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那头牛

来源 :少年文艺(上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aw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静下来的时候,我就想起父亲,想起他和他的那头牛共同拉着的那截岁月。
  实行包产到户的那年,还是壮年的父亲用两瓶汾酒走生产队长的“后门”,分到了他最喜欢的一头牛。这头牛两岁半就上套了。黑黑的绒毛,白白的脑心,尖尖的骨角,一副有力气能干活的样子,着实招人喜欢。父亲把它当成自己兄弟,还给它起个名字叫黑白花。
  父亲选个阳光最好的日子,在靠院墙的地方搭建了一个漂亮的牛舍,竟然还铺上了厚厚的地板。那时候很穷,我家住的屋子还是泥地呢,母亲心疼钱,絮絮叨叨埋怨父亲给牛的待遇太高了。父亲一甩手,板起脸:“你知道个啥?这牛不怕风雪。圈舍露天都行,可牛爱趴着,就怕卧冰和潮湿,所以身下必须干爽,不然会得病的。”母亲从来不跟父亲争论,她清楚父亲的脾性倔得就像牛。
  阳春三月,和风徐徐。一大早,父亲就带着我去牵牛。可这个黑白花还真犟,扭头较劲不肯走,好像不愿意离开原来的集体。我拿起鞭子就要抽打,却被父亲伸出的胳膊拦住了。父亲轻轻地走到牛的身旁,一遍又一遍地摸索绒毛,牛便顺从地跟着走了。父索对我一笑,告诉我一句俗语:打马摸索牛。
  就从这天起,我家耕地、拉车、打场和碾米全由黑白花承担了。每天,父亲和牛早早下地,一前一后,那样的和谐自然。西岭的那45宙坡地,父亲和他的牛只用4天就耘完了头遍,牛从来偷口去啃泛绿的秧苗。那牛总是用头拱地姿势拉犁奔走,不偏不离,绳套在脖子上勒出深深的印痕也不吭一声,只是不时地喘着粗气。而父亲一直弯着腰扶犁,深一脚浅一步地朝前迈进,脸上的汗珠成串地滴落进泥土里。父亲和牛就是这般相似!每每到了地头,父亲就要割些嫩草喂牛,总怕饿着它。父亲拍着牛背说:“别急,歇一会儿,喘口气。”
  耘完地,父亲要拉土抹墙,但牛却不愿意上套,也许太累了。它的尾巴摇来摆去,用蹄子刨粪堆,用尖角拱篱笆墙,扯着嗓子哞哞直叫,一不小心还踩了父亲的脚。父亲并没发火,他说这是牛生气的表现。他一遍遍叫着黑白花的名字,自言自语道:“这活不能耽误呀。”那牛似乎懂了,上套拉着车就走。父亲说,牛生气或者不高兴时照样干活,比人强。晚上回来,父亲的脚背有点肿,那牛又闻又舐父亲的脚.父亲抿嘴乐了。
  差不多每天晚饭以后。父亲往屁股下垫一捆草.就坐在那里看牛磨牙倒嚼。父亲瞅牛,牛瞅父亲,似无声交流,相亲相近。此时分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奴仆。父亲说:“牛什么草都能吃,什么水都能喝,没啥讲究,也不计较,这一点人恐怕是比不上的。”然而,父亲还是经常给牛割些它喜欢的草,添加些玉米、大麦等细料。同时尽量让牛喝干净水,每隔三五天还喂一次盐。由于父亲精心照料,牛尽管很累,长得却膘肥体壮。牛和父亲真的建立了感情,每当父亲一喊黑白花,那牛就支棱着耳朵走戮父亲的身边。
  父亲懂得牛,牛懂得父亲。
  我发现,不管什么时候,倔犟的黑白花都是听父亲的。村里组织12台牛车给公路送沙石料,过一条河时,牛们都停住了脚步,不管你怎样抽打吆喝也不动弹。父亲下河探探深浅,回来抓起缰绳抖了几下。大声呼叫着黑白花,那牛就拉着重重的沙石料率先过河了。回来时天还早,父亲让我去放放牛。在珍珠川上,我去水泡子捉鱼,牛就进了黄豆地大口地吃豆子。就此这牛得了胀气病,胀痛得喘不上气来。父亲生气了,说牛吃多了黄豆肚子会爆炸的,要活活送命。他连夜请来了兽医,还买了好几大瓶子药。灌药时,牛甩尾拨棱角不许人靠近。只有父亲可以上前。父亲掐住了牛鼻子,接着灌药清胃排泻。这时,兽医趁机行针排气。牛好了,望着父亲哞哞叫,叫得父亲满脸是笑。
