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在继承中创新,向市场求长效
吉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可谓名声在外,早在2013年就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这里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做得最好的,印象深刻,干得不错,起点挺高,继续努力!”
因此,此次到吉林进行现场考查的评估考核小组也是充满期待。在专家组中有不少专家前几年也曾到吉林调研过,包括农业部信息中心原主任方瑜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物联网室主任孔繁涛等,此次再来也非常想了解吉林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新花样”。为此,专家组在中午到达吉林龙嘉机场后,简单用餐即直奔吉林农委下属的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参观考察(注:吉林省农委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直接由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落实)。
在信息中心主任郭峰的带领下,专家组参观了位于同一办公楼内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乡村广播电视直播间和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听取了郭峰主任的汇报,并由郭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详细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
据郭主任介绍,吉林省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继承创新的理念。例如,在12316平台创立之日起,省农委和信息中心就始终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来打造,并没有因为通信技术手段的发展而放弃对12316平台的投入。但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吉林省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抵制。实际上,在2015年,他们集中对12316热线进行升级改造:在合作对象上,由过去主要和联通公司合作,到向各家电信运营商及广电媒体全面开放;在服务方式上,由之前的单一电话热线升级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互动、广播电视、APP技术等多种手段于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办公地点上,将之前分散于多个地点的服务人员统一集中到省信息中心集中办公,整合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在参观12316平台的工作大厅时,小编发现几乎全部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接电话,耐心回答农民的各种问题。经过细心观察,这并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考察而临时调来的工作人员,他们当中也并非都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当中有不少是叔叔阿姨,甚至还有几位从农业类高校院所聘来的专家教授。看着楼外的皑皑白雪与楼里的忙碌身影,让小编不禁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了憧憬。
据郭主任介绍,由于服务手段的增加,12316电话呼入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14年125万人次、2015年118万人次,今年预计100万人次。而自12316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听农民电话1500万,初步估计,年均为农民减损增收达15亿元。郭主任说,电话呼入量还会继续下降,但未来在不断丰富其他方式的同时,仍将坚持12316电话服务。似乎在郭主任的心里中,做好做实的地位不应低于求新求变。
但这并非意味着吉林省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只知“守成”,不求创新。实际上,每天定时定点面向农村农民的广播和电视、网络互动、手机APP等新的服务方式也做得有声有色,农民的反馈效果不错,但郭主任并未过多提及。这也许正是吉林农委和信息中心的实干风格。
2013年5月,吉林省农委启动了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并上线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了玉米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水稻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吉林在线农技培训系统、星陆双基遥感农田监测系统等10个业务系统,并提供农情报告下载、农情诊断等服务。
在报告大厅看到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演示,小编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智慧农业。密布于全省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可以实时传回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蒸发量、风向、风速等数据;安放在大田中的高清摄像头甚至可以看清田间的幼苗鼠洞;农情监控、采集、分析、诊断;苗青、灾情、墒情、病虫情等的分布图等等,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升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短短两年就发展到这水平,让专家组显得非常兴奋。专家组就合作模式、数据开发应用等提了不少问题和建议,对吉林农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化运营、多方合作的方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该平台在继续完善数据采集和存取的同时,加强与其他数据源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社会的力量,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的价值,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更豐富更精准的应用工具。
