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鹅”与“灰犀牛”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vhfdv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典故


  曾经,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因此,“黑天鹅”被欧洲人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非洲大草原上的灰犀牛看上去行动迟缓、安全无害,其实它体型庞大、爆发力惊人。一旦被激怒,其危险性、破坏性极强,无人能挡。
  因此,“黑天鹅”是指小概率事件。“灰犀牛”则刚好相反,是指概率相当大,人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事情。
  比较简单地说,“黑天鹅”是预料不到的事情,“灰犀牛”是你不想预料的事情。

“灰犀牛”和“黑天鹅”真的不一样吗


  看上去,“黑天鹅”与“灰犀牛”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是处在两种不同极端的事情和结果。
  2001年,塔勒布的《黑天鹅的世界》出版。2007年,他出版了第2本书《黑天鹅》,3年之后又出新版。塔勒布认为,“黑天鹅”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
  不过,预测到现实中存在的“黑天鹅”,这才是该书得以声名大噪的原因之一。
  2001年9月4日,《黑天鹅的世界》问世。书中,作者提到一架飞机撞进他所在办公楼的可能性。当时大家都觉得,妄想吧。然而,一周后,“9·11”恐怖袭击震惊世界,飞机撞向了纽约世贸中心。
  2007年,全球還在金融盛宴中狂欢,对即将到来的次贷危机和由其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毫无察觉。这一年出版的《黑天鹅》里则说:“全球化导致全球在互相牵制状态下呈现脆弱性,同时降低了波动性,并制造稳定的假象。换句话说,它创造了毁灭性的‘黑天鹅事件’。我们此前从未面临全球性崩塌的威胁。”对于危机中最让人头疼,也最让人诟病的“太大不能倒”问题,书中也有相关阐述:“金融生态正膨胀为由近亲繁殖的、官僚主义的巨型银行主导的生态——一损俱损。银行业集中的加剧似乎有减少金融危机的作用,但会使金融危机更具全球性。”
  所谓预测并不难,但作者并非只是纸上谈兵。


  2001年“9·11”事件发生前,作者大手笔做空美国股市,一夜暴富。次贷危机爆发之前,他又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业界称他是“像买彩票一样做股票”。
  也就是说,塔勒布事实上正回答了米歇尔·渥克写《灰犀牛》时想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对迫在眉睫的危机不能先知先觉、提早预防呢?”

每只“黑天鹅”后面,都有“灰犀牛”


  同样一件事情,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
  百年老店雷曼兄弟轰然倒闭是“黑天鹅”吗?2007年的次贷危机是“黑天鹅”吗?进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黑天鹅”吗?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外交事务》杂志上说,所有的著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决策者都没看到这场即将发生的灾难。这场灾难仿佛是,小概率,大影响,不可抗,妥妥的“黑天鹅”。
  然而,在小概率的大灾难面前,灾难的巨大阴影早就铺天盖地了。
  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提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
  2008年,丧失赎取权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盖洛普投资者信心指数在2000年1月高达178点,2007年中期时从95点开始骤降,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夕为15点。当然,到了冬天,跌至-64点。
  在危机发生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不断发出警告。时任法国财政部长在G8峰会上提醒与会者,一场金融界的海啸即将到来。一些银行家和政客已经预言房利美和房地美将出现大问题。
  真是突发吗?不。真是毫无预警吗?不。真是“黑天鹅”吗?不。每一个“黑天鹅事件”的背后,都潜藏着一场巨大的“灰犀牛危机”。

避免“黑天鹅”冲击的最好办法,是化解“灰犀牛”


  塔勒布让大家不要试图去预测“黑天鹅”,其实不只是想要说明小概率事件无法被预知。他更想说明的是,正因为这些无法被预知的特殊事件在我们的能力之外,我们更应该多关注我们能够掌握的形势,做好足够的风险控制,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预防最坏的“黑天鹅”事件。
  塔勒布提醒大家保持充足冗余(特指储蓄和现金)。对投资者来说,主要指现金。“冗余与债务是相对的。心理学家们告诉我们,致富并不能带来幸福——如果你花掉自己的积蓄的话。然而,如果你将金钱藏在床垫下面,那么你便拥有了针对‘黑天鹅’的更有利的抵御能力。”
  塔勒布也警示了投机性债务的风险。他说:“有一条对于个人和机构非常重要的戒律——我们可以降低经济生活中90%的‘黑天鹅风险’……我们所做的只是取消投机性的债务。”
  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逆风飞翔”的巴菲特正是这样做的。危机爆发前,巴菲特公司累计现金冗余超过600亿美元,占公司净资产的一半。而他极度厌恶风险,负债率很低。
  这和渥克强调的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如出一辙。
  关注、化解“灰犀牛”危机,也是化解无法关注的“黑天鹅”的最好方式。

