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几点感悟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derk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这是令人欣喜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环节。而新课改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新课改变全盘讲授为选择教学,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新课标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的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读便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丁丁冬冬;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其次,新课改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由此可见,学生有疑问是很正常的;古语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更可见质疑的重要性;而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也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的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教育却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订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试想:在如此重重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还敢疑?所幸的是今天,“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强有力地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全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老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也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课堂,老师轻松了,效率却提高了,学生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自然提高了。
  再次,新课改课堂活动多式多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如《雨巷》一诗就可结合江涛的演唱,而《孔雀东南飞》《荆轲刺秦王》等课文则可让学生编成话剧来演,有争议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是男是女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的口才、组织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自我展示的欲望也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学生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学科的深远内涵!兴趣的提高使他们真正爱上了语文课,这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欣喜。
  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笔者注意到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有些问题如果不注意的话,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如: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于是一些老师就让学生多活动、多讨论,老师只是在一旁微笑着走来走去,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其实强调教师主导并不是降低了标准,而是要求老师具备更高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因而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再如,课堂评价机制的不健全,教师评价语言的单一,考试评价机制的不变等都会引起一连串的负面反应,使学生感受不到竞争的乐趣,失去向上的动力,久而久之就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还有,由于安全因素的影响,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受限,所以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方案中所提到的学生的交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访谈、调查、参观等只能是纸上谈兵。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上屡屡出现,令人忧心。
  总之,新课程改革作为先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正朝着良性、科学的方向发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和不协调,只要我们正确认识课改,理解课改,积极参与课改,通过不断总结反思来化解新课改中的一些矛盾,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就一定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新课改也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正常轨道。
其他文献
通过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期刊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的,一场唇枪舌剑,让凶恶的歹徒放下了手中的枪;一声温存的问候,温暖你冰冷的胸膛;一句鼓励的话语,能让人成就一番伟业……教师的语言更具有一种创造人才的魔力。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临
期刊
【摘要】 本文对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三种课型基本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参照现代教学理论的新成果,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设计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系统教学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知识教学;习题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系统教学法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我们发现并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但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随时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一、几种常见课型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较丰富的文献、以往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数学变式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实践经验总结,探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变式教学的许多经验和作法呈现出的优点。  【关键词】 变式教学;新课程理念;数学变式    所谓新理念下的“数学变式”,就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三维目标为导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数学命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职学校生源现状入手,分析了中职学校由于生源萎缩,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缺乏敬畏意识。“人之初,性本善”。敬畏意识差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在成长过程中,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管理因素等的影响,日积月累形成的。但面对此现状,我们还应采取合适的方法,逐步给以教育,改变,使他们的基本素质能有所提高,并提高其敬畏意识。  [关键词]敬畏;意识;教育;对策    什么是敬畏意
期刊
【摘要】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是实施新课程的本质要求。文章围绕“关注学生课堂体验,焕发课堂生命活力”的 目标指向。阐述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构建的见解。  【关键词】 课堂教学;机制;课堂体验;生命活力;互动;综合;过程;定位    Concerned about the lives of thei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radiate vitality
期刊
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加快,新的理念、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材,多样化的版本,呈现在教师的眼前,创新的呼声遍布四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新课程课堂教学不仅要创新,更要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领会新课改精神。用好新教材     新课标下“一纲多本”教材的出炉,给高中历史教师带来困惑和挑战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教学的自主权。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识记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内涵,理解道德与职业道德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用所学知识对他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职业行为进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在市场经济下,必须要讲职业道德,以及职业道德会带来的社会效益,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职业道德  教学难点: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小组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念。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英语教学的综合素质,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与方法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教师要强调给学生,学习英语好比烧开水,要有足够的火力。火力越大,沸腾得越快,文火永远烧不开水。一个被动应付,漫不经心的态度的学生是没有作为的;而有计划
期刊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老师带来了海量的题库,给老师的命题工作带来很多方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一些老师的惰性心理,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存在一些命题造假行为,互相抄袭题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做法给当前的课堂教学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笔者曾多次参与各种大型考试的命题工作,现结合自己长期命题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以下这道题是我2009年4月参与江苏苏北四市联考命制的一道原创题:  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