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平面的雕塑家具很中国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llwu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与家具,素来关系甚为密切,当古典家具遇上当代雕塑,两者合二为一,互为表里,同时并融入中式美学,亦能在空间内营造出东方式的意境来。
  以家具雕塑空间
  雕塑之于空间,一可用作装点摆设,二可分隔空间,还有一种可能,是以家具“雕塑”空间,即把家具制作成雕塑,给予空间感更多维度的观赏性。实际上,雕塑与家具的关系可谓耐人寻味。在现代,评价一件水平高的家具时,常称赞为具有雕塑感,或描述其为一件艺术品,甚至可以说,一件好的家具设计在审美功能上绝不亚于一件雕塑作品。雕塑与家居在艺术表达上不仅有共性,而且关系紧密。
  另一方面,雕塑也赋予了家具象征意义。所谓象征是指以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与情感,家具设计通过雕塑创作般的造型运用,也就使家具具有了雕塑般的象征意义。尤其在现代家具的设计中,雕塑已经摆脱了仅仅作为家具装饰部件而出现的束缚,而是可以作为独立造型形态与家具功能紧密结合。象征意义由王权、尊贵变得世俗化、个性化;风格也由具象变为抽象。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世纪荷兰风格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家居设计师兼建筑设计师,出身木匠的赫里特·托马斯·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oasRietveld,创作了著名的红蓝椅。还有20世纪60年代末,艾伦。琼斯设计了一张桌子,整体造型勇敢逼真地以半裸体女像作为玻璃桌面的支撑,这样的作品常让人疑惑,这是家具、雕塑,还是一件作品?实际上,艺术家们在三维的世界里赋予了家具新的生命力,将点、线、面的构成发挥极致,仔细品味却又透露出种趣味感,在空间里碰撞出奇妙观感。
  作为雕塑艺术家的杨东鹰,有过平面设计的经历,素来热爱陈设的他又做起了家具。他回忆:“当初做家具的起因是我与合伙人刚好有一个空间,觉得找老家具很没劲,所以干脆自己做一套得了。”平日的时光里,杨东鹰喜欢琢磨空间展陈,自己家过一段时间觉得看腻歪了,就会重新摆放一下。在他看来,空间陈列与画画是相通的,只是把画立体化了,同样强调前者与后者的关系、大小关系、色彩关系等。杨东鹰发现这是件“挺好玩的事情”。
  早期为空间创作的几件雕塑,还是实用性的家具,须弥座、案子、花几,都照着古典的原型造一件出来。杨东鹰坦言,自己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迷恋是从小就开始的,经常会去留意村里谁家有老辈留下来的东西,觉得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这些古物显得异常地吸引自己,后来在杂志上看到了毕加索的画才发现所有的艺术对他来说都有着超凡的魅力,它们所拥有的共通点就是都有着像音乐一般让人陶醉的旋律。
  对杨东鹰来说,中式传统美学始终是他致敬的典范,借鉴中国山水画的语言、融合古典家具造型元素,并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及金属板、树脂等现代工业材料。集雕塑、设计、家具陈设于一体,新型材料的光泽、质地带来当代感十足的视觉冲击,但又从不缺失东方文人式的高雅。对杨东鹰而言,家具是用来“雕塑”空间的,一件雕塑可以是摆件,可以是家具上的构件,也可以是陈设于墙角的家具。他喜欢将金属、原木、盆景等元素并置放入空间中,彼此对话、碰撞。当然,陈设组合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以此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超级平面营造中式意境
  杨东鹰创作的雕塑家具常被人评价为“很中国”,他回忆,几年前,一位朋友曾对他说中国没有雕塑,中国的雕塑只能算超级平面。杨东鹰对此感触很深。虽然自己对此观点感到有些狭隘,但也存在一定道理。在中国艺术史上,雕塑从未单独成为过一个门类,平面性的艺术形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一提到中国艺术便常会联想到书画。中国的雕塑也鲜有被西方人提及并重视。
  但友人无心的一句話,却激发了杨东鹰的逆向思维。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具备对世界观察的独特角度与表现方式,如果说中国的雕塑是超级平面,那是不是也意味着用平面的方式做雕塑也会很“中国”?带着这个有意思新玩法,杨东鹰另辟蹊径,选择了多重平面构建雕塑,一切扭转和曲折都用非常强烈的超级平面呈现,并融入中国式审美来化解。
