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来源 :中学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tha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明确思路,设置合理的学习项目。每一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引导学生自主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其他文献
近两年,全国卷高考作文出现了有主题的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审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把它同无主题的材料作文区分开来;二是用追问主题的方法从材料中找到写作的抓手;三是如遇到关系型的主题还要揭示二者的有机联系。掌握以上审题要点可以有效提高审题的准确性,但高考作文题目千变万化,要注意甄别,灵活处理。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对这样的文言经典,本课确立了从“还本归真,传承文化”这个角度落实教学。本课力图通过“抓住文言阅读规律、语言的不合常理处以及涵泳诵读”,还原有血有肉的“左公形象”,让学生感受左公的“忠毅精神”,让左公的那种“无私而为公,小我而大义”的家国情怀浸润当今的中学生,以此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以隐喻为技法依托,以“朦胧”为风格追求,加上“漫长”的复合创作,让《峨日朵雪峰之侧》抒情主体二元对应、抒情内核螺旋进化。由诗歌的两个创作时间,看清昌耀跨越21年的两种处境,屹立峨峰的两样抒情姿态,进而感知昌耀指向现实、过往和未来的两般情怀,能走出一条“千岩万转”的文本解读之路。内容开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学落实指明了方向。
不同体式、不同风格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思维,掌握一个类别的阅读思维模型就如同拥有打开这一类文本的钥匙。对于文集类整本书作品,可以风格典型的单篇文章为桥梁,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应的思维模型,找到可以解读这一类文本的钥匙,从而整合“整本书”进行迁移训练,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庶几可以作为文集类整本书阅读的一个有效策略。本文以“从课文《蝉》到整本书《昆虫记》的迁移阅读教学实践”为例,印证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传授学生基础语文认知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保持积极认真的教学态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并且需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自主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抓住学生的思想情感认知,努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思想,创设不同的教学活
高中语文教学与考试进入“三新”时代,不论是教学备考手段方法,还是思维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备考,精耕教学过程是关键,但研究高考试题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而在彰显学科特性、注重情境设置、强化素养考查成为教学备考的主流背景下,生活化、情境化和素养化的教学思维应成为核心的指导。
摘 要 高中学生由于学习习惯、性格心理、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造成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本文对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以期能够使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获自己的生命成长。   关键词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优秀的影视作品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影视作品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对打造动态课堂、激发阅读兴趣、提高写作技巧以及发展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其效果,期望对实现影视资源的教育价值,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有所帮助。   关键词 影视资源;初中语文;情境创设;审美鉴赏  在新课改深入落实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活
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为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提供了具体指导。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突破以往单纯依托校本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挖掘国家课程和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比例,逐步完善校本课程实施纲要,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