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高质量“中优” 打造西部区域发展灵魂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L1986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四川省委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向好、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特大型中心城市。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这赋予了成都在新的发展时期更高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2016年经济总量占四川全省经济总量的百分比达到63.6%,对全省发展大局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不仅要肩负着自身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任,还要带动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之中,为此,汇聚发展资源,集中精力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大力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打造引领西部、面向全国的核心增长区域已成为必然。
  一、区域发展的点睛之笔
  当前,成都市正处在由区域性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转换的关键时期,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影响力,是成都面临的重要任务,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中优”部署,正是顺应这一形势,加速区域发展的点睛之作。
  第一,“中优”能强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引领、辐射作用。区域发展要有灵魂、城市发展要塑造形象,“中优”部署是优化成都作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功能,做优做强以成都为核心的四川经济的关键举措,抓住了加快区域发展、提升区域发展品质的核心问题。成都作为成渝城市群“双核”之一,在“中优”的引领下,将会更强,将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其发展走向不仅对成都、成德绵乐城市群以及四川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对未来全国城市体系的布局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第二,“中优”能切实提升区域的竞争力。产业发展要有引领,从产业发展看,成德绵乐城市群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带,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重型装备制造、汽车、机械制造、军工、食品等产业集群,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迅速上升,但还缺乏一个“智造、创新”中心。建设好“中优”区域,将为成德绵乐地区的产业升级,保持竞争优势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三,“中优”能加速四川的对外开放。成都作为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好“中优”区域,并结合自贸区的建设,对加速四川对外开放,提升成都双向投资水平,深度融入国际市场,吸引世界500强,国内外大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中优”能有效凝聚整合创新资源。成都具有丰富的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资源,在蓉高校达56所,国家级研发平台达6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西南交大、中铁二院、电子十所及二十九所、四川测绘局、东方电气等科研院所及高新企业拥有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研发基地和研究平台及成果转化平台。同时,充沛的人才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要素支撑。“中优”形成的强有力的创新核心,为科技资源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第五,“中优”能有力地提升城市的品质。成都向来以休闲、旅游、美食闻名,“中优”是提升城市品质,由休闲向宜居、宜业、宜商、宜创新的世界级城市转换的关键步骤。
  二、做好“中优”应注意的问题
  当前,成都正在稳步推进“中优”部署,为使这一部署顺利实施,首先应认识到,“中优”应处理好体系优化和个体质优之间的关系,个体“优”要服从于体系优这一前提,“高大上”项目的堆砌,有时是体系发展的阻碍,要素的有机融合、体系最优才是最终目标。在此基础上,要牢固树立实行产业发展为核心,创新驱动为保障,健全服务为基础,特色文化树形象的发展理念,做好、做强“中优”。
  一是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主要指产业发展要实,质量要高,虚实结合。产业实。从成都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城市在西部和全国的分工看,二、三产业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行发展,“中优”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世界500强研发中心,但更要重视高端实体产业发展,没有高端产业做依托,高端第三产业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重视实体产业,还可以解决就业的现实问题,也是维持一定增长速度、保持城市竞争力所必须。
  质量高。淘汰低端产业,发展和城市地位相符合的产业。全面做好军民融合工作,军工企业是四川省的宝贵财富,是四川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支持军工企业发展,加速军民融合,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和“中优”的双赢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商贸、文创、休闲旅游产业优势,积极推动以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在线旅游、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移动医疗、智慧城市、智慧环保、大健康、物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主体的“互联网+”产业发展。
  虚实结合。主要是处理好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推进“中优”区域金融业的发展,要全面落实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为结构调整服务,防控金融风险。以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省内开放型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及小微企业发展,主动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及项目,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着力发挥政策性金融杠杆作用,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血液、增添活力。
  要同步推进传统金融和现代金融业发展,而不是现代金融一枝独秀,要为传统金融业发展留有空间,同时对包括保险业、银行、证券股票、互联网金融等现代金融业存在的风险,要加以严控。谨慎确定金融业的增长指标,金融业持续高速发展,并不是成都发展的首选,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一定要控制在8%以下,过高的比重有可能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应引起充分重视。
  二是要以创新驱动为保障。“中优”区域应成为西部的创新中心。充分利用高等院校、中科院研究所、企业研发机构的研发资源,依托“中优”提供的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无缝转化;打通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通道,统筹建设军民兼容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民参军”机制创新和“军转民”开放创新的良性互动;搭建开放型创新平台,吸引、对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创新成果落户“中优”区域,借助外力推进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科技人才落户,为科研创新提供新鲜血液;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出台以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为核心的一系列成果转化政策,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和效率。必须优化创新协同机制,继续大力推动建立政产学研资介“六位一体”的多方创新协同机制,努力促进区域協同创新,打造西部创新枢纽。争取到2020年,“中优”区域成为西部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产业升级的技术源头、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大企业的研发聚集区。
