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酒桌文化:权力的控制与驯服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近日,在中央电视台对于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曝光的纪录片中,就播出了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在酒桌上“喝死人”的细节。
  在中国,酒局之妙不在“酒”而在“局”。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酒局在历史文化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功能,朝代的兴衰都能与酒局联系起来。
  有送命之虞的酒桌,固然有传统酒桌文化的催化作用,但在根本上,还是权力文化的助兴。
  酒桌上的中国
  据悉,公款吃喝9000亿,是国防开支的5倍、医疗投入的4倍,这叫“酒桌经济”。抛开利益局,纯扯淡、纯聊天,开怀畅饮、放浪形骸,这叫“酒肉朋友”。“酒桌经济”难免,“酒肉朋友”难得。更多的是我请你喝酒、你帮我办事,喝酒成为一种工具理性。
  在中国,不一定什么事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来说,酒桌除外。酒桌适宜神交、社交、私交。酒桌浇筑了一个社交的中国、节庆的中国、礼仪的中国。网友们曾对招待奥巴马的国宴津津乐道:翠汁鸡豆花汤、中式牛排、清炒茭白芦笋、烤红星石斑鱼、一道点心、一道水果冰淇淋和2002年的长城五星葡萄酒。
  上至国家元首、下到平民百姓,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因此,酒精文化碰到汽油文化就伤痕累累,禁酒令越来越严,仍难敌陪酒之风,把车扔在原地,酒还得照喝不误。
  你可以不懂中国话、不懂中国文化,会喝就行。无怪乎老外感叹“中国就是个大party”,party上不认识人没关系,语言不通不要紧,酒量甚至也无所谓,只要你自己High起来,似乎就足够了。
  在中国,酒是文化、礼仪、历史、风俗;最后酒酒归一,酒是关系,酒桌即可看中国。
  酒局改变历史
  在中国,酒局之妙不在“酒”而在“局”。易中天曾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他这话并不夸张,有诸多史实可以佐证,如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曹操邀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历代著名酒局已是耳熟能详。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酒局在历史文化上承担了如此多的功能,朝代的兴衰都能与酒局联系起来。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说的不过是几杯小酒忽悠走了天下兵权。一顿酒就巩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以酒宴的方式解除禁军主要将领的兵权,是宋初政治、军事中的一件大事,酒酣耳热之际,谈笑风生之中,平静地对禁军进行改革。 毫无疑问,杯酒释兵权是宋初重要的事件,将其视为大宋王朝的一个历史标签,也不算过分。
  成王败寇,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妙的歌舞、再美味的酒水也不过是假象而已。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原本就是个幌子,不过是试探刘邦是否想称王的借口罢了。刘邦明知项羽意在为何,依旧如约而至,就是不想与其撕破脸,毕竟双方实力悬殊。原想在酒桌中示弱以打消项羽的怀疑,不料项羽杀意已起,所以刘邦找借口逃掉。
  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都是用酒说事。但寻常古人饮酒是为了作诗、猜谜,所以才诞生出《兰亭序》这般美帖。饮酒作为古代文人的雅趣,已属农业社会的浪漫,不复存在了。
  权力的酒桌
  餐桌与权力到底有何关系?在法国历史学家马克·阿尔贝写的《权力的餐桌》一书中,从古希腊时代的公众宴会,到路易十四的豪华餐桌,直至如今爱丽舍宫的第五共和国晚宴,餐桌的变迁被视为是一个权力控制与驯服的过程——“菜”不仅仅是菜,“吃”也不是个人的事儿,因为在吃的“规矩”和“意义”背后,总有需要达成的目的。对应到我们当下,也可以说,在官员的酒桌上,“酒”也不仅仅是酒,“喝”也不是个人的事儿。
  这从各式层出不穷的敬酒令中就可见一斑,如“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半斤,这样的干部要当心;能喝白酒喝红酒,这样的干部要调走;能喝红酒喝饮料,这样的干部不能要;能喝饮料喝白水,这样的干部要让位。”诸如此类,不难发现,在很多时候,喝酒俨然成了为权者的干部的必备素养。
  权力的酒桌上,敬酒与被敬,往往因桌上的最高权力而异。在一个酒桌上,你可能是敬酒者,也即被考验者;但另一个酒桌,你也可能升级为被敬者,成为考验他人的主考官。哪怕职别再低,在求办事者那里,你依然可以成为座上宾与被敬者。由此,敬与被敬,喝与被喝,成为一条盘根错节的食物链,无论是南北东西,只要有权力在场,几乎就没有不喝的道理,这成为“放之四海而通行”的酒桌文化。
  不过,有送命之虞的酒桌,固然有传统酒桌文化的催化作用,但在根本上,还是权力文化的助兴。在这张酒桌上,喝的虽是酒,但比的却是权力。喝什么酒,如何敬酒,乃至如何挡酒,都是要被精细拿捏分寸的权力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权力秩序的外在延伸,并构成支撑权力的现实注脚,以微妙的方式,显示一种权力的在场。
  (资料来源:新华网《该如何反思“喝死人”的酒桌文化》,北京晚报《酒桌文化历史变迁》,新周刊《酒桌即中国》,等等)
其他文献
例1:如图1,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2a,请用代数式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是我校历年初一第一学期的一道数学自测题。要求用字母a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即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这显然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要用到几何初步知识。尽管学生们能熟练运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公式去求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但解决这一问题,有96%的学生感觉特别难,有的简直说“难于上青天”。难的原因有二:
在自然科学中,有许多的“守恒”定律,例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电子转移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在化学计算题中巧用“守恒”,会使复杂的计算题变得简便。在此对化学习题中常见的守恒定律的应用,总结如下。  一、元素守恒  元素守恒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规律,也是化学解题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应用元素守恒可以避开复杂的反应过程,直接利用反应前后元素个数、种类守恒求解,使习题变得简便。  例如,38.
