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序走访笔记(五)

来源 :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通天下 事在人为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走访袁家里村。
  保德县第一所寄宿小学,出自义门镇袁家里村。袁家里距县城三十里地,看似不远,但却紧守在保德县的东北边界上,只差半步就跌到河曲县去了。村里人放羊,一半时间是在河曲县的山坡梁峁上游走。一条水泥公路进村后再无去处,分成许多小岔连向七家八户,就地解散了一般。
  地势既已偏僻,又无煤矿或者别的工厂,村庄默默无闻似乎在情理之中。但正如古人所言,事在人为。袁家里村名声不小,是县里面的典型。省市领导来调研,上级部门来检查,专项活动搞验收,县里每每会领到袁家里村。村里有场面,有版面,支书通时事,好口才,多年来未曾有过丁点闪失,为县上争回不少荣光。多年历练,袁家里成了黄土高坡上一株四季常青的风景树,县里许多部门各占一枝,给洒点水,施点肥,树上开出五颜六色的花,为部门装点门面。有些花是空花,有些也能结几个果子,归袁家里人享用。
  袁家里寄宿小学建成于2007年,是全县第一所。县里秋季观摩的时候,一大群人来看过。崭新的校舍,干净的床铺,学生统一伙食,让观摩人群赞叹不已。夕阳映照之下,一百多名学生还进行了升旗仪式和团体操表演。队列里有十几名入学不久的幼儿,敬礼、踏步、体操,稚气可掬,让人喜欢得不行。表演完毕,我抱起一个孩子照了一张相。
  我最近一次到袁家里是2013年秋天,观摩新建成的小杂粮加工厂。电机驱动着一些石碾子石磨在碾米磨面,响声一片。那情景很像小轿车拖着一辆木轮车在行进,感觉有几分滑稽。
  观摩得多,连路也盘熟了。虽然曲曲弯弯,要经过七八个村庄,有好几处岔路,但我开着车毫不费力就来到了村口。进入袁家里之前,先经过王家村。从距离上看,两村相距也就二里路,但不管谁来此地,绝不会看成是一个村庄。袁家里好像特意要与王家划清界限,竭力营造了一种反差。从分界处开始,水泥路打得光溜溜,清扫得一干二净。路两旁量着尺子拉着线,整整齐齐栽了两排国槐。还学城里模样,树底下围起四方形红砖池子,半截树干涂成白色,靠上再抹一个红圈,如同箍了一道红腰带。路两边看不见一根杂草,整洁得让人精神一振。沿着水泥路向上走百十来米,是一座气势宏伟做工讲究的牌楼,配以石狮、护栏,在两列国槐映衬下,如同城市公园的一个入口。牌楼上方是斗大四个字:袁家里村。两边有长长的对联:“智山仁水福地安居千般好,礼门义路袁氏家族万代福”。袁家里袁姓占绝大多数,村名带袁字,对联写成这样,别姓人家也无话可说。
  穿过牌楼再上行一段,来到黄土山顶,地势陡然开阔起来。这是削山填沟,把两座黄土山头撮在了一起。村委会、医疗室、学校在西面山顶上,舞台、广场和一座大庙在填起来的沟上面,东面山头削平一半,建了小杂粮加工厂和养殖场。各个建筑物和山头上都插着红旗,迎风招展,随时迎接客人的气氛。
  我们把车停到村委会前的广场上。这一片大约有三十亩地,正面一溜摆开三栋二层楼,从东向西依次是卫生室、村委会、学校。卫生室和村委会对着广场敞开,学校围着院墙。广场中央有一个好大的花圃,碗口大的红牡丹开得红艳欲滴。
  村委会上下两层二十四间房,挂着很多长的方的牌匾,秋阳下金光闪闪,如同一面展览墙。我和老张被这些牌匾吸引,就站到楼前,指手画脚盘点拍照一番:党支部、村委会、农家书屋、综治办、文化活动室、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计划生育会员之家、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农廉网、妇女之家、矛盾调解中心,数都数不过来。村委会房子多,只要上面有要求,村里就制一块招牌挂在门口,造几个版面钉到屋里,就算建成了一个阵地。这也是袁家里成为众多单位树典型的基础,别的村没有这多房屋,招牌得轮着挂,谁家来检查挂谁家的。但换牌子容易,房里面的内容不好布置。袁家里村不用,挂上去就不动。而且招牌做得都很精致,比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牌子,材质以及大小与县政府的牌子一模一样,金光耀眼,显示着关心下一代的重要。
  不但招牌耀眼,一楼的房门也大都开着。老张笑着说,莫非村委会还有人在办公?话音未落,袁家里村的掌门人袁旺荣从楼里走了出来。老熟人,也不必客气,我笑着问,村干部还坐办公室?旺荣笑着说,昨天镇上通知,市里普法检查的要来,正在等候。
  袁旺荣五十五岁,体态魁梧,肩挑支书主任两副担子已近十年。不但义门镇,全县村支书里面,知名度超过旺荣的也数不出五个。旺荣常年戴一副茶色眼镜,穿着打扮全然像一个机关干部。而对时势的了解,汇报工作的口才,更是抵得上一个科级干部。面对五花八门的检查验收,他说的全是行话时兴话,让客人们信服得直点头。旺荣家在村里,人却经常在县城各机关走动,争取项目。上到县委政府领导,下到各局局长,没有不认识旺荣的。十多年来,他硬是把这个边远小山村推成了全县的先进典型。
