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奶奶”的溆浦情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03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片
   周秀芳,女,汉族,1948年6月出生,浙江宁波人,鄞州区李惠利小学退休教师。2015年前往湖南省溆浦县北斗溪镇支教助学。她曾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最美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019年9月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12月14日,全国多地降下皑皑白雪,为大雪节气绘上了统一色调。站在宁波家中的窗前,周秀芳望向天空,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了2015年。
   “车在溆浦县颠簸的山路上缓慢行驶,到达北斗溪镇桐林小学后,我推门进入教室,没有玻璃窗的木结构教室里风雪交加,十几个娃娃挤在一起瑟瑟发抖,小脸小手冻得通红。”见此情景,时年67岁的她毅然决定留下,踏上了千里支教路。
  千里支教爱无垠
   近年来,在雪峰山腹地的溆浦县北斗溪镇,一座座白墻青瓦、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学生们踏着轻快的脚步奔跑在崭新的操场上。绿水青山间,当地教育面貌悄然焕新。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周秀芳这位高龄支教老师的到来。
   初到桐林小学,周秀芳一切从简,省下的钱都用在了助学上。每次从宁波赶往溆浦,20多个小时的车程,她都只买硬座火车票,在学校每天的伙食,也都只靠泡菜配稀饭解决。
   但周秀芳给孩子们花钱却很大方。学生张子歌患有眼疾,学习非常吃力,全家就靠爷爷奶奶料理。周秀芳得知后,不仅给了张子歌奶奶5000元,还抽时间带孩子去怀化市医治眼睛。周秀芳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每月有7000多元退休金,但来到溆浦后,她的工资卡里曾经窘迫到只剩下3.6元。
   当地村民经常这样问周秀芳:“你在这里能拿多少钱?你是这里嫁出去的?这里有你的亲戚朋友?”周秀芳回答说:“都不是。我在这里也没拿一分钱。”
   千里支教,其实是周秀芳为自己还的一个“愿”:报答当年一位鲍姓老师对她的无私资助。
   小学四年级时,周秀芳曾因家庭贫困没法上学。“后来鲍老师来到我家,说我不读书可惜了,是老师帮我交了学费。”长大以后周秀芳就一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贫困孩子做点什么,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曾经帮助过她的恩人。
   对于一名年逾六旬的长者而言,这条支教路其实远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周秀芳的腿有关节炎,膝盖早已不堪重负,多山的北斗溪镇学生住得分散,路上坑坑洼洼,每次外出走访哪怕只去一个学生家中都要走半天,每次家访回来,她都累得倒头就睡。
   但顽强的“支教奶奶”还是坚持下来了,所教学生的家中她都跑了一遍,每家情况也都了如指掌。她说,一切的苦和累有时只需一声甜甜的“周老师”“周奶奶”便能化解,“只要看到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围在身边,我就觉得很幸福。”
  “搬运”出的爱心桥
   5年间,周秀芳一次次往返于湘浙间:在湖南忙着教书,在宁波就忙着“搬运”。11月13日下午,周秀芳在宁波书城参加完一个读书分享活动,立即动身前往郊区一家服装企业,“捐赠了600套冬衣,想通过我转交给即将过冬的山区孩子们。”
   周秀芳坦言,个体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支教事业,才能让这里的状况改变,为孩子们争取到更多援助。
   自打在桐林小学支教伊始,周秀芳便会将村里的所见所闻分享到朋友圈,没料到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传播。周秀芳早年教过的学生张刚,在昔日恩师的爱心召唤下,直奔北斗溪镇。
   “老师的大爱深深感染着我,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张刚回去之后,把周秀芳的事迹告诉了身边朋友和同学,于是,一群人用爱心“添砖加瓦”,汇聚成了一座希望小学。
   周秀芳的支教故事,不断感化着大家。除了她当年的学生之外,不少宁波人也纷纷伸出了援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周秀芳周围,形成了一个爱心团队,在宁波和溆浦之间搭建了一座“爱心桥”。
   2019年10月26日,北斗溪镇红花鄞州姬存希希望小学落成,这是周秀芳牵线捐建落成的第17所希望小学。这也是唯一一所通过众筹建立的小学。3天时间,5000名网友筹集50万元爱心款,周秀芳当场流了泪。她说:“为红花村造一所希望小学,是村里两位80多岁的老人拜托我的事,也是红花村小学的学生在给我写信时表达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我要特别感谢这些有爱心的网友!”