  父亲辛辛苦苦地劳作,牛一心一意相帮,我家的地连年丰收.小日子很快红火起来。农闲时,父亲带着牛出外打工,给镇里的建筑工地运送水泥、砖瓦等材料,一个月下来能挣两三千元呢。上了年纪的父亲有时感到乏,可牛却干劲不减,无形中感染了父亲。他就把什么都忘了。那天为了多拉一车石头,贪黑了,晕晕乎乎的父亲躺在车上睡着了。黑白花迈着疲惫而沉重的步子,走了20多里山路,把父亲安全地拉到家里。父亲眼睛湿润了,他跟母亲说,这牛不但记道,而且通人性。
  吃苦耐劳的父亲越来越像牛了。
  自从黑白花进家,父亲就没打过它一鞭子,也从不喝唬动粗。牛当然自觉,总是闷头干活,似乎也离不开父亲。有一回二叔借牛去拉几车粪肥,父亲尽管舍不得,但又没法跟亲弟弟解释,就答应了。可牛像闹别扭似的不听使唤,二叔就拿鞭子狠抽。牛急了,突然用尖锐的角把二叔拦腰顶起来。眼看就要摔到地上。多亏不放心的父亲赶到了,才避免了伤人的危险。父亲指着二叔的鼻子尖说:“牛跟人是一样的,怎么能说打就打?”
  冬去春来,20年过去了。父亲的鬓发染霜,他说他也变成黑白花了。牛也老了,走路都有些打晃,真的什么都不能干了。父亲还是抓起牛绳,像扶着老哥们那样牵着它这走走、那遛遛,吃些青草。父亲去买小型拖拉机那天,邻村的牛贩子来买串,母亲犹豫了老半天,最后咬着牙把牛卖了。父亲回来没看到牛,就急眼了,跟母亲吵得天昏地暗。他急三火四跑到邻村时,见牛被捆绑在树桩上就要宰杀。牛拼命地吼叫。眼里流淌着泪水。父亲心如刀绞,他答应牛贩子所有的条件。又把牛牵回家。父亲郑重地跟全家人说:“黑白花是咱家的一个成员,老死了也要像人一样安葬。”后来,牛永远地走了。父亲老泪纵横,好几天吃不下睡不着。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亲口尝到,我绝对不相信黏黏糯糯的汤圆也能做出空心的来。  那是我们当知青落户到“长城坝”的第一年。刚去的时候,天比较冷,我们聚在队长家的火炕旁听当地人介绍诸如村情村史之类的趣闻。  第一感觉是:村民不管讲什么话题都严肃不起来,他们总能够把一些我们认为可能严肃干巴的事情弄成很通俗搞笑的那种。比如介绍到生产队的水田,有个村民就开始神吹,说以前生产队的水田连在一块,叫女儿田,是一家大财
期刊
少年的冲动已经不再  成熟的脸庞写满沧桑  断弦的吉他  闲置的球鞋  安静地躺在黑暗中  落满灰尘的落寞  却发不出一丝叹息  当一切过去    青春碰撞出的火花  在空中  划出美丽的弧线  但消逝的往昔  却无法从心底抹去  虽然一切过去    不愿承认这一切已经过去  因为吉他还期待演奏  因为球鞋还渴望奔跑  因为化石中的青春依然躁动  只怨过去没有地址  无法邮寄我的思念  只愿自己是
期刊
一    雪域高原的天空,如同蓝宝石般纯净。那一座座连绵的雪山,好似一条洁白的哈达,在凛冽的寒风中飘动。雪域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依然有着人类未曾涉足的领域。现在,正有一队顽强的人马,与大自然的惊世杰作悍然对峙。  这是一支私人出资的探险队,老板名叫吉萨。吉萨先生到底有多少财产,连他自己都不是很清楚,对于他来说,金钱、名誉、地位,都已经不重要,惟一让他动心的,是寿命的延长。  为此他研究了各国的
期刊