  我们和旺荣说明来意,旺荣说普法检查得等一阵才到,先带领我和老张去看他的学校。我们知道,学校办得好,全是村上扶助的结果,进一步说,全是旺荣的功劳。今年夏天,学校代表县里接受了省教育均衡验收组的检查验收,一色好评点赞。
  学校单独院子,大门上两块镀铜大牌,左面“义门镇袁家里小学”,右面“素质教育示范学校”。进大门,地面纤尘不染,正面两层橘红色楼房,下层十二间是老师和学生宿舍,上层是六个教室。侧面紧挨着一栋二层小楼,下层为厨房餐厅,上层为实验室和音体美教室。院内不锈钢旗杆上,国旗迎风招展。楼顶上一人多高的八个红色大字:袁家里寄宿制学校。
  女校长三十四岁,五寨师范毕业,一个胖胖的小媳妇。笑着说学校管理省心得很,只管教学,吃饭取暖以及设备配置村里全包了。学校所以能办起来而且坚持住,全靠袁支书扶持。全校从幼儿班到六年级四十八名学生,其中寄宿生三十名,来自袁家里和周围六个村子。七名老师,其中一名是城区初中新来的支教老师。
  我们先到学生宿舍,每间房内三支高低床,睡六个孩子,配着六个铁皮柜。床铺上统一蓝花格子床单,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上面苫着印有“袁家里小学”的白的确良布。床底下齐齐摆着六个脸盆。墙上贴着寝室管理制度、值日名单和作息时间,还有两张文明宿舍招贴画。床单崭新,的确良布雪白,整洁程度远超过大学宿舍,简直如同营房。   看过学生宿舍,来到一楼边上学校的会议室,布置也是一簇新。正面墙上是袁家里小学的校徽图案,绿色圆圈内,金色麦穗和缎带托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繁体“學”字,下面是“袁家里小学”五个楷体字,图案简洁大气。校徽两边是不成联的对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这是应对均衡验收的。左右两面墙上两个大幅专栏,里面既有国家领导人大幅彩照,也有教育方针、学生守则、师德规范等等,紧跟形势半步不拉。
  旺荣说,2005年他接手支书时候,学校已经倒塌,窑洞门窗被火烧成了黑窟窿,不像一个坛场。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的门窗配起来,请了一名临时代教,满村吆喝,招来六个学生。学生开课以后,紧跟着就筹建新学校。只用一年,这所学校就建成了。那时候全县小学还没有寄宿的,我们是头一家。起步就是统一伙食,学生带米面,村里免费供应蔬菜,不像有些初中捎饭,瓶瓶罐罐一大堆。炊事员工资以及水暖电费村里全包,校长老师只管给咱上课,不用操别的心。本村外村学生一样待遇,周围几个村子来了不少孩子,最多时候达到一百一十多名。今年上面的伙食费还没有拨来,但学校丝毫不受影响。
  随后来到厨房餐厅,师生同灶,一共四十来个人。消毒柜、留样柜、备餐间、更衣间,墙上还贴着好几种制度。所有一切既干净又条理,如同刚刚布置过,正在等待检查验收,但实实在在平时就这个样子。县城上百家大小饭店,没有一家能做到如此干净,连县委的灶房也比不了。餐厅顶上的二楼是音体美等专门教室,里面分别放着音乐黑板、烧瓶、体育器材、电子器械,还有六台电脑。
  教学楼是单式结构,背靠土山,二层教室门前削掉半个山头,开出好大一个院。三面围墙上张贴着字画、礼仪、励志、劝学图片。围墙外是一圈垂柳,校园看起来十分优美。十点一刻,课间操开始,四十八名同学排成四排,认真做操。孩子们还和2007年看到的一样,稚气可掬,只是少了一半还多。
  课间操结束,各班上课。我们来到三年级教室,老师姓王,五十出头,上世纪80年代西安科技大学毕业,是县城一所初中的英语老师,本学期来这里支教一年,评高级职称必须有支教经历。学校实行包班制,王老师包着三年级,十二名学生。这一节课上英语,是王老师的本行,黑板上的英语写得甚为漂亮。问王老师在这里的感受,他说这里环境好,空气好,安安静静,最是读书好地方。我说从初中来到小学,教这几个学生,轻轻松松。不料王老师说,可不是,在初中咱只教一门课,别的不管,这里是包班,三年级开着十五门课,加上早晚自习,一天还真是很忙。但话说回来,工资以外,支教一年还有近三万元的补助,单这补助已经抵得上农民一年的打工钱了,辛苦一点完全是应该的。这里孩子们学习认真,听话,比城里面的学生乖。我看孩子们的作业本,字迹很工整。王老师说专门有练字的作业本,训练出来了。学校偏远安静,用王老师的话说,如果脑筋灵动一点,家庭重视一点,这里绝对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但实际情况是,家境好一些的到底还是进城去了,留下来的都是贫困生。
  看完学校,司法检查的人还没有来,旺荣又领着我们参观村委会。袁家里二百八十七户,九百二十六口人。旺荣说,原本没有这么多户,这两年省里按户发放爱心煤,一些人家就分户,分出来这么多。
