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为语文教学打开一扇亮丽的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rou1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拓展阅读悄然走进语文课堂,于是,教材变得丰富起来,课堂变得生动起来。笔者认为,我们在拓展阅读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慎重选择拓展的角度、时机、数量等,使拓展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一、 开拓视野,增长学生见识
  我们要借助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书外,投向课外,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
  1. 根据题材拓展。如教完《卜算子·咏梅》,可以补充阅读毛泽东的《咏梅》、陆游的《梅花绝句》、王安石的《梅花》等以梅花为题材的诗文;教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补充阅读李白的《赠汪伦》、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以送别为题材的诗歌。这样的比较阅读,既使学生积累了语言,又让他们体会到了同一题材的不同写法。
  2. 根据作者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课文都出自名家之手,如《珍珠鸟》《只拣儿童多处行》《给家乡孩子的信》《船长》等。在教学这类名家名篇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增加学生对作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
  3. 根据选文拓展。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一类课文是根据名著中的有关篇目改写的,如《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三顾茅庐》出自《三国演义》,《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水浒传》等。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可以把原著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再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整部名著,这样以点带面,通过阅读整本的书,既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又使他们吸收了名著的营养。
  二、 突破难点,开启学生心智
  由于写作时代、写作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此时可引用有关资料进行补充,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如《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的四个“也许”,就暗含了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方针影响之深远。由于学生对邓小平的生平不太熟悉,理解这段话有一定的难度,有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邓小平同志的资料,课上引导学生筛选出对自己理解文本最有帮助的资料,四人小组交流。学生通过搜集资料,重组信息,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拓展,这样对教材的理解由表及里,对邓小平同志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真正体会到了人民对这一伟人由衷赞颂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 深化主题,提升学生思想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明显,学生容易理解;有的文章主题比较深刻,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得透彻,适时地补充一些文字材料,能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感受。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通过对樟树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樟树特点的认识上,而樟树的象征意义,学生却一下子无法领悟。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学完课文第4~5自然段之后,我及时补充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使宋庆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渐渐丰满、高大起来。此时,再由树及人,让学生讨论树与人之间的相似点,使学生终于明白:樟树的特点正是宋庆龄崇高人格的生动写照。这里的拓展,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更使他们的精神世界经受了一次崇高的洗礼。
  四、 积累语言,丰富学生底蕴
  小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大量的语言积淀,能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本中的语言,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文的语言特点、描述对象等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帮助学生积累书外语言。如在教学《孔子游春》一课时,我设计了两次拓展训练:第一次是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回忆古代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这是根据描写的内容进行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文的同时,又积累了古代诗句;第二次是在教完全文之后,为了让学生了解孔子、了解《论语》,我向学生推荐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语言得到发展,情感受到熏陶。又如在网络教室执教《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到网上搜索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为秦兵马俑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解说词,然后,再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作介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阅读信息、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等诸项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作者单位: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会议
11月6日至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台湾中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商业同业公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在重庆
祖先造字的时候是有“理”的,这个理就是——“六书”。对字理进行学习,自然地将汉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就会事半功倍。  教师讲“理”——让识字、学词有意亦有情  古人云:“人生聪明识字始”。从文化的层面来看,汉字表意的特点、因义构形的构字规律,使我们的教学应该不仅仅立足于认得其形,呼出其声,更应该立足于汉字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让学生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汉字文化历史的积淀中,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骨痛患者消除骨痛的效果及临床应用前景。结论:降钙素在短时间内能有效控制骨质疏松骨痛,且副作用少,易于接受,这将为合理应用各种药物,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字要求提出了明确目标: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那么,如何优化写字教学,帮助学生写出优美的汉字呢?  一、 感悟欣赏,培养写好字的意识  1. 故事引领。小学生总是对名人榜样有着莫名的崇拜和敬意。于是,我就讲一些书法名人练字的故事给他们听:晋代王羲之勤学书法,使“水池尽墨”;其子王献之更是练完了整整十八缸水……我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你们如果像这些大书法家一样,从小认真练字
建国后,钱塘江河口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治江围涂,河口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步尖山河湾的治理已提到议事日程。该河段河床演变非常复杂,治理中既要考虑对上、下游的环境影响,又要
华东电网大型发电机氢油系统治理情况,系统设备改进,运行维护措施综述。发电机内氢气露点监测的状态分析,列出不同氢压和温度的对应露点;绝对湿度与露点的对应值的换算表。及测试
感悟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发展学生感悟能力的重任,但是,阅读感悟的现状如何呢?  一、 遭遇感悟的尴尬与失落  静心观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出于对感悟理解的偏颇,导致感悟失落,教学无效,不少学生的感悟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致使感悟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尴尬境地。  1. 放任自读“空”感悟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