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术有恒数”,明确肯定了写作有一定的法则。那何谓虚?《尔雅》:“虚,空也。”何谓实?真实,实在。虚与实是相对而言的。文学艺术里的虚与实,理解丰富——文章内容为实,主题为虚;内容上具体描绘为实,抽象议论为虚;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正如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的“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在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与修改上,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参透虚实之术,灵活运用虚实,则文章充实而又灵妙。
一、全文构思——该虚的虚,该实的实
一篇文章的全文构思最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内容的构思。主题与内容,堪比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没有灵魂,肉体就是行尸走肉;而没有肉体,灵魂则无所附丽。灵魂是虚的,肉体是实的,但灵魂与肉体相依相存。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也是这样的关系。
1.提炼文章主题:实中求虚
文章主题,集中体现了写作者对笔下所描绘的生活的认识与评价。中学生写作的首要问题是:立意不清。很多学生提笔写作,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文章看似有内容,但却无意义。比如,一次毫无特色的登山,一场毫无异常的聚会,流水账似的一天等等。因此,引导学生实中求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已有材料(无论是阅读所得还是亲身经历)中,寻找最有挖掘价值的点,从中提炼新颖观点,这是写作修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学课本中就有一些经典的范例,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寻常的一次散步,却散出了美,散出了浓浓的亲情与责任。又比如美国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儿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中爬出了受用一生的人生哲理。在作文课上通过反复的经典引导以及材料训练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往往能透过自己文章的实在内容而抽象出有价值的思想意义。比如曾有一学生写《我学会了_____》的半命题作文,他写的是《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原文如实地记叙了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叙述没有重点,也看不出主题。经过了作文课上的指导和同学的提醒后,他在回思中,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思想价值的关键点: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转折点就是爸爸筋疲力尽,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他由此领悟到“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的道理,从而以此立意,重新调整内容详略,重点突出了爸爸“放手”的细节。文章修改后,主题鲜明了,内容也详略得当了。
确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修改文章,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刻骨铭心地明白一个道理:好的文章绝不应该人云亦云,必须有思想,思想的新颖度往往与文章的质量成正比。这是文章之魂,看似虚的,却十分重要。
2.筛选文章题材:虚里求实
文章的题材是写作者用以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无论多么高大上的主题,终究是抽象的存在,必须要借助具体实在的题材才能得以表现,才能打动读者影响读者。
初中生,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选材不当,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1)内容虚化,泛泛议论,不具体。写作者似乎是想把文章处理成议论文,但由于眼下的知识面、阅历以及写作能力所限,议论往往不能深入,内在逻辑也未能理清,难以自圆其说。(2)所选题材不典型,不能表现主题,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容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叙文的内容和它想要表现的主题存在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如果文章内容和主题完全不能印证,就是射箭脱靶,属离题之作。(3)题材虽合适,但详略不当,内容半虚化。在文能对题的情况下,叙述中哪里该详,哪里该略,是对主题准确把握的体现。详略不当,就如隔靴抓痒,似乎是奔着目的去了,但又总不到位。教师在作文评讲时,让学生针对这几种情况,对照分析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就能对症下药。
总之,在记叙文的全文构思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实中求虚,提炼闪光主题,更要指导学生虚里求实,选择和妥善运用典型的题材,二者不可偏废。
二、行文片段——虚实结合
清代吴乔的《围炉诗话》中说道:“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一个不足就是只会实写,不能虚写,故而行文经常干涩无趣。文章中的虚笔,像是润滑剂,运用得当,则能使文章灵动多姿,意趣无限。
1.写景虚实结合
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虚实结合的运用十分灵妙:
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一段文字,作者在对鹧鸪缥缈的叫声进行了实写之后,开始转入写听了鹧鸪叫声后的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又含蓄表達了自己回归故乡的愿望。