  大会议室能容纳二百人,主席台布置仿照县里党代会格局,后墙上一张大喷绘图,正中党徽,两边十面红旗,气象庄严。台下的桌椅胜过镇政府会议室的档次。除过大会议室,还有小会议室,一栋楼上下二十四间房无一空闲,里面桌椅齐全,墙上是各类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民事调解室内还摆着书记员、调解员、当事人的坐签牌子,俨然法庭的架势。图书室内有八架书,看一看,农业科技书籍之外,《红楼梦》《史记本纪》《今古奇观》等也摆在显眼位置。卫生室一连六间房,一个医生,六支病床,墙上还挂着一面旌旗,道是“医术精湛,妙手回春”。我们去的时候,一个老太太正躺在床上输液。旺荣说卫生室也是全县第一家,感冒流行时候,六支床上全是输液的人。
  村委会左前方,又有一个约十五亩大的舞台广场,靠东面安放着一座大型不锈钢雕塑。这雕塑来历也不简单,曾在县政府院里摆放过。是县里特意请省城专家设计制作的,抽象构思,几个几何图形叠合在一起,取名“腾飞”。老百姓看不懂,就叫成了“指天划地”。后来县政府拆除雕像改建升旗台,旺荣闻知,立马找到县长要下这座雕塑。“当时还有两个村子想要,但县长没给他们,给了我。这东西摆在广场上看似不大,要挪动可就大了。往回拉时候动用交警,封了路,费了好大力气。你看,现在放到我们的广场上,这个雕塑显得还是有些小。”旺荣给我们讲述了一番拉运雕塑的复杂过程。
  舞台广场往东不远,就是两年前我们观摩过的那个小杂粮加工厂,现在停产,静悄悄没有声音。只有房顶上那七个大字依旧璀璨夺目:“打造中国小杂粮”。旺荣说,这句话有人说是口气太大,大不大?老张鼓励说,不大,就得有这样的气魄。旺荣说,就是嘛,有气魄才行。小杂粮加工厂再往东,是去年中铁公司扶贫帮助建的圈舍养羊场,已经投资一百五十万建好了圈舍,等着今年往回买羊。养羊场对过,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庙,正殿是三间起脊筒瓦房,供着观音,旁边还有一个偏殿,供奉着八龙爷,这是村里自己的神灵。
  看一圈下来,感觉旺荣这个支书确实不一般。旺荣说,村里办了很多事,落下债务也不少,贷款三百七十万,个人债务还有几十万,总数四百多万,每年利息就七十来万。我说还不起怎么办?旺荣说还不起就转贷起来。
  问说村里有没有吸毒的,旺荣说村里住的没有,搬到城里的有。正月过会唱戏回来两个,我马上叫来公安局带走了,不能让他们在村里折腾。有人说要用大刀劈我,我说让他来劈试一试。问说有没有教徒,旺荣说也没有,去年有几个人说是来传教,宣传耶稣,也让我们给撵走了。后来有人说人家那是国家批准的正教,城里还有教堂。我们也不管他正教邪教,反正自从撵走以后,再没人来传教。
  十二点半,我们回来和师生一道吃饭。进餐厅时候,孩子们已经坐好吃开了,大米烩菜。让人惊异的是,三十个孩子同桌吃饭,却没有半点声音,安静得如同课堂。我想到汪曾祺小说《受戒》里面,小明海在善因寺同一群僧人吃饭的情景。   饭后午休两小时,我再到寝室去看孩子们如何睡觉。每个寝室六个孩子,大小搭配,大孩子睡上铺,小孩子睡下铺。睡以前,孩子们先把印着“袁家里小学”的白的确良布叠成方块放到一边,再把方格子床单也叠成方块放到一边。原来这两样东西是学校统一发的,没有收钱,要求学生不得弄脏,只能白天盖在铺盖上,睡觉时候要叠好放起来。揭掉的确良布和蓝格子床单,才露出学生自己的铺盖,五颜六色,新旧不一。一个宿舍里看到姐妹两个,姐姐六年级,妹妹二年级,还有一个弟弟在四年级。父亲放羊,母亲种地,三个孩子放到学校,既省心,也省钱。
  看着孩子们睡了觉,我们又去看了看旧学校。六眼窑洞,没有院墙,边上一个窑里还堆着过去的一些破烂桌凳,窑门面上的标语依稀可辨,道是“尊师重生教为本”。学校搬到新校舍以后,六眼窑空下无所用,一个光棍汉就把中间两孔收拾了一番,不知从何处搬来一尊塑像,供奉起来,做成了庙。设起庙堂,便有人烧香,这里也曾有过一些香火,几个写有“有求必应”的陈旧红布条现在还歪歪斜斜挂在那里。前些年村里的新庙建成后,这个庙也就废弃了。庙旁边住着一户专门宰羊的,我去时候,两头羊已经吊在架子上了。那人说他买上羊,杀好后再批发出去,活儿挺累,每天三四头就够忙活了。
  袁家里村南面是一条大沟,对面是同舟露天煤矿。一连几座山头被开肠破肚,翻了一个底朝天。上千亩大的工地上,挖掘机轰鸣,大型车辆的喇叭交织怒吼,声音隔着深沟传过来,荡起悠长的回声,与袁家里村的安静互相对照。此时,周围几个村子与煤矿有冲突,正在挡工上访,乱哄哄惊动全县。而袁家里安安静静,居然还听到了悠长的牛叫声,真是稀罕。
  袁家里原本一个偏远小山村,不具备寄宿小学的条件,但因了支书一人,却办得生气勃勃。理通天下,事在人为,古人看来是说对了。
  改革开放第一村
  2015年10月16日,星期五,一访小赵家沟村。
  小赵家沟与袁家里同属义门镇,小赵家沟出名更早。上世纪80年代初,小赵家沟得风气之先,率先在村脚下的山沟里开煤窑,炼土焦,养大车跑运输,发达起来。1983年12月,保德县委提出“学习张侯拉精神,走小赵家沟道路”。张侯拉是新西村一位老农,1901年生人,十九岁上山植树,八十岁还不下来,树木全部捐献国家。事迹惊动新华社,穆青派来陆拂为采访,写下长篇通讯《“野人”张侯拉》,登载于《人民日报》和《瞭望》杂志。随后国家绿委会授予张侯拉“造林英雄”称号,这是保德历史上最高的个人荣誉,张侯拉名满全县。小赵家沟荣誉不及张侯拉,但代表着前进方向,参观者络绎不绝。
  风光十几年,进入本世纪,小煤窑整合,土焦炉关闭,小赵家沟归于沉寂。前些年新支书上任,大建蔬菜大棚,小赵家沟梅开二度,又成了先进典型。
