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豫剧“豫西调”的生成及衍变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s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豫西调是怎样生成的?它和祥符调是什么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学界的一个麻烦问题。一方面,由于豫西调是豫剧的一个地方唱调,它和豫剧的其他唱调一样,历来都被视作俚俗不堪,鄙秽猥亵之剧,历史上一直是被官方打压的对象,很少受到上流社会和文人们的关顾,因此、它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留下更多可以确认其身世的史料记载;另一方面,由于豫剧剧种的生成,自今还仍是见仁见智,各持一端。所以,豫西调的身世也就像乱麻一团,成了一本说不清理还乱,看似明白而又不太清楚的糊涂账。
  一、豫西调生成的有关历史表述
  豫西调是怎样生成的?在以往的史料和记载中大体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在赞同豫剧生成“西来说”的文章里,多认为它源于秦腔或同州梆子。如王镇南在《关于豫剧的源流与发展》一文中说:“中国文化多是沿着黄河由西向东发展,梆子戏也是如此……入了河南省境,秦腔就变成了豫梆,即河南梆子。”他认为从秦腔发展为豫剧,首先是在豫西形成了豫西调,渐次向本省各地流布。他说“从豫西向东发展,以开封为中心,叫做祥符调;再向东以商丘为中心,叫做豫东调;从豫西有一支向黄河以北发展,现今在平原省南部(今新乡一带)还很盛行,特称为大油梆;又有一支从豫西向南发展,现今南阳一带尚有演唱者,但已不盛,特称为南阳梆。”
  其二,认为豫剧是由“靠山吼”发展起来的。如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河南梆子初起时,仅在豫西几县的农村中,靠着山坳,随便用木板搭上一个台,就可以演唱,因此,当地或名之为“靠山吼”。以后一天天发展,由豫西流行到豫东,到了清代末年,则已遍及全省。辛亥革命后,渐由农村进入城市,而且因地区不同有了几个派别:在阌乡以东,以洛阳为中心者,名豫西调;洛阳往东,以开封为中心者,名祥符调;由开封再往东,以商丘为中心者,则名豫东调;其由豫西向北,接近河北地区的一派,则名大油梆;其由豫西向南,接近湖北地区的一派,则名南阳梆。
  冯纪汉似赞同周贻白的说法,他在《豫剧源流初探》中说:“西府调是豫剧中的牡丹,它的光彩鲜艳夺目。它在东路秦腔和蒲剧的影响下,在洛阳一带流行的靠山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他又说:“豫剧中的五个流派,影响最大的是祥符调和西府调,豫东调、高调、沙河调都是从祥符调派生出来的。”这里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豫东调、高调、沙河调都是从祥符调派生出来的。”却唯独没有说明西府调和祥符调的关系。很明显,他既不赞同豫西调向东发展而生成祥符调的说法,因为,这与他在《初探》中提出的“豫剧最早形成于开封”的观点相悖;又弄不准该如何对豫西调进行切合实际的解读。之后,于林青在《豫剧源流考略》中,尽管明确主张豫剧生成的“本土说”,但却在豫西调怎么生成的问题上,无奈地赞同了“西来说”的观点。
  其三,在赞同豫剧生成“本土说”的文章中,也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豫西调是祥符调流变的结果。如张鹏在《豫剧源流新探》中说:“祥符调流传到豫西洛阳一带,则由于当地语言发音上喉音和舌根音较重,音色深沉,在行腔上显得深厚、宽展、有力,于是就形成了豫西调。”另一种,可能是因为史料的占有尚不够充分,也只好如《初探》那样,暂时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还有一种说法,根据豫西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和老艺人的回忆,认为豫西调是在早期戏曲青戏(弋阳腔)、皮黄腔、越调和罗戏的影响下,“胡乱套”它们的音乐唱腔形成的。如李振山在《豫剧豫西调的今昔》一文中说:有人说豫西梆子来自东路秦腔;有人说从洪洞县移民把蒲剧带到了豫西。豫西梆子确实受这两剧种影响,但它的直系母亲既不是秦腔,也不是蒲剧,而是罗戏、越调和(皮)黄戏。豫西民间很早就流传了“一青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和“罗戏窝儿,出粗梆;越调底儿,掺皮黄”等顺口溜。”
  二、豫西调解读中的几种误区
