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风藏俗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代景德镇创烧了一种形似竹节的瓷壶,名为“多穆”。其造型来源大概有蒙藏中亚说和欧洲起源说。明代汉族地区罕见多穆壶的使用,但在满族所在地有使用多穆的证据留下。清康熙开始,多穆瓷壶的制作又重新兴起,造型也进行了微调,外观更加精美,朝廷曾用其赏赉藏地,清代其他材质的器物中多穆造型亦很常见。现今蒙藏地区多穆容器仍然常见,尤其在藏地也发展出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多穆文化”。通过多穆瓷壶可以看到由元及满清、蒙、汉、藏乃至海外各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
  关键词:多穆壶;瓷器;造型源流;民族风俗
  元代景德镇开始制作瓷质多穆壶,并出现了青白瓷、青花等品种,实物在国内外皆有发现。至明代多穆瓷壶生产骤减,迄今为止,尚未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多穆瓷壶出现,因此可将明代看作是多穆瓷壶的“空白期”。清康熙时期多穆瓷壶恢复了生产,主要作为藏地上层人士的赏赉品使用。除瓷器外,清代开始金属多穆壶的制作逐渐增多。现今蒙藏地区诸多多穆壶为木质,或许在元明清时期这种木质多穆壶亦很常见,清时期生产的瓷仿木多穆壶亦从侧面说明了此点,但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木质多穆壶较少。国内学者一般认为多穆瓷壶原型来自蒙藏或中亚地区,而国外学者则提出了欧洲起源说。多穆壶在蒙藏地区使用普遍,造型不一,功能各异,在长期的使用中,蒙藏人民与多穆壶结下了不解之缘,发展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多穆文化”。前人研究中对于中外起源争论和多穆文化的分析都略显薄弱,故此文运用图像学方法在梳理多穆瓷壶造型的基础上,将对其起源争论及其所含的文化习俗进行探讨。
  1 多穆瓷壶造型流变
  多穆瓷壶的基本造型主体似圆锥或圆柱,上有圈状装饰,形成分节;口沿装饰为僧帽状凸起;通常有流或有盖,一些有柄,一些则以绳索代替。
  元代是多穆瓷壶的创烧时期,在北京、菲律宾等地的墓葬中均有出土,说明其不仅用于内销,在海外市场中亦占有一席之地。元代多穆瓷壶主体一般为分节圆锥状,流短而直,流高度与口相齐,一般有曲柄,柄上口沿处装饰有僧帽状凸起。元代多穆瓷壶体型较小,从10~25厘米不等。元代最为精美的一件瓷质多穆壶出土于北京斡脱赤墓中(图1),为上层人士用品。器身上除节状装饰外,还有类似皮带子的竖条状装饰,并饰有铆钉,展现出浓厚的草原风格。柄上下均装饰旋涡造型。元代外销瓷壶体量娇小,约10厘米高,这样的高度可能是有便于运输的考虑,但最大原因还是满足了东南亚人民的需求和品味。东南亚人似对小体量的瓷器有偏爱,外销东南亚的瓷器均比中国本地使用的体量小。元代外销的多穆瓷壶品种有青白釉①与青花②,装饰简单,不及北京斡脱赤墓的多穆壶精美。
  至今尚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明代多穆瓷壶,说明这种具有蒙藏风情的器物在明代汉族地区并不太流行。但明末绘画显示在东北满人的聚集地这种壶仍被使用,这也解释了为何清时期多穆瓷壶的生产会得以恢复。明末绘画《太祖实录战图》绘有多穆壶,其中记录了明末满人聚居地的生活①。将多穆壶入画,说明当时在东北地区该壶较为常见。画中多穆壶体量较大,壶高大致为侍从身长的三分之一②。明末动荡的局势不利于瓷器生产,画中多穆壶更可能是木质或金属制品。壶柄上方口沿处有僧帽装饰,有长流与盖相齐,值得注意的是,这时流已经从短直向S形变化。多穆壶上S形流或来源于辽五代时期“凤首瓶”的流造型,其中有萨珊艺术的影响③。画中展示的多穆壶常使用在君王召见或宴请臣下等礼仪场合,摆放于几案上并有专人负责壶的使用。推测此时多穆除了盛装饮品的实用价值外,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有极强的礼仪作用。