  小赵家沟距县城十公里,中途路过义门镇中心小学,我弯进去看看。学校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显得有些陈旧。夏天全省均衡验收也没有来这里,看的是袁家里小学。联校长正准备给教育局报表,我拿过来看看,全镇三十一个村子,十三所学校,二百四十三名学生,六十九名老师。与我去年春天来时相比,学校少了四所,学生少了一百二十九名,老师增加了八名。虽然如此,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在全县来说还算是多的。
  小赵家沟村在一道山洼里,八十多户人家,三百四十多口人。早先人家都在洼底住着,这些年逐步上移,将要延展到山顶了,沟里反倒冷落起来。学校和村委会在靠近山顶的一栋二层楼内,上下十六间房,门上也挂满七长八短形状各异的牌子,和袁家里村好有一比。楼前一个大广场,安放着一些健身器械。靠西面有一座“明珠舞台”,舞台往西又是一片水泥广场。
  我把车停到广场边上,四下空无一人。看看正面那楼房,有男人讲课的声音,好像是在上语文。我往前走几步,站下正要听,教室里突然又唱起来。唱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个男人放开声音唱着,唱得很投入,仿佛在舞台上倾情演出,又仿佛有满满一教室孩子在倾听,连广场上也有了回声。我静心听得唱完一遍,走到教室门口,朝里一看乐了,教室里只坐着两个男孩,正仰头看着台上的老师。老师看见我,迎出来,却不认识。我问一共几个学生,老师笑着说,就这两个。我抿嘴笑着说教得还很认真,老师也笑起来。教室里摆着十来套桌凳,我们走进去坐下。
  老师中等身材,穿着朴素,上下反复打量着我,如同验证身份。等我自报家门以后,老师笑着说,看着就眼熟,我这里有你写的书,上面有你的照片。随即老师也自我介绍,五寨县人,姓郭,四十五岁,五寨师范毕业后分配到保德,屈指数已二十多载。走过三个乡,2008年被小赵家沟村选拔而来,村里每年给补助一千元。郭老师的家还在五寨县乡下,农户。我说那还不如干脆把家也搬过来,在村里找一片地种上。郭老师说儿子在五寨上高中,五寨高中比保德高中好一些,等儿子高中毕业以后再定夺。郭老师问我,到村里来检查?我说不是检查,随便走走,看一下村里的学校。郭老师叹一口气说,嘿,塌完了!2008年我初来这里时,学校还在坡底下,一共三个学生。2010年搬到这里,学生发展到九个,这几年又慢慢少下来,去年三个,今年有一个升三年级走了。现在这两个都是学前班,一个六岁,一个五岁。五岁这一个父母都在县城,孩子和爷爷奶奶住着。六岁这一个父亲放羊,母亲家里,两家大人脑筋都不灵泛。
  虽然只有两个幼儿,虽然脑筋都不算灵泛,但郭老师毫不马虎。长长的大黑板上,左边写着拼音,先用白粉笔画出四道横线,如同英语作业本,再用红粉笔规规矩矩写上字母,咋一看如同印上去的。中间写语文,一笔一划写着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还有刚才唱的那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右边写数学,十个阿拉伯数字,上面写一遍,下面再分开单数双数写一遍。从满黑板整齐有序的书写,一眼看见郭老师是个很敬业的人。我说郭老师教得认真,开始学唐诗了。郭老师笑着说,写这些主要是为教孩子认字,刚才唱歌也一样,唱出来比念起来更容易记住。我想幼儿课本上应该没有王维和杜甫,从黑板上的两首诗,能看到郭老师的一些爱好。唱歌一方面是学生认字的需要,另一面也是郭老师的需要,师生三人守着空荡荡一座大院,放开嗓子喊两声可以一吐块垒,驱赶寂寞。   郭老师回家很不方便,坐班车需要倒三次,得搭上整整一天。郭老师买了一辆摩托,回家七十多公里,骑两个多小时。走一条运煤公路,大车滚滚如流,煤粉翻卷得遮空蔽日,摩托车夹在大车洪流里行不上十里,人便从里到外都是一层黑灰,仿佛钻了一回炭窑。郭老师说,夏秋回家多一些,料理庄稼,冬天回得很少。
  教室旁边是郭老师的宿舍,兼做村图书室。进门摆有四套桌椅,立着几架书。有农技书籍,也有小说之类,还有我的那一本《黄河往西流》,卷边发毛,比紧挨着的《醒世恒言》还要脏,看样子经过不少人的手。郭老师特意指着书架说,我的书他仔细读过,写得很真实。靠后墙是郭老师的床铺和锅灶,中间拉起一道布帘隔开。我问平时有人看书没有,郭老师说偶尔有人来借书,冬天村里在二楼开会,会前人们来坐一坐。平日里一座楼对着一个空广场,空得让人不自在,郭老师就把屋里的大电视放开,好弄出一些响动。
  告别郭老师,出来看见西边广场上有两个老汉在打谷子,过去闲聊几句。老汉说村里常住一百多口人,都是些上年纪的,年轻人和娃娃们都进城去了。
  十几年前多次来过这个村,那时候村委会和学校还都在坡底下。我想去看看旧村落,就独自顺坡往下走。沿路没遇到一个人,周围一片安闲静谧,阳光暖暖的。同舟露天煤矿在山的那一面,凿岩机咚咚咚的声音,载重汽车轰鸣的声音,翻山传过来,被磨钝了许多,变得不再刺耳。快到旧学校时候,看见一所院子里有一个老太太在晒太阳。
