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工作与生活平衡研究——虚拟人力资源开发视角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更加趋于模糊,工作场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作—生活平衡变得更难以实现。文章旨在在明晰信息技术对工作与生活边界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开展虚拟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工作—生活平衡分析,据此针对虚拟人力资源开发的多个主体提出建议,以创造和实施有影响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干预,以期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作—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边界;虚拟人力资源开发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2.111
  1 引言
  信息化时代技术迅猛发展并带动信息技术加速普及,随着信息技术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逐步放宽,工作变得随时随处可行。信息技术发展带来工作与家庭边界的显著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明晰信息技术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影响机理,并据此从虚拟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提出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有效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2 信息技术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影响机理分析
  2.1 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定义
  边界理论建立在工作和家庭有各自的域、域又有其边界的基础上,边界的模糊造成了工作—家庭冲突问题,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作—生活平衡。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作—生活平衡概念的多种定义,文章将工作—生活平衡定义为:人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工作的时间、地点以及工作方式,当个体对工作和家庭满意、工作和家庭职能良好、角色冲突最小化时即实现工作—生活平衡。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工作—生活冲突,普遍存在的工作—生活冲突是导致人们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直接原因。
  2.2 信息化时代工作与生活边界的现状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统生活方式下并不明显的工作和生活冲突也逐渐凸显。一个国际权威调研机构IRIS在2017年发布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9%的中国人深受“工作与生活失衡”问题的困扰,高于24个国家的平均值10个百分点。其中,26~35岁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占工作—生活失衡人群的33%。大多数人认为“薪水过低”和“工作时间过长”是造成工作—生活失衡的主要原因,也有32%的认为来自家庭内部的压力是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信息技术对工作与生活边界的影响机理
  信息技术通过若干显著的方式改变人们的工作以及与工作有关的行为。图1描述了一种工作场所信息技术与员工工作域和家庭域的互动关系,在这一适度的相互作用下可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在这一平衡中,家庭域和工作域可被渗透的边界都可以被工作场所信息技术所打破,从而对工作和家庭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员工们可以使用边界创造技术来降低工作—家庭冲突,这最终使得工作—生活平衡得以改善。鼓励和应用这些边界创造技术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基于虚拟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生活平衡举措,以及支持这一举措的组织文化。这些举措维持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平衡感,同时提供员工们用于管理和最大化工作场所信息技术的工具。
  3 虚拟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为了确保成功实施虚拟人力资源开发举措以实现工作—生活平衡,人力资源开发的参与者们首先需要对工作—生活影响开展评估,进而推导出组织需求并明确培训的重要性。
  在图2中,通过引入一个虚拟人力资源开发的干预,正如一个员工努力创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边界。边界创造方面的努力已经被打破,追加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反而加重了员工的工作负荷。如果边界被正确的界定,那么工作—家庭冲突可能会降低,工作—生活平衡可能得以实现。尽管如此,如果额外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被证明是有压力的,那么员工的工作负荷可能变得难以承受,工作—生活平衡也可能因此被打破。
  4 实施虚拟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人力资源开发专家和管理者一同帮助员工设立符合实际的边界和预期。为协助员工们实现工作—生活平衡,人力资源开发专家和管理者可以通过帮助员工在开展虚拟人力资源开发时建立深思熟虑并且符合实际的边界,为其设立符合实际的预期,并实现对自身时间的深度把控。
  (2)充分发挥监督人员在虚拟人力资源开发举措实施中的关键作用。监督人员对于工作—家庭平衡举措的有效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可能鼓励也可能阻拦员工们利用这种益处。在创造一种专注于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的工作环境的所有元素中,培养支持这一行动的最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是获得支持性的监管者。
  (3)雇主应确保员工充分理解企业对其的期望,并提供虚拟人力资源开发举措实施的各项支撑性条件。雇主务必清晰地表达出期望,希望员工何时以及如何参与到工作之外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当员工们具备了满足这些期望的相关知识,同时处在支持性的企业文化以及拥有支持性的监督人员,并且学习了如何有效地管理技术以控制他们的工作和自身的時间,那么他们处在了保持工作场所信息技术良好运作的最佳位置,从而实现工作—生活平衡。
  参考文献:
  [1]王永丽,卢海陵.工作嵌入、工作家庭平衡与家庭内关系——基于员工及其配偶配对的视角[J].管理评论,2018,30(11):130-140.