防“灰犀牛”为什么困难


  “灰犀牛”如此庞大,为什么会被忽略?这才是关键问题。
  正如我们熟知的一句话“眼见他起高楼”,可谁会愿意见到高楼塌?人类本性、社会体制都会力求维护现状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
  对“灰犀牛危机”的认识会经过五个阶段,首先是“否认”。有泡沫吗?没有啊!当这成为集体意识,预警就变得极为困难。人们宁愿和大家一起犯错,也不愿成为唯一正确的那个人。
  第二阶段是“得过且过”,即想方设法把问题推给将来。这次可能会不一样吧。第三阶段是“犹豫不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究竟应该怎么做?我是不是应该行动?
  这两个阶段常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拖垮所有的机会。
  但当“灰犀牛危机”进入第四个阶段——惊恐阶段,其实能够纠正的机会已经不多了。
  大家很快就会进入最后阶段,行动阶段或是崩溃阶段。有时候,两者同时存在。人们如大梦初醒,希望在最后时刻出现各种奇迹,怀抱希望,企图挽救。
  只是,或为时已晚。
  没有满池子的“黑天鹅”,只有我们的视而不见。
  “黑天鹅”看不见,因此一直存在;“灰犀牛”看得见,更是一直存在。
  无论是防“黑天鹅”还是防“灰犀牛”,重要的都是找到背后的原因,改变扭曲的机制。
  (若 羽摘自《读好书》2017年第8期,邝 飚图)
其他文献
弟子兴奋地告诉大师:“学生刚听到一条好消息!卡洛儿教授昨晚已经病逝,我们从此少了最强大的对手,您在学界的地位将稳如磐石……”  大师一怔,痛苦地低下头:“不,这是一条最坏的消息!”  弟子不解:“再也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批驳你、反对你,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師摇了摇头,怅然若失:“卡洛儿教授死了,我们往下掉了一个档次——从此,和我们对话、交锋的,就都是那些二三流的对手了!”   (梅 涵摘自
期刊
有人请我帮一个小男生找份工作,我给他介绍了一家小有名气、正处于上升期的公司。这家公司平台好、实力雄厚,老板也有眼界、有能力。但也正因这家公司的条件好,公司只给他开出8000元的月工资。8000元,在北京不算低也不算高,只能说是行业的中间水准,饿不死人,但花下来也没什么剩余。  另一家公司是男生的另外一个朋友推荐给他的,是刚刚注册的一家公司,没什么人手。老板见了男生一面,觉得他有些能力,因此开出了1
期刊
有些人,尤其是那些喜欢寻求刺激的人似乎都喜欢坐过山车,为什么呢?简单来说,他们想要享受刺激的感觉,但是又不想冒太大的风险。他们知道过坐山车是一种相对安全(抛开罕见的意外事故)的活动,他们可以在有保障的情况下体验恐惧所带来的快感。心理学家将这称为“良性受虐狂”现象。它似乎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现象。享受云霄飞车的乐趣,与某些人从极限运动中获得乐趣截然不同,因为极限运动中的恐惧和危险是完全真实的。  在过山
期刊
穷人才知穷滋味  和普通人一样,诺奖获奖者也深受童年经历的影响。诺奖得主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的子女,在拥有一定特权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大,但是也有例外。出身贫寒的人也有获得诺贝尔奖的,马里奥·卡佩奇就是最好的例子。    卡佩奇,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孤身一人在战时的意大利街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在一次采访中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一段经历。  我不是躲在被炸毁的房子里,就是躲在废弃的房子里。我们
期刊
哈拉斯赌场的熟客莎莉开着自己的本田轿车刷卡进入赌场车库。接待员微笑着和她打招呼,他面前的电脑显示屏上弹出莎莉的信息:“34岁,白人女性,来自中产阶级街区,喜欢玩老虎机。”  “这种客户追踪记录服务在拉斯韦加斯的顶级赌场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娜塔莎告诉记者,赌场最优质的服务是为不同客人提供最个性化的“幻象”。客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走入赌场后看到工作人员的每一次微笑,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甚至客人们所能
期刊
生病的经验就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明白不咳嗽的嗓子多么舒服。剛坐上轮椅时,我总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才明白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的时光。后来我终于明白,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个“更”字。  (咏 儿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病隙碎笔》一书
期刊
AI时代,机器人能否作诗?答案是肯定的。作诗机这种玩意儿,其实早就有了。最近,IBM开发出一款作诗神器“偶得”,在这个系统里,键入“中秋”两个字,只需一秒钟,即可得到一首七言绝句:“中秋虽暖不堪愁,出处如何却得留。欲向山前卜岩谷,应无多病上扬州。”  再试着键入“夜凉”二字,又得一首七绝:“夜凉诗兴到云端,尽日忧心记席寒。应似东山好天地,万株只在此中看。”  细看这些文字,不难发现,机器还很“笨”
期刊
包拯掌开封府,明察秋毫。一次有人犯法,当受杖脊,而府吏受贿,和那人约定:“见了府尹,他一定交给我处理,你只管争辩喊冤,我和你分罪,你决杖,我也决杖。”  法庭上,包拯问完,果然交给府吏处理,犯人不停地分辩,府吏呵斥道:“只管受杖脊出去,啰唆什么!”不料,包拯見他未加详勘就量刑,认为府吏卖权,就当庭杖责之;而对犯人宽大处理,改杖脊为杖坐,以损抑府吏的权威。可这不正是府吏给予犯人的许诺吗?明察如包拯,
期刊
《醒世恒言》中有个故事:宋徽宗年间,周姑娘和范二郎在繁华都市东京的茶坊相遇,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当时,街上游人如蚁,周姑娘忖度:“今日当面错过,再来哪里去讨?”她急中生智,叫卖水的送一盏糖水过来,刚喝一口,便叫:“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你今卻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范二郎心领神会,照葫芦画瓢,也
期刊
去年,在夏威夷街头,我看到一些行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极精彩。其中有一件,是一个人在一张大网中挣扎。看他的样子,是想从那张网中挣脱。其实那张网的网眼十分稀疏,網中人完全可以一步跨出,但他却在不断挣扎,形象生动至极。我一看,标题是“心囚”。    我恍然大悟。那张网只是在形式上将人困在其中,其实根本起不到禁锢的作用。这个人在网中拼命挣扎,他想要挣脱的,并不是外在的、有形的网,而是他心中那张无形的网——
期刊