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宝贵文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使高校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传统认识更全面、了解更充分。现阶段我国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存在一定不足,要想扭转目前局面,高校要深知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有效途径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是我国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高校学生要求更严苛。增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提高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教育,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为高校学生后期的工作生活打造坚实基础。
1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文化的积累沉淀,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但充分体现了两者的价值,而且确保教师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新形势下,多种文化相互冲犯攻击,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学生自身抵抗力相对薄弱,高校可以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优势,不断深化其积极作用,使学生抵御诱惑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的目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立,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古典文学,了解更多的文化传统,学生通过熟读传统文化书籍,提高了自身的记忆力,真正领会了书籍内容要表达的意思,使其传统文化得到灵活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理解力。
2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材相对统一,内容大多是对传统文化的注解,对具体内容的含义没有进行详细解释,致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充分。现阶段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繁杂、陈旧、不统一,缺乏时代感,更严重的是与社会的发展不衔接,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理工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规划设计不合理,课堂内外衔接不到位。即便学校设立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等现状明显,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发展的关键,就传统文化课程而言,专业师资紧缺。大部分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的院校,授课教师由历史或中文教师兼职,专业传统文化教师极少,由于兼职教师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培养,对于传统文化了解不充分,理解不透徹,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佳,学生的收获不大。特别是理工院校,传统文化专职授课教师更稀少,由此可见,要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开展。
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创新路径
3.1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和讲座。目前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学院的学生,迈入校园后减少了人文课程的学习,传统文化涵养缺乏,人文素养不足。因此,高校在设计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时,应设置一定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高校可以组织举办传统文化课程讲座、研讨会等,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还要制定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长远规划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3.2提高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校传统文化工作主要由相关教师课堂授课完成,教师必须掌握丰富专业知识,拥有高尚情操,因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通过聘请国学专家教师进入校园授课和演讲的方式,增强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眼界更开阔,促使教学能力提升。另外,高校要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比重,针对相关教师进行自学考核制度,教师要定时定量的完成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并进行相应的了解,
3.3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有着引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校园实践活动都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先辈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取得的成果。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基本素养为教育的根本,通过开展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另外,把拥有象征意义的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使其民族文化深入学生心底。
3.4借助网络媒体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的进行听课、考试,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精力,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存在抵触心理,积极的学习意识不高。高校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后互动讨论情境,将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建立学生间共享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地位,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全方位进行思考,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学习的最大动力。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实现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也能进行自主学习。
4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肩负着社会建设的协助作用,因此,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既是高校的教学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文化的积累沉淀,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力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师资力量,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开展,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瑞玲,潘丽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路径探析 ——以中国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1):77-82. DOI:10.3969/j.issn.1671-7252.2021.01.013.
[3] 林笑夷.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8.
[4] 李学如. 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困境与解困——以安徽省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 现代教育论丛,2019(3):29-34. DOI:10.3969/j.issn.2095-6762.2019.03.006.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 眉山 620860
关键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高校是我国人才输出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高校学生要求更严苛。增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提高专业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对于高校的发展意义重大。高校可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针对高校学生进行深入教育,在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正确理念的形成,为高校学生后期的工作生活打造坚实基础。
1传统文化课程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文化的积累沉淀,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也是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不但充分体现了两者的价值,而且确保教师的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新形势下,多种文化相互冲犯攻击,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学生自身抵抗力相对薄弱,高校可以合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优势,不断深化其积极作用,使学生抵御诱惑能力不断提高,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的全面教育的目的;高校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立,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古典文学,了解更多的文化传统,学生通过熟读传统文化书籍,提高了自身的记忆力,真正领会了书籍内容要表达的意思,使其传统文化得到灵活运用,同时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理解力。
2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传统文化教材相对统一,内容大多是对传统文化的注解,对具体内容的含义没有进行详细解释,致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充分。现阶段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繁杂、陈旧、不统一,缺乏时代感,更严重的是与社会的发展不衔接,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大部分理工院校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规划设计不合理,课堂内外衔接不到位。即便学校设立了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等现状明显,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发展的关键,就传统文化课程而言,专业师资紧缺。大部分开展传统文化课程的院校,授课教师由历史或中文教师兼职,专业传统文化教师极少,由于兼职教师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培养,对于传统文化了解不充分,理解不透徹,教学能力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佳,学生的收获不大。特别是理工院校,传统文化专职授课教师更稀少,由此可见,要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才能确保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开展。
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的创新路径
3.1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设置传统文化必修课和讲座。目前高校学生,尤其是理工学院的学生,迈入校园后减少了人文课程的学习,传统文化涵养缺乏,人文素养不足。因此,高校在设计传统文化教学计划时,应设置一定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高校可以组织举办传统文化课程讲座、研讨会等,通过各种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校还要制定关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长远规划方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奠定基础。
3.2提高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校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校传统文化工作主要由相关教师课堂授课完成,教师必须掌握丰富专业知识,拥有高尚情操,因此,高校要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可通过聘请国学专家教师进入校园授课和演讲的方式,增强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其眼界更开阔,促使教学能力提升。另外,高校要提高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比重,针对相关教师进行自学考核制度,教师要定时定量的完成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并进行相应的了解,
3.3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有着引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校园实践活动都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是先辈们依靠自身的智慧取得的成果。在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过程中,要以学生基本素养为教育的根本,通过开展此相关的文化活动,来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另外,把拥有象征意义的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使其民族文化深入学生心底。
3.4借助网络媒体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的进行听课、考试,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精力,对于传统文化课程存在抵触心理,积极的学习意识不高。高校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后互动讨论情境,将信息化平台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建立学生间共享讨论和交流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地位,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能全方位进行思考,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学习的最大动力。信息化技术平台的合理运用还可以实现师生、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也能进行自主学习。
4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生,肩负着社会建设的协助作用,因此,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既是高校的教学任务,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文化的积累沉淀,是国家、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要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力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师资力量,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开展,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瑞玲,潘丽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化路径探析 ——以中国优秀传统商业文化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1):77-82. DOI:10.3969/j.issn.1671-7252.2021.01.013.
[3] 林笑夷.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8.
[4] 李学如. 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困境与解困——以安徽省本科院校为考察中心[J]. 现代教育论丛,2019(3):29-34. DOI:10.3969/j.issn.2095-6762.2019.03.006.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四川 眉山 62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