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劲锐人物:夏光武,出生于台北市,祖籍江苏省盐城市。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先后得到优秀博士生奖学金、社科处科研实践奖金,并经校外专家盲审获得优秀博士生培养基金资助博士论文的撰写,毕业前荣获教育部台湾学生奖学金博士一等奖。毕业后至厦门大学服务,现为中文系副教授。
夏老哥是台湾人,有台湾人的真性情,有自己对命运和梦想的理解和坚持;夏老哥是学者,有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也像沙场老兵般敢说敢做;夏老哥是老师,对学生有一种兄长般的爱,于是就有了学生“当老师就像夏老哥”这样的高度评价。
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堂课是夏老哥上的,我们以为他会讲什么温情或感伤的送别语,或者继续他的幽默,或者谈谈考试,然而,他竟然翻出了人生中的灰暗时光。这就是我的最后一课。
两年留级三年高考:你不会比我还惨
夏老哥的高中曾留级两次,两次留级都是因为成绩实在太惨不忍睹:少年的他讨厌上课,天天和“志同道合”的另一帮少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嬉笑打闹,无视老师,一下课就去踢球或到处玩;爱穿喇叭裤,裤脚最大的一条裤子跨步时裤脚便能碰到后脚脚尖——完全是不良少年的模样。这种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家里人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在第二次留级前替他办转学,希望他能有一个新开始。可是,男生的成熟总是太晚,他们要很多年后回过头来,才知道自己当初的任性,所以夏老哥在高考这关碰了三次钉子。
第一次高考,他果然没考上。高考的现实让夏老哥一下子清醒不少,于是他去了补习班。可一年之后的第二次高考,他只考上一个大专。因为不想自己的下半生就只能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夏老哥决定第三年一边读大专一边准备再考。第三次高考他准备得很充分,苦读苦学,之前的弱势学科已基本补上,他预计这次的结果不是台湾大学就是台湾师范大学,也骄傲地和母亲夸下海口了。可就在考完第一场后,“杯具”又发生了。
夏老哥一向是“爱管闲事”的好人,那天他考完试后抄近路回家,正巧撞见巷子里的一件凶杀案。那时一个人被别人捅了一刀,血从他的腹部汩汩地流出来,夏老哥没有跑掉,而是去附近找了警察。警察开始还不相信他,他拿出自己的高考证——我是要高考的人哎,骗你们干什么。于是他成了凶杀案件的目击证人,必须前往警局做笔录。他不得不反复地描述自己看见的血腥场景,以致他在下几场考试中,总是想起那个残忍的凶杀场面。于是,这场本来精心准备的、倾尽全力的考试,没得到期望中的好成绩。他一直憧憬的美好大学梦,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从晃来晃去的青年到路灯下苦读的卫兵
从那以后,他开始死心塌地在大专编辑采访科读书。毕业聚会时,他喝了太多酒,稀里糊涂地睡在了同学的一张多年不洗的地毯上,引发了荨麻疹。更惨的是,他在满身的荨麻疹稍好的那天,和同学打乒乓球难得地赢了,同学说请他吃好吃的,他要了烤鸭。没想到,就是这只美味的烤鸭使急性荨麻疹变成了慢性荨麻疹,持续不断地长着,使他本该去服兵役的一年被耽误了。在台湾,大学毕业、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必须去服兵役,而在此之前,不可以从事任何工作。推迟服兵役的一年,对他来说,是空如白纸的一年。
这一年里,他无所事事,曾经纵情玩乐,但很快便觉得很没意思,后来成了一个“晃来晃去的青年”。这段经历,让他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特别有感触,那就是要改变自己,永远不要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那只会让自己被逐渐吞噬。自由,不应该建立在毫无负担、无所希冀的基础上。从此他期待着兵役的到来,就像是在期待一个生命的突破口。
第二年他终于通过体检,开始了自己的士兵生涯。他的职务是环境安全,其实就是喷洒农药,尽管戴着手套,但每次喷完,手上还是会有一股浓烈的农药味道。军旅生涯沉淀了他的性格,磨砺了他的意志,但他并不仅仅安于无所事事、等待退役的当兵生活,而是决定提升自己,走出另一条路。于是他开始学英语,以便能出国读书。他向长官提出要值夜班——这个一般年轻人避之不及的任务,尽管辛苦,却能让他在巡逻的时候抽空在路灯下看书。服兵役的时候,他每晚都读英文到十二点,再继续站岗。这个路灯下的卫兵,离那个穿喇叭裤爱装帅的少年,已经很远了。