  旧村委会和学校依山就势,上下两进院。上院几间房已经废弃,门窗也不全,不知谁在院子里养了十几只鸡。房墙上遗留着两块牌匾,一块是由忻州地委、忻州行政公署颁发的“九一年度乡镇企业明星村”,另一块是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文明村”,颁发时间已模糊不清。再转到下院,刚要拍照,一条黑狗咆哮着冲出来,吓一跳,里面住着一户人家。
  转悠半天,终于在一户大门外遇到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说村里老人多,他留在村里做一些营生,老婆带着孩子在城里念书。村上的大棚先前都种着,现在有些空下了。人常年钻在大棚里面,不但辛苦,还得好脑筋,种什么,如何卖出去,都有讲究,赚几个钱也很难。
  从坡底返回学校,看见郭老师在院子里晒太阳,五岁的孩子在独自玩耍,六岁的孩子在写字。在村里转了半天,连同郭老师一共看见九个人。
  2015年11月2日,周一,二访小赵家沟村。
  半月前走访小赵家沟,未看蔬菜大棚,今日去补课。
  先到义门镇,找包村干部狄俊光。上世纪90年代我到义门镇下乡,常与俊光下棋,那时他还是一个笑嘻嘻的毛头小伙子,而今也已半口子老汉了。他给小赵家沟支书打过电话,然后我们往村里走。
  村口就排着几十座大棚,我们随便钻入一个,是蘑菇棚。棚主人四十来岁,穿着整洁,说话斯斯文文。棚子有一百五十来米长,一半长着蘑菇,另一半正在栽培,三个妇女往营养袋里放菌种,手快得让人眼花缭乱。棚主人说全村种蘑菇的不少,技术是一个四川人带来的,一斤蘑菇批发三块钱,一个大棚一年挣三四万,但得下不少辛苦。
  看蘑菇的功夫,支书岳根全回来了。根全五十来岁,矮胖身材,圆脸,有些秃顶,看上去并不强悍,但却是经见过大阵势的人。他是小赵家沟村的首富,资产过千万,但与当支书无关。上世纪90年代他与人合伙开煤矿,办焦化厂,挣了一大笔。前些年煤矿被同煤集团整合,如果不入股,还可分到两千来万,但根全入了股,被委任为矿长助理。煤矿整合后先搞扩建,未及投产,市场已哀鸿一片,银行停贷,基建也停了。根全到矿上无所事事,坐在办公室耗时间。年薪原为十八万,2014年下降为十二万,2015年到10月还没领过一毛钱。
  根全于2007年当选村主任,2008年任支书。前任是八十年代率先改革的老岳,我们也很熟悉。老岳已于2013年去世,七十六岁。想想当年的叱咤风云,让人感慨。
  来到村委会,看见教室锁着门,郭老师大概是周日回老家收秋去了,估计上午会返回来。我问根全,学校学生少是什么原因?根全说村民也不懂什么教育,只是跟风,城里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人们还说是城里教得好。其实咱这里的老师就不错,很认真,村上每年给老师补助一千元,但还是留不住学生。
  上了二楼,会议室墙上挂满金灿灿的奖牌,二十几块。除过省委、市委、县委、镇委颁发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外,还有“山西省生态村”、“三八红旗集体”、“项目建设先进集体”、“扶贫开发攻坚先进村”、“科技兴农先进村”、“文明和谐村”、“山西十佳科技富民明星村”、“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五好基层关工委”等等。方方面面的奖牌都有了,只差一块教育方面的。
  支书办公室墙上挂着一组图版,上写“亲切的关怀,辉煌的成就”,分别是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县委书记来小赵家沟村的大幅彩照。旁边另一块版面上,写着2011年省委书记来这里说过的一段话:“你们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水’这个制约因素,二是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你们的发展给全省带了个好头,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范式。自然条件较差的小赵家沟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村都应当做到,我们要对农民收入翻番充满信心。”
  在给我们介绍图版的时候,根全看着市委书记的彩照笑了,说这个还没来得及换,回头得找人换下来,不能用了。我和俊光也笑起来,图版上的市委书记几个月前被调查了。
  办公室旁边是计划生育办公室,由此说到二胎。根全说人们的观念全变了,村里有几家双女户,主动问过人家,说如果还想要男孩,可以想想办法,但人家说不要了。俊光说,现在凡多胎的,大都是脑筋不太灵光的人家。