  三是要以健全服务为基础。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是“中优”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成都提升城市能级、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关键举措。要全面落实建设“五中心一枢纽”的布局,完善优化现代服务产业为主的功能区布局,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大力完善和推进中央商务区、会展休闲、高档商贸服务、特色美食等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第二,要建设高效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以服务智慧转型为抓手,创造西部新模式。以“搭体系、建标准、创服务、提效能”为核心,以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化、政务服务模式化、政务服务贴心化、政务服务效能化为目标,推动各级“门”“网”“线”“端”等服务载体及其服务内容深度融合、互动,促进政务服务实现将传统的实体大厅办事模式向网上办事模式转型,将传统的分区域、分层级、分部门分散服务模式向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综合服务模式转型,不断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构筑优质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第三,要兼顾群众生活所必须的服务业。“中优”面积达1264平方公里,即使人口密度调减为1.36万人/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也过千万,群众生活方便与否必须加以考虑。将“低端”服务业疏解出“中优”,置换发展“高端”服务业,将增加城市生活成本,毕竟服务业的“高”“低”需求,应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强调服务业“高”端化,未必有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此外,还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对城市通勤所产生压力,城市中心发展枢纽经济是否有利等因素。
  四是要树立特色文化形象。成都的休闲文化、茶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等闻名全国,形成了成都独特的文化竞争力,也是成都吸引外来资本、人才的重要辅助手段。在建设现代化城市过程中,要协调好弘扬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重视传统文化在区域发展中所提供的隐性竞争力,“中优”要为传统文化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機融合到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中,为区域发展助力。但同时,也要防止出现以发展文化产业、保护传统为由进行房地产开发豪华娱乐设施建设,保障“中优”部署顺利实施。
其他文献
社区这个外来词汇,从它传入中国至今不到百年。它进入人们日常生活,成为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语汇,也仅有30年左右。但这个词汇在中国社会中的普及率、影响力,少有与之匹敌者。社区发展与社区治理,也早已进入政府的视野,且分量日重。近日,成都市以高规格的全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的形式,吹响全面系统推进城鄉社区发展和治理改革的集结号。  有温度的社区,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是社区发展治理的终极目的。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贯彻落实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精神,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保障,成都历来高度重视发挥好财政在促进产业发展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新形势下,成都将全面升级施财之道和聚财之能,推动财政政策供给方式深度转型,着力创新财政政策供给,通过构建“资金投入+政策引导”机制,形成财政政策“组合拳”,为“产业新政50条”落地落实提供坚实的
期刊
城乡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发展治理的基本单元。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城市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挑战。9月2日,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大会召开。随后,成都市正式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意见》。这是新一届市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中央和省委安排部署,努力走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社区发展治理新路子,对巩固党执政的基层基础,夯实成
期刊
发展与治理是城市的两大主题,两者紧密关联相依相存。一方面,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城市治理的根基,城市发展的方向、模式和速度都会给城市治理提出新的难题和挑战;另一方面,城市的良好治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水平反过来也可能制约或促进城市发展。城乡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和城市治理的基础基石。成都,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符合特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新路。  一、发展与治理
期刊
“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既要“撸袖子”,又要“加油”,这就是“实干”。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实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实干”。《论语》中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墨子》强调“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荀子》说得更明白,“道
期刊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全面從严治党的决策部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成都市在广大党员中开展了“读系列讲话、读党章党规、读中华名篇、读党史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本刊将陆续刊发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成都正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具有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集体资产升值和长期收益  近年来,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抓住国色天乡旅游产业项目开发建设的重大机遇,在全市率先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和改造原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试点,摸
期刊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实现这一历史使命,首先要大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最大限度凝聚各级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科学作为的思想共识和行動力量。  开展“四项教育”强化思想引领,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  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思想引领是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才能做到思想清醒、政治坚定、行动自觉,坚守住共
期刊
◆武侯祠  在成都,穿越只需跨过一道门槛  桃园结义、茅庐三顾、历朝碑谒……  纵横游走的历史言说  自由穿梭于次元壁络绎而来  这都市里的通古之境  出落于深谙攻心之道的武侯区  汉室江山的文武英雄列于现实之上的朝邦  与中华河山的天下百姓  共融于墙内墙外的风流云荡中  德昭日月,则灵魂轻如羽毛、重昭万古  文脉相系,则世人归心、俗世安妥  古今之智者洞悉  司祀之祠,更是立心之祠  ◆孔明灯
期刊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作出了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金牛区坚持把自身的工作放在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去思考和定位,提出了围绕“建设中西部综合实力领先城区”,夯实“五区支撑”、做强“四大功能”、推动“四个跃升”、打造“一张名片”的“15441”中优发展思路,将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作为转变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