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三千年前文字就已经出现在我国古代钱币上了,名目繁多,文体各异,研究古钱币上的文字已成为我国钱币研究工作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的一个必然课题。这里先就古钱币上经常见到的“化”字,谈谈它的来龙去脉。(如图“市左小化”空首布)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体系的钱币上几乎都出现过“化”字,如空首布有“化”字布,圜钱有“六化”、“明化”等,齐刀有六字刀“齐返邦既圜化”、五字刀“即墨之圜化”、四字刀“齐之圜化”、三字刀“齐圜化”等。那么“化”字怎么和钱币结亲的呢?
《辞海》的解释:“化:一、①变;改。②转移人心风俗。③融解;消化。④死。⑤烧。⑥化生;化生之物。⑦造化;自然功能。⑧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⑨风俗;风气。⑩求讨;募化。姓。二、同‘花’。用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化,教行也。从人,从匕。”
北宋徐锴《说文繋传》的解释:“化,教化也。”
由此可知,今文“化”字的意义和钱币是毫不相干,难以附会。那么,古钱币上的“化”字用意何在呢?
古钱币上的“化”字有的书为“ ”,有的书为“”,有的书为“”,有的书为“”等等,现代虽然一般均将它们释之为“化”,但它并非今文之“化”字,乃古文之“货”字。
从我国文字发展历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文字都属大篆体系,在此期间钱币上的文字理所当然亦属大篆体系,或曰古籀文。然而古籀文之“货”字却书为“”,或与之雷同。古文字界、金石界对此早有定论:
《康熙字典》引《广韵》曰:“货者化也。”
《金石大字典》引《金索》曰:“齐刀文,宝货之货如此。”
北宋徐锴《说文繋传》曰:“货,化也。”
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曰:“,古文以为货字,齐刀货字重。”
关于“”字释为“货”字亦为我国钱币学界所采纳:
丁福保《历代古钱图录》曰:“化,货省。”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曰:“金嘉洪氏泉志校误云李佐贤释‘’为‘明刀’,鲍康改释为‘明货’,金氏同鲍说,并为古作化,变作、、,金氏说是也,但变作之说应改为省作。”
钱无咎《古钱考略》曰:“‘’是古文字的货字。”
吴荣曾《中国古代的钱币》曰:“传世的齐刀币与下列六种:齐法货、齐之法货、即墨之法货、安阳之法货……”
最近出版的《先秦货币文编》曰:“‘’古文货字,省作化。”
《中国钱币》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明字钱》一文也曰:“‘’字应读为‘化’字,即‘货’字之古书也。”
可见古钱币上的“化”字确实是古文之“货”字。关于“货”字和钱币的联系,就一目了然了。
进一步追朔古“货”字之由来,可以看到我国象形文字之痕迹,亦可从中领略马克思货币学说的教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实事上彼此等同,从而实事上转化为商品。”他又说:“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业已得到考证,布、刀、圜等古代货币之起源均为劳动工具,为刀削、铲、纺轮等转化而来(可参阅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就目前资料看钱币上“货”字最早见于空首布,而空首布是劳动工具铲转化而来的。我们将古“货”字“”和带柄之来作一比较,实可谓像得出奇也。铲从劳动工具转化为商品,又逐步充当为商品之中的一般等价物。我们的祖先从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抽象出货币这一概念,并用铲之形象记作“”,双“”便成为“”了。古“货”字就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升华成型了。已故钱币学家王献唐的遗作《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相关论述实为精辟:
“金文匕作‘’(伯匕鼎)、作‘’(中子化盘),齐刀作‘’、‘’、……刀文‘化’亦单作‘’、作‘’、作‘’,空首布作‘’、明化作‘’……又可作‘’、更可作‘’……可单可双,求之于器,皆象直柄‘’形之铲,作单线书写,初当如‘’,因求省便下端离而不合,……实成‘’形,先写左笔微变遂为‘’矣,先写右笔微变又为‘’矣,……单作‘’、作‘’,合作‘’、作‘’,亦为一字。”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编刀布类录有三枚“货”字空首布拓片,可见单体‘’字(图1),双体‘’字(图2)和‘’字(图3),真是一脉相承。然而到了秦,“货”字一般未在钱币上出现,因秦钱币均以重量称呼。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废五铢,变革复古。新莽之钱币,无论在种类上、形态上还是名称上,都效仿上古,于是,“货”字再次在钱币上出现,如人们所熟知的“货布”(图4)、“货泉”(图5)。这里可以看到“货”字已用小篆体,书写为小篆“货”字了。说明到秦统一中国文字后,“货”字已基本定型,而今文之“化”字只不过是从古“货”字中分离出来的另外一个文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人为古“货”字定案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将古钱币上的“”字正确释出,读为“货”字,免得后代人在古钱的“化”字上再兜圈子。
(责编:丁丑)
春秋战国时期,在各种体系的钱币上几乎都出现过“化”字,如空首布有“化”字布,圜钱有“六化”、“明化”等,齐刀有六字刀“齐返邦既圜化”、五字刀“即墨之圜化”、四字刀“齐之圜化”、三字刀“齐圜化”等。那么“化”字怎么和钱币结亲的呢?
