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冷冬季,人们已经习惯或者说近乎本能地选择蜷缩在取暖设备营造的温暖室内,关紧门窗,拒绝与寒冷对话。尽管血管科、急诊科、儿科以及呼吸科医生“防寒保暖”的四字箴言的确对健康有利,但适度寒冷同样有助健康。
众所周知,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历来是疾病高发期。低温条件下,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进而造成脏器缺氧缺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上气候干燥,呼吸道纤毛功能减弱,细菌容易从口鼻处入侵体内,增加发病率。更为严重的是,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对冷热变化的不停适应会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诱发溃疡性出血等急性病症。有人甚至认为,冬季阴暗天气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出现烦躁、失眠等明显的“冬季忧郁症”。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习惯将温暖室内当作健康的最佳防护,要么足不出户,要么“进门暖气屋,出门空调车”,拒绝与寒冷对话。实际上,恰恰相反,适度寒冷有助健康。
适应温度变化是人体本能
在行为学研究领域,对环境的适应被视为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的本能是指与生俱来的、不需教导和训练的、在人类进化史上所留下的一些行为和能力,对温度的适应是人类本能反应。人是典型的恒温动物,正常体温维持在37 ℃左右,这一温度一方面可使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机体自我调整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体温高于41 ℃或低于25 ℃时,人类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机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冷热体感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18~25 ℃,湿度为30%~80%;夏天温度23~28 ℃,湿度30%~60%。
当人体进入高温或低温环境时,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会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机体自我调整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超过25 ℃时,人体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涔汗散发能量以降低体温。而当温度低于18 ℃时,人体就会就会感觉寒冷,此时机体会通过燃烧体内脂肪向人体供热以保持正常体温。尽管如此,人类对环境温度改变所产生的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有限的,更多需要依靠行为调节,不过随着保暖供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行为调节的过分依赖逐渐使人的温度适应本能变弱,最终造成人们普遍夏季怕热冬季畏寒。实际上,在低温或高温地区居住较久的人,可对环境温度产生顺应。例如对热顺应的人在温热环境中蒸发散热的效率较高,而且血浆量增多,随尿和汗液排泄掉的盐分也会减少。对冷顺应的人,开始寒颤的温度(阈值)较低,基础代谢率较高。
别担心,感冒与寒冷关系不大
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认为“寒冷”就等于“感冒”,实际上真的如此吗?1773年,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观察到总是湿漉漉暴露在寒冷海面上的水手很少感冒,可是一旦登岸就开始感冒起来,因此他认为,感冒的病因与湿冷根本没有关系,感冒是因为近距离接触感冒病毒引起的。1968年,美国医生道格拉斯(R. g. Dou glas)在德克萨斯州进行人体试验,他将感冒病毒放进志愿者的鼻孔里,然后让他们穿着不同数量衣物处严寒之中,为了进一步验证着凉受冻是否会引发感冒,还让一部人弄湿了头发。结果,志愿者患感冒的概率并没有差别。由此看来,引起感冒的罪魁祸首是病毒而非严寒。同一时期,贝勒大学医学院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无论是待在4℃的室内,还是泡在32℃的热水中,在接种了15型鼻病毒以后,染上感冒的概率都不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在低温下暴露并不会影响身体对鼻病毒感染的抵御能力。
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则认为:“跟人们的常识相反,寒冷或者受凉不会引起感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认为: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证实暴露在寒冷中会提高感冒的概率。那么到底为什么冬季人们更容易感冒呢?这是因为,严寒天气条件下,人们通常会集中待在室内,由于温度低、通风条件差,病毒会生存得更久,且更容易传播。
适度寒冷有助于健康
偶尔关掉取暖设备,走出户外拥抱严寒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中医认为,体质偏热的人群适宜于适度拥抱严寒,适当穿薄衣、用凉水洗脸以及到冷空气环境锻炼等能够进一步增强心肌功能和机体自控能力,血管弹性也会由此增强,从而可大大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澳大利亚联邦老年部公布的该国最长寿地区排行榜显示,女性最长寿地区是昆士兰州的阳光海岸,平均寿命84.7岁,其次是珀思东南部农业区,平均寿命84.6岁;男性最长寿地区是墨尔本—堪培拉一带,平均寿命80岁。从统计数字上来看,生活在温暖、阳光充足地区的女性寿命较长,而在气候较凉爽地区长期生活的男性则活得更长些。这一规律在全球范围内同样适用,例如冰岛男人最长寿,平均为79.2岁,而日本男性则位居第三。