  清代多穆瓷壶又开始制作,康乾时期留下了诸多作品,素三彩、粉彩、仿生瓷等均为此时的创新品种,装饰复杂精美。除了瓷器,此时金属多穆壶、紫砂多穆壶亦有制作。康熙时期多穆瓷壶再次蓬勃发展,此时瓷壶体量较大,高多在40厘米之上,应该是继承了满人入关前所使用的多穆外形。主体亦延续了明末的圆柱状。此时亦有造型上的创新,多为无柄、有盖的设计,上有两孔便于系绳索,以替代柄;再有S形短流开始出现,这明显是糅合了元代短直流与明代S形长流的特征而形成的;最明显的改变是将元代柄上方的僧帽装饰移至流上方。西藏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康熙时代的虎皮三彩多穆壶,是清廷赏赐给西藏上层的物品,近半人高,无柄,S形短流,僧帽装饰位于流上方④。乾隆多穆壶仍延续了大体量、S形短流的特征,新增了流和器身间的横档设计,多有盖、有柄,僧帽装饰仍位于流上但变大可围住整个口沿(图2)。乾隆之后的多穆瓷壶基本延续了乾隆瓷壶的外形特征。关于为何多穆瓷壶上的僧帽装饰位置由元到清发生了改变,有研究者指出从实用角度出发,将僧帽装饰于柄上的口沿处,可以更好地防止在倾倒时液体洒出烫伤手的情况发生⑤。但倾倒时前方淌出水烫伤手的几率并不大,相较于实用角度或从装饰角度出发更好理解。清代多穆瓷壶的主要功能为陈设装饰,僧帽位置的移动只是为了更加符合清人的审美,实用上的顾虑极少⑥。笔者以为似五佛帽的僧帽装饰被置于壶前侧,更加符合五佛冠佩戴在人前额的做法。另外,这种转变的发生还可能同清时期出现的大量以绳索代柄的设计有关,以绳索拎起多穆壶,整个壶在倾倒液体时容易形成前倾的趋势,僧帽装饰置于流上,除了防烫考虑,更可能是为了防止壶盖向前滑落。
  清代生产有其他材质的多穆壶,一件藏于台北的紫砂多穆壶是其中较为特别的⑦。该壶为红泥紫砂,是当时根据欧洲人需求所设计的一类用于外销的紫砂器。壶高34厘米,在以小巧著称的紫砂茗壶中十分稀少,制作水准极高。器身为柱状,流上的僧帽装饰包住整个口沿。壶上纹饰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松、竹、梅,这为器物平添了一份源自东方的神秘气息,颇受西方人的喜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订单显示在康熙时期欧洲曾向中国订购了大量带花纹的红泥茶壶,1680年销往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地的红泥紫砂便有1635件之多⑧。這件紫砂多穆壶或正是其中的一件。
  2 多穆瓷壶原型再考
  关于瓷质多穆壶造型究竟来源于何处,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国内研究者们倾向于认为其来源于蒙藏或中亚地区,当地木器或金属器为其原型。而西方研究者则认为欧洲的陶质啤酒容器与多穆壶的造型来源有关①。   关于国内学者的观点,证据除了现代蒙藏地区仍有使用多穆壶的风俗习惯以外,语言学上的考证亦有。“多穆”这一称呼为音译,关于其来源现有藏语起源说、蒙语起源说、满语起源说三种观点较为流行。从掌握的证据来看,蒙语起源说更加有力。蒙语中“多穆”(domo)一般是指桶状的、上有三圈带状装饰、有把、无流、多为金属或木质的用于装奶茶的容器,“多穆”在蒙语中还可以被称为“东(dom)”和“东布(domb)”②。亦由此引出多穆壶应该是蒙古地区从中亚引入的器形,后传入藏地与满族聚居地,且在蒙藏地区至今仍非常流行。要指出的是蒙语定义中的“无流”并不是指整个多穆壶完全没有出水口,只是没有从器身上单独塑造流而已,蒙古地区的一些多穆壶会在沿口上有尖嘴状物,用于引流。元清多穆瓷壶均有从器身上单独塑造出的流,与今天藏地所见具有盛装作用的多穆造型一致,推测这是由蒙古地区传入藏地后器形发生的改变,该造型再由景德镇习得,制造出了藏式多穆瓷器。