如何以点带面地评讲典型试题,帮助学生将知识进一步理解巩固、深化提高,落实双基,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以一当十、授人以渔的问题。下面以一考试题为例,简单谈谈我的见解。   题目:如图1,CD与圆O相切于点C,AB是圆O的直径若∠ACD=30°,则∠A=____。   思路一:因已知弦切角,故易知弦切角所夹弧的度数,故可考虑对那些圆周角、圆心角。另一方面所求角等所对弧度数的一半,故也
教材(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是区分新旧教学的分水岭。作为化学新课程实践者的教师,如何落实“用教材教”,实现教材价值的最大化呢?笔者现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进行简单的总结,希望能给教学一线的化学教师一些启迪。  一、理解教材,明确学习目标  与传统教材相比,高中化学新教材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学
日前,“产妇丧命 医护失踪”的新闻将“医患关系”推向了风口浪尖。“生老病死”乃人生大事,“病”则要“医”,注定了医生与患者间的紧密关系。古语有云,医者,仁术也。在儒家“仁爱”理想主导下,“悬壶济世”是不亚于治国救世的大业,更是旧时文人的的入世理想之一,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此道德约束和理想规训下,医者与患者间相互信任,因此才有“医者,父母心”的美谈。明清以降,商品经济兴起,世俗的金钱利益
摘 要:周记最突出的优点是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并有利于减轻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他们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教学与探索,作者在作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已初见成效,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与日俱增,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大有提高。   关键词:周记;摘抄;写作;评改     一、阶段训练   1. 摘抄佳句,注重积累   叶圣
从演艺圈到艺术圈,曹启泰觉得自己和艺术的距离并不遥远。他最初萌发创业念头的缘由是:“一般商人不懂这些,艺术家又不像商人,我刚好一脚在里面,一脚在外面。”(图为:曹启泰主持周春芽版画展,好友、著名摄影师尔冬强前来捧场)  “周春芽版画主题展”近日在外滩 22 号画廊开幕,年过 50 的台湾名嘴曹启泰穿白底红花衬衫,戴白框眼镜,在台上又唱又跳,带热了全场气氛。此刻他的身份不只是主持人,更是画展发起人兼
古时打仗,最讲究战略战术问题。唯有心中有大局,眼中有整体,方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虽不比打仗时那般的刀光剑影,但激情澎湃传道授业的同时,如果只拘泥于一个点而喋喋不休,势必引起学习疲劳,所以,心中具有整体意识的教学观是不能缺少的。最近笔者在任教四年级的过程中,用整体意识来尝试指导教学,并在不同课型中加以运用,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新授课的整体意识——窥一斑,知全豹  新
在我国著名作家孙犁逝世九周年之际,三联书店出版了由其爱女孙晓玲撰写的回忆录《布衣:我的父亲孙犁》。本书由作者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和《城市快报》撰写的文章结集而成,作为孙犁先生最小的女儿,孙晓玲女士多年来一直陪在父亲孙犁身边,对其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甚为了解。由于孙犁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极少出现在公共场合,世人对其暮年生活颇多猜测,本书作者将以亲历者的身份,从生活细节着手,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孙犁。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改革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变成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炉,引导学生参加研究和发现知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物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