此外,适度寒冷更有助于减肥。Wouter van MarkenLichtenbelt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学家,他发表在《Trends in Endocrinolo gy & Metabolism》上的研究认为,逐渐降低室内温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当房间温度降低时,机体就会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自身正常体温,而维持正常体温的关键在于激活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目前研究认为,处在寒冷环境中是激活这种脂肪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当你打哆嗦之前,机体就已经使褐色脂肪开始燃烧能量了。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保罗·李博士研究显示,在15℃以下的温度中裸露10~15分钟,特定激素变化会燃烧能量,其效果相当于运动1小时。他认为身体在低温中暴露会释放两种激素,与此同时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将转变成燃烧能量的褐色脂肪。
拥抱寒冷可先试试冷空气浴
寒冷天气带给人的最大感觉是冷,是健康威胁,但也可能激发健康活力。“冷空气浴”是一种日本盛行的冬季健身方法,是指适当少穿一些衣服,让身体略微接触冷空气,利用冷空气和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异刺激,来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空气和皮肤温度间的差异刺激,能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提高肌肉兴奋性与收缩能力,有效改善内脏功能。通常认为,冷空气浴还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1. 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及汗腺分泌,提高肌肉收缩能力。
2. 与室外新鲜空气充分接触,可提高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 新鲜空气可活跃机体组织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4. 能使人体呼吸变得慢而深沉,有效增强呼吸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
5. 空气中负离子可对大脑产生良好刺激,使人精神舒畅,从而改善食欲和睡眠状况。
进行冷空气浴时,要根据个人体质、耐寒基础、适应能力来选择气温。气温选择以10~20℃为宜,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移至室内进行。此外,要根据当时当地气候条件和个人耐寒力而灵活掌握,适可而止,以不出现恶寒为度。

寒冷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一部分
人类适应能力具有后天性,日本儿童从小就开始尝试身着短裤或者短裙度过秋冬天了,近年来,俄罗斯、韩国盛行的儿童冰雪训练营(让孩子光着身子在雪地里训练),以及日本和中国流行的“光猪跑”都是有效地抗寒训练方式,有专家认为,由儿童到青年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对成年后影响很大,让孩子接受“寒冷教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增强孩子耐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具备良好温度适应能力,对健康大有益处。
显然,让孩子参加冰雪训练需要家长鼓起十足勇气,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年龄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
满月孩子:冬天无风环境下,可带孩子到户外散步;天气条件不适宜外出时,可将孩子抱到窗边呼吸窗外空气。
1~3岁孩子:冬天坚持户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分多次出去。
3~6岁孩子:鼓励孩子冬天在室外做游戏,运动时可为孩子减少一些衣物。
6岁以上孩子:最好每天能保持2小时左右户外活动。
其次,进行“寒冷教育”时要谨记适度原则,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应该由弱到强,户外活动时间也应由少到多,由几分钟逐渐向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过度。
最后,要做好表率,带领孩子走向户外和孩子一起参与“寒冷训练”。
健康湿度环境
健康湿度,是指人生活环境内有利健康的湿度范围,室内湿度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对人体而言,健康的湿度范围为45%~65% RH(RH:相对湿度)。人体所处环境中湿度过高时人体散热就会比较困难,会感觉憋闷;湿度过低时,人体会感觉空气干燥,呼吸道干涩,造成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出现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感冒大范围传播等。
什么是褐色脂肪组织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年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肩胛骨间、颈背部、腋窝、纵隔及肾脏周围。体内褐色脂肪量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婴幼儿期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褐色脂肪量逐渐减少。成年人体内褐色脂肪重量一般都低于体重的2%。褐色脂肪组织的外观呈褐色,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及高浓度的线粒体,细胞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热系统。
冷空气浴方式
专门空气浴
身着短衣短裤,在户外或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接受空气浴,配合适当体育活动。
