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根据2006年中招语文答题样卷,对考生解题的丢分情况作简要分析,希望能对考生2007年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积累及运用部分■
第一大题考查的是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学科知识。从样卷看,第一大题满分是19分,但抽样平均分只有13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汉字书写题仍为语文中考试卷中的第1小题,是对学生最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书写题是续写一句话,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书写要求,又要考虑书写内容。它的最大好处是让考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随意状态下的书写习惯,于不经意中考查考生的书写能力,较为客观地衡量考生的真实书写水平。同时也从侧面暗示考生要写好所有的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一些考生的书写缺乏应有的基本功,造成错别字较多,句子不通顺。2.没有认真看题目,不按规定的内容书写。
古诗文默写题是历年中考必考的题目。所考古诗文均为课标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该小题共8分,但很多考生只得了两三分,有的甚至一分不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错别字较多。2.课文不熟悉,不会背。特别是理解性诗句的默写,答案五花八门,这说明部分考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忽略了正确理解。
第5小题把汉字知识的考查具体化、形象化,以会意字为例设题,意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努力学好汉字,从而逐步提高书写、运用汉字的能力。此题丢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采”字解说的要点不全,二是所举例词不是由其本义构成的。
■二、综合性学习■
2006年我省实验区中招语文试卷综合性学习仍单独设题,由三个小题组成。丢分最多的是第6小题,该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的五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任选一点(要求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举例作具体分析。这样设题既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力避偏难,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阅读了课标推荐的名著。但一些考生不注意审题,所举例子不是材料一中要求的五部名著,作具体分析时过于笼统。
■三、现代文阅读■
考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缺乏对文章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回答问题语言笼统,难有具体明晰的答案。2.分析概括能力不强,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较差,特别是缺乏对文本材料与主题关系的分析能力。如第10小题,很多考生答题时都不善于概括,抓不住重点,或表述空泛,或表达啰嗦、有疏漏。3.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如第16小题要求“举出其他‘相似难辨’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许多考生没有弄懂题目的要求,举的例子是一些难写难记的生僻字。第17小题是“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此题失分的原因是,很多考生回答问题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发挥,不注意材料中所隐含的观点、揭示的中心和提倡的看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对作品的内涵领悟、情感体验、语言品味以及答题时的语言表达等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一定要注意。
■四、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部分的失误主要表现在“释词”“解释句子意思”和“内容理解”等方面。
“释词”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即没有结合句子来解释。如“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有些考生将“恒”解释为“永久”“恒心”,若联系句子意思来释词,便不会出错。
“解释句子意思”的失误主要是没有落实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用现代汉语写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意思,很多考生不知道“苦”“劳”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解释时将其讲成“磨难”“劳累”。这样,句子的意思便“走样”了,导致失分,势在必然。
“内容理解”一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文章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等。这类试题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是不到位。如第23小题“‘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此题的目的是让考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回答这样写的好处,但许多考生不知道如何答题。
■五、作文■
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抄袭套用,“克隆”成风。表现在选材雷同,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大同小异,改造范文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不是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是在移植他人的故事。
2.视野狭窄,题材平庸。大多表现学校生活,很少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即使表现自己生活的,内容也极为平淡;生活感悟比较浅,有的甚至极为幼稚,“无我”“无物”“无悟”现象较严重。
3.非驴非马,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把“文体不限”当成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
4.追求新颖,本末倒置。部分考生为了追求独特的形式,章不成体,表现在:有的文章主题读后一头雾水;有的虽然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洞无物。
除上述情况之外,我们还发现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作文能力:如详略不当、条理不清、拟题不妥、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有一些考生卷面涂改极其严重。在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一、积累及运用部分■
第一大题考查的是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学科知识。从样卷看,第一大题满分是19分,但抽样平均分只有13分,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汉字书写题仍为语文中考试卷中的第1小题,是对学生最基本语文素养的考查。书写题是续写一句话,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书写要求,又要考虑书写内容。它的最大好处是让考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随意状态下的书写习惯,于不经意中考查考生的书写能力,较为客观地衡量考生的真实书写水平。同时也从侧面暗示考生要写好所有的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一些考生的书写缺乏应有的基本功,造成错别字较多,句子不通顺。2.没有认真看题目,不按规定的内容书写。
古诗文默写题是历年中考必考的题目。所考古诗文均为课标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该小题共8分,但很多考生只得了两三分,有的甚至一分不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错别字较多。2.课文不熟悉,不会背。特别是理解性诗句的默写,答案五花八门,这说明部分考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忽略了正确理解。
第5小题把汉字知识的考查具体化、形象化,以会意字为例设题,意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努力学好汉字,从而逐步提高书写、运用汉字的能力。此题丢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采”字解说的要点不全,二是所举例词不是由其本义构成的。
■二、综合性学习■
2006年我省实验区中招语文试卷综合性学习仍单独设题,由三个小题组成。丢分最多的是第6小题,该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的五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任选一点(要求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举例作具体分析。这样设题既给考生较大的选择空间,力避偏难,又检测考生是否真正阅读了课标推荐的名著。但一些考生不注意审题,所举例子不是材料一中要求的五部名著,作具体分析时过于笼统。
■三、现代文阅读■
考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缺乏对文章整体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回答问题语言笼统,难有具体明晰的答案。2.分析概括能力不强,对文本的感知能力较差,特别是缺乏对文本材料与主题关系的分析能力。如第10小题,很多考生答题时都不善于概括,抓不住重点,或表述空泛,或表达啰嗦、有疏漏。3.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如第16小题要求“举出其他‘相似难辨’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许多考生没有弄懂题目的要求,举的例子是一些难写难记的生僻字。第17小题是“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此题失分的原因是,很多考生回答问题时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发挥,不注意材料中所隐含的观点、揭示的中心和提倡的看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考生对作品的内涵领悟、情感体验、语言品味以及答题时的语言表达等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一定要注意。
■四、古诗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部分的失误主要表现在“释词”“解释句子意思”和“内容理解”等方面。
“释词”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从具体的语境出发,即没有结合句子来解释。如“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恒”,有些考生将“恒”解释为“永久”“恒心”,若联系句子意思来释词,便不会出错。
“解释句子意思”的失误主要是没有落实句中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用现代汉语写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意思,很多考生不知道“苦”“劳”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解释时将其讲成“磨难”“劳累”。这样,句子的意思便“走样”了,导致失分,势在必然。
“内容理解”一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文章告诉了读者什么道理等。这类试题在答题中的失误主要是不到位。如第23小题“‘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此题的目的是让考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回答这样写的好处,但许多考生不知道如何答题。
■五、作文■
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抄袭套用,“克隆”成风。表现在选材雷同,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大同小异,改造范文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不是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而是在移植他人的故事。
2.视野狭窄,题材平庸。大多表现学校生活,很少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即使表现自己生活的,内容也极为平淡;生活感悟比较浅,有的甚至极为幼稚,“无我”“无物”“无悟”现象较严重。
3.非驴非马,文体不清。部分考生把“文体不限”当成取消文体,致使所写的文章文体特点不突出。
4.追求新颖,本末倒置。部分考生为了追求独特的形式,章不成体,表现在:有的文章主题读后一头雾水;有的虽然形式新颖,但内容空洞无物。
除上述情况之外,我们还发现学生缺乏一些基本的作文能力:如详略不当、条理不清、拟题不妥、语句不通等现象,还有一些考生卷面涂改极其严重。在2007年的备考复习中,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