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那道绚丽彩虹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q8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哪怕是寒冬腊月,母亲也舍不得开一下灯,再冷也会搬上板凳到院落坐着缝补,她知道,如果不抓紧缝补,我们身上已没有再多可换的衣物。
  
  我仅见过母亲三张留影,事实上,这也是母亲这一生仅有的三张留影。
  见到母亲的这三张照片时,母亲已长眠在家乡黎平城郊东门坡外。那时我还很小,真正回忆起母亲以往的一切,是孝顺的大姐从所珍藏的这三张照片开始的。照片全是黑白的,这淡淡而朴素的色调,正是那个年月一种平实而极难得的定格,永恒的定格……
  第一张留影,母亲与父亲怀里抱着仅几个月的大哥。照片上的母亲留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发式,看上去也就二十几岁。父亲身着中山装,左袖上戴着一只黑袖套。听父亲说,那是母亲与父亲悼念前苏联一位国家领导人的逝世,在省城一家小相馆拍的。照片上,母亲身子微微地靠着父亲,显得肃穆而拘谨,极不自然。这张合影是母亲第一张人生的留影,也是母亲与父亲唯一的一次留影,这也成了我们全家弥足珍贵的一份最难得的回忆。
  母亲一直都很胖。于是每逢夏天,那把棕叶大蒲扇、那双用破旧凉鞋修剪的拖鞋、那个泡浓茶嫩青色的大口缸,还有那洗得发白的木凳,就成了母亲度过炎热季节的宝物。每逢母亲拎着藤篮子从街上买菜回来,还来不及擦掉额头的汗水,赶紧先脱去黑布鞋,换上拖鞋,扯着嗓门吆喝着我:“满儿,快找我的扇子来。”喘着气坐在木凳上,蒲扇是一刻也不会停下,手里的大缸浓茶咕噜咕噜地下去一大半。“快把我的烟拿来呢!”直到点上一支香烟,猛吸几口,这才稍稍感到好受些了。“生娃儿多,人胖了还真吃不消呢!”母亲最爱抽“蓝雁”香烟,当时这种牌子的香烟一毛七一包。有时烟抽完了,每当我们糊着纸盒时,母亲总会让我到路口去买。糊完纸盒,交到火柴厂,领了工钱,母亲也会买上两毛八一包的“朝阳桥”,在当时那已经是很上档次的香烟了。
  思绪猛然回到那年六月的盛夏,那个雨后的端午节下午。得知出差的父亲能在晚饭前到家,母亲顾不及身体的疾病,从街上买来鲜嫩的粽叶,从米缸里舀出过年都舍不得吃的糯米,那贮存好久的糯米早已生虫起霉了,母亲戴着父亲的老花镜,蹲在地上捡完米虫子,又一遍又一遍淘洗干净,放在簸箕里滤水。然后将蒸熟的红豆,掺着糯米,喊上我一起包起了粽子。母亲包粽子时,用手和牙齿咬着棉线使劲地捆着粽子。粽子包完,我发觉母亲的嘴角、手指间已留下好几道口子,还渗出了血。来不及坐下歇会儿,母亲又赶紧将粽子上灶蒸了。
  母亲的第二张留影,是大哥、大姐、二哥依偎着母亲一起照的。母亲穿着一件浅格子粗布衣服,留着两条长长的辫子,大哥看上去也仅四、五岁,大姐穿着一件兜兜衣,二哥还小,坐在母亲的腿上。
  家境的贫穷,母亲没有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却能认识“毛主席万岁”。我还记得母亲在我翻开小学二年级一篇课文时,一字一字念出“毛主席万岁”,我当时就有些惊讶了。
  好几次糊好纸盒陪母亲交到火柴厂时,她都是按上手印才能领到钱。有一次,父亲出差了,单位要母亲去代领父亲的工资,回来后她怕忘了,赶忙用粉笔在门背后写下这样一串数字:50、1、5。后来,她告诉我这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51块5角。母亲一生饱尝了没有文化的苦,她一直都操劳着全家人的生活,让父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们能多学点知识,长大好有出息,也能为她争口气。母亲记下父亲工资数额的那一排数字,到我们家搬了新居时,都还留在那里,不过字迹有些模糊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写下这段回忆的文字时,我想我是永远都抹不掉这些岁月的音符了。
  我见到母亲的第三张留影,是在母亲病逝后的几天。这张照片是母亲和她在县糖厂工作的同事们照的。大树下,母亲站在后排,看上去年纪显得最大,岁月的艰辛与家境的贫寒,过早地写满母亲原本美丽的脸。
  母亲随同父亲来到黎平时,开始是在县糖厂上班,效益一直都不好,她后来又转到了缝纫合作社,帮着做些针织活贴补家用。母亲的针线活是无可挑剔的,全家人的衣裤破了损了,经过母亲的缝缝补补后,我们穿在身上,一点都看不出哪里是补过的、缝过的。母亲做针线活,总是先让我帮她穿好针线,然后她会戴上顶针,戴着父亲的老花镜,找一个透亮的地方,很麻利地缝补起来。
  哪怕是寒冬腊月,母亲也舍不得开一下灯,再冷也会搬上板凳到院落坐着缝补,她知道,如果不抓紧缝补,我们身上已没有再多可换的衣物。
  冬天,那冷飕飕的寒气从她单薄的裤腿直往上窜,可她仍埋着头专心地缝补着,似乎不知道冷。谁又能知道,那时的母亲已经是病得不轻了。
  母亲生病住院,那是1986年的正月初二。我起床下楼,见母亲的大床空着。父亲这才告诉我,体质虚弱的母亲早晨已被送往医院了。当我顶着寒风沿着城郊的田埂,一口气跑到城郊的县医院时,母亲已由抢救室送进了病房。母亲因严重的肺心病突发中风,左部已半身不遂。姐姐、姐夫还有二哥正守候在她身旁。
  母亲走的时候,刚刚度过她55岁生日。我们全家人的祷告,街里邻居们好心的祈祷,都没能把她留住,母亲就这样匆匆的离去了。一直都守候在母亲身边的大姐说,母亲当时好安详、好宁静,像睡着了一样……
  与母亲曾一同在县糖厂工作的同事得知母亲没有遗像时,噙着悲痛的泪水从箱子底下翻出那第三张留影,画家连夜照此临摹。说是近照,其实那是母亲四十多岁的一张留影,也是她生命最后的留影。
  至今,这张照片一直都悬挂在老家那最大的客厅里。哪怕没有灰尘,如今年近八旬的父亲,都会慢慢踩着凳子亲自擦拭。有时,父亲会陪着母亲说上一阵儿话,聊聊在外工作的七个子女,聊聊他们的孙儿孙女。接下来,仍会忘不了给母亲燃上一支好烟……
  母亲,您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您留给儿子的这一段段往事,还有那一道绚丽而迷人的彩虹,让我永难忘怀。
其他文献
《晚晴》编委会负责同志,您们好!  寄来这一期新版《晚晴》,使我倍感惊奇,无论是封面设计、内容报道、印刷纸张,还是版面安排,均感到焕然一新,并以一种新视野、新天地、新内容、新知识、新生活、新照片,呈现在读者面前,阅后心中倍感欣慰。  从期刊的调整,我也体会到编委们为了这一期刊出版定位,及发展方向,必定付出了不少汗水及辛勤劳动。大家能本着与时具进、勇于创新、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将
期刊
《破解生命密码》  作者:陈蓉霞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24.00    内容简介  常言道:“龙生龙,风生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实际上就是先人们对遗传现象的一种朴素的描述。到底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得生命在繁衍过程中既保持了物种特征,又使得物种之内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开始,人们对生命信息遗传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紧接着遗
期刊
“老顽童”是金庸笔下的人物。此人在《射雕英雄传》中着墨颇多,不仅武艺高强。到了年迈之时,仍童心未泯;爱好和兴趣就如万花筒一般不停的变换。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现代版的“老顽童”。  那天我在街边等红灯,就见不远处的QQ小车里探出了个光头和我打招呼。呵,那不是被朋友们戏称为“老顽童”的老李吗?只见他潇洒的一扬手,小车便在绿灯出现的一瞬间窜了出去。  老李今年69岁了,原先是某钢铁公司的高级工程师。60
期刊
“今天,省老龄委、当代贵州杂志社、晚晴杂志社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庆祝《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  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在贵阳隆重举行。贵州省委副书记、省老龄委主任王富玉热情洋溢的讲话,拉开了《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的帷幕。  《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原定于当天上午9点召开,王富玉也应邀出席,但是,根据日程
期刊
2007年是《晚晴》杂志创刊20周年,20年的日子转瞬即逝,20年的风雨阳光春华秋实,《晚晴》且歌且行。  20年来,《晚晴》始终坚持贴近老年生活、走进老年心灵、沟通老年情感、关爱老年健康,以丰富的内容和美好的形式赢得了广大老年读者的喜爱,成为了交流离退休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新情况、新思路、新经验、新进展的重要阵地,对促进离退休干部工作和老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年来,《晚晴》致力于讴歌
期刊
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来北京大学访问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有一年,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在农村,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说几句话,都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
期刊
值此《晚晴》创办20周年的大喜日子,作为《晚晴》的老作者,难掩此刻的感激之情。依稀记得,我首发在《晚晴》的第一篇文字《访柯灵》,是在1992年第6期,至今已有16个年头,林钟美总编接稿后即刻为我发了近2000字。从此。我便一发而难搁笔。尔后,我写的关于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回忆周总理的文章,及采访顾也鲁先生的文章也陆续发表在《晚晴》上……  之后,由于工作忙,要拍片、教书等,为《晚晴》写文章,有所
期刊
丹麦:骑自行车发电换取晚餐    为秉承低碳环保理念,丹麦一家名为“哥本哈根塔皇冠假日”的酒店近日首创了“客人脚踏自行车发电换取晚餐”的活动。酒店将两辆健身脚踏车连接到发电机上,客人们可以在骑车锻炼时顺便发电——产生足够电量的客人更能获得一次免费晚餐。该酒店在声明中提到,“任何能为酒店发电10瓦时以上的住店客人将获得在本酒店免费用餐的机会作为奖励,这样做意在于提醒游客们,在关心自身健康的同时也应注
期刊
颈椎、腰痛似乎一向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几年来,颈椎、腰痛患者却越来越年轻。2009年底,一场主题为“颈、腰痛康复”的中华医学会湖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年会在同济医院召开,与会专家提醒关注脊柱健康。  学习负担重,上网时间长——  颈椎病逼向青少年  据同济医院康复科主任黄晓琳介绍,近年来,随着电脑、汽车等现代生活方式的日益普及,颈椎、腰痛患者越来越年轻。有统计表明,目前青少年颈椎病患者比例已
期刊
老伴还给他们这个“驴友团”起了个很酷的名字,叫“夕阳也疯狂”。    老伴刚退下来时,为了适应新的生活,他试着种花、养鱼,但时间不长就没了兴趣,情绪很是低落。后来,在子女们的坚持下,我们一家七口去了趟长白山,顺路又在延吉转一圈。在参加当地朝鲜族人的野外聚餐时,那种席天幕地、酒后起舞的欢快场面感染了他。此后三年多来,老伴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有些地方还故地重游,仅西藏就去了三次。面对年龄不断增长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