  而西方学者所持的欧洲啤酒容器说亦有一些根据。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多件英国出土的陶壶(博物馆研究者判断或可盛装啤酒)(图3),其所处的中世纪与中国的元代基本相当,皆属于金斯顿器物(Kingstonware)或属于金斯顿类型的器物(Kingston-typeWare),高度在10~30厘米。金斯顿陶壶身为圆锥状,有与多穆壶相似的圈状纹饰,呈分节状;金斯顿陶壶器身上无流,这与蒙语中对于多穆壶的理解颇为契合。但金斯顿陶壶口沿上没有藏传佛教僧帽状物,故这是蒙藏地区的创新。金斯顿陶壶是如何传至远东地区的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元帝国疆域辽阔,其建立的通路极大方便了欧亚之间的往来,加之汉以来丝绸之路的继续发力,东西方之间交往的建立是可能的。金斯顿陶壶先传至中亚,辗转进入蒙藏地区成为多穆壶,最后内地景德镇也开始制造该造型的瓷器。在欧美金斯顿器形一直盛行,从18世纪的咖啡壶、巧克力壶等都可看作是金斯顿器形的延续。在巧克力壶中,具有盛装作用的壶上有单独塑造的长流,而制作用途的壶则无流,配一搅拌棍,类似藏区酥油桶一般。日本在19世纪亦有巧克力壶的制作,其巧克力壶的概念当然来自欧美,但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日本巧克力壶呈现为圆柱身、短直流等,却与中国多穆器形更加类似。
  3 多穆文化探析
  上文从词源入手探讨了蒙古地区对于多穆的理解和使用。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多穆”一词起源于蒙语,但“多穆”该词在藏地发展出了更多的细分称呼。在藏语中“多穆”(dongmo,其发音与蒙语稍有区别,为“董穆”)一般是指装盛或制作酥油茶的桶形容器。藏语中多穆壶还可称作“良木(liangmu)”“索拉(sola)”“勒木(lemu)”等。另外,还有“雪董(xue-dong)”(制作酸奶)、“甲董(jia-dong)”(制作酥油茶)等不同功能作用多穆的各自命名,“雪董”与“甲董”均属于具有制作用途的多穆容器③。由上可知,为人熟知的酥油桶“甲董”也属于藏地多穆器形的一种。
  现今藏地具有盛装作用的多穆器,其多为金属材质。据当地居民介绍,盛装型多穆壶主要是在藏人婚礼等重要场合用于斟酒。盛装型多穆高度控制在20厘米左右,器身为圆锥状,C形柄,S形流,流、柄上均装饰僧帽装饰,手持起来颇为方便。
  就现在藏地使用的具有制作用途的多穆器而言,其一般为木器,材质多为红松木、茅竹。其中制作酸奶的“雪董”,高约130厘米,口径约30厘米;而制作酥油茶的“甲董”,高约70厘米,口径约10厘米。“雪董”与“甲董”都是无流的生产型多穆用器,二者圆柱状桶身均以木板环绕构成,再用钢圈等物箍住加以固定。另外,二者都配有搅拌器,与用于制作的巧克力壶一样。搅拌器的造型是一根长于桶身的木棍,木棍上安装一个直径小于桶口径的有孔圆板,圆板上的孔可以便于搅拌时气液体的流动,木棍把手上或有铜饰品,使之美观耐用④。
  酥油桶“甲董”本是藏民传统生活中的必备之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动的搅拌机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酥油桶。部分藏民仍在坚持使用传统的酥油桶,用酥油桶制作酥油会花费极长的时间、极大的气力,在枯燥的制作过程中,能歌善舞的藏民们会吟唱歌曲来舒缓劳动造成的疲惫,愉悦心情,久而久之形成了颇具藏地特色的“打酥油歌”,一曲歌罢,酥油也差不多制作完毕⑤。
  藏地“多穆文化”颇为发达,甚至有超过源起之地蒙古的趋势。藏地居民在日常劳作、嫁娶之时均会使用到多穆容器,多穆壶成了藏民传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4 结语