  看完村委会,我们坐上根全开的越野车,到村周围的山头上转一圈。前些年村里努力,上面扶持,没用群众花钱,给每户人家建了两个蔬菜大棚,每棚一亩,共一百六十二亩。接下来每人又栽了一亩核桃树。村里有新旧两口深井,两个高位水池,抽水费每吨一块钱,村集体支付,大棚浇水免费。根全总结说,家家都有聚宝盆(棚),户户都有摇钱树。村煤矿被同舟露天矿整合,作价一千零五十万,十年付清,每年给村里一百零五万,村民每人可分得两千五百元。各项收入加起来,人均七八千元是有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我们转山头走过,沿路一人多高的核桃树已经开始挂果。大棚约有三分之一种蘑菇,有一些种油桃。也有少数人家种着种着不种了,有的是找到了比种大棚更好的营生,有的是懒散,吃不了这个苦。废弃大棚的塑料布撕扯成碎条,风吹起来如同残破的旗帜。村里还有不少人育油松,已经一尺来高,一片又一片,翠绿养眼。前几年育苗挣钱,这两年大家蜂拥而上,今年一米高的油松,带九十公分的土球,拉到地头才九块钱。这一片又一片的小油松,命运堪忧。
  在南面山头上,我们进到一个西红柿棚子里,一对七十来岁的老夫妻正在忙碌。我们说西红柿结得不错,但老太太说,这一茬前些时候打药不及时,长得不如上一茬,上一茬毛收入一万五。
  小赵家沟转一圈,觉得村子还是不错。改变了上一次的印象。
  天桥峡畔天桥村
  2015年10月20日,星期二。
  保德县十三个乡镇,三百四十一个村庄,在村小学生比例最高的是天桥村。二百七十八户,八百二十口人,学前班到六年级六十六名学生。二百多户人家六十六名小学生,照理说比例依然很低,但走遍全县却已再难找到第二家了。甚至有五个乡镇,全乡学生集合一块还达不到这个数。天桥村学生多,与天桥村开工厂有关,与天桥村的历史有关。
  天桥村位于保德县最北端,是黄河入境第一村。村庄位置高,站在村口望出去,黄河从北面奔腾而来,莽莽苍苍往南而去。村脚下就是著名的天桥峡,石灰岩刀砍斧劈,齐刷刷百丈悬崖。
  自古以来,天桥峡名声显赫,地图上标明,专著里有载,除过峡谷幽深之外,还因为峡内航道绝险。船工有歌谣:“天下黄河三把锁,天桥壶口胳膊窝”,胳膊窝说的是三门峡的大石窝。天桥峡让船工们念念不忘,是因为峡谷内的河床上有一断层,十多米高,跌宕成三级阶梯形状。黄河到此本已收束得很窄,再从这断崖上冲下去,大浪翻飞,激起满峡谷黄色水雾,古人按景取名,把这地方叫做“雾迷浪”。船过雾迷浪,如同从断崖上坐滑梯,凶险可想而知。
  天桥村自古跑河路谋生的人很多。这些人一年四季守着天桥峡,居高临下,看水涨水落,看石隐石现,峡中一切熟烂于心。放船下雾迷浪,是天桥艄公的绝活。外地船下行到天桥峡时,谁也不敢弄险,未入峡先靠岸,请天桥村的老艄上船掌舵,在惊涛骇浪中放船过峡。航道虽险绝,但多数时候有惊无险。冲过天桥峡之后,船只在一个水势平缓处靠岸,天桥老艄把尾舵交归原主,接了银钱,说一声一路平安,然后下船,沿着那条叫做天梯的小路返回原处,等着接下一艘船。船过雾迷浪风险大,所以请老艄的价钱也很高。天桥村人说,曾经有梁家父子,三人同时放船过天桥峡,一天能挣回来一个元宝。天桥人守着天桥峡,如同守着自家门前的一片地,如同守着一只铁饭碗。
  除过航道这一吃口之外,天桥峡还给天桥人留了另一吃口,就是石花鲤鱼。黄河鲤鱼自古名气很大,《诗经》里就有念叨,其中的极品,是天桥峡的石花鲤鱼。天桥峡内激流汹涌,风浪在两面石壁上淘涮出许多石窟石缝,石花鲤鱼就在里面繁衍生长。天桥人说,鱼是从那些石窟石缝里流出来的。石花鲤鱼赤眼,金鳞,脊梁上一道红线,只天桥峡内才有。1697年2月,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路经保德,吃过石花鲤鱼后大加赞赏,定为贡品。从此,天桥人就常年下峡为皇帝捕鱼,以鱼抵税,名曰“渔税”。春夏秋三季捕到的石花鲤鱼全部养起来,到冬天,把鱼吊起,一层一层淋上水,形成冰鱼,然后起程上贡。贡鱼有功,村里曾得过皇帝赏赐的黄马甲一件。
  放船捕鱼的日子过了二百多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两只饭碗打碎了。1970年4月,晋陕两省八个县的八千多民工背着铺盖,坐船走路,浩浩荡荡来天桥峡修建水电站。到1975年10月,天桥大坝合拢,航路阻断,再无船只来往。随着蓄水,峡内的石窟石缝被泥沙淤埋,石花鲤鱼也从此绝迹。此后,天桥峡碧水蓝天,横在天桥村脚下,成了一道中看不中用的风景。
  我去天桥村时候,天桥水电站正在排洪泄沙,黄河上浊浪滚滚。从县城沿黄河上行十五公里,公路右侧有一岔道,一座水泥碑上大写“天桥村”三个红色大字,旁边的铁皮牌楼已经陈旧,横额上是“崛起的天桥欢迎你”,两面立柱上是“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爱我天桥树我形象”,已是十多年前的口号。
  天桥村环黄土山头而居,如同一条腰带。学校在腰带中央,一所不太大的院子。前后是民宅,东面紧贴黄土山头,西面大门临街。
  走进学校时候,正在上第二节课,院落收拾得很干净。我刚站定,二楼上下来一个后生,问说找谁?我自报家门,后生笑着说他就是校长。
  相随来到二楼的校长办公室,发现很拥挤。一间半房,大约二十来平米,校长和另外两名老师办公睡觉都在这里。一位老师在上网,我说有网?老师说学校还没有,蹭邻居家的无线网,教育局快给开校园网了。
  校长叫马军,今年三十岁,眉清目秀,来这里已经三年。马校长介绍,全校六十六名学生,学前班二十名,一年级六名,二年级四名,三年级八名,四年级十名,五年级八名,六年级十名。老师十一名,五个女的。学生全部是本村的,住宿吃饭的有二十来个。马校长说,学生能留住,是因为本村有金属镁厂、焦粉厂、砖厂等,村里人就地打工,外出的少,加上学校教学不错,孩子们就留下来了。