  谈及自己的创作,杨东鹰解释,超级平面的雕塑意味着线稿是不可逃离的一部分,作品仍然处于平面化的状态,每一部分其实就是一个线稿,在纸上绘图和找线,从画稿到成型的过程需要经过反复推敲。综观它们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画山水画,只不过是没有渲染的山水画而已。整个过程跟国画创作十分类似,尤其对“气”的控制是需要基本功的,而基本功恰恰是源自于自身对传统的深刻理解。
  杨东鹰的雕塑家具兼具观赏与实用,创作过程更像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在他看来,现当代艺术有不少就是设计出来的,从新造型主义大师蒙德里安的极简边框与色块组合,到考尔德雕塑的“片片”,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精心制作出来的,在设计里都归属于构成。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里,作品是设计出来还是激情创作出来的,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传达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杨东鹰的雕塑家具或许还不能称之为“新中式”,毕竟后者更强调在设计风格上的简洁,而他的理念恰恰相反,他要设计得稍微复杂一些。他的作品在细节上有着许多复杂的结构与精密设计,在杨东鹰看来,现代家具很多人都在强调简洁、简约,往简单地做,除非做到了极其高级的减法,否则绝非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复杂有复杂的乐趣,他也乐享于协调、平衡更多方面的关系,使之趋于合理,让视觉呈现更耐人寻味。
  文化理解造境
  杨东鹰的作品多取材于能够体现东方文明的器物,博山炉、太湖石、匣盒都为他在“造物”提供了诸多灵感。在不失文化气息的同时他又融入了工业材料和现代观念,让传统不至于陈旧。一件《插屏》,看似与古时一些精妙的益智雅玩颇有几分神似;而走近一看,厚重的质地与微凉的器物温度,却隐隐透露出匠心;《博山》看似锐利的金属片,却能腾起一缕香烟,柔化内心,引人入胜……
  杨东鹰内心对东方抽象的观赏石文化十分迷恋,这种“审丑”文化好像骨子里就带着这种基因,所以他的雕塑家具流露出来的都是这种审美倾向。这其中也能显现出他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理解。
  如果置身杨东鹰的雕塑工作室,会发现那里更是一处文人的美学空间,他好像魔法师,在一个空间内,模糊了雕塑与家具的边界。刚硬金属塑造的太湖石雕塑置于墙角一隅,旁边搭上一件简约的老旧家具,摆上古瓷,或衬上一株盆景,东方式的典雅中透着几分工业化的凌厉与张扬,但也毫不违和地融为一体。与其说杨东鹰在造物,不如说他更倾力于造境,在空间中营造东方意境。
  造境中意境是中式美学最具特色的理论。具体而言,就是“境生象外”。这种思想可以最早追溯到《周易》的“观物取象”,“物”与“象”是一种符号象征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或具体的造型再现,必须通过联想或者想象才能意会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意境”需要“物象”的启示或联想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造境”效果。而中国人谈论的“意境”更多建立在主观性的观念上。
  在空间艺术中,艺术家同样可以通过“造物”产生“造境”反应,即以好物引发观者对空间的遐想,产生高深奥妙的意境。具体而言,艺术家在材料、工艺以及表现形式上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表现出诗意境界,把艺术家自我的抒情、想象与欣赏者的联想产生共鸣,互相沟通,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杨东鹰向来对自己的作品不作过多解释与介绍,他希望观者能自由地感受、联想,获得属于自我的解读。的确,在空间里,雕塑、家具、雅玩。互联共生,它们营造的意境,更多时候需要品与悟,方能感知其中的无穷奥妙。
其他文献
声音,无处不在,但以声音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对许多人来说,似乎还是陌生的概念。实际上,艺术除了视觉上的“观赏”,声音可以增添作品“聆听”的感官维度。不仅如此,声音也是承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可以从听觉上唤起观者的回忆与心理共鸣。随着艺术形式在边界上日益消弭,声音艺术也开始被博物馆纳入展示甚至收藏的范畴,甚至出现一些以声音为主题的博物馆,让展览不再是单纯的视觉呈现,而是“以声博物”,用耳朵的倾听
期刊