最终,夏老哥以优异的托福、GRE成绩出国读书,进了俄克拉何马市大学,开始了真正的求学生涯。
我要告诉你们的人生至理
在美国读书期间,他经历失恋,又重新振奋,直到从新闻系转到英文系以后,才找到自我。失恋曾让他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在用微薄的工资负担着自己在国外高昂的学费,他就决定放下失败的恋情,重新振奋自己,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他课余时间一边打工补贴学费,一边抽空看书努力学习,功课突飞猛进,毕业时获得优秀学术奖,绩点(GPA)竟然能达到3.83(满分是4分)。之前的苦读加上在美国的学习,他已经能完全读懂英文学术文章,回国后,这深厚的功力在学术研究方面帮了他不少。
他回台湾后,考上了公务员,曾任市调公司研究员、台北市“新闻处”专员兼市长英文秘书。尽管待遇好、衣食无忧,但他发现这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也不想留在原地做被动的随波逐流者。于是他开始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后,他做过某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师、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分公司资深编辑、台湾广告公司总编辑……最后他发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是老师,于是他考去上海读博。读博结束后夏老哥到了厦门,成了厦门大学里的一名教书匠。
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被失败推着走,是他在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仍然铭记的事情。“别忘了,生活不会永远是顺境,有逆境才是真正的生活。”夏老哥最后这样说。同学们都被他的激励和告诫感动了,心里暖暖的。我们一直都以为他是那种一路平稳的好好学生,在顺风顺水中长大,没想到,看似如此阳光向上的人,也有这样叛逆颓唐的过去。
夏老哥的人生至理:在最困难的時候,一是不要忘了希望就在眼前,二是不要忘了主动追求。高三的学习也是如此,只要你肯努力,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起跑线;即使你已贪玩落下,也可以后来居上。重新审视自己,遵从你内心的渴望,你也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夏老哥是台湾人,有台湾人的真性情,有自己对命运和梦想的理解和坚持;夏老哥是学者,有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也像沙场老兵般敢说敢做;夏老哥是老师,对学生有一种兄长般的爱,于是就有了学生“当老师就像夏老哥”这样的高度评价。
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堂课是夏老哥上的,我们以为他会讲什么温情或感伤的送别语,或者继续他的幽默,或者谈谈考试,然而,他竟然翻出了人生中的灰暗时光。这就是我的最后一课。
两年留级三年高考:你不会比我还惨
夏老哥的高中曾留级两次,两次留级都是因为成绩实在太惨不忍睹:少年的他讨厌上课,天天和“志同道合”的另一帮少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嬉笑打闹,无视老师,一下课就去踢球或到处玩;爱穿喇叭裤,裤脚最大的一条裤子跨步时裤脚便能碰到后脚脚尖——完全是不良少年的模样。这种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家里人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在第二次留级前替他办转学,希望他能有一个新开始。可是,男生的成熟总是太晚,他们要很多年后回过头来,才知道自己当初的任性,所以夏老哥在高考这关碰了三次钉子。
第一次高考,他果然没考上。高考的现实让夏老哥一下子清醒不少,于是他去了补习班。可一年之后的第二次高考,他只考上一个大专。因为不想自己的下半生就只能这样浑浑噩噩混过去,夏老哥决定第三年一边读大专一边准备再考。第三次高考他准备得很充分,苦读苦学,之前的弱势学科已基本补上,他预计这次的结果不是台湾大学就是台湾师范大学,也骄傲地和母亲夸下海口了。可就在考完第一场后,“杯具”又发生了。