  在我走过的几十所学校之中,这里最为拥挤。学校九十年代所建,正面一栋小二楼,上下各有两个教室三个办公室,西面一栋更小的楼,上下各一个教室。六个教室七个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合班上课。六个单间,其中一个做了伙房,十一名老师办公和住宿只有五间房。甚至在老师办公住宿的房间里,还摆着学生的床铺,说是师生同住。我说学生都是本村的,住不下晚上可以回去,吃饭就行了,校长说有些也回去。现在看,住校的学生大概就几个,吃饭的多一些。上面规定寄宿才给吃饭,所以安排一些床铺以备检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师说,和过去相比,现在还是宽松了,前些年外村的孩子也来,学生最多上到一百三十个,满满当当。学校所以能坚持,一是本地有企业,二是本村出过教育局长,对学校关心支持不少。老师说的教育局长是上世纪90年代县教育局长,如今退到了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村里的教育影响很大。
  和校长座谈完,我到几个教室转转。这里的学前班和一二年级为包班制,三到六年级分课教学。与南部学校相比,学生家庭经济好一些,单亲孩子少,一共四个,没有孤儿。
  四年级正在上英语,听写单词。年轻的女老师声音清脆,念单词宛若唱歌,但我连一个也听不懂。孩子们耳听手动,写得飞快,但握笔姿势几乎都不正确。手指紧捏,只露得一个笔尖,头也歪着,脸和桌面靠得太近。听写完毕是朗诵,十个孩子放开声调,把英语念得抑扬顿挫,很有气势,街上都能听得见。
  六年级在上数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方程。演算完后,下面的同学上去给点对错,老师在一旁做引导解释。全班也是十个孩子,老师说学生少,一个个都能关照得到,如果是五六十个,就难以一一照应到了。
  幼儿班孩子最多,二十名,最小的才四周岁。孩子门坐在那里叽叽喳喳,有的看书,有的捏着铅笔写字,有的桌上什么也没有,瞪大眼睛新奇地看着我。教室里还坐着一个家长,孩子新入学,不放心,过来看看。
  课间操,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打闹,三个年轻的女老师站在院中晒太阳。我问英语老师每周几节课,她说四个年级的英语,二十节,还得照应几个自习。我说课程不少,三个老师说我们课程都不少,好在学生不算多,改作业轻松一些。说到农村学校,几个老师说有两个特点,一是随着年龄低下去,孩子越来越少,二是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说话时候,炊事员也来了,是一个年轻媳妇,一同来的还有一个送豆腐的中年妇女。校长说本村有一个豆腐坊,天天给学校送豆腐。我到厨房看看,只一间房,与其他一些学校相比,显然简陋了许多,消毒柜、冰箱、留样柜、蒸柜之类的设备一样也没有,只有一个小小压面机。师生的搪瓷碗码在一个塑料大盆里,挨着放的是一盆削好的土豆,地上一个塑料袋里装着四棵大白菜。灶台上有两个特大号电饭煲,两个电磁炉上有两口不锈钢锅。看样子午饭得同时用两个电饭煲焖米,两口锅来烩菜。条件确实是简陋了一些。
其他文献
1  亲爱的小妹,真希望你永远都不会看到这封信!可当你看到这里时,我想,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你那多次大难不死的哥哥马上就要死了。死于一个早有预谋的陷阱,一个无法破解的死局。  四天前——对于你来说则是十五年前了——在引力的撕扯下,“先锋”号突然解体。龙骨首先断裂,蒙皮被剥离、撕碎,化为无数飞舞的亮晶晶的金属碎片。空气从飞船里激射而出,裹挟着杂物和尸体。管道中的水汽刚喷出就凝成了冰霜,弥散成一片晶
1. (1) 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或人类保护自然、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  (2) (示例)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天然的“病源库”。“非典”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也来自野生动物。鉴于此,我们向广大同学发出倡议:  ①积极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②爱护野生动物,拒绝参与狩猎、买卖野生动物。  ③参加一次
