕊康复中心正常对外服务的开展。
2. 合作具有一定风险性
教学过程由课堂转移到企业服务现场,由于学生缺乏经验,缺乏安全保护知识,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学生受到伤害。也可能会因为学生操作不当而导致服务质量较低,影响企业形象等,使合作具有一定的风险。
3. 成功的“校中厂”能够惠及学校、学生、企业和社会
校企合作是多方受益的,学生、学校、企业及社会都是受益者。学生在合作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自己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同时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成为应用型人才,提高就业能力;学校通过合作可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合作学校可以提升在行业及企业的影响力,从而拉动学校招生与就业;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各种应用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对社会及政府来说,校企合作的好,能够促进就业。
4. 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存在差异
学校办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良好品质、人格健全的公民,学校文化以育人为主,强调一定的行为规范建立和素质养成的过程,允许学生犯一定的错误,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而企业则按照社会人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要求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希望员工将犯错率降到最低。学校文化以培养学生为核心,企业文化则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收益为目的。因此,“校中厂”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在合作双方换位思考,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在校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同时要在企业中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按照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约束自己。
5.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与学校对学生的考核存在差异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员工对于工作的完成程度,而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学习成绩为主,在道德上给予合理的引导。在“校中厂”开展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需要重新制定,既要考虑企业对于学生的评价,也要考核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
综上,“校中厂”运行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从合作形式到合作内容,都要求校企双方对于彼此的文化、价值理念和运行规律更好地相互理解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搭建、教材开发等方面还需展开深入合作和探讨。同时,推进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施行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改革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评价注重以职业能力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职业素质等。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技能性,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生产实际来进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解放. 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
[3]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