  [2]王晓辰,徐乃赞,刘剑,等.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工作—家庭平衡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学,2019,42(4):956-962.
  [3]刘凌云,齐云飞.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绩效影响研究综述[J].中国市场,2019(20):179-180.
  [4]赵富强,黄颢宇,陈耘,等.工作—家庭平衡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工作—家庭关系的中介作用与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124-140.
  [5]赵富强,陈耘,胡伟.中国情境下WFB-HRP对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家庭—工作促进与心理资本的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6):165-175.
其他文献
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文章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为例,运用财务观点分析DIY彩陶市场以及市场的供需关系,分析目前是否适合大学生采用彩陶纪念品进入市场。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结论是目前彩陶纪念品市场空间较大,潜在消费者较多,可以从小块区域开始进入大型市场,适合大学生自主创业。
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综合性学习,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探索。注重学生的参与、沟通与合作,从而使语文教学形式更加活泼多样。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重构教学的理念,把“立德”放在知识传授之前,可以在知识内容的延伸、课文主题的延展、实践活动的拓展等方面做足、做细,让学生真正成为德、智共进的全面发展的人。
《少年闰土》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文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表达了“我”对闰土的这位童年伙伴的赞扬与羡慕之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的诗语言朴素淡雅,简洁精炼,清丽脱俗,尤其这首《宿建德江》不仅有一种古朴典雅的情味,还有一种参透自然的禅意。诗歌学习,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由文字走人文学,迈人文化,层层递进,学出独特的滋味来。对这首诗歌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尝试运用这样的方式。
统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支架群的建构,是当前习作教学亟待研究的问题。教学支架群是基于系统论和复杂技能的习得规律,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多个支架的组合应用。习作单元教学支架群的建构,体现在教材层面上,遵循学生习作心理过程的三个阶段:构思、转译、修改;体现在教学层面上,依据课堂系统创生的三个环节:教材特点、学生学情、教学设计。
统编语文教科书设置“快乐读书吧”,以整本书配合单篇课文学习,有助于解决阅读碎片化的问题,构建立体的课程资源体系。曹文轩、陈先云主编,人教社出版的《神笔马良》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之一,其包括洪汛涛先生撰写的《神笔马良》《牧童三娃》和《大奖章》三个故事。
张鸿福创作的近代名臣系列历史小说,通过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四个关键人物,把中国近代史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完整讲述。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从工业化、社会变革、文明冲突等方面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近代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困境的代表作。“三部曲”中身处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中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了怀疑,进而陷入到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的双重困境中。为了摆脱困境,“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以“桃源梦”为中心开始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当知识分子面临无力“救世”的尴尬时,通过皈依传统文化、坚守自我的方式实现“自救”,不失为实现“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内容提要:在八十年代“新写实主义”的影响下,贾平凹重新发现了陕西(商州)的独特性、异域性,而这种异域性是以自然风景、民俗特色、民间文化等为特征的,无论在商州(西京)建筑描写,还是人情礼俗文化都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全面回归,表现出对自然景物的细节、对话的细节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的聚焦。这种审美追求可能影响到作家对更宏阔的历史生活的把握与建构,这也是一个要保持警惕的问题。  关键词:贾平凹 长篇小说 日常
一、一个学者与一个转型学科  ──“《童庆炳文集》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童庆炳先生太丰富了,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和讨论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他既是许多人热爱与敬畏的师长与专家,文艺学学科的旗帜性人物和组织者,又是一个小说和散文家。他很像是博尔赫斯一篇小说的题目“曲径通幽的花园”,更像是去他的故乡福建连城县的感觉:如果你从永安市上国道去连城,你要穿过曲折蜿蜒、起伏不平却景致迷人的路途,最后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