日常空气浴
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尽可能穿比较单薄的衣服,接受冷空气。
锻炼是最好的寒冷训练方式
冬泳:冬泳是冬季最好的运动项目,冬泳能够有效地增强心脏搏动能力,防止有害物质在血管积聚,降低血栓形成和冠心病患病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年纪太小或太大,患有心脏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不宜参加。
光猪跑:“光猪跑”起源于欧美,2010后逐渐在国内风靡。“光猪跑”运动相当于一场冬季“裸跑”赛,不同的于“裸跑”的是男人可以穿上紧身内裤,而女人则可以穿上贴身内衣裤进行比赛。“光猪跑”是人们进行有氧训练与抗寒训练的趣味运动项目,适合各类人群参与。
众所周知,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干燥,历来是疾病高发期。低温条件下,人体血管会自然收缩,进而造成脏器缺氧缺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加上气候干燥,呼吸道纤毛功能减弱,细菌容易从口鼻处入侵体内,增加发病率。更为严重的是,冬季昼夜温差大,人体对冷热变化的不停适应会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紊乱,诱发溃疡性出血等急性病症。有人甚至认为,冬季阴暗天气会影响人的情绪,使人出现烦躁、失眠等明显的“冬季忧郁症”。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习惯将温暖室内当作健康的最佳防护,要么足不出户,要么“进门暖气屋,出门空调车”,拒绝与寒冷对话。实际上,恰恰相反,适度寒冷有助健康。
适应温度变化是人体本能
在行为学研究领域,对环境的适应被视为人类生存的本能。人的本能是指与生俱来的、不需教导和训练的、在人类进化史上所留下的一些行为和能力,对温度的适应是人类本能反应。人是典型的恒温动物,正常体温维持在37 ℃左右,这一温度一方面可使机体和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保持在较高水平,通过机体自我调整适应外界环境的冷热变化,另一方面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体温高于41 ℃或低于25 ℃时,人类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机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生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冷热体感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验测定,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冬天温度18~25 ℃,湿度为30%~80%;夏天温度23~28 ℃,湿度30%~60%。
当人体进入高温或低温环境时,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均会有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实质上是机体自我调整的结果。一般情况下,当气温超过25 ℃时,人体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涔汗散发能量以降低体温。而当温度低于18 ℃时,人体就会就会感觉寒冷,此时机体会通过燃烧体内脂肪向人体供热以保持正常体温。尽管如此,人类对环境温度改变所产生的自主性体温调节是有限的,更多需要依靠行为调节,不过随着保暖供热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行为调节的过分依赖逐渐使人的温度适应本能变弱,最终造成人们普遍夏季怕热冬季畏寒。实际上,在低温或高温地区居住较久的人,可对环境温度产生顺应。例如对热顺应的人在温热环境中蒸发散热的效率较高,而且血浆量增多,随尿和汗液排泄掉的盐分也会减少。对冷顺应的人,开始寒颤的温度(阈值)较低,基础代谢率较高。
别担心,感冒与寒冷关系不大
日常生活中,几乎人人都认为“寒冷”就等于“感冒”,实际上真的如此吗?1773年,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观察到总是湿漉漉暴露在寒冷海面上的水手很少感冒,可是一旦登岸就开始感冒起来,因此他认为,感冒的病因与湿冷根本没有关系,感冒是因为近距离接触感冒病毒引起的。1968年,美国医生道格拉斯(R. g. Dou glas)在德克萨斯州进行人体试验,他将感冒病毒放进志愿者的鼻孔里,然后让他们穿着不同数量衣物处严寒之中,为了进一步验证着凉受冻是否会引发感冒,还让一部人弄湿了头发。结果,志愿者患感冒的概率并没有差别。由此看来,引起感冒的罪魁祸首是病毒而非严寒。同一时期,贝勒大学医学院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无论是待在4℃的室内,还是泡在32℃的热水中,在接种了15型鼻病毒以后,染上感冒的概率都不会发生变化,这说明在低温下暴露并不会影响身体对鼻病毒感染的抵御能力。
美国国家过敏和感染疾病研究所则认为:“跟人们的常识相反,寒冷或者受凉不会引起感冒。”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认为:目前没有实验证据证实暴露在寒冷中会提高感冒的概率。那么到底为什么冬季人们更容易感冒呢?这是因为,严寒天气条件下,人们通常会集中待在室内,由于温度低、通风条件差,病毒会生存得更久,且更容易传播。
适度寒冷有助于健康
偶尔关掉取暖设备,走出户外拥抱严寒并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中医认为,体质偏热的人群适宜于适度拥抱严寒,适当穿薄衣、用凉水洗脸以及到冷空气环境锻炼等能够进一步增强心肌功能和机体自控能力,血管弹性也会由此增强,从而可大大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改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能力。澳大利亚联邦老年部公布的该国最长寿地区排行榜显示,女性最长寿地区是昆士兰州的阳光海岸,平均寿命84.7岁,其次是珀思东南部农业区,平均寿命84.6岁;男性最长寿地区是墨尔本—堪培拉一带,平均寿命80岁。从统计数字上来看,生活在温暖、阳光充足地区的女性寿命较长,而在气候较凉爽地区长期生活的男性则活得更长些。这一规律在全球范围内同样适用,例如冰岛男人最长寿,平均为79.2岁,而日本男性则位居第三。