2.叙事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写景中好用,记事中也好用,通过下面这三首古诗我们就可以具体感受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过去的景象,为虚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对当下远方景象的想象,并非实见,也是虚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景象的描写,也是虚笔。这三首诗异曲同工之妙处是,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记事抒情,从而拓展了诗歌意境,使情感更加真实炽热。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虚实手法片段指导之后,多数学生都能运用。一学生《无言的母爱》中的一个片段:“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回到家推开门一看,家里没有人,妈妈不在家。”这一段文字虽然表达清楚,但语言不够有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我”对母亲误解的开始,对下面情节有推进作用,不宜如此平淡。上了虚实作文修改法后,该生将片段进行修改,改后不仅内容丰富了,而且语言更生动有感染力了:放学路上,我饿得前胸贴后背。恍惚之中,我看到了妈妈正笑盈盈地在门口等我;厨房里的饭桌上,摆着我爱吃的卤鸡爪、可乐鸡翅、红烧猪蹄,都腾腾地冒着蒸汽……我咽了咽口水,加快速度往家赶去。可当我迫不及待打开家门,却只有一屋子的空虚寂寞冷。 文章片段描写中虚实运用得当,可无限拓展文章内容的时空,让思绪古今中外,任意驰骋,梦境仙境未来之境,随心遨游。
三、文章语言——虚实转换
我们知道,一篇优质的作文是离不开优质的语言的,而用语新奇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参透虚实,运用虚实,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起到陌生化的效果,让文章的语言灵动多姿。当然,语言技巧是服务于主题的,陌生化是途径而非最终目标。
1.实者虚化
秦观的《浣溪沙》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儿自由自在空中飘忽飞舞是实,而美梦为虚,细雨如丝漫无边际飘洒是实,而忧愁为虚。这两句宋词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但是契合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心情,虚实变化之间,更有缠绵之意。又比如“月色皎洁的夜晚,柳河像原野漏出的一绺思绪,默默地转了一个弯,无言地流着”,将有形的河虚化成无形的思绪,可谓新奇。再看这两句话——“曾经的眼泪,被岁月的手研磨成一杯甜咖啡,回味无穷”“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手”和“阳光”都是看得见的,但是加上定语“岁月”和“梦想”这两个抽象的名词之后,也就虚化了。
2.虚者实化
宋代賀铸所作之词《青玉案》中有“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碧草如烟、柳絮如雪、烟雨迷蒙的情景,实在妙绝。“真的暖和了,原来友情的温度还能烘烤化一块冻僵的喜悦”,一个“冻僵”,就将“喜悦”实物化了,给人陌生化的感觉。又比如,云菲菲和冷漠对唱的歌《这条街》中的歌词“好久没有走过这条街,因为我不敢触摸思念”,一个词“触摸”,就将抽象的“思念”实物化了,收到陌生化的效果。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了虚实转换在语句创新上的神奇妙用之后,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在作文修改中,也写出了很多虚实转换的精彩语句,如:
爸爸就像一块大海绵,肚子里吸满了生活的苦水,却还要在我们面前假装自己被幸福撑得好饱。
小朵在回学校的路上感觉极好,满脸春风得意,美妙的心情就像盛开的花儿,在暖风中欢颤,连蝴蝶也翩然降临了。
进考场之前,他终于整理好文具盒,也整理好自己凌乱的心情。
小军感到自己的尊严就像被粉碎机碾成了粉末,然后被一阵风扫荡得无影无踪。
刘勰说写作有术,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无定法”的观点,从而完善了关于写作技法、写作规律的认识。“文无定法”,确实,正如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所说的,虚实法也只是写作及修改润色的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可行方法而已,是否运用,怎么运用,归根结底要看文章主题是否需要。
★作者通联:福建周宁县狮城中学。
一、全文构思——该虚的虚,该实的实
一篇文章的全文构思最最重要的是主题与内容的构思。主题与内容,堪比一个人的灵魂与肉体。没有灵魂,肉体就是行尸走肉;而没有肉体,灵魂则无所附丽。灵魂是虚的,肉体是实的,但灵魂与肉体相依相存。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也是这样的关系。
1.提炼文章主题:实中求虚
文章主题,集中体现了写作者对笔下所描绘的生活的认识与评价。中学生写作的首要问题是:立意不清。很多学生提笔写作,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文章看似有内容,但却无意义。比如,一次毫无特色的登山,一场毫无异常的聚会,流水账似的一天等等。因此,引导学生实中求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已有材料(无论是阅读所得还是亲身经历)中,寻找最有挖掘价值的点,从中提炼新颖观点,这是写作修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学课本中就有一些经典的范例,比如莫怀戚的《散步》,寻常的一次散步,却散出了美,散出了浓浓的亲情与责任。又比如美国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儿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中爬出了受用一生的人生哲理。在作文课上通过反复的经典引导以及材料训练后,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往往能透过自己文章的实在内容而抽象出有价值的思想意义。比如曾有一学生写《我学会了_____》的半命题作文,他写的是《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原文如实地记叙了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叙述没有重点,也看不出主题。经过了作文课上的指导和同学的提醒后,他在回思中,终于找到了一个有思想价值的关键点:自己学骑自行车的转折点就是爸爸筋疲力尽,不得不放手的那一刻。他由此领悟到“父母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长”的道理,从而以此立意,重新调整内容详略,重点突出了爸爸“放手”的细节。文章修改后,主题鲜明了,内容也详略得当了。
确实,无论是写文章还是修改文章,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刻骨铭心地明白一个道理:好的文章绝不应该人云亦云,必须有思想,思想的新颖度往往与文章的质量成正比。这是文章之魂,看似虚的,却十分重要。
2.筛选文章题材:虚里求实