开犁网是吉林省本地的农村电商平台,并非由吉林农委创办,而是由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林农信”)创办。吉林农信作为吉林农委的政府信息建设承担方之一,承担着政府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职责,但独立于吉林农委和信息中心运作。对于农村电商的开发,吉林信息中心主要依托于开犁网来开展。
农村电商目前全国都在推,有政府在推动,有电商企业在推动,也有本地市场在推动,也有其他各种社会资本在推动,可谓红红火火精彩纷呈。但农村电商与农村市场的传统线下商贸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众说纷纭。有的主张以农村电商来替代传统商贸,迫使传统商贸向线上转型;有的主张应该与传统商贸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和税收的稳定与持续。
开犁网正如其“土里土气”的名称那样,并没有选择与传统商贸对着干,而是努力与其融合,共谋发展。例如,开犁网在制定农资价格时,并没有通过价格竞争来挤兑线下农资渠道,而是遵照合理的定价,使其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一个可靠参照,使得线下农资市场日趋规范,同时也确保了平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开犁网在所服务的每个乡村都招入一两家给各个村庄的小卖部送货的批发商,通过与其合作,节省了物流费用,也为了当地的传统商贸商户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几年下来,虽然开犁网的农资交易额仅为2亿元,农产品交易额也才突破14亿元,但其开发与融合的发展思路,让其实现了可持续的稳步发展。
依托开犁网和村级服务站,吉林省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方面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走得实。截至目前,通过与农村小卖部、村委会等合作铺设的村级信息服务站为1300多家,这些服务站并不高大上,但确确实实为农民提供着各种公益服务、电子商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据介绍,截至目前,共为农民提供便民服务15万人次,村级信息服务站收益2800多万元,可谓既方便了村民,也实现了村级服务站经营者的相应收益。
在考查之后,专家组对吉林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吉林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严格落实监管职责,企业在承担政府的一部分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通过市场经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灵活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务实的工作作风;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挑选。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企业来落实的,但各地取得的效果不同,究其原因,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官员是否足够务实,是否仅关注任期内的成绩,忽视长远的发展目标,是否会为了追求面子工程而朝令夕改?企业经营者是否只是盯着政府那点微薄的补助,是否为了获得政府支持而忽视企业的生存之本,是否始终坚持服务公众的宗旨?这些可能才是当前政企合作的关键所在吧。
临走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雪,似乎在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小编心里也不禁憧憬起来,再过五年十年,吉林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会是一幅什么景象呢?相信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稳步推进,五年十年之后的吉林农业定是另一番风景。
吉林省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可谓名声在外,早在2013年就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充分肯定:“这里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做得最好的,印象深刻,干得不错,起点挺高,继续努力!”
因此,此次到吉林进行现场考查的评估考核小组也是充满期待。在专家组中有不少专家前几年也曾到吉林调研过,包括农业部信息中心原主任方瑜和中国农科院信息所物联网室主任孔繁涛等,此次再来也非常想了解吉林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新花样”。为此,专家组在中午到达吉林龙嘉机场后,简单用餐即直奔吉林农委下属的农村经济信息中心参观考察(注:吉林省农委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直接由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落实)。
在信息中心主任郭峰的带领下,专家组参观了位于同一办公楼内的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乡村广播电视直播间和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听取了郭峰主任的汇报,并由郭主任及其他工作人员详细回答了专家组的提问。
据郭主任介绍,吉林省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继承创新的理念。例如,在12316平台创立之日起,省农委和信息中心就始终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平台来打造,并没有因为通信技术手段的发展而放弃对12316平台的投入。但这也并不是意味着吉林省对新技术新方式的抵制。实际上,在2015年,他们集中对12316热线进行升级改造:在合作对象上,由过去主要和联通公司合作,到向各家电信运营商及广电媒体全面开放;在服务方式上,由之前的单一电话热线升级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络互动、广播电视、APP技术等多种手段于一体、多层次全覆盖的综合服务体系;在办公地点上,将之前分散于多个地点的服务人员统一集中到省信息中心集中办公,整合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在参观12316平台的工作大厅时,小编发现几乎全部工作人员都在忙着接电话,耐心回答农民的各种问题。经过细心观察,这并不是那种为了应付考察而临时调来的工作人员,他们当中也并非都是年轻的姑娘小伙,当中有不少是叔叔阿姨,甚至还有几位从农业类高校院所聘来的专家教授。看着楼外的皑皑白雪与楼里的忙碌身影,让小编不禁对来年的丰收充满了憧憬。
