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和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堂内的学习和训练,能对我们周围的事物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意愿,使学生能够体会到观察研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爱好,为夸后的科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一个探究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探究问题,不断设置悬念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加入探究的行列,我们应在教学中主动设置一些障碍陷阱,引起学生思考,并且有时间主动去研究,从而感受到拨开鸟云见青天的喜悦。
关键词:探究; 陷阱;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65-001
“陷阱”原指猎人狩猎时为捕捉野兽而挖的坑穴,上面浮盖伪装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后来用于比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圈套。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洧时为了突出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容易产生思维偏差的问题,诱导学生误入“圈套”,落人“陷阱”,而后促其反思、剖析、矫正I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科学知识,以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在科学课中向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实施的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因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对身边的常见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对教师来说是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日常的教学心得的积累,我觉得作为一堂有成就的科学课必须在关键时刻设置一定的障碍陷阱,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去伪存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的时候,有东西可探究,知道探究的方向和范围,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障碍陷阱的。
一、设置障碍陷阱导入课题
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应该具备较浓厚的兴趣,但就如挑食一样,科学课中也有学生可能不感兴趣的课题,对于这样的课有必要在导入课题时先设置障碍陷阱,使学生在猜测与实际观察之间产生差距,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欲望,进而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中,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有横条和竖条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是横条长还是竖条长,由于错觉,学生很容易认为是横条长(如果不用尺子量我也认为是这个结果),其实两条一样长。这一障碍把学生带入了教学陷阱,是一个美丽的教学陷阱。学生必然要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这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主题序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教学陷阱的设计中,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对本来不以为然的东西,又不愿意思考的问题又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的陷阱设置恰到好处。
二、设置障碍陷阱解决课堂纠纷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因各自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一些争议。这时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这时如果老师硬要扭转学生的看法可能效果会很差,甚至会适得其反。既然学生有争议又不能很快扭转,倒不如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并探究实验。如教学《吸热和散热》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快一杯热水的降温速度,虽然大多数小组认为用风吹的方法可以加快水降温的速度,但是就其中原理有了争议。有的小组认为是风的流动加快了水的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有的小组认为是风的流动导致了水的上下流动,形成了热的对流,加快了热量的消失。两个小组说得振振有词,互不相让。我给他们设置了一个障碍,相互“找茬”,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辩论会。最后,经过辩论,学生知道了如果是轻微的液面运动不会造成热量大面积的对流,除非水面的运动很大,几乎成搅拌状了。真正起作用的是风加快了水面蒸发速度,带走了大量的热量。
不悱不愤,无以知结果,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种种猜测否定,又建立新的发现,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磨砺中学会思考和探究,真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把探究陷阱延伸到课外
在课外延伸中设置陷阱,相对于课内设置有一定的难度,较难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但是它的存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有自主的兴趣投入到观察身边事物的活动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如教学《加热和冷却》,在结课之前我故意设置一个悬念: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液体、固体、气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那么在生活中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呢?这就像达尔文发现鸭嘴兽一样,给学生制造障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更多的未知数。
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顺利,不受一点挫折,否则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疲软,难以打起精神,也难以进入最佳状态。巧设障碍陷阱,有意地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误区,再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渗透新的科学思想,积极打破思维惯性、惰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巧妙的设计障碍陷阱,引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产生出新的结论或问题。
关键词:探究; 陷阱;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65-001
“陷阱”原指猎人狩猎时为捕捉野兽而挖的坑穴,上面浮盖伪装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后来用于比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圈套。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洧时为了突出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容易产生思维偏差的问题,诱导学生误入“圈套”,落人“陷阱”,而后促其反思、剖析、矫正I从而更加深刻地领悟科学知识,以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在科学课中向学生传输科学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实施的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因而,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投入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对身边的常见事物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对教师来说是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通过日常的教学心得的积累,我觉得作为一堂有成就的科学课必须在关键时刻设置一定的障碍陷阱,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去伪存真,让学生能够在探究的时候,有东西可探究,知道探究的方向和范围,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障碍陷阱的。
一、设置障碍陷阱导入课题
学生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应该具备较浓厚的兴趣,但就如挑食一样,科学课中也有学生可能不感兴趣的课题,对于这样的课有必要在导入课题时先设置障碍陷阱,使学生在猜测与实际观察之间产生差距,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欲望,进而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中,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有横条和竖条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是横条长还是竖条长,由于错觉,学生很容易认为是横条长(如果不用尺子量我也认为是这个结果),其实两条一样长。这一障碍把学生带入了教学陷阱,是一个美丽的教学陷阱。学生必然要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这就顺理成章地拉开了主题序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这样的教学陷阱的设计中,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对本来不以为然的东西,又不愿意思考的问题又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的陷阱设置恰到好处。
二、设置障碍陷阱解决课堂纠纷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因各自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一些争议。这时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这时如果老师硬要扭转学生的看法可能效果会很差,甚至会适得其反。既然学生有争议又不能很快扭转,倒不如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并探究实验。如教学《吸热和散热》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快一杯热水的降温速度,虽然大多数小组认为用风吹的方法可以加快水降温的速度,但是就其中原理有了争议。有的小组认为是风的流动加快了水的蒸发,带走了大量的热量;有的小组认为是风的流动导致了水的上下流动,形成了热的对流,加快了热量的消失。两个小组说得振振有词,互不相让。我给他们设置了一个障碍,相互“找茬”,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辩论会。最后,经过辩论,学生知道了如果是轻微的液面运动不会造成热量大面积的对流,除非水面的运动很大,几乎成搅拌状了。真正起作用的是风加快了水面蒸发速度,带走了大量的热量。
不悱不愤,无以知结果,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种种猜测否定,又建立新的发现,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磨砺中学会思考和探究,真正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三、把探究陷阱延伸到课外
在课外延伸中设置陷阱,相对于课内设置有一定的难度,较难把握学生的思考方向。但是它的存在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课外也能有自主的兴趣投入到观察身边事物的活动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如教学《加热和冷却》,在结课之前我故意设置一个悬念: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液体、固体、气体有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那么在生活中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呢?这就像达尔文发现鸭嘴兽一样,给学生制造障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更多的未知数。
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过于顺利,不受一点挫折,否则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疲软,难以打起精神,也难以进入最佳状态。巧设障碍陷阱,有意地引导学生进入这个误区,再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渗透新的科学思想,积极打破思维惯性、惰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在课堂中教师应学会巧妙的设计障碍陷阱,引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而产生出新的结论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