《辞海》的解释:“化:一、①变;改。②转移人心风俗。③融解;消化。④死。⑤烧。⑥化生;化生之物。⑦造化;自然功能。⑧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⑨风俗;风气。⑩求讨;募化。姓。二、同‘花’。用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化,教行也。从人,从匕。”
北宋徐锴《说文繋传》的解释:“化,教化也。”
由此可知,今文“化”字的意义和钱币是毫不相干,难以附会。那么,古钱币上的“化”字用意何在呢?
古钱币上的“化”字有的书为“ ”,有的书为“”,有的书为“”,有的书为“”等等,现代虽然一般均将它们释之为“化”,但它并非今文之“化”字,乃古文之“货”字。
从我国文字发展历史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文字都属大篆体系,在此期间钱币上的文字理所当然亦属大篆体系,或曰古籀文。然而古籀文之“货”字却书为“”,或与之雷同。古文字界、金石界对此早有定论:
《康熙字典》引《广韵》曰:“货者化也。”
《金石大字典》引《金索》曰:“齐刀文,宝货之货如此。”
北宋徐锴《说文繋传》曰:“货,化也。”
清吴大澂《说文古籀补》曰:“,古文以为货字,齐刀货字重。”
关于“”字释为“货”字亦为我国钱币学界所采纳:
丁福保《历代古钱图录》曰:“化,货省。”
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曰:“金嘉洪氏泉志校误云李佐贤释‘’为‘明刀’,鲍康改释为‘明货’,金氏同鲍说,并为古作化,变作、、,金氏说是也,但变作之说应改为省作。”
钱无咎《古钱考略》曰:“‘’是古文字的货字。”
吴荣曾《中国古代的钱币》曰:“传世的齐刀币与下列六种:齐法货、齐之法货、即墨之法货、安阳之法货……”
最近出版的《先秦货币文编》曰:“‘’古文货字,省作化。”
《中国钱币》一九八三年第二期《明字钱》一文也曰:“‘’字应读为‘化’字,即‘货’字之古书也。”
可见古钱币上的“化”字确实是古文之“货”字。关于“货”字和钱币的联系,就一目了然了。
进一步追朔古“货”字之由来,可以看到我国象形文字之痕迹,亦可从中领略马克思货币学说的教诲。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在交换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实事上彼此等同,从而实事上转化为商品。”他又说:“可见,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业已得到考证,布、刀、圜等古代货币之起源均为劳动工具,为刀削、铲、纺轮等转化而来(可参阅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就目前资料看钱币上“货”字最早见于空首布,而空首布是劳动工具铲转化而来的。我们将古“货”字“”和带柄之来作一比较,实可谓像得出奇也。铲从劳动工具转化为商品,又逐步充当为商品之中的一般等价物。我们的祖先从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抽象出货币这一概念,并用铲之形象记作“”,双“”便成为“”了。古“货”字就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升华成型了。已故钱币学家王献唐的遗作《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相关论述实为精辟:
“金文匕作‘’(伯匕鼎)、作‘’(中子化盘),齐刀作‘’、‘’、……刀文‘化’亦单作‘’、作‘’、作‘’,空首布作‘’、明化作‘’……又可作‘’、更可作‘’……可单可双,求之于器,皆象直柄‘’形之铲,作单线书写,初当如‘’,因求省便下端离而不合,……实成‘’形,先写左笔微变遂为‘’矣,先写右笔微变又为‘’矣,……单作‘’、作‘’,合作‘’、作‘’,亦为一字。”
丁福保《古钱大辞典》上编刀布类录有三枚“货”字空首布拓片,可见单体‘’字(图1),双体‘’字(图2)和‘’字(图3),真是一脉相承。然而到了秦,“货”字一般未在钱币上出现,因秦钱币均以重量称呼。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废五铢,变革复古。新莽之钱币,无论在种类上、形态上还是名称上,都效仿上古,于是,“货”字再次在钱币上出现,如人们所熟知的“货布”(图4)、“货泉”(图5)。这里可以看到“货”字已用小篆体,书写为小篆“货”字了。说明到秦统一中国文字后,“货”字已基本定型,而今文之“化”字只不过是从古“货”字中分离出来的另外一个文字。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人为古“货”字定案的条件已经成熟,应该将古钱币上的“”字正确释出,读为“货”字,免得后代人在古钱的“化”字上再兜圈子。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