4月底,漫长的疫情阴霾渐散,一切都在走向复苏。广东省博物馆悄然迎来了2020年的首场线下展览——“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下称“魏唐佛光展”)。与低调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次展览的一系列“硬核”亮点:近年来首次较大规模举办的龙门石窟精品文物专题展览;包括8件海外回流文物在内的85件龙门石窟的珍贵文物及相关藏品;“运用3D打印技术,立体呈现龙门石窟的龛窟”等前沿技术的应用。  惊艳亮相的
期刊
2020年的艺术会给中国收藏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在本期封面专题,我们用超过40P的大容量,已经很详尽地说很多2019年出现的诸多“新”之后,也可以提前预测一下2020年因“新”而来新格局。  毕竟,我们刚刚经历了重大变革与重新洗牌的一年,也许还无法真正挥去艺术品市场萦绕在心头的丝丝寒意。或者好像严寒停驻得太久,已经无法想象小阳春的回暖。但回暖也是中国艺术市场长时间的筑底过程进入尾声的必然。小阳春
期刊
岁末年尾,通常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新,从来最值得期待。  在完成这本合刊的同时,也在完成一本名为《青田》的特色文化增刊。为了这本增刊,四进青田,第一次非常深度地切入到文化产业的第一线,去观察产业升级过程中遇见的种种困境与焦虑,也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现在处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曙光与希望。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文化经济”来了,是未来社会的新增长点,毋庸置疑。  毕竟新概念,真的很新。  放眼世界,大到国家,小
期刊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句话,便道尽了金银之于中国古人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中,金银器不但为皇家、达官贵人所尊崇,更是寻常百姓家的喜用之器,历来以大俗大雅之风姿,受到人们的崇拜与追捧。  近几年,与书画、瓷器等热门收藏品相比,金银器的价钱仍处于相对低位状态。厥后市升值空间还很大。但金银器是诸多文玩爱好者的“心头好”,因此有资深藏家认为,金银器的价值长期被低估,厥后市升值空间
期刊
欧普艺术(OP Art)源于20世纪60年代,可译为“视觉的,光学的”。强调对观众生理直觉的直接作用,运用抽象几何风格的形式在画面上创造炫目、动态、兴奋、眩晕等错觉。艺术家运用视错觉技巧激活图像,不仅带给观者迷幻、动感的感官体验,也在抽象中传特殊情感与心理信息。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当下,欧普艺术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迎来了更多元的发展态势。  营造视觉幻象  作为当时的一种新的思潮,欧普艺术都受到西欧国
期刊
他穿着一身合体的休闲装,说话慢条斯理,没戴眼镜。坐在布面沙发上,双手摊开,整个人舒展又松弛,笑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你很难把眼前这样一个身材精瘦,平静温和的人跟《未知——第6房间》和《向世界求爱》这样充满强烈情感和冲击力的画作的创作者联系起来。一体中的两极性,也许正是艺术的张力和魅力。  随性,没那么复杂  走进林旭辉在宋庄的工作室的时候是冬日下午,工作室外几棵梧桐树的叶子已经快落尽了,显出几分北方
期刊
即使是艺术门外汉,当一幅逼真的绘画呈现眼前时,也足以勾起兴致驻足观赏,画面上细致人微的刻画,任何细节都被处理得精致无比,这种媲美高分辨率照片的作品常被误认为摄影,让人真假难辨。相比抽象绘画,超写实主义绘画的观赏门槛极低,因而颇受大众欢迎。极端写实之下是对抽象艺术一种分庭抗礼的态度。通常来说,超写实主义只局限于绘画与雕塑领域,并在数码科技等技术进步的加持下不断蜕变、发展,饱受争议的同时也在日益获得越
期刊
国祚绵延300年的宋代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有趣有料有态度,有些事情绝对超出常人想象。比如最不缺钱的铸钱机构钱监(院)竟然也搞副业——铸镜创收,而且搞得还很有声势和传承。近些年来陆续发现数枚宋代钱监(院)铸造的铜镜,如“咸平三年庚子东京铸钱监铸造”铭铜镜;“升州钱监”、匠人蒯口”铭素面铜镜;“丰国监造官(押)匠人林八铸”铭双凤方形铜镜以及三枚同铭赣州铸钱院铸造铜镜,这些实物力证钱监铸镜贯
期刊
当下珠饰收藏群体中最火的门类当然属“印珠”无疑。“印珠”顾名思义,指那些能作为珠子佩戴使用的印章,虽然并非科学严谨的定义,但坊间流传已久、约定俗成。它们既拥有珠子的精巧和装饰陸,又带有古代文明的“烙印”,是比寻常古珠更为有趣的收藏品。  萨珊印珠指的是萨珊波斯帝国(224-651)存续期间使用的印章,而所谓“印珠”最早为人熟知的便是此类。不过一些关于它的“冷”知识,大多数人则不一定了解,甚至在市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