夏老哥一向是“爱管闲事”的好人,那天他考完试后抄近路回家,正巧撞见巷子里的一件凶杀案。那时一个人被别人捅了一刀,血从他的腹部汩汩地流出来,夏老哥没有跑掉,而是去附近找了警察。警察开始还不相信他,他拿出自己的高考证——我是要高考的人哎,骗你们干什么。于是他成了凶杀案件的目击证人,必须前往警局做笔录。他不得不反复地描述自己看见的血腥场景,以致他在下几场考试中,总是想起那个残忍的凶杀场面。于是,这场本来精心准备的、倾尽全力的考试,没得到期望中的好成绩。他一直憧憬的美好大学梦,就这样暂时结束了。
从晃来晃去的青年到路灯下苦读的卫兵
从那以后,他开始死心塌地在大专编辑采访科读书。毕业聚会时,他喝了太多酒,稀里糊涂地睡在了同学的一张多年不洗的地毯上,引发了荨麻疹。更惨的是,他在满身的荨麻疹稍好的那天,和同学打乒乓球难得地赢了,同学说请他吃好吃的,他要了烤鸭。没想到,就是这只美味的烤鸭使急性荨麻疹变成了慢性荨麻疹,持续不断地长着,使他本该去服兵役的一年被耽误了。在台湾,大学毕业、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必须去服兵役,而在此之前,不可以从事任何工作。推迟服兵役的一年,对他来说,是空如白纸的一年。
这一年里,他无所事事,曾经纵情玩乐,但很快便觉得很没意思,后来成了一个“晃来晃去的青年”。这段经历,让他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特别有感触,那就是要改变自己,永远不要处于被动和消极的状态,那只会让自己被逐渐吞噬。自由,不应该建立在毫无负担、无所希冀的基础上。从此他期待着兵役的到来,就像是在期待一个生命的突破口。
第二年他终于通过体检,开始了自己的士兵生涯。他的职务是环境安全,其实就是喷洒农药,尽管戴着手套,但每次喷完,手上还是会有一股浓烈的农药味道。军旅生涯沉淀了他的性格,磨砺了他的意志,但他并不仅仅安于无所事事、等待退役的当兵生活,而是决定提升自己,走出另一条路。于是他开始学英语,以便能出国读书。他向长官提出要值夜班——这个一般年轻人避之不及的任务,尽管辛苦,却能让他在巡逻的时候抽空在路灯下看书。服兵役的时候,他每晚都读英文到十二点,再继续站岗。这个路灯下的卫兵,离那个穿喇叭裤爱装帅的少年,已经很远了。
最终,夏老哥以优异的托福、GRE成绩出国读书,进了俄克拉何马市大学,开始了真正的求学生涯。
我要告诉你们的人生至理
在美国读书期间,他经历失恋,又重新振奋,直到从新闻系转到英文系以后,才找到自我。失恋曾让他痛不欲生,但想到父亲在用微薄的工资负担着自己在国外高昂的学费,他就决定放下失败的恋情,重新振奋自己,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他课余时间一边打工补贴学费,一边抽空看书努力学习,功课突飞猛进,毕业时获得优秀学术奖,绩点(GPA)竟然能达到3.83(满分是4分)。之前的苦读加上在美国的学习,他已经能完全读懂英文学术文章,回国后,这深厚的功力在学术研究方面帮了他不少。
他回台湾后,考上了公务员,曾任市调公司研究员、台北市“新闻处”专员兼市长英文秘书。尽管待遇好、衣食无忧,但他发现这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他也不想留在原地做被动的随波逐流者。于是他开始去寻找自己的梦想。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后,他做过某大学应用英语系讲师、美国《读者文摘》远东分公司资深编辑、台湾广告公司总编辑……最后他发现,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是老师,于是他考去上海读博。读博结束后夏老哥到了厦门,成了厦门大学里的一名教书匠。
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被失败推着走,是他在哪怕最困难的时候仍然铭记的事情。“别忘了,生活不会永远是顺境,有逆境才是真正的生活。”夏老哥最后这样说。同学们都被他的激励和告诫感动了,心里暖暖的。我们一直都以为他是那种一路平稳的好好学生,在顺风顺水中长大,没想到,看似如此阳光向上的人,也有这样叛逆颓唐的过去。
夏老哥的人生至理:在最困难的時候,一是不要忘了希望就在眼前,二是不要忘了主动追求。高三的学习也是如此,只要你肯努力,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起跑线;即使你已贪玩落下,也可以后来居上。重新审视自己,遵从你内心的渴望,你也能获得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