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初中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国家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必须面向全国初中学生,使学习了历史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只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必须有别于高中历史课,即知识相对浅显通俗,形式较为活泼直观,课程难度较小,使初中学生都能认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既要考虑全体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要顾及少数喜欢历史课的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特长,为初中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打基础,也为初中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基础。
二、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用来指导、规范、监控中学历史学科日常教学、评价及管理工作的教育文件。近五十年来,历史教学大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对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现行教学大纲的结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用课程标准来取代它。当然,课程标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的完善和发展。这次研制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比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进步、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明确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长期受大学历史教育及历史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始终没能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经常是大学历史课的浓缩。这样的中学历史课有比较严谨的学科体系,有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和历史理论,但它们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无形中增加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难度。因此,定位不准的中学历史课已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课的教育作用。
2.课程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都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发展。因此,我国21世纪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把过去关注知识传授的课程,改造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这给我们一种启示、一种压力,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中学历史课编制成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新历史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代社会,使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认知、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内容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同时,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也要求新的历史课程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课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使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多元体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规划人生。
3.構建适合学生认知的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体系。
这次编制历史课程标准,就有改革现行中学历史课程结构,重新构建适合中学生认知的中学历史教育体系的任务。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非专业教育的历史课程内容就应该相对简单、通俗、生动、活泼,而不能是历史材料、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的罗列或堆积。因此,必须明确目标: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应精选而不是囊括历史知识,改变课程的“难、繁、偏、旧”状况,按历史发展时序,中外有机结合地展现历史,并体现“薄古厚今”原则──增加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史的比重,增大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思想史、科技史的内容,以主题或专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以必修加选修的方式呈现课程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中学生学习,也可以增大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
4.由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重要发展。传统的中学教学大纲主要是让中学历史教师使用的,因而,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规范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这种规范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并以此来保证全国中学历史教育质量。但在旧评价(考试)体系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规范作用日益衰减,为提高考试成绩,历史教师只有强化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认知、记忆和不断扩充,历史教学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满堂灌”,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因而,增加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难度。在当前,历史教学大纲已演变成只是历史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各种考试的尺度、标准,它已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历史教育任务,也无法为学生继续学习历史和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历史教学大纲这类教学文件已不能胜任担纲的任务
5.变知识单向传递为知识多元交流。
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脚戏──一讲到底,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项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体现。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已不喜欢中学历史课的现行教学形式,不喜欢学习和接受历史知识的单调过程,因而影响到历史学习的质量,并使历史课变成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6.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教学与评价,要求历史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这对历史教师来说并不新颖,只是过去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实施,把重心放在了学习结果上。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从设计教学方案开始,就必须两者兼顾,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在每一堂课、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告知学习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的教学与评价对学生学好历史课才有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才能使学生喜欢学历史,喜欢历史课,中学历史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
初中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因此,国家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必须面向全国初中学生,使学习了历史课程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只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门基础课,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目标的确定上,必须有别于高中历史课,即知识相对浅显通俗,形式较为活泼直观,课程难度较小,使初中学生都能认知、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发展性原则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教育既要考虑全体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也要顾及少数喜欢历史课的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特长,为初中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中教育打基础,也为初中学生进入和适应未来社会打基础。
二、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一样,都是由国家制定用来指导、规范、监控中学历史学科日常教学、评价及管理工作的教育文件。近五十年来,历史教学大纲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们对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现行教学大纲的结构、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部决定用课程标准来取代它。当然,课程标准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教学大纲的完善和发展。这次研制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就比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有进步、有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明确中学历史教育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长期受大学历史教育及历史学科研究成果的影响,始终没能准确定位,课程内容经常是大学历史课的浓缩。这样的中学历史课有比较严谨的学科体系,有比较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有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概念和历史理论,但它们超越了中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无形中增加了中学历史教育的难度。因此,定位不准的中学历史课已成为中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严重影响了中学历史课的教育作用。
2.课程从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发展。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都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发展。因此,我国21世纪中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把过去关注知识传授的课程,改造成关注学生发展的课程。这给我们一种启示、一种压力,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把中学历史课编制成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这就要求新历史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现代社会,使课程内容适合学生认知、关注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兴趣;内容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习了历史课程的学生都有进步、都有发展,都能达到规定的课程目标;同时,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也要求新的历史课程必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课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应使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多元体验,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规划人生。
3.構建适合学生认知的中学历史教学(课程)体系。
这次编制历史课程标准,就有改革现行中学历史课程结构,重新构建适合中学生认知的中学历史教育体系的任务。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非专业教育的历史课程内容就应该相对简单、通俗、生动、活泼,而不能是历史材料、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的罗列或堆积。因此,必须明确目标: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应精选而不是囊括历史知识,改变课程的“难、繁、偏、旧”状况,按历史发展时序,中外有机结合地展现历史,并体现“薄古厚今”原则──增加近现代历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史的比重,增大社会史、文化史、生活史、思想史、科技史的内容,以主题或专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以必修加选修的方式呈现课程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方便中学生学习,也可以增大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中学历史教育的质量。
4.由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这是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的重要发展。传统的中学教学大纲主要是让中学历史教师使用的,因而,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规范了历史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这种规范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并以此来保证全国中学历史教育质量。但在旧评价(考试)体系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历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规范作用日益衰减,为提高考试成绩,历史教师只有强化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认知、记忆和不断扩充,历史教学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满堂灌”,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因而,增加了中学历史课程的学习难度。在当前,历史教学大纲已演变成只是历史教师向学生系统传授历史知识和进行各种考试的尺度、标准,它已无法完成国家规定的历史教育任务,也无法为学生继续学习历史和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中,历史教学大纲这类教学文件已不能胜任担纲的任务
5.变知识单向传递为知识多元交流。
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脚戏──一讲到底,学生多系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项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体现。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已不喜欢中学历史课的现行教学形式,不喜欢学习和接受历史知识的单调过程,因而影响到历史学习的质量,并使历史课变成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
6.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的教学与评价,要求历史教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重心是关注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这对历史教师来说并不新颖,只是过去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实施,把重心放在了学习结果上。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从设计教学方案开始,就必须两者兼顾,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在每一堂课、每一教学活动中都注意调动学生参与,都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与关注──向学生传授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告知学习历史应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概念,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与技能,应了解哪些基本理论,并努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这样的教学与评价对学生学好历史课才有帮助,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才能使学生喜欢学历史,喜欢历史课,中学历史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