  据已知的有关史料和艺人们的回忆,应该可以确认豫西调是祥符调流变的结果,它也应和豫剧的其他地域唱调一样,都属于祥符调的子系统的唱调。为了说明这一论点,这里需要先排除几种对于确认豫西调身份的误区:一是所谓弦索腔对豫剧生成的影响。我们在以往对豫剧源流的研究中,过分强调了弦索腔的作用。实际上,我国曲艺和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至少从北宋的唱赚开始,其音乐一直是沿着缠令和缠达两条线发展的。联曲结构的缠令和弦索腔影响了以后的曲牌体戏曲,而主调变奏的缠达则直接促成了板腔体戏曲音乐的生成。在河南的曲艺和戏曲里,如南阳大调曲、大弦戏、柳子戏、罗戏等都和弦索腔一脉相承,至今仍保留着曲牌体的音乐体制结构;而大鼓书、三弦书、坠子和各种梆子戏,则都是缠达音乐体制的直接延续,都属于主调变奏的音乐结构形制。比对豫剧的唱腔和音乐,属于弦索腔的【山坡羊】、【驻云飞】等曲牌,进入豫剧已有数百年了,但它们的所谓影响,最多也不过是早期曾经作为曲牌演唱过。而当豫剧的板式规范形成后,特别是豫剧的音乐逐渐走向成熟并越来越丰富之后,它们最多也只是作为配乐使用了。然而,像【山坡羊】、【驻云飞】这些曲牌在曲牌体的大弦戏等剧种里,不仅数百年来一直作为演唱曲牌使用,而且,还衍生出了多种变体牌子。充分说明曲牌体制的弦索腔,很难化作板腔体的板式。实践证明,主要影响和衍生豫剧音乐的不是什么女儿腔,或河南调,或弦索腔,而正是早期流行于河南地方的,唱词为齐言对仗句式,音乐属于主调变奏性质,而且是上、下句结构的曲艺音乐。
  二是所谓秦腔的影响:研究豫剧源流的初始阶段,人们多依据凡梆子腔剧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的理念,又根据明传奇《钵中莲》中关于“西秦腔犯”的记载,把秦腔认作梆子腔的鼻祖,意想出梆子腔由西向东发展的路线图。其实,剧种的生成是一个顺其自然而又相当复杂的问题,比对豫剧和秦腔的音乐唱腔,除了都属于板眼变化的声腔构成体制外,没有发现因相互衍生而应有的共同生命基因和血缘关系。
  三是最具忽悠力,也是最能让人迷惑的一个误区,即祥符调的上五音和豫西调下五音的不同音调形态。由于以“5”为主音的祥符调和以“1”为主音的豫西调,所形成的不同调式、旋律,以及艺术形象和风格的鲜明对比,人们怎么也不会相信它们原是本源于一个家族,从而会比较轻易地顺从于豫剧生成的西来说。其实,关于祥符调和豫西调的关系,有不少史论文章都有表述,如《豫剧源流初探》中对豫西调的解读:“它的板路、唱腔表演,基本上和祥符调相同……也用艳腔拉腔,路子和祥符调大致上一样,”说明了早期豫西调和祥符调大体相同。而今天学界在理论上把豫西调定位为下五音,则是后来豫西调发展中的一种创新和异变。这一点《初探》也讲的非常清楚:豫西调“原来也不唱下五音,在光绪末年才改唱下五音,不用艳腔拉腔了。现在西府调的老艺人王才(小旦)、郭大孬(丑),已年近八十,他们在小时候学戏时,还没有下五音,唱法还和祥符调近似。据西府调老艺人地牤牛(贾宝须)、周海水等人说,是在六十年前,由名旦纪喜来(艺名乌木杆)、名生杨小德(艺名戏状元)等人,在唱腔上进行了艺术改革,才开始唱下五音。”   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所谓上五音和下五音的区分,是学界对祥符调和豫西调唱腔艺术的理论总结,那只是说明了它们最为常见的一种唱法,并非没有其他唱法;如李振山在《豫剧豫西调的今昔》中提供的崔大照等老辈艺人的喊腔唱法:“前三皇后五帝年深久远,有尧舜和禹汤四大名贤……”是一段早期演员和科班学艺常用的练唱教材。无论是曲调、过门,还是假声唱法都和祥符调近似。同样,祥符调也绝非仅有上五音一种唱法,在孙延德传给陈素真的《吵宫》的唱腔中,(见范立方《豫剧音乐通论》)原本就有以“1”音为主音的所谓下五音唱法。而且,祥符调里经常使用的“醒梦曲”:如“昏昏沉沉如在梦,不知南北与西东……”也是典型的以“1”为主音的下五音唱法。还有大家熟悉的祥符调名家王素君,它的唱腔几乎全是下五音曲调,你能说他唱的是豫西调吗?其二,鉴别某种唱调,所谓上五音和下五音只是其艺术元素之一,其他如语音、用字、用嗓以及音乐表现上的各种因素,也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地方语音和音乐构成是确定唱调属性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如祥符调和豫东调、沙河调、高调等的区别,主要便是依据地方语音和音乐构成等因素来鉴别的。
  三、豫西调的历史衍变及基质解读
  豫西调的生成和衍变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豫剧的早期形态——“土梆戏”阶段。据有关史料记载,豫剧在开封一带生成后,先是在开封周围的“内十处”和“外八处”活动。关于内十处和外八处老艺人说法不一,大体上内十处即祥符、杞县、陈留、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封丘、原武等县;外八处是指鄢陵、扶沟、许昌、襄县、郏县、荥阳、汜水、密县等,其中,涉及了开封以西的不少地方。另外,据同治年间为朱仙镇《重修明皇宫碑》捐款的班社中,涉及豫西的就有洧川、荥阳、汜水、密县、新郑、长葛、登封、巩县等。张鹏在《豫剧源流新探》中说:“在同治年间(1862—1874年),豫剧的传播已从内十处、外八处扩大到更远的地方,西边到了巩县,北边到了长垣,东边到了兰考,南边到了太康。”说明“土梆戏”很早就在豫西流行了。
  二是多剧种相互交溶阶段。据史料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黄河决口以后,差不多与蒋扎子把豫剧带到商丘一带的相同时期,在豫西大地上,正处于多剧种相互交流融合的时期。洛阳古为河南府,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厚重的地方。历史上很多古老的戏曲剧种,如弋阳腔、皮黄腔、罗卷戏、越调和秦腔、蒲剧等,都曾在这里交汇流传。据李振山在《豫剧豫西调今昔》一文里介绍:“豫西梆子到底是怎样‘胡乱套’呢?据说它是从几个剧种里摄取了些东西套在一起。”“第一个剧种是曾经活动在中原一带的很古老的清(青)戏。”“第二个剧种是(皮)黄戏,从襄樊一带传到豫西。”“第三个剧种是我省土生土长的较早的越调。”崔大照还说:“梆子腔是热沾皮,胃口很大,见啥吸收啥。”豫西梆子名旦张庆冠,名老生贾宝须(地牤牛)也都说:“豫西梆子的调门是四下凑来的,武打来自皮黄戏,引子、曲牌和道白来自罗戏。”李振山认为:“这许多胡乱套来的东西,在吸收融化过程中,结合了豫西地方的语言……终于形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新剧种——豫西梆子。”