  多穆瓷壶是文化的集合体,不仅藏、蒙、满、汉等民族文化元素在此汇聚,欧洲的器物造型或也对此产生过影响,其从诞生之初便远销南洋,是一种具有跨文化影响力的器形。从元至清,多穆瓷壶器形发生了一些改变,最为明显的是口沿的僧帽装饰由柄上变至流上,其中有实用的考虑,也有审美的需要。明代是多穆瓷壶生产的“空白期”,这或与汉族生活中甚少用到此种器形有关。“多穆”来源于蒙语,但其在藏语中衍射出了更多不同的称呼,用以代指不同使用功能的多穆容器。在藏地甚至发展出了较蒙古地区更为绚烂的“多穆文化”,只要走进藏地,便会发现形形色色的多穆容器,其本身已成了藏民生活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杨小语(1989—),女,重庆人,重庆大学讲师,复旦大学博士,东京艺术大学特别研究学生,研究方向:古器物装饰。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博士项目)“政治视域下明清官窑瓷器藏式装饰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8BS107)阶段性成果。
  ①菲律宾圣塔纳(SantaAna)教堂修道院墓葬区出土有青白釉多穆瓷壶,高12.5厘米,见Leandro,Cecilia Locsin.Oriental Ceramics Discovered in The Philippines。
  ②菲律宾出土有青花多穆瓷壶,高10厘米,见陈连勇《多穆壶源流略考》,《收藏家》2007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杨勇军.《满洲实录》成书考[J].清史研究,2012(2):99-111.
  [2]满泽阳.多穆壶考略[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陈连勇.多穆壶源流略考[J].收藏家,2007(3):42-46.
  [4]Leandro,Cecilia Locsin.Oriental Ceramics Discovered in The Philippines[M].Rutland,Vermont&Tokyo,Japan: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Inc,1967.
  [5]首都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在线藏品数据库[EB/OL].http://www.capitalmuseum.org.cn,2017-1-11.
  [6]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M].北京: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7]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清代(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宋伯胤,吴光荣,黄健亮.中国紫砂收藏鉴赏全集[M].北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9]满泽阳.多穆壶定义考略[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2):38-42.
  [10]英国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在线藏品数据库[EB/OL].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collection_online,2017-1-11
  [11]美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线藏品数据库[DB/OL].http://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2017-1-11.