   如今,宁波和溆浦早已结下“不解之缘”。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在需要修建教学楼的村建起了明亮的教室,通过她找到了需要资助的儿童,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爱的火焰在溆浦已燃起燎原之势。
   支教、建学校、建立研学基地……周秀芳的爱心“搬运”一刻也没有停歇,助学帮扶的星星之火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其他文献
19岁那年,来自山西的张俊成到北京大学当保安。好学的他受到老师们的鼓励,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并于1995年考上北大法律系。畢业后他回到山西,2015年创办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校长。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像自己一样,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据江苏新闻1.17)
期刊
受大连疫情影响,1个多月前,大连理工大学升级校园封闭管理举措。如今,随着学校周边中风险社区解封并降低风险等级,大連理工大学寒假开启,学生开始有序错峰离校。1月18日至20日,学校安排点对点包车送站,分批次将近2.5万名在校生送往机场、火车站、港口等交通口岸,踏上去往全国各地的返乡之路。首日凌晨,大连理工大学就发车52车次、送达学生1919人。3天内,送站包车数量将达到大约600车次。  (据中国青
期刊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注重教育脱贫,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均等化问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如果说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等方法能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打通摆脱贫困的道路,那么教育扶贫则更像是点亮了通向
期刊
钢琴、网球、围棋、书法、科技、美术绘画……12月13日下午是桑植县芙蓉学校的兴趣班时间,记者看到整个校园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全校学生1769人,寄宿生1388人(含托管生974人),享受贫困生生活补助的有527人。”该校校长张松林介绍,学校生源来自全县20多个乡镇,多为留守学生。为给他们创造一个便利、安全的求学环境,学校创建了留守学生周末托管班,上午学习文化课程,下午学习兴趣课程。  
期刊
日前,教育部召开贯彻落实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文件工作推进会,对教育系统抓好中办、国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落地落实进行安排部署,要求全面打好体育美育改革发展的攻坚战。   在学校体育、美育逐年发展的当下,省内各地拾级而上,多方发力,尝试多角度、多元化探索乡村艺体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路径。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备专业教师,引进本地特色
期刊
名片   陈腊梅,女,1969年出生,娄底新化人,现任教于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湖实验中学。她数次放弃进城机会,扎根偏远乡村教书育人,其教学工作和所带的班级,在乡镇、全县的评比中多次名列前茅。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20年,荣获首届“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称号。   有人说陈腊梅一生都在“逆行”——别人在奋力进城,而她却在不断走向乡村的最深处,她的先进事迹(详见本报2020年9月9日06版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长沙高新区2020年实施了“学生健康工程”,切实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回顾一年的工作,长沙高新区一直秉承全面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事关民生大计的学生资助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精准资助,把党和国家的温暖  送到每位学生身边   长沙高新区建立、完善了以生活补助为主体、减免学杂费、爱心资助金为补充的
期刊
近日,湖南長沙商贸旅游职院餐饮管理专业学生自发运用所学知识,将一场主题班会办成了宴会,现场布置、蛋糕等全都是学生自行设计制作。指导教师曹柳说,这是对课程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展示,相信将为学生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据中新视频1.13)
期刊
■名片   夏昭炎,男,1935年生,株洲攸县人,中共党员。1956年考上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从事中学教育和理论宣传工作,自1979年起先后在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科技大学任教。2004年5月退休回乡,定居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至今。他回到家乡“种文化”,创办“乡贤馆”,开设农家书屋、老年学校、少儿假期学校等,为乡亲们和当地的孩子建起“精神防护林”。2015年荣登“中国
期刊
1月20日,腊月初八,迎来传统节日腊八节,俗称“腊八”,巧合的是,这一天还是“大寒”节气的开始。很多人开始准备腌腊八蒜、熬腊八粥,一同忙碌起来的,还有与之相关的传言。   腊八蒜腌得越绿口感越好;大蒜只有在腊八腌才能变绿;吃腊八蒜能防癌、软化血管;腊八粥食材越杂越有营养……这些说法是真是假?  吃腊八蒜并不能防癌、软化血管   一般来说,腊八蒜的原料就是食醋和大蒜瓣儿。醋是很多人眼中的“养生佳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