街面上打仗的传言时松时紧,战火似乎正越来越近,不免就人心惶惶。  八路、“国军”,就要开仗了。可没有人知道何时开打。  爸爸把于生怀孕的妈妈和妹妹安顿到乡下去,自己留在城里,一来看家,二来干活,打仗也得过日子,打仗也得养家糊口不是。于生呢,因为是二年级学生,要上学,爸爸想想,说就先留在城里吧,以后看看情况再说。  这一天,于生家里住进来半个班的“国军”——几乎街上家家都被号了房子,住进了大兵。于生
期刊
题记:我该怎样向你表达我到了独龙江之后的激动与叹惋的复杂心情;该怎样向你描述路程的惊险与艰难,描述我所看到的独龙江的贫穷与贫穷中的美丽。    翻越高黎贡山    去独龙江要翻越高黎贡山。高黎贡山的最高峰海拔5128米,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20多座。独龙江公路的起点在海拔2000多米的贡山县城。出城就上坡,并以一种独特的热烈的方式欢迎我们:让我们一路
期刊
九月,金秋时节,西北大地上,迎来了一批播撒种子的人们。  在中宣部出版局、中央文明办有关领导的带领下,《少年文艺》《故事大王》《童话王国》《我们爱科学》《学与玩》和《小学语文》等杂志的主编老师们,一起来到了西宁和银川,参加了这次“第一本课外书·少儿期刊”捐赠助读活动的启动仪式。作为《少年文艺》的主编,我很荣幸参与到了这次活动中。  早就听说西北贫困山区的孩子没有课外书读,也在报纸、媒体看过读过许多
期刊
只要心在跳动  就有血的潮汐  你的微笑就像那月光  洒落在我的窗前  唤醒我沉睡的青春  ——题记  一朵流星划过天际   ——我错过了许愿  一片落叶飘落林间   ——我错过了祝福  一泓清泉溅起在石畔  ——我错过了聆听  一个青春的背囊匆匆舍弃   ——我错过了什么    徘徊在青春的十字路口  无情的风儿  吹散了窗棂上的紫丁香  吹起了心河荡漾的水花  昨日风丝般的足迹  回荡在耳边 
期刊
一进入我简陋的卧室,一脸正气的大汉就放下抱着的胳膊,四下忙碌起来。他掀开我的床单,又拍打我的枕头,窥视我的小猪储蓄罐,还对一株可疑的绿色植物使了几个恢复原形的咒语,然而一切并没变化。我微笑地看着这一切,吹灭了厨房里的火。我在卧室隐蔽的角落里安放了许许多多的镜子,它们错落有致地通向厨房,无论他在卧室的哪个角落里做什么事,我都能通过镜子的反光在烟熏火燎的灶台旁尽收眼底。  我把手在围裙上蹭蹭,端起了茶
期刊
谁也无法描绘出你的面目  但世界处处有你的身影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  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  你总是不慌不忙地走着  光明和黑暗也无法改变你的节奏    当蓓蕾在春风中粲然绽开  当梦想在欢笑中终于成真  你也是悄无声息地走着  欢笑也无法挽留你的脚步    当枯叶在寒风中飘飘欲坠  当垂危的老人以流恋的目光凝视  你还是沉着而又默默地走着  叹息也无法使你止步    你从我们的手指缝里
期刊
少年谢斌    有心人会发现,陈吉一大早从浦丰村赶来,但骑车经过妙山中学门口时却并不顺势一弯进入校门,而是继续前行。他熟门熟路地右拐,向南,再右拐,在经过一块小小的水泥地之后,才将车子稳稳地停在了一户村民家的大门口。  “咚,咚,咚!”敲过三下门之后,他便开始静静地等待。  四五分钟后,大门开了,迎接他的是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面容十分清秀的同班男生谢斌。他亲热地叫了声:“阿谢!”对方则轻轻地“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