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互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维度r——基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田野考察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roklklkl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流动社会中形成的民族互嵌式的社会结构,作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情况为逻辑前提对多民族社会结构的一种关照,其本质是在族际生产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心灵相通、兼容并蓄、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在这一社会结构内部孕育着文化形态各异的地方共同体,它们通过共同的经济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网络、文化网络凝聚在一起,形成多元性与共同性稳定共生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体融合.
其他文献
人才队伍是"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激励教师从事创造性学术活动至关重要.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是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评价的基本趋势,也是落实中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关键指向.二十多年来,国内高校教师评价历经了量化业绩、分类考核、注重质量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阶段性演进.本文结合我国高水平大学的改革实践,探讨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实施重点,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思路.
公平是养老保险这一关键再分配领域中备受争议的长期核心议题,而内生公平又是中国养老保险公平性研究中被长期忽视的本质问题.从分配公平理论的演化和发展来看,"基本平等-有限差异"导向的折中主义公平观,正在超越"起点、过程平等"导向的自由主义公平观和"结果平等"导向的平均主义公平观,成为一种趋同存异的公平价值.在养老保险领域,"基本平等"与"有限差异"相结合的内生公平逻辑亦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本文据此构建分析框架,进行模拟评估后发现,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较为严重的内生公平性缺失,其中基础养老金的"基本平等性
胡塞尔曾提到"先天综合原则",他的一些学生也将现象学的方法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命题".因此,在从笛卡尔-康德-费希特到胡塞尔及其后学的超越论发展线索中也包含了一条"先天综合原则"的方法论描述性脉络.先天后天与形式质料并不是两对相互重合的概念.我们可以赋予意识现象学的"先天""综合"以如下的宽泛含义:"先天"意味着意识原本拥有的某种潜在的能力,而"综合"是指将杂多的感觉材料或杂多的经验现象转变为意识的某个相关项或意识相关项整体的统合活动.先天是潜在的能力,综合是现实的活动,它们分别对应于权能现象学和
"读书读书,读什么书"这句话,后半句可以读成两种声调.读成降调,写下来就是个感叹号,表示对读书以及读书人的轻蔑:"怎么读了半天(或者多少年)也没用!"更彻底的是:"读傻了,已经无可救药了!"对这种语调,没读书的人以及书没读傻的人都能完全听懂.是啊,用人惯常的功利视角看,一个人读了书,得到一些现实的成功,那也就罢了.但如果读了很多年,读了很多书,混得也不怎么样,那不就是莫大的浪费和多事么?
期刊
移情论美学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西方美学流派,但这一流派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仍是一个美学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本文认为,移情论美学的理论源头是浪漫派诗学,这派理论把艺术作品视为艺术家情感的表现,这就面临着如何把客观的物象与主观的情感联系起来的问题.德国浪漫派诗学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象征,而自然又是精神的产物,这就为物象与情感的联系找到了依据.这一主张为弗里德里希·费肖尔解决19世纪中期德国美学界面临的"形式派"和"理念派"之争提供了契机,他认为艺术就是借助于形式以象征的方式表达理念,而象征则是通过精神向物质的"生气转移
"贵阳讲学"是阳明心学的重要形成期,在阳明心学形成史上与"龙场悟道"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先学有关王阳明贵阳讲学的这一段史实语焉不详,且互有龃龉.《元山文选》所收席书致王阳明系列书简和《送别阳明王先生序》述及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的历史细节,这批文札可证:正德三年(1508年)夏至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这一时段内阳明曾一度应毛科之邀讲学于贵阳文明书院;正德四年(1509年)闰九月至同年十二月,阳明受席书邀请再度莅文明书院执教;文明书院是席书与王阳明相识相知的主要平台,两人在对"举业之学"的态度及
《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汲冢竹书出土以来,长期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然迄今为止,汲冢书出土的年代、汲冢墓主及位置等若干关键性问题,仍存在着诸多无法破解的谜团.在材料并不具备、信息并不完整、证据并不充分的情况下,总体上先入为主地判定汲冢为战国晚期墓葬,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包括《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在内的汲冢书的写定年代,则未免显得过于绝对和武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来历不明、出土背景不清的各种流失简陆续整理出版.这些流失简的整理出版为中国古典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同时引发了关于上博简、浙大简、清华
进入近代旧体诗的新语汇主要有表示具体物体的"新名物语汇"和表示抽象知识的"新概念语汇"两种.前者主要通过"从下至上"的路径进入中国诗歌,开始主要在下层文人的诗中作为被介绍的主题出现,后来则能在革新派诗人笔下作为诗歌文本的构成单位,也可在传统诗人的作品中充当背景.后者则主要通过"从上至下"的路径,最早在少部分能够接触到相关知识的中上层知识分子的正式作品中被使用,而后来却被作为各种以普及为目的的通俗诗体的主题.这种不同是由语汇性质、诗体特征、创作者的认知程度以及主观态度共同决定的.两类新语汇的进入让近代旧体诗
地方志作为史学、地学的结合物,与小说具有叙事同源性关系.在中国小说传统中,方志与小说多有相通之处,且志家与小说家亦有身份的互换.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地方"的发现与方志成规模进入小说,是中国小说历史结构中"国家/地方""国家史/地方史"叙述再平衡的产物."地方"、地方志进入小说,其小说史意义是引发了当代小说的说"小"与"小"说化,且重构着"中国"的地理、历史、美学、语言的多元性.
在基本判断形式"S是P"中,作为系词的"是"是判断的核心,但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不同的逻辑学家对"是"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本文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相统一的视角探讨判断系词"是"的内涵,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俯瞰系词"是",超出了逻辑学窠臼,拓宽了"是"的真理含义.另一方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实践论立场,批判了黑格尔逻辑主义、逻辑经验主义、逻辑先验主义对"是"的片面的狭隘理解,论证了判断的本质及其系词"是"的辩证法含义.从矛盾律的"或是或否"发展到"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