此外,适度寒冷更有助于减肥。Wouter van MarkenLichtenbelt是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学家,他发表在《Trends in Endocrinolo gy & Metabolism》上的研究认为,逐渐降低室内温度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当房间温度降低时,机体就会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自身正常体温,而维持正常体温的关键在于激活体内褐色脂肪组织。目前研究认为,处在寒冷环境中是激活这种脂肪的唯一方法,也就是说当你打哆嗦之前,机体就已经使褐色脂肪开始燃烧能量了。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保罗·李博士研究显示,在15℃以下的温度中裸露10~15分钟,特定激素变化会燃烧能量,其效果相当于运动1小时。他认为身体在低温中暴露会释放两种激素,与此同时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将转变成燃烧能量的褐色脂肪。
拥抱寒冷可先试试冷空气浴
寒冷天气带给人的最大感觉是冷,是健康威胁,但也可能激发健康活力。“冷空气浴”是一种日本盛行的冬季健身方法,是指适当少穿一些衣服,让身体略微接触冷空气,利用冷空气和皮肤温度之间的差异刺激,来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空气和皮肤温度间的差异刺激,能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使皮肤血管收缩,提高肌肉兴奋性与收缩能力,有效改善内脏功能。通常认为,冷空气浴还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1. 加强体温中枢调节活动,减少皮肤血流量及汗腺分泌,提高肌肉收缩能力。
2. 与室外新鲜空气充分接触,可提高人体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3. 新鲜空气可活跃机体组织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4. 能使人体呼吸变得慢而深沉,有效增强呼吸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
5. 空气中负离子可对大脑产生良好刺激,使人精神舒畅,从而改善食欲和睡眠状况。
进行冷空气浴时,要根据个人体质、耐寒基础、适应能力来选择气温。气温选择以10~20℃为宜,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移至室内进行。此外,要根据当时当地气候条件和个人耐寒力而灵活掌握,适可而止,以不出现恶寒为度。

寒冷教育是亲子教育的一部分
人类适应能力具有后天性,日本儿童从小就开始尝试身着短裤或者短裙度过秋冬天了,近年来,俄罗斯、韩国盛行的儿童冰雪训练营(让孩子光着身子在雪地里训练),以及日本和中国流行的“光猪跑”都是有效地抗寒训练方式,有专家认为,由儿童到青年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对成年后影响很大,让孩子接受“寒冷教育”不仅能够强健体魄增强孩子耐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具备良好温度适应能力,对健康大有益处。
显然,让孩子参加冰雪训练需要家长鼓起十足勇气,重要的是,要根据孩子年龄合理安排训练的内容:
满月孩子:冬天无风环境下,可带孩子到户外散步;天气条件不适宜外出时,可将孩子抱到窗边呼吸窗外空气。
1~3岁孩子:冬天坚持户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可分多次出去。
3~6岁孩子:鼓励孩子冬天在室外做游戏,运动时可为孩子减少一些衣物。
6岁以上孩子:最好每天能保持2小时左右户外活动。
其次,进行“寒冷教育”时要谨记适度原则,循序渐进。运动强度应该由弱到强,户外活动时间也应由少到多,由几分钟逐渐向半小时或更长时间过度。
最后,要做好表率,带领孩子走向户外和孩子一起参与“寒冷训练”。
健康湿度环境
健康湿度,是指人生活环境内有利健康的湿度范围,室内湿度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对人体而言,健康的湿度范围为45%~65% RH(RH:相对湿度)。人体所处环境中湿度过高时人体散热就会比较困难,会感觉憋闷;湿度过低时,人体会感觉空气干燥,呼吸道干涩,造成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出现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感冒大范围传播等。
什么是褐色脂肪组织
褐色脂肪组织是近年被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肩胛骨间、颈背部、腋窝、纵隔及肾脏周围。体内褐色脂肪量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婴幼儿期所占比例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褐色脂肪量逐渐减少。成年人体内褐色脂肪重量一般都低于体重的2%。褐色脂肪组织的外观呈褐色,细胞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及高浓度的线粒体,细胞间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末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热系统。
冷空气浴方式
专门空气浴
身着短衣短裤,在户外或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接受空气浴,配合适当体育活动。
日常空气浴
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时间,尽可能穿比较单薄的衣服,接受冷空气。
锻炼是最好的寒冷训练方式
冬泳:冬泳是冬季最好的运动项目,冬泳能够有效地增强心脏搏动能力,防止有害物质在血管积聚,降低血栓形成和冠心病患病概率。值得注意的是年纪太小或太大,患有心脏疾病、呼吸道疾病的人不宜参加。
光猪跑:“光猪跑”起源于欧美,2010后逐渐在国内风靡。“光猪跑”运动相当于一场冬季“裸跑”赛,不同的于“裸跑”的是男人可以穿上紧身内裤,而女人则可以穿上贴身内衣裤进行比赛。“光猪跑”是人们进行有氧训练与抗寒训练的趣味运动项目,适合各类人群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