  另据有关史料和艺人们回忆,这一时期在河南各地出现了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现象,如梆罗卷同台,梆罗或罗卷同台,也有皮黄、越调和梆子等合演的情况,人们称之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还常有演员在演出中临时改唱别的剧种唱调的情况。如上世纪二十年代,戏状元杨小德常常正唱着梆子,转板就唱皮黄戏;被称作豫西旦角的总师傅的燕小庚,也曾与皮黄戏艺人配演《二进宫》。三十年代末,梆子戏《长坂坡》里还唱有皮黄戏的原板。四十年代郑州梆子戏科班里还教唱皮黄戏的调门和节目;皮黄戏中的京胡,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担任梆子戏的主奏乐器。还有史料中常常提到的,洛阳城西、南各县山区的“靠山黄”,它就是因为靠山搭台又夹唱皮黄戏调门而得名。从开封传来的被称作河南讴的土梆戏,到了豫西山区,即变成了“靠山吼”,也称“靠山黄”。由于史料表述的不太清楚,只能说“靠山吼”有可能是梆子,而“靠山黄”很可能是皮黄,或梆子掺皮黄的“两下锅”了。
  三是豫西调的成熟阶段。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方面,“热沾皮”的豫西梆子,在与其他剧种的长期合作演出中,逐渐变大变强。按《豫西调的今昔》一文中的说法:“梆子腔起初只是罗戏班里的附属小技……久之,梆子节目竟然喧宾夺主在罗戏班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群众也称罗戏班为梆子班了。原是罗戏本行的节目反变成带搭兼演了。”说明豫西调在艺术上已经超越了同台演出的其他剧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特别喜爱,它才能在众多剧种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一枝独秀。另一方面,戏曲声腔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声腔规范的形成。有史料表明,祥符调传入豫西以后,因受到豫西地方文化的影响,接受并学习了好多早期戏曲剧种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吸纳和融化了它们优秀音乐艺术元素,走了一条与豫剧其他地域唱调不同的发展道路,由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色。
  审视豫西调的生命密码,我们不难发现,它之所以形成了既和祥符调有着明显差别,又有别于豫东、沙河、高调等子系统唱调,有着独特的另类的风格和形貌特征,和它的生命基质和构成元素密切相关。构成豫西调艺术的基质和元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其一,源于祥符调的母性基质。如前所说,早期豫西调曾被叫做豫西梆子,而且,它还是以梆子的名份和身份与其他剧种合作演出的,这些记载和回忆,不仅历史地见证了它和河南梆子的血脉联系,也昭示了它的身份的标识。再从它的声腔形貌来看,尽管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变革,但体现河南梆子生命基质的核,却仍和祥符调及其他唱调基本相同,特别是声腔的构成,各种板式的结构规范以及演唱及乐队伴奏的艺术等等,处处都彰显了河南梆子剧种的“种”和“根”的特性,表明了它本源于河南梆子家族的正宗血统的史实。
  其二,早期戏曲剧种的影响。豫西民间的很多顺口溜,不仅见证了豫西梆子和其他剧种同台演出和豫西调的生成历史。从豫西调的艺术特征中,也处处显示了它“胡乱套”用其他剧种艺术的痕迹。一是在对豫西调曲牌音乐的多次搜集普查中,发现属于豫剧自己的音乐牌子并不多见,常见的则是其他剧种的曲牌;二是豫西调中最富特色的下五音曲调,明显是在祥符调的基础上,受到了豫西越调和豫西民间曲艺的更多影响形成的。前述艺人回忆“豫西梆子的调门是四下凑来的,武打来自皮黄戏,引子、曲牌和道白来自罗戏。”说明它吸纳了皮黄的武打,罗戏的引子、曲牌和道白,而调门是四下凑来的。
  其三,豫西独特的地方语音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常言说语音是声腔之根,豫西独特的地方语音,无疑对豫西调的艺术特征有着重大影响。豫西的地域文化,包括它的地理、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条件,对当地人们的性格特征有着重大的影响,诸如豫西人的生活习性,情感取向,审美追求等都是铸就豫西调艺术特征的重要因素。
