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下面就如何设计课堂总结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总结的几种形式
1.悬念式总结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种总结是在总结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设迷布阵引出下节要学习的知识。由于小学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知识系统强,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完“乘法交换律”这节之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总结,现在我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看谁能快速计算出结果:2001×19991999-1999×20012001=?
同学们经过一番认真的计算、研讨也不得结果,就在他们欲求不能的时候,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此题的结果是0,它是怎样得到的?等我们下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就知道了。”
这种总结发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既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当的孕伏。
2.激励式总结
这种总结是用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去激励他们研究新知的方法。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是分几个阶段来教学的。如教学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学完约数和倍数时,可以向学生这样讲:今天我们认识了约数和倍数,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知道了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现在有这样一题:一位老人在去世前想把自己的11匹马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1/2,老二分1/4,老三分1/6,在不准杀掉、卖掉的情况下,该怎样分配呢?同学们回去可以自学后面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能想出办法!这种总结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引申式总结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把所讲的内容引申,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培养探索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结尾,教师一边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边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能否求出来呢?当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启发,能不能把这些图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呢?这样的总结既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还为初中学习“多边形内角和”作了孕伏和渗透,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兴趣大增。
4.首尾照应式总结
这种总结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设疑置惑,总结时释疑解惑。数学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设疑置惑和释疑解惑。如在教学“间隔问题”时,老师可以这样设疑:每上1层楼要1分钟,我们的教室在5楼,那么从1楼上到5楼需要几分钟?如果有一时钟3点敲3下用6秒,那么该钟6点钟敲6下用几秒?以上两个问题当你们认真学习了本节课“间隔问题”后就知道了。讲完新课后,教师总结,现在我们来说说刚才的两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这种首尾照应式的课堂总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5.思考式总结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结合教学内容抛出一、两道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多思多想,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应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讲授的组成部分。不论以何种方式总结,都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简化、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系统化、明确化。
(2)总结要简洁、明快、干脆,结在主要内容上。而不是结束在一个问题还没有讲完的“半坡”上。这样能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也有利于下节课能顺利进行。
(3)注意首尾呼应,使结课与导课脉络贯通。有些结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体性回答,或是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与升华。只有前呼后应,主线清晰,才是一节完美的好课。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5)结课时要注意步步设疑,疑要设在重点、难点上,给学生留下悬念,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当然,课堂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必须注意使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更加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1]周建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总结《成才之路》,2012(3)
一、课堂总结的几种形式
1.悬念式总结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种总结是在总结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的设迷布阵引出下节要学习的知识。由于小学数学知识联系紧密,知识系统强,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完“乘法交换律”这节之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总结,现在我给同学们出一道题,看谁能快速计算出结果:2001×19991999-1999×20012001=?
同学们经过一番认真的计算、研讨也不得结果,就在他们欲求不能的时候,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同学们说:“此题的结果是0,它是怎样得到的?等我们下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就知道了。”
这种总结发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巧妙地衔接了新旧知识,既总结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当的孕伏。
2.激励式总结
这种总结是用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去激励他们研究新知的方法。小学数学中许多知识是分几个阶段来教学的。如教学约数、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学完约数和倍数时,可以向学生这样讲:今天我们认识了约数和倍数,学习了怎样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知道了一个数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现在有这样一题:一位老人在去世前想把自己的11匹马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1/2,老二分1/4,老三分1/6,在不准杀掉、卖掉的情况下,该怎样分配呢?同学们回去可以自学后面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相信你们一定能想出办法!这种总结使学生感到“学无止境”,有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
3.引申式总结
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把所讲的内容引申,启发学生进一步展开思考,以拓宽他们的认知视野,培养探索能力。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结尾,教师一边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边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能否求出来呢?当学生感到有困难时,教师启发,能不能把这些图形分成几个三角形,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呢?这样的总结既巩固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又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领域,开拓了思路,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还为初中学习“多边形内角和”作了孕伏和渗透,使学生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奥妙无穷,兴趣大增。
4.首尾照应式总结
这种总结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设疑置惑,总结时释疑解惑。数学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设疑置惑和释疑解惑。如在教学“间隔问题”时,老师可以这样设疑:每上1层楼要1分钟,我们的教室在5楼,那么从1楼上到5楼需要几分钟?如果有一时钟3点敲3下用6秒,那么该钟6点钟敲6下用几秒?以上两个问题当你们认真学习了本节课“间隔问题”后就知道了。讲完新课后,教师总结,现在我们来说说刚才的两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这种首尾照应式的课堂总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5.思考式总结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结合教学内容抛出一、两道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多思多想,以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课堂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应紧扣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整个讲授的组成部分。不论以何种方式总结,都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简化、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系统化、明确化。
(2)总结要简洁、明快、干脆,结在主要内容上。而不是结束在一个问题还没有讲完的“半坡”上。这样能使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也有利于下节课能顺利进行。
(3)注意首尾呼应,使结课与导课脉络贯通。有些结课实际上就是对导课设疑的总体性回答,或是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与升华。只有前呼后应,主线清晰,才是一节完美的好课。
(4)结课要严格掌握时间,按时下课。
(5)结课时要注意步步设疑,疑要设在重点、难点上,给学生留下悬念,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当然,课堂总结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采取哪种方式,必须注意使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更加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1]周建斌.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总结《成才之路》,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