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含量对路基粗粒土动力特性影响规律试验研究

来源 :中外公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rren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P5含量对粗粒土动力特性的影响,开展不同P5含量粗粒土的大型振动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P5=10%~70%时,增加P5含量能显著增大试样最大动弹性模量,P5含量从50%增至70%时,最大动弹性模量增长26.2%.当P5=70%~90%时,最大动弹性模量呈下降趋势.试样最终轴向累积应变,最大阻尼比随P5含量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P5 =70%时达到最小值.在振次N=1000次以前试样完成大部分变形累积,且轴向累积应变增长速率不断减小;在振次N>1000次以后,轴向累积应变增长速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试样只有很小的累积变形,曲线趋于稳定,表明试样在该级荷载下处于稳定状态,其动力响应也趋于弹性.
其他文献
为了确保钢板桩围堰施工的安全性,以湖北215省道毛市大桥14#墩钢围堰为工程背景,分别采用了平面有限元和空间有限元分析法对钢板桩围堰多个工况下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 表明:14#墩钢板桩围堰刚度和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以安全施工;采用的两种分析方法均能满足工程需求,平面有限元法相对简单,计算结果较为保守,而空间有限元法计算结果更接近实测值,但分析方法相对复杂.
该文以江西萍莲高速公路莲花隧道为工程背景,首先通过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大跨隧道在不同溶洞条件下的开挖模型,分析Ⅳ级围岩段某典型断面溶洞在不同位置、不同距离和不同扁平率3种条件下,大跨隧道开挖时地表沉降和拱顶沉降的发展变化规律,获取某典型断面隧道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的累积值,然后构建溶洞在3种水平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的正交试验模型,进行不同溶洞条件对大跨隧道开挖影响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溶洞条件下,溶洞位置是影响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溶洞离隧道的距离和扁平率大小.
为了实现隧道领域BIM有效应用,同时考虑兼顾其建模效率与信息无损交互功能,进行了基于BIM的参数化隧道标准建模方法的研究.通过Revit二次开发,在Revit建模环境下输入指定参数即可高效精准地完成建模工作,实现参数化建模.采用所创建的BIM隧道模型,针对IFC标准中隧道构件定义不足的现状,进行IFC标准在隧道领域的拓展,实现隧道BIM模型的信息交互.结合甄峰岭隧道工程,对所述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所得结论可为BIM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研思路.
利用海泡石对盐渍土进行固化改良,对固化盐渍土进行了强度试验、水稳性试验和干湿循环试验,并通过X衍射试验和SEM试验对固化盐渍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海泡石固化盐渍土的强度、水稳性和抗干湿循环性均得以提高,符合耐久性要求.固化后的盐渍土矿物结构未发生改变,但由于海泡石填充、包裹和缠绕作用,土体更加密实.
对地形及设计条件受限的山区高速公路而言,容易产生隧道出入口与主线出入口小净距路段,小净距路段的事故发生率远高于主线其他路段,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安全痛点.该文根据不同交通断面流率下的车头时距模型,深入研究稳定流态下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的行驶距离,量化净距的直接影响因素,构建车辆变道模型,进而建立隧道与主线出入口最小净距模型.最后通过VISSIM仿真建模测试,验证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通过现场调查、围岩变形测试、支护结构图像全景展开技术,分析了不同时间隧道停工导致的围岩变形,同时对停工后支护结构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炭质板岩地层隧道长时间停工后围岩变形加剧,且停工时间越长,停工所导致的围岩变形越大,停工所导致的围岩变形在围岩总变形中占较大比例;停工初期,停工所导致的围岩变形速率较大,且复工后隧道再次开挖扰动易引发围岩变形加剧;停工后初支混凝土脱落严重,钢拱架压弯扭曲.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适用于香丽高速公路炭质板岩隧道停工后支护结构补强加固措施.
山区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存在施工难度大、风险等级高等问题,目前多采用对初期支护结构进行动态监测的方法,以达到对隧道施工进行安全评价和动态控制的目的 .但现行公路隧道规范在位移控制基准值的选取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能充分考虑施工时围岩的释放荷载所产生的开挖效应,需要对控制基准值进一步的细化研究.该文依托杭绍台高速公路尖山1号隧道洞口浅埋段,模拟计算出各施工阶段初支结构的位移值,并且监测初支结构实际位移.结合围岩荷载释放的空间效应,将与掌子面距离划分为0~1D、(1~2)D、>2D共3个区段,将隧道埋深分为(0
为研究就地热再生老化沥青室内外再生效果的差异,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弯曲梁流变仪(BBR)对比了室内外老化沥青和再生沥青的高低温流变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了不同状态沥青的官能团组成,并对就地热再生路面的长期使用性能进行跟踪.结果 表明:现场再生利于提升再生路面抵抗高温流变变形能力,新沥青在现场施工时短期老化程度偏大,原路面老化沥青经高温加热后发生了二次老化,具体表现为失效温度升高,羰基指数和亚砜基指数增大,低温抗裂性能下降;加入再生剂后室内外再生沥青的蠕变劲度S分别下降12.24
为了研究不同掺量废旧沥青混合料RAP对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对0%、20%、30%RAP掺量的混合料进行动态模量试验.采用Sigmoid函数拟合得到参考温度T=20℃时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并基于缩减频率fr对沥青混合料的服役温度进行划分,最后预测得到不同RAP掺量混合料在高温区域的动态模量.试验结果表明:提高RAP掺量能提高混合料的动态模量,尤其在低频高温区内.而在高频低温区,不同RAP掺量主曲线相差不大.当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温度为55~70℃时,预估得到不同RAP掺量的泡沫温拌再
采取室内模拟老化方法得到了钢渣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制备了掺量为0、10%、20%、30%、40%和50%的6种热再生钢渣沥青混合料,并测试了其体积性能、水稳定性能、高温稳定性能和低温抗裂性能.结果 表明:RAP的掺入不会对沥青混合料的体积性能造成影响.热再生钢渣沥青混合料的飞散损失值随RAP掺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RAP掺量增加,热再生钢渣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呈线性减弱,高温稳定性能呈线性提升.热再生钢渣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随RAP掺量增加显著降低.综合各项性能参数,热再生钢渣沥青混合料中RAP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