据郭主任介绍,由于服务手段的增加,12316电话呼入量呈逐年递减趋势,2014年125万人次、2015年118万人次,今年预计100万人次。而自12316开通以来,已累计接听农民电话1500万,初步估计,年均为农民减损增收达15亿元。郭主任说,电话呼入量还会继续下降,但未来在不断丰富其他方式的同时,仍将坚持12316电话服务。似乎在郭主任的心里中,做好做实的地位不应低于求新求变。
但这并非意味着吉林省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只知“守成”,不求创新。实际上,每天定时定点面向农村农民的广播和电视、网络互动、手机APP等新的服务方式也做得有声有色,农民的反馈效果不错,但郭主任并未过多提及。这也许正是吉林农委和信息中心的实干风格。
2013年5月,吉林省农委启动了智慧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并上线了吉林省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该平台提供了玉米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水稻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吉林在线农技培训系统、星陆双基遥感农田监测系统等10个业务系统,并提供农情报告下载、农情诊断等服务。
在报告大厅看到工作人员的讲解和演示,小编切实感受到了什么是物联网、什么是智慧农业。密布于全省田间地头的传感器,可以实时传回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蒸发量、风向、风速等数据;安放在大田中的高清摄像头甚至可以看清田间的幼苗鼠洞;农情监控、采集、分析、诊断;苗青、灾情、墒情、病虫情等的分布图等等,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升级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短短两年就发展到这水平,让专家组显得非常兴奋。专家组就合作模式、数据开发应用等提了不少问题和建议,对吉林农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化运营、多方合作的方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该平台在继续完善数据采集和存取的同时,加强与其他数据源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社会的力量,深入挖掘农业大数据的价值,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更豐富更精准的应用工具。
开犁网是吉林省本地的农村电商平台,并非由吉林农委创办,而是由吉林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吉林农信”)创办。吉林农信作为吉林农委的政府信息建设承担方之一,承担着政府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职责,但独立于吉林农委和信息中心运作。对于农村电商的开发,吉林信息中心主要依托于开犁网来开展。
农村电商目前全国都在推,有政府在推动,有电商企业在推动,也有本地市场在推动,也有其他各种社会资本在推动,可谓红红火火精彩纷呈。但农村电商与农村市场的传统线下商贸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众说纷纭。有的主张以农村电商来替代传统商贸,迫使传统商贸向线上转型;有的主张应该与传统商贸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和税收的稳定与持续。
开犁网正如其“土里土气”的名称那样,并没有选择与传统商贸对着干,而是努力与其融合,共谋发展。例如,开犁网在制定农资价格时,并没有通过价格竞争来挤兑线下农资渠道,而是遵照合理的定价,使其成为农民购买农资的一个可靠参照,使得线下农资市场日趋规范,同时也确保了平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再如,开犁网在所服务的每个乡村都招入一两家给各个村庄的小卖部送货的批发商,通过与其合作,节省了物流费用,也为了当地的传统商贸商户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几年下来,虽然开犁网的农资交易额仅为2亿元,农产品交易额也才突破14亿元,但其开发与融合的发展思路,让其实现了可持续的稳步发展。
依托开犁网和村级服务站,吉林省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方面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走得实。截至目前,通过与农村小卖部、村委会等合作铺设的村级信息服务站为1300多家,这些服务站并不高大上,但确确实实为农民提供着各种公益服务、电子商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服务等。据介绍,截至目前,共为农民提供便民服务15万人次,村级信息服务站收益2800多万元,可谓既方便了村民,也实现了村级服务站经营者的相应收益。
在考查之后,专家组对吉林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吉林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政府提供一定的支持并严格落实监管职责,企业在承担政府的一部分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通过市场经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二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灵活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三是务实的工作作风;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挑选。应该说,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都是通过企业来落实的,但各地取得的效果不同,究其原因,政府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的理念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官员是否足够务实,是否仅关注任期内的成绩,忽视长远的发展目标,是否会为了追求面子工程而朝令夕改?企业经营者是否只是盯着政府那点微薄的补助,是否为了获得政府支持而忽视企业的生存之本,是否始终坚持服务公众的宗旨?这些可能才是当前政企合作的关键所在吧。
临走时,天空中下起了小雪,似乎在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小编心里也不禁憧憬起来,再过五年十年,吉林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会是一幅什么景象呢?相信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稳步推进,五年十年之后的吉林农业定是另一番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