试卷整形:基本形式保持稳定 局部内容调整完善    2009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浙江省对语文高考试卷进行了结构重组,以板块组合方式编排,分“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作文”四大板块,取消了卷Ⅰ和卷Ⅱ的区分,使试卷结构更合理、更简洁。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内容,比如开放性探究题、《论语》阅读题等。试题富有创意,凸显了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因此,2010年会延续这一成果,不会“折
那两天我在你们身边  我伟大的母星,我将以地球公元纪年向你传输我所看到的一切。  公元2015年9月12日,地球东八区。  作为银河系的观测者,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现如此强烈、进取,有着无限未来的想象能量。我的目光穿越漫长的光年,投射到这颗蓝色的星球、这片美好的土地上。依据资料库的浩瀚资料,我确定这次名为“第26届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人类集体活动其重要程度为最高级。  智能观测设备建议我进行全过程观测
一、选择题  1. C。A项,颈ɡěnɡ。B项,黠xiá。D项,蒙mēng。  2. D。A项,水龙头。B项,凑合,抱怨。C项,重峦叠嶂。  3. B。A项“念念有词”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与“大声诵读”矛盾。C项“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不合语境。D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偉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不用于形容“青春”。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物理实在,还是心理感受?对时间的感受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时间是线性的还是循环的?时间是无止境的还是有一个终结?时间是否可逆?时间可以被超越吗?  无数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但是,没有一个比古罗马帝国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答案更为机敏。当他被问及“什么是时间”时,他回答:“没人问我时我还知道,一旦要回答它,我就一无所知了。”也许
周四下午去了咖啡人曙光店。带了一本书《太阳很红,小草很青》。想完全投入地把一本书读完,我一般都会在白天,去一个另外的地方。天气好时,把车开到一个空地上,在车里看。家里是有书桌的,书桌上常有几本书同时摊着,使我不能专心只看一本。家里还有一只冰箱,里面不断被我补充进水果,我会常走过去,打开一下。如果在走向冰箱的时候,发现某一处有灰尘,又发现一个东西没摆正,我的强迫症心理就现形了。   雨从上午就开始
“砰、砰……”  一个夏季的夜晚,黄口响起枪声,村庄陷入一阵恐慌中,不少人家关紧了大门。  傍晚时分,几个戴墨镜和口罩的人,扛着猎枪和大片刀闯进了村子,并且在村里示威,骂骂咧咧。有人断言,枪声是冲着明天的选举来的。  入夏以来,村班子换届选举成了黄口人的热门话题,发生了一连串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外面评论黄口的村班子说:庙小妖气大,水浅王八多。  三伏天,黄河故道的夜晚,一丝风也没有,异常闷热,树上
看过了70年来的语文课本,再和小编一起坐上“中学生天地”号时光机,走进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高中语文课堂,一起体会那时的语文课,感受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语文教学也是,从教材到教学纲要,一切都要重新制定。  当时,中国提出向苏联学习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经验,这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上。20世纪50年代初期,借鉴了苏联将课本分为“俄语”和“文學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萧伯纳说:“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请就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高考作文题中,有不少涉及“二元对立概念”的题目。遇到这样的作文题,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