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宜兴紫砂壶艺三杰(上)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f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传世的紫砂精壶如满天星辰,照耀着我国陶瓷历史的星河。历代制壶大师毕智穷工、技艺绝伦,以紫砂文化特有的气韵,昭示着我们民族的灵秀与辉煌。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业经过清咸同年间的战乱,逐步走向复兴。当时有三位少年英才拜在宜兴紫砂业名师汪春荣(生义)门下,学习制作紫砂壶的技艺。他们就是近代制壶名家汪宝根,近现代壶艺大师吴云根,近现代花货泰斗朱可心。这三位同门师兄弟学艺时情同手足,交谊深厚,而成名后他们又各自以自己非凡的技艺,创制了各式的传世精品,培养了建国后一批杰出的壶艺传人,对近现代紫砂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近代制壶名家汪宝根
  
  
  汪宝根(1890-1954年),号旭斋,宜兴蜀山人,民国时期著名的紫砂高手之一。
  1904年,汪宝根拜其伯父清末紫砂名师汪春荣为师,在严师的精心调教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满师后,汪宝根被聘为宜兴利用公司技工,以制鱼化龙、洋桶、掇球、仿古、竹节等壶为主。
  上世纪20年代后,汪宝根以创制“梅花竹鼎壶”一炮打响,所制梅花竹鼎壶集筋纹花货竹器为一身,难度大、技巧高,由此汪宝根升任利用公司技师。
  上世纪30年代初,省立宜陶职校校长王世杰组织艺人创制“东坡提梁壶”,汪积极参与创制。费时三个多月,精工细作,汪宝根所制“东坡提梁壶”气势宏伟,端庄饱满,古朴凝重,1932年一举荣获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工艺博览会”优秀奖,汪宝根因此名声大震。1933年宜兴利用公司已发展到300多人,汪宝根任技术总辅导,负责质量工艺、授徒与管理。1935年汪宝根制成特大型“东坡提梁壶”,在窑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坡壶首”。
  上世纪30年代中叶,汪宝根所创制的六方竹鼎、四方竹鼎、上桃合菱、上合梅、线云等壶式,技艺精湛古雅端正,成为时人争相抢购的收藏佳器。在上世纪30年代,汪宝根还在宜兴吴德盛公司、上海铁画轩公司担任过技师,专为两大公司制作高档壶具。
  抗战爆发后,窑场一片萧条,艺人处境艰难,汪宝根以开“柴行”度日。上世纪40年代中叶,汪宝根为不使技艺失传,于是传艺于儿子汪福庭(1926-1993年)。至1954年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之际,汪宝根已重病在身,师弟吴云根、朱可心数次探访盼其康复,终不能如愿,汪宝根于1954年10月病逝于蜀山西街家中,享年64岁。
  汪宝根曾与清末紫砂名家黄玉麟是邻居,他常常向黄请教,学到了不少制壶绝艺,并以樱桃小包嘴制壶而闻名壶艺界。汪宝根身材矮小但精力旺盛,不做到尽善尽美绝不出手,虽制作较多但求者难得。
  文如其人,壶亦如其人,汪宝根所制之壶常有气宇轩昂、傲骨凌然的神韵。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宜兴县警察局长朱岳年订购了汪的茶壶,定金付了半年壶还没有收到。他利用权力强行将汪带到宜兴家中,把泥凳工具紫砂泥亦一同拿来,锁上房门强迫汪制壶。历时三天,泥片没打壶更没制成,朱岳年无奈只得将汪宝根放回蜀山。汪宝根这种不畏官场藐视小吏巧取豪夺的高尚品质,至今还为宜兴人民所颂扬。
  在紫砂花货中,有不少以竹入壶的作品。竹子不仅有观赏性还有实用性,从历史上传播文化的竹简到今天人们日常的生活器具,无不体现竹子的重要经济价值。青青翠竹,潇洒飘逸,坚韧常青,常被历代文人喻为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典范。苏东坡爱竹,留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竹型壶是传统文化领域里竹文化与紫砂壶文化的完美结合,以竹制壶常为人们所钟爱。
  
  “六方竹鼎壶”是笔者所藏汪宝根上世纪30年代的作品。壶高10.5厘米,口径4.3厘米,容量400毫升。壶盖内钤阳文篆印“宝根”,壶底钤方形阳文篆印“旭斋”。“六方竹鼎”壶色泽暗红,六方柱竹节为钮,两边塑以对称的竹叶,流把均为六方竹节状。“六方竹鼎”壶集光货花货竹器为一体,全壶制作精细严谨,线条挺括流畅,玲珑高雅气度非凡,是汪宝根的代表作之一。
  “六方竹鼎壶”四面均为民国碑刻名家韩泰(号潜陶)篆刻。主面砖文为“元嘉”,瓦文为“宜富当贵”,落款为“此仿积古为抚本潜陶氏摹古并镌于古阳羡”。另一面刻有山川村落孤帆远影,题款为隶书“山外澹云无墨画,潜陶主人”。整个陶刻字画清秀刀法精细,是潜陶篆刻的杰作。“六方竹鼎”壶为名壶名刻,是民国紫砂壶具中的珍品。
  “上桃合菱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藏品。壶高11.5厘米,口径8厘米,容量600毫升。盖印两方:“汪”、“宝根”,底印:“旭斋”。“上桃合菱”壶的壶体为扁桃形,色泽紫褐,盖钮以桃枝桃果制作,生动传神,壶流为包嘴,出水流畅。全壶集花货筋纹货为一体,圆弧周正气度饱满,是汪宝根的代表作之一。
  “上桃合菱壶”主面为民国陶刻名家陈少亭篆刻:“仿邓完白印法,四处余香诗咏后,于陵子”,字体工整、刀法流畅。
  陈少亭(1875-1953年),字颖川,宜兴西乡人,民国陶刻名家。他是清末制壶名家陈柏亭之子,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1889-1968年)的师兄,师从陶刻名师卢兰芳(1870-1930年)。陈少亭晚年弃艺从医,故传器较少。
  汪宝根的传器有高梅、上合梅、竹段、葵仿古等,其中“高竹壶”现为南京紫砂壶藏家沙志明收藏,“线云壶”则被红学专家冯其庸珍藏。(未完待续)
  