  豫西调是豫西人民群众和世代艺人智慧创造的结晶,它不仅真实体现了豫西人民的情感、精神,保留了豫西人民生活和文化创造的历史记忆;而且,有人常把豫西调比作阴,把祥符调视为阳,祥符调的阳刚华美,豫西调的阴柔深沉,阴阳互补,相辅相成,极大地丰富了豫剧艺术的戏剧表现力。豫剧的发展历史表明,由于豫西调的生成和成熟,它那独特的艺术色彩和个性特征,不仅体现了人类文化创造的多样性,也为后来豫剧的走向全国,并创造豫剧发展的历史辉煌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纪汉.豫剧源流初探.奔流,1963,(5-6)
  [2]鹏.豫剧源流新探.河南戏曲艺术,1981,(3-4).
  [3]英.豫剧探源.豫剧源流考论,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4]振山.豫剧豫西调的今昔.豫剧源流考论,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5]立方.豫剧音乐通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6]镇南.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豫剧源流考论,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7]林青.豫剧源流考略.豫剧源流考论,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
其他文献
目的对比低温烫伤创面改良换药方法与传统换药方法的优劣。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门诊治疗的60例低温烫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脓毒症是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革兰氏阴性菌是脓毒症最常见的致病因素。Toll样受体(TLR)家族是哺乳动物中最具有特征性的模式识别受体,人类TLR家族成员现已确认的有
目的通过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开放性实践性研究探讨在部队中采用标准化伤员及标准化救治流程进行吸入性损伤伤员急救训练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试图就基层作战单位中军医在战
内省是自我认知的心理活动,即对自身的行为与所作的事情进行自我肯定与否定的过程。通过内省,能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升华与行为偏差的校正。作文历来被一些学生视为畏途,要有效地改
台州学院的课程建设从1995年起步,至今已有12批共169门课程通过评估验收,已有省级精品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32门。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课程建设显得相对滞后。为加快课程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要消灭差距,给每个公民以起点的公平,迫切需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摘要:专职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所遇的瓶颈问题,优质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是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否迅速提升专职师资队伍的能力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就是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独立学院的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独立学院 青年教师 培养    独立学院自开办以来,发展至今已有近10年的时间,继初期的资金问题
患者,女,33岁,孕38周。超声检查:双顶径9.0 cm,颅骨光环完整,脑室率<0.5。脊柱排列整齐、连续性好,腹壁中线处线状强回声中断、缺损,并于缺损处见5.7 cm&#215;6.2cm大小的团
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而审稿工作则是决定稿件取舍、保证刊物质量的中心环节。学术编辑提高审稿质量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把握好稿件的质量,二是要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
目的探讨压力治疗增生性瘢痕过程中,肥大细胞表达活性的变化及意义。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选取笔者单位收治的四肢深Ⅱ度以上烧伤创面愈合后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