文章的题材是写作者用以表现主题思想的材料。无论多么高大上的主题,终究是抽象的存在,必须要借助具体实在的题材才能得以表现,才能打动读者影响读者。
初中生,尤其是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写作中经常犯的错误就是选材不当,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1)内容虚化,泛泛议论,不具体。写作者似乎是想把文章处理成议论文,但由于眼下的知识面、阅历以及写作能力所限,议论往往不能深入,内在逻辑也未能理清,难以自圆其说。(2)所选题材不典型,不能表现主题,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内容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记叙文的内容和它想要表现的主题存在着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如果文章内容和主题完全不能印证,就是射箭脱靶,属离题之作。(3)题材虽合适,但详略不当,内容半虚化。在文能对题的情况下,叙述中哪里该详,哪里该略,是对主题准确把握的体现。详略不当,就如隔靴抓痒,似乎是奔着目的去了,但又总不到位。教师在作文评讲时,让学生针对这几种情况,对照分析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就能对症下药。
总之,在记叙文的全文构思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实中求虚,提炼闪光主题,更要指导学生虚里求实,选择和妥善运用典型的题材,二者不可偏废。
二、行文片段——虚实结合
清代吴乔的《围炉诗话》中说道:“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初中生记叙文写作的一个不足就是只会实写,不能虚写,故而行文经常干涩无趣。文章中的虚笔,像是润滑剂,运用得当,则能使文章灵动多姿,意趣无限。
1.写景虚实结合
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虚实结合的运用十分灵妙:
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一段文字,作者在对鹧鸪缥缈的叫声进行了实写之后,开始转入写听了鹧鸪叫声后的联想想象,虚实结合,既拓展了文章的意境,又含蓄表達了自己回归故乡的愿望。
2.叙事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不仅写景中好用,记事中也好用,通过下面这三首古诗我们就可以具体感受到: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过去的景象,为虚笔。“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对当下远方景象的想象,并非实见,也是虚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景象的描写,也是虚笔。这三首诗异曲同工之妙处是,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来记事抒情,从而拓展了诗歌意境,使情感更加真实炽热。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虚实手法片段指导之后,多数学生都能运用。一学生《无言的母爱》中的一个片段:“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感到肚子饿得咕咕叫。回到家推开门一看,家里没有人,妈妈不在家。”这一段文字虽然表达清楚,但语言不够有表现力。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我”对母亲误解的开始,对下面情节有推进作用,不宜如此平淡。上了虚实作文修改法后,该生将片段进行修改,改后不仅内容丰富了,而且语言更生动有感染力了:放学路上,我饿得前胸贴后背。恍惚之中,我看到了妈妈正笑盈盈地在门口等我;厨房里的饭桌上,摆着我爱吃的卤鸡爪、可乐鸡翅、红烧猪蹄,都腾腾地冒着蒸汽……我咽了咽口水,加快速度往家赶去。可当我迫不及待打开家门,却只有一屋子的空虚寂寞冷。 文章片段描写中虚实运用得当,可无限拓展文章内容的时空,让思绪古今中外,任意驰骋,梦境仙境未来之境,随心遨游。
三、文章语言——虚实转换
我们知道,一篇优质的作文是离不开优质的语言的,而用语新奇永远是最受欢迎的。参透虚实,运用虚实,往往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起到陌生化的效果,让文章的语言灵动多姿。当然,语言技巧是服务于主题的,陌生化是途径而非最终目标。
1.实者虚化
秦观的《浣溪沙》中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儿自由自在空中飘忽飞舞是实,而美梦为虚,细雨如丝漫无边际飘洒是实,而忧愁为虚。这两句宋词写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但是契合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惆怅心情,虚实变化之间,更有缠绵之意。又比如“月色皎洁的夜晚,柳河像原野漏出的一绺思绪,默默地转了一个弯,无言地流着”,将有形的河虚化成无形的思绪,可谓新奇。再看这两句话——“曾经的眼泪,被岁月的手研磨成一杯甜咖啡,回味无穷”“即使是住在地下室,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画出一扇窗,让心灵照射到梦想的阳光”,“手”和“阳光”都是看得见的,但是加上定语“岁月”和“梦想”这两个抽象的名词之后,也就虚化了。
2.虚者实化
宋代賀铸所作之词《青玉案》中有“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碧草如烟、柳絮如雪、烟雨迷蒙的情景,实在妙绝。“真的暖和了,原来友情的温度还能烘烤化一块冻僵的喜悦”,一个“冻僵”,就将“喜悦”实物化了,给人陌生化的感觉。又比如,云菲菲和冷漠对唱的歌《这条街》中的歌词“好久没有走过这条街,因为我不敢触摸思念”,一个词“触摸”,就将抽象的“思念”实物化了,收到陌生化的效果。
教师用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了虚实转换在语句创新上的神奇妙用之后,很多学生在写作中,在作文修改中,也写出了很多虚实转换的精彩语句,如:
爸爸就像一块大海绵,肚子里吸满了生活的苦水,却还要在我们面前假装自己被幸福撑得好饱。
小朵在回学校的路上感觉极好,满脸春风得意,美妙的心情就像盛开的花儿,在暖风中欢颤,连蝴蝶也翩然降临了。
进考场之前,他终于整理好文具盒,也整理好自己凌乱的心情。
小军感到自己的尊严就像被粉碎机碾成了粉末,然后被一阵风扫荡得无影无踪。
刘勰说写作有术,后人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文无定法”的观点,从而完善了关于写作技法、写作规律的认识。“文无定法”,确实,正如西方谚语“条条大道通罗马”所说的,虚实法也只是写作及修改润色的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可行方法而已,是否运用,怎么运用,归根结底要看文章主题是否需要。
★作者通联:福建周宁县狮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