   (责编:石晓)
其他文献
策划:本刊视点栏目组  策划·统筹:董凡 唐艳萍  执行:孔祥祥    现状:今非昔比,风光不再    中国画,作为书画类市场上的龙头老大,曾长期占据着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上独一无二的领袖地位,然时至今日,当中国油画市场以无可逆转之势狂飙猛进之时,国画领域非但没有传来继续振奋人心的消息.甚至还以微微下挫的趋势引起业内人士对于国画市场发展道路不无道理的担忧。  在2005年中国艺术品投资与收藏持续火
期刊
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书画艺术就不可能有大批量的交易,书画艺术品价位也不可能空前高涨;没有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就不会有大量的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这个市场就缺少群众基础。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达是发展书画艺术品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纵观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是当今中国书画交易最火爆的三个城市,除了以上三地外,只有南京无疑还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金陵佳丽地,十代帝王都”,南京自古以来
期刊
图中系一牙雕的名片盒,长约11.5厘米,宽0.8厘米,厚1厘米。上下开合,左右如意,满雕工,精美无比,牙色白而略显干,为晚清之广东牙雕。  广东牙雕以广州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富有装饰性,素以精细工整玲珑而闻名于世。广州地处南方沿海,气候温暖湿润,所雕作品不易脆裂,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层层镂雕。  广州作为清代早中期唯一对外开放贸易的港口,它的牙雕产品除了用于进贡朝廷,供地方官吏、商
期刊
坚守学术·辨识珍宝    开栏语:  老蔡,蔡国声也。在中国古玩界迷障和专家齐飞的今天,老蔡寄居一隅、潜心钻研。以其专家的眼光、行家的经验、坦诚的胸怀备受业界和古玩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推崇、尊敬。  专栏“老蔡过眼录”便是由挑剔、锐敏的老蔡亲自过手、过眼、过心的奇珍异宝,再由老蔡亲自鉴识、品评、执笔的妙言美文。  开设“老蔡过眼录”的目的在于挖掘藏品未来价值,盘点藏品文化内涵,增进藏家专家互动,注重提
期刊
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说:“赚钱是艺术,工作是艺术,而成功的商业是最棒的艺术。”艺术和商业,历来都让众多艺术中心无所适从,不论是纽约苏荷、格林威治村、法国巴比松、伦敦东区、柏林米特区,还是十几年前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现今的上苑艺术村、798艺术区、酒厂、环铁艺术区等,都曾在期间游移不定。作为亚洲最大的艺术家聚居地,宋庄也正经历着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徘徊,尤其是近年随着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杨
期刊
出土或传世古玉在其表现形态上,总是有着有规律可循的共性。这种共性,反映着古玉各个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普遍性规则,对于我们鉴定古玉的真伪提供了可靠的实证依据。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鉴定古玉的经验,便是古玉鉴别中的“常理”。可见,常理便是经验。但就像共性不能涵盖所有的个性一样,经验也不能成为检验一切的标尺。在古玉的鉴藏实践中,常常会有一些因违背逻辑而有悖于经验的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同样审慎地予以对待,这便
期刊
李德元先生在《钱币漫话》中发表文章,介绍了一枚“大德国宝”镍币的来历:该币为圆形无孔,钱文外圈为防伪作用的点点圆珠。正面中央圆内有上下右左对读钱文“大德国宝”四字,圆外上方为“青岛”两字,中部两边右左两字为“伍分”,下方为“每二十枚当大洋壹元”。钱背周围为外文,意译为“胶州·德国领土”,下方为铸造年份“1909”,中间是代表德国的鹰及皇冠纹饰。据李德元先生的文章介绍:德国帝国主义1897年以两个传
期刊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准,博物馆的数量及形式的丰富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正迎来第三个博物馆大发展时期的新高峰”,这是专家们对现阶段博物馆建设速度的表述,与上世纪50年代及70年代的前两次建馆高峰不同,此次这股热潮也流向了民间。  1996年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在京成立,宣告我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诞生。随着2002年10月重新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了私人博物
期刊
近年来,福州玉器市场十分红火,经营玉器的商家近千户,其中还有来自河南、江西、安徽、山东、莆田等地的商贩。这些商户主要分布在台江花鸟市场、南公园东方古玩城、西门藏春园、左海花鸟市场。市场上大多数玉器都是现代产品,老的玉器很少。玉以玉坠、手镯、玉装饰品最为畅销。福州人崇尚玉器收藏,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件玉器。本人也藏有玉器近千件,现将藏玉之心得与收藏爱好者共同探讨。    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
期刊
中国瓷器艺术从六朝时期即开始大量向国外传播,其中极具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松纹作为中国艺术元素的一份子和其他纹饰一道对国外陶瓷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洲各国是最早接受中国瓷绘松纹影响的地区,早在元代,输出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青花瓷中就已经有了松纹出现。如图1就是现藏于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元青花“三友图”碗,器型敦实、多层装饰,画风雄健有力,纹饰为极具中国文化意韵的松竹梅组合纹饰。中国最早的瓷绘“三友图”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