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提问要体现教学的重点,体现知识能力层次;要把握好时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艺术;例谈
疑问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教学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桥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思维、引导学生揣摩理解文本的知识内涵。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能够成为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一、提问要针对文本重点,有明确的目标
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都有训练的重点。这是教材科学序列体现的重点,我们不能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要善于把既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展分解成若干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学要基于文本,通过研读文本去发现问题,提问要使文本教学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抓关键词、重点句、中心句的方法进行提问。
例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分析闰土、杨二嫂少年和中年的变化对比描写,来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对闰土变化的分析理解可以这样提问:①小说中几次写到闰土?②少年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你什么样的印象?③为什么他的语言、动作、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到“爱情”的真谛。在学生通读课文并且复述之后,教师可以依次提问:①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②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呢?③“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这样,提问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逐步走向深入,轻松突破了难点,学生初步感悟到爱情的责任,应该善待爱情。
二、提问要能够体现知识能力的层次
问题的层次性,是指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 “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 ① “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 “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绍兴农村孩子)③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提问要掌握好教与学的时机
(1)根据课堂教学发展阶段,提问可以分为整体阅读感知提问、深入质疑探究提问、感受文本情感主旨提问、扩散思维提问等。具体来说:①开课之初,以问题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把新知和旧知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②分析理解之前,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高效地分析、理解,突出了提问的整体性。③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发挥了诱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住课文的价值取向。④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教师虚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学生带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最后可以这样提问:“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有勇有谋地进行斗争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2)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提问可以有提示性提问、重新措词发问、补充式提问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四、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等。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理清了故事情节、简析了人物形象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宫中会怎么做?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总之,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提问方式,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训练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提问成为架设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 邓彤,贺学根.阅读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轴心[J].中学语文教学,2003(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中学)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艺术;例谈
疑问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教学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理解之间的桥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鼓励学生深入思维、引导学生揣摩理解文本的知识内涵。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能够成为联系文本与学生的纽带,成为启发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进行了粗浅的研究。
一、提问要针对文本重点,有明确的目标
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都有训练的重点。这是教材科学序列体现的重点,我们不能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要善于把既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把教学目标随着教学进展分解成若干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教学要基于文本,通过研读文本去发现问题,提问要使文本教学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抓关键词、重点句、中心句的方法进行提问。
例如,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一文,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分析闰土、杨二嫂少年和中年的变化对比描写,来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对闰土变化的分析理解可以这样提问:①小说中几次写到闰土?②少年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你什么样的印象?③为什么他的语言、动作、性格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重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领悟到“爱情”的真谛。在学生通读课文并且复述之后,教师可以依次提问:①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呢?②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呢?③“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这样,提问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逐步走向深入,轻松突破了难点,学生初步感悟到爱情的责任,应该善待爱情。
二、提问要能够体现知识能力的层次
问题的层次性,是指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讲《故乡》,针对开头的写景部分提出以下问题: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传神地勾勒出这种景象?用这些词语描写故乡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讲到少年闺土的肖像描写后,为回答 “通过肖像描写,可以看出闺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的问题,有位教师设计了三个台阶式的问题: ① “紫色的圆脸”说明了什么?(日晒雨淋,健康)② “头戴一顶小毡帽”说明了什么?(绍兴农村孩子)③为什么 “颈套银项圈”?(父母疼爱他)到此,一个小英雄形象跃然纸上,教师要解答的问题水到渠成。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提问要掌握好教与学的时机
(1)根据课堂教学发展阶段,提问可以分为整体阅读感知提问、深入质疑探究提问、感受文本情感主旨提问、扩散思维提问等。具体来说:①开课之初,以问题导入,以激发学生兴趣。把新知和旧知紧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②分析理解之前,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预设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高效地分析、理解,突出了提问的整体性。③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发挥了诱导作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住课文的价值取向。④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时,教师虚拟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学生带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感。
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促使学生认真地去阅读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最后可以这样提问:“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有勇有谋地进行斗争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2)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提问可以有提示性提问、重新措词发问、补充式提问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①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②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③歌颂今天的哪种人?④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
四、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凸显,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适时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如“替换式”:给文章换一种表达,换一种构思;“延伸式”:让学生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省略掉的部分;“删削式”:故意拿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片段等。用这些“虚实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颖的思维角度、一个崭新的思维平台,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理清了故事情节、简析了人物形象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宫中会怎么做?这个“虚拟性”问题一出现,立刻“逗”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气氛随之达到了高潮。
总之,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提问方式,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问题设计得好,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教师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训练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提问成为架设文本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
[3] 邓彤,贺学根.阅读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轴心[J].中学语文教学,2003(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崇贤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