  [12]马学良.中国少数民族民俗大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
  [13]李何春.碧罗雪山两麓人民的生计模式[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线上展示成了博物馆展示的唯一方式,从实物到二维、三维的展示方式,由可选性转变为唯一性。大范围推广移动终端的博物馆线上体验,使博物馆在特殊时期顺应形势,为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博物馆建设、完善博物馆线上运营、增强观众的线上参观体验带来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特殊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博物馆建设;线上运营  2019年年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措手不及,一种
期刊
摘 要:图腾崇拜早期是原始人群的祖先﹑血脉及族群神明的象征。从古至今遗留下的陶器、石器、青铜器、岩画等众多文物图案、纹饰中存在大量与图腾崇拜相关的信息和线索。文章就内蒙古岩画中关于天体、动物、山川河流自然物象、神话动物、鬼神等各类图腾崇拜加以简述。  关键词:岩画;图腾崇拜;图腾意义  历史上从古至今遗留下的文物数不胜数,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其中图腾最具代表性。中华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无人机遥感技术日趋成熟并迅速普及,成为各地文物主管部门争相运用的新型文物保护方法。借助该技术,文物工作人员得以全面巡查乡村边远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留存大量航摄影像资料。同样,GIS系统也因其系统存储影像数据资料和统一编辑空间地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另一种受到各地文物主管部门青睐的新型文物保护工具。而上海市金山区的文物主管部门正在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与GIS系统守护着辖区内18
期刊
摘 要:对考古发现的齐国四座车马坑进行总结,认为齐国实行车马随葬有着充足的条件和悠久的历史;车马坑的埋葬位于墓室的后方与墓道方向垂直;西周车马坑的车呈前后摆放,春秋和战国车马坑的车采用横向摆放;马与车的配置有二马和驷马,高青陈庄的马呈站姿,临淄后李和东孙的马呈一侧侧卧或左右侧卧的形式;车、马的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等级。  关键词:齐国;车马坑;随葬  在齐国故都临淄,地面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土冢,多是
期刊
摘 要:明清瓷器纹样的艺术特性主要体现为构图布局十分多元化、纹样题材十分丰富、纹样寓意极具鲜明的象征、形式美的表现极具差异化等。文章主要介绍彩瓷构图布局的多元化,融合其与水墨画的交织体现加以阐述。  关键词:明清瓷器;纹样形式;多元化  从纹样整体的美学特征来看,明清时期瓷器纹样布局形式的多元化特征整合之下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构图整體十分协调,纹样元素结构复杂而元素连接手法十分清晰;其二是纹样的
期刊
摘 要:元代,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和保障有力的驿站运输,保证了由中原地区经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各地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新疆考古发现的瓷器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也是元代陆上丝绸之路畅通繁盛的历史明证。  关键词:新疆;瓷器;丝绸之路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部,作为中国最大的边疆多民族省区和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更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教育是以实物组成的陈列及其他辅助形式对观众进行的直观教育活动。我国博物馆越来越强调社会教育功能,致力于加强对各类藏品的科学诠释和知识传播。时任国家文物局团委副书记的李耀申书记也说:实践无止境,探索在路上。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永远是博物馆工作中最直面未来、最富于活力的因子。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教活动中可以有哪些实质性的应用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呢?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教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被称为孩子们的诗与远方。青少年通过一次轻松的研学之旅,可以收获书本外的知识,实施一次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获得自我提升。文章以陈嘉庚纪念馆为例,探讨以地方博物馆作为载体的研学教育的功效和研学活动实践的意义及问题,以期为地方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教效果;问题;意义  1 陈嘉庚纪念馆的社教效果分析  ①优势独特,定位精准。陈嘉庚先生是南洋华侨领袖,出生于福建厦门,早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各地国学班纷纷成立,特别是一些有国学情节的爱心人士成立了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不收取任何读书费用的公益国学读经班。文章以问卷走访形式,对衡水民间国学班现状进行调查,试图分析国学班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试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民间;公益;国学班  十八大以来,国学热遍及全国各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发表关于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之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
期刊
摘 要:《张猛龙碑》是魏碑的代表,有不少精良的拓本,是碑帖刻、拓对比研究的良好范本。文章列举了《张猛龙碑》的各种拓本,并从刻、拓的角度分析了《张猛龙碑》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化,以进一步了解其原貌,这也是对启功先生“透过刀锋看笔锋”学碑方法的具体运用。  關键词:《张猛龙碑》;启功;刻碑;拓本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有云:“题记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