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了这个标题,或许会纳闷:美丽的姑娘与丑恶的鬼魅,这两个完全相悖的名字怎么会联在一起的。然而,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接壤的沙漠里,确实有这样一个小镇。我揣着好奇的心情,坐旅游车从洛杉矶出发,想早点一探究竟。
“看,山谷里就是鬼镇。”导游指着远处沙漠中耸起的山丘,“山脊上有白色的大字。”哦,CALICO六个英文字母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山坡。这一片山丘也真稀奇。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条纹点缀其间,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五彩斑斓,光怪陆离。Calico的意思是“穿花睡裙的姑娘”,真是一个诱人的名字。
“100多年前,这里是个银矿,很繁华。全盛时期,曾有3500个居民。现在衰败了。不过,镇上的一切都保持着原貌。你们在这儿可以领略一下美国古镇昔日的风情。”
我沿着那古老却十分整洁、陈旧又颇感新鲜的街道徜徉,这也是鬼镇上唯一的一条街。我显然不满意导游那粗略的介绍,于是买了本游览手册,边观赏,边翻书,边向镇上的居民询问。当我走到这条不到一公里长的街尽头时,鬼镇昔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了出来。这不仅是因为那古典式的商店、笨拙的马车、废弃的矿井、简陋的住房和坛坛罐罐等种种生活用具衍射出上一个世纪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朴的社会风采;而且更因为这里沁透出一种精神,即在美国创业阶段向西部开拓的那种披荆斩棘的精神。现在的美国人富裕了,汽车、楼房、电气化加自动化。但当年的移民却历尽艰辛在这块新大陆上寻觅生机,创造财富。矿主的后裔告诉我,把鬼镇开辟为旅游点确实也有这么一层寓意。希望能激发起现今生活舒适、寻欢作乐的年轻人的奋发精神。这就是美国式的“忆苦思甜”。
当我折返时,感受迥然不同了。我仿佛也走进了1881年——这里刚发现银矿的年代。当时,人们就住在峡谷两边的砖坯房里,没有卷扬机,没有矿车,全靠人力,用镐用铣刨挖,用麻袋背。我花了10美元乘坐“专列”下矿井看了看,巷道、矿场、回采工作面以及探矿者的秘密住处都完好地保留着。四十年里,人们从这九个矿井中挖出了在当时就价值上亿美元的银子。矿主的后裔继续侃侃而谈:“尽管这里拥挤、肮脏,但开拓者都很振奋、乐观。他们有种骄傲,因为这里不是监狱,这里有自由,有宝藏,有希望。”
令我惊诧的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居然也有个“中国城”(Chinatown)。300多名远涉重洋的中国劳工曾在这里采银,他们的轶闻趣事在导游手册里占了好大的篇幅:上百名华工齐心协力机智地击退了强盗的三次袭击;技艺高超的中国厨师烹制出上百种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是呀,美国能有今天,少不了华人艰苦卓绝的业绩。
荒凉的沙漠随着银矿的开采而发展成了城镇,通讯自然也成了生活必需。邮局要采矿者给小镇起个名字。有人提出了“银谷”、“藏宝峡”等好多名字,但都因平淡缺少新意而被否决。后来一位西班牙采矿者傍晚望着山坡上各种色彩的条纹被晚霞映得无比绮丽妩媚,他兴奋地叫道:“多美啊!我们的矿山就像穿着花睡袍的美丽姑娘!”这一叫,唤起采矿者的欢呼共鸣:“Calico,Calico,我们的矿山就是美丽的花姑娘。”第二天清晨,采矿者派出代表前往华盛顿邮政总局,这迷人的地名也就正式定了下来。
到了本世纪初,银矿采罄,采矿者各奔东西,另谋生计。沙漠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寂寞中,小镇西南角的墓地常会隐隐飘来鬼哭狼嚎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后人说,这是死去的采矿者的怨魂在呻吟。虽说是迷信,但“鬼镇”名字又不胫而走。从此,这个小镇有了“双名”。
在鬼镇呆了不足两个小时,但它却给我留下了隽永的回忆,这种回忆既不是“姑娘”,也不是“鬼”,而是它的内蕴:艰苦创业的精神——无论是在美国,抑或是在中国。
“看,山谷里就是鬼镇。”导游指着远处沙漠中耸起的山丘,“山脊上有白色的大字。”哦,CALICO六个英文字母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山坡。这一片山丘也真稀奇。蓝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绿色的条纹点缀其间,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五彩斑斓,光怪陆离。Calico的意思是“穿花睡裙的姑娘”,真是一个诱人的名字。
“100多年前,这里是个银矿,很繁华。全盛时期,曾有3500个居民。现在衰败了。不过,镇上的一切都保持着原貌。你们在这儿可以领略一下美国古镇昔日的风情。”
我沿着那古老却十分整洁、陈旧又颇感新鲜的街道徜徉,这也是鬼镇上唯一的一条街。我显然不满意导游那粗略的介绍,于是买了本游览手册,边观赏,边翻书,边向镇上的居民询问。当我走到这条不到一公里长的街尽头时,鬼镇昔日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浮现了出来。这不仅是因为那古典式的商店、笨拙的马车、废弃的矿井、简陋的住房和坛坛罐罐等种种生活用具衍射出上一个世纪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朴的社会风采;而且更因为这里沁透出一种精神,即在美国创业阶段向西部开拓的那种披荆斩棘的精神。现在的美国人富裕了,汽车、楼房、电气化加自动化。但当年的移民却历尽艰辛在这块新大陆上寻觅生机,创造财富。矿主的后裔告诉我,把鬼镇开辟为旅游点确实也有这么一层寓意。希望能激发起现今生活舒适、寻欢作乐的年轻人的奋发精神。这就是美国式的“忆苦思甜”。
当我折返时,感受迥然不同了。我仿佛也走进了1881年——这里刚发现银矿的年代。当时,人们就住在峡谷两边的砖坯房里,没有卷扬机,没有矿车,全靠人力,用镐用铣刨挖,用麻袋背。我花了10美元乘坐“专列”下矿井看了看,巷道、矿场、回采工作面以及探矿者的秘密住处都完好地保留着。四十年里,人们从这九个矿井中挖出了在当时就价值上亿美元的银子。矿主的后裔继续侃侃而谈:“尽管这里拥挤、肮脏,但开拓者都很振奋、乐观。他们有种骄傲,因为这里不是监狱,这里有自由,有宝藏,有希望。”
令我惊诧的是,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居然也有个“中国城”(Chinatown)。300多名远涉重洋的中国劳工曾在这里采银,他们的轶闻趣事在导游手册里占了好大的篇幅:上百名华工齐心协力机智地击退了强盗的三次袭击;技艺高超的中国厨师烹制出上百种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是呀,美国能有今天,少不了华人艰苦卓绝的业绩。
荒凉的沙漠随着银矿的开采而发展成了城镇,通讯自然也成了生活必需。邮局要采矿者给小镇起个名字。有人提出了“银谷”、“藏宝峡”等好多名字,但都因平淡缺少新意而被否决。后来一位西班牙采矿者傍晚望着山坡上各种色彩的条纹被晚霞映得无比绮丽妩媚,他兴奋地叫道:“多美啊!我们的矿山就像穿着花睡袍的美丽姑娘!”这一叫,唤起采矿者的欢呼共鸣:“Calico,Calico,我们的矿山就是美丽的花姑娘。”第二天清晨,采矿者派出代表前往华盛顿邮政总局,这迷人的地名也就正式定了下来。
到了本世纪初,银矿采罄,采矿者各奔东西,另谋生计。沙漠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寂寞中,小镇西南角的墓地常会隐隐飘来鬼哭狼嚎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后人说,这是死去的采矿者的怨魂在呻吟。虽说是迷信,但“鬼镇”名字又不胫而走。从此,这个小镇有了“双名”。
在鬼镇呆了不足两个小时,但它却给我留下了隽永的回忆,这种回忆既不是“姑娘”,也不是“鬼”,而是它的内蕴:艰苦创业